登陆注册
3506700000039

第39章 玛康达雅笔下的“无处安身者”(1)

卡玛拉?玛康达雅(Kamala Markandaya,1924-)在印度出生长大并接受教育。早在20世纪60年代,她就与一个英国人结婚并从此定居英国,成为印裔英国公民。这与贾布瓦拉的婚姻和定居状态形成有趣的对照。她的创作成果丰富,与贾布瓦拉、阿尼塔?德赛和芭拉蒂?穆克吉等印度海外作家一样属于后殖民小说家中的佼佼者。她的十多部小说大部分探讨英印关系,这与她特殊的生活状态有关。她在印度以外定居使其作品与大多数印度英语作家都区别明显。一部分印度学者将她与印裔英国作家贾布瓦拉、拉什迪、奈保尔等人一同视为印度作家进行研究。印度学者认为,玛康达雅在各个主题上都有所建树,如她的小说《无处安身者》写流亡者的孤独体验,《怒火中烧》和《堤坝》写跨越种族阶级的性欲望,《占有》写人类愿望的冲突,而《两个处女》则对印度女性温柔作了纯粹的夸张处理。大卫?鲁宾将她与贾布瓦拉、保罗?斯各特等人一样视为英国作家。他在书中对玛康达雅的评价是:“因为关于英印关系冷静公正的思考和擅长从两种文化出发塑造令人信服的文学形象,她的位置非常独特。她的晚期作品是为保罗?斯各特更为庞大恼人的交响乐而谱写的合适的独立伴奏乐。她的作品可以视为那些历史悠久、篇幅巨大且痛苦骚动的作品的一个宜人而慰籍人心的尾声。英国人试图利用那些痛苦骚动的作品描叙和阐释他们与印度的复杂关系。”这说明,她的作品是对保罗?斯各特探索英印关系的一种补充和接力。鲁宾还认为,玛康达雅和法雷尔、保罗?斯各特等三人的小说可以视为1947年以来印度书写方面的最佳作品。保罗?斯各特的《统治四部曲》是探索印度独立前夕复杂英印关系的顶峰之作,法雷尔则消解了关于英国对印度兵变的胜利和英国文明使命的浪漫观念,而玛康达雅的功劳在于,她“开创了关于印度次大陆虚构文学的新纪元,在此,旧时的鬼魂消散、头脑得以自由,人们将目光转向一个崭新殊异却同样问题复杂、困惑人心的印度”。本章拟先介绍玛康达雅的主要创作历程,然后简单介绍其揭示后殖民时期海外印度人命运悲剧的力作《无处安身者》(The Nowhere Man,1972)。

玛康达雅因之成名的作品乃是她的处女作长篇小说《滤网中的甘露》(Nectar in a Sieve,1954)。这部作品反映的是社会不公带给普通印度人的悲剧,体现的是个人与黑暗社会的对立状态。这是关于南印度艰苦饥荒时代的一个辛酸故事,它与作者后来热心的国际题材毫无关联,是一部内部视角创作的作品。其叙述基调和风格有些类似于安纳德创作的长篇小说《贱民》(Untouchable)。辛格认为,这一小说主要表达了印度人在痛苦命运面前逆来顺受的典型性格,然而作者在书中极富人道主义地强烈地表示反对权势、利益、财富、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公以及种族和性别方面的罪恶。即使书中出现了一个英国医生肯尼,他对印度人的命运悲剧也无能为力、爱莫能助。该小说女主人公鲁卡玛妮以第一人称“我”展开情节叙述。鲁卡玛妮的父母有几个女儿,由于沉重的嫁妆负担,她的父母将她的姐姐嫁出去后,没有能力为她置办嫁妆,就将她嫁到一个一贫如洗的农民纳檀家里。由于婚后六年无子,母亲让鲁卡玛妮带上林伽。可这似乎也不管用。后来来了一个白人医生肯尼,他仿佛妙手回春,使鲁卡玛妮生下一个儿子。鲁卡玛妮为自己大女儿的婚事操碎了心。好不容易寻到一个女婿,但却因为不育,大女儿被送回娘家。祸不单行,一场大雨冲毁了家园。因为饥饿难耐,鲁卡玛妮一家只能吃草,再后来,一个儿子因为想偷吃东西被人砍死送回。夜间进屋的女儿被误认为是贼的鲁卡玛妮砍伤。不久,鲁卡玛妮的小儿子咽气,她伤心欲绝。肯尼归来又一次改变了她家生活。他帮助鲁卡玛妮的大儿子在医院找到一份工作,并给她女儿医治不育症,但是很不幸,女儿在娘家生下一个怪胎。鲁卡玛妮悲痛地说:“这对我们来讲是一个长期的折磨。”故事的最后,由于贫困,鲁卡玛妮和丈夫只能辗转他乡,到一个采石场打工。积劳成疾的丈夫纳檀不幸倒在了采石场,并死在了鲁卡玛妮的怀里。纳檀死前与鲁卡玛妮的对话催人泪下,体现出玛康达雅内部视角叙述印度本土故事的独特魅力,几可与安纳德带着悲天悯人心态创作的《贱民》相比美。且看夫妻生死离别之际的一番深情对话:“你不要哭泣,亲爱的。该来的就让它来吧。”“别作声!你休息一下会好起来的。”“我只是伸展一下手,感觉一下死亡的冷酷。当我大限来临时,你愿意抱着我吗?我很平静。你不必悲伤。”“如果我痛苦,也不是为了你,而是为我自己,亲爱的。因为没有了你,我的爱和生命,我又怎么生活得下去?”“你不会孤单的。我活在我的孩子们中间。”“我们在一起的时候还快乐吗?”“一直是的,亲爱的,一直这样。”在这种极度的悲悯味氛围中,纳檀幸福地咽下最后一口气。这部小说最典型地体现了玛康达雅女性作家的叙事魅力,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将印度普通人的悲剧命运艺术地呈现给读者。这部小说出现的那个对印度人友善和蔼的白人医生肯尼,应该是玛康达雅创作理念的一个暗示。她以后的作品多采用这种东西方角色混合的方法进行艺术演绎。总之,《滤网中的甘露》显示了玛康达雅的印度书写从一开始就达到了不凡的艺术高度。

玛康达雅的第二部小说《怒火中烧》(Some Inner Fury,1956)讲述了一个年轻的印度女子和一个英国男人的恋爱故事。这是一个拙劣的浪漫故事,虽然作者把时间定在1942—1943年即印度争取独立的动荡岁月里,但书中的印度人和英印人之间却没有跨种族、跨文化的紧张冲突。这第一部国际题材的作品是失败的,但玛康达雅接下来的作品《欲望的沉默》(A Silence of Desire,1960)却大获成功,这是完全反映印度主题的小说。

玛康达雅在《占有》(Possession,1963)中再次转向探索英印关系。故事主人公是一个印度乡村艺术家瓦尔米基(与大史诗《罗摩衍那》作者同名),他被英国女士卡罗琳夫人带到英国。瓦尔米基在英国成为大红大紫、炙手可热的名人,但却在道德上开始走下坡路。最终他回到了印度乡村和往年的精神生活中。这是一个寓言性质的作品,它影射了英国人对印度的占有,或者更确切地说,象征了精神(瓦尔米基)暂时被物质(卡罗琳)所诱惑。但瓦尔米基回到印度则象征印度即精神对西方即物质的胜利,同时也暗示了东西方文化的不可通约性。印度学者认为:“瓦尔米基回归印度及其价值体系而不是倾心于卡罗琳所代表的英国及物欲主义观念,体现了第三世界流亡写作的基本模式。这一模式被另外一个印度流亡作家(拉贾?拉奥)在《蛇与绳》中所重复。”关于东西关系,书中一个人物的话作了注解:“英国和印度从来没有理解过对方。” 这一东西不可理解调和的姿态要到玛康达雅后期小说如《无处安身者》那里才能得到扭转和改写。

《围堰》(The Coffer Dams,1969)是玛康达雅系列小说的一个新起点。她在这里开始深入成熟地思索英印关系问题,以及两个国家的人民能否通过艰苦努力获得彼此理解。故事主要围绕印度南方某地在独立后几年里合作建设堤坝的情节而展开。《围堰》中有多组群体和个人之间的复杂对立。其中一些年老的英国人还带有过时的帝国观念,抱怨印度这一“白人的负担”。而印度人如工程师克里希那非常憎恨英国人和他们根深蒂固的种族偏见。他愤怒地说:“力量,英国人就只是凭力量说话。西方人不懂其它语言。这一意识也败坏了其他种族。”给人希望的是,这一小说中来自英印双方的年轻人如堤坝建造者的妻子海伦?克林顿、巴西姆和土壤工程专家勒费维尔等,没有背负殖民帝国历史,也没有偏见。

1972年的《无处安身者》出版五年以后,1977年,玛康达雅又出版了小说《金蜂房》(The Golden Honeycomb)。作者将它称为历史小说,作品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印度历史风云为背景。它“以高度原创性的方法质疑英印关系,其视野广泛和微妙复杂使得人们对保罗?斯各特赞赏这一小说并不感到惊讶”。这一小说因微妙细致地描写英印之间的复杂关系而广受称道。作者除了表现双方的靠拢愿望外,还将英国人和印度人之间不可调和的文化心理细致入微地表现出来。如书中的印度人迪万和英国人阿瑟在英人习惯射杀松鼠一事上的激烈争论:“裂缝在迪万和阿瑟之间产生了。他们之间的对话没有必要去仔细斟酌:‘暗杀。’‘该死的印度教伪君子。’‘快看,这是杀生。’‘你们不愿体面地做任何事,一颗干净的子弹就遭到所有人该死的反对。’‘这是基督教的傲慢。’‘你是感情上的糊涂,不切实际的感情用事。’”而另外一位英国人则说:“印度人的头脑总有一些绝对不可理解的东西。”

同类推荐
  • 抗战救护队

    抗战救护队

    一部恢宏的抗战救护史册,一卷现代的水浒聚义传,一座壮丽的医护英雄群像,一曲大爱的人道主义颂歌。《抗战救护队》在庆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著名作家杨义堂的一部反映中国红十字会抗战救护历史、塑造红十字民族英雄的30万字的长篇传记文学《抗战救护队》近日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抗战救护队》该书记述了一段被岁月掩藏的真实历史。抗战军兴,北平协和医学院执行院长、著名生理学家林可胜把妻儿转移到新加坡,回国参加中国红十字会,并组建了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美国医药助华会和世界各地的华侨在资金、药品和器材等方面给予他们大力支持。
  • 加利福尼亚人的故事

    加利福尼亚人的故事

    三十五年前,我曾到斯达尼斯劳斯河找矿。我手拿着鹤嘴锄,带着淘盘,背着号角,成天跋涉。我走遍了各处,淘洗了不少的含金沙,总想着找到矿藏发笔大财,却总是一无所获。这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区,树木葱茏,气候温和,景色宜人。很多年前,这儿人烟稠密,而现在,人们早已消失殆尽了,富有魅力的极乐园成了一个荒凉冷僻的地方。
  • 极高明而道中庸——陶渊明论析

    极高明而道中庸——陶渊明论析

    本书立意陶渊明“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人生境界,并结合其对人生独特而超越的思考、其诗文创作的高妙意趣以及中外大量相关例证来论析这一境界的意义与价值。
  • 从未名湖到清华园:在北大与清华听讲座

    从未名湖到清华园:在北大与清华听讲座

    追随先哲大师的足迹聆听智慧流淌的声音。比尔·盖茨、大江健三郎、俞敏洪、林语堂等商界奇才、文学大师与你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大学者,非大楼也,大师之谓也。
  • 天下晋江人

    天下晋江人

    本书收录的均为晋江市海外联谊会与《晋江经济报》联手开设的“天下晋江人”版的人物专访和文章,介绍了晋江的港澳台同胞及海外侨胞发挥聪明才智、发扬爱拼才会赢的精神,不怕苦、不怕累,为家乡人民谋福利,为家乡建设尽心尽力的感人事迹。旨在更好地宣传和展现海内外晋江人昂扬向上的风采,展示“爱拼、善拼、敢赢”的晋江精神。
热门推荐
  • 五分钟轻松养成好习惯

    五分钟轻松养成好习惯

    《五分钟轻松养成好习惯》一书精选了大量说理生动、感人至深的小故事,故事中蕴含的深刻意义和道理能帮助小读者学会良好的习惯,成为一个行为举止大方得体,有教养的孩子。每天五分钟这一概念的提出,旨在提倡一种短平快的教育方式,让孩子从短暂的阅读中学会方法,懂得道理,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教养。
  • 桃妃传:踢了皇上嫁将军

    桃妃传:踢了皇上嫁将军

    “你是朕的女人,今天怎能跟朕的大将军成亲?”“我是你的女人?真是好笑!你问问在场的有哪个人识得我是你的人,别忘了你的那些女人都在后宫里待着呢,别以为你是皇上就了不起!就可以对我欲加之罪!”“女人,朕会让你后悔的!”“皇上慢走,不送!”
  • 巴尔扎克作品选

    巴尔扎克作品选

    本书是巴尔扎克小说选集,包括《和睦的家庭》,《恐怖时期的一段插曲》,《信使》等名篇,详细描画了法国世俗百态。
  • 星力主宰

    星力主宰

    公元2088年,地球的天空突然破碎,灾难降临,地球进入星历......
  • 南华真经章句音义余事杂录

    南华真经章句音义余事杂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今昔何兮

    今昔何兮

    从小隐世的叶疏雪究竟是因为什么勇敢走向喧嚣的尘世间?她会遇见什么不明身份的人?处处帮助她的究竟是友还是敌?是遇见幸福?还是一场骗局?
  • 琴倾红尘:凤倾天下之惑爱

    琴倾红尘:凤倾天下之惑爱

    他们是彼此生命中唯一的神话,天上人间,爱得无怨无悔。但相知相诺又如何,终是抵不过那权力诱惑,他毅然选择霸权而弃她如浮云,伤害成伤。多年后他再次弥补与追悔,她只是洒然一笑,如遇路人。
  • 地球之魂

    地球之魂

    天地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每一个漆黑的夜晚,你是否抬头仰望星空,无尽的星空中,每时每刻都有无数星球毁灭,亦有无数星球诞生,亿万年前古老的星光与昨日今日才诞生的星光,共同点缀着我们这片漆黑的夜空,你--是否曾经在夜空下思考,你是否曾在夜空下凝视,你是否会被这漫天的星光所震撼。无垠的星空,浩瀚的宇宙,一个外表类似太空舱的物体静静的矗立在宇宙中,似是矗立,又似在高速移动,一名身穿银白色衣服的女子呆呆的望着眼前显示频所捕捉的太空画面,一片漆黑,女子缓慢的转动着眼睛,看了看不足十几平米的活动空间,一根根粗大的线路紧贴着太空舱内壁,女子低头用雪白娇嫩的手掌抚摸着自己的小腹,好似那里有着她的全部牵挂。
  • 凤凰于歌

    凤凰于歌

    她沦为罪奴,怀抱复仇之心,步步设计,决心以她手颠覆大魏!然而……魏宫险恶,皇子叵测。他微微一笑,逼近她,眼神了然:“你以为,我会不知道你是谁?不管你是谁,你都逃不掉!”他目光坚定:“我很少争抢什么,但是她,绝不让步。若她想要江山,我便会打下江山,尊她为后。若她想要平凡,我便弃了这位,随她归隐。”他垂下头,柔声道:“我已不再是从前的样子,我可以守护你。”他拉住她的衣诀:“你不适合这里,跟我走,天涯海角,自由自在。”天真烂漫,冷漠疏离,她有两副面孔,却面临多种选择,且看她如何攻略皇室,快意恩仇!
  • 深宫浮云

    深宫浮云

    宫门深似海,富贵帝王家。又到了三年一度秀女大选的日子,朝廷选秀,帝王择妃,这一年,云翳将军的女儿云楹正当妙龄,也在秀女之列。“楹儿,今天可小心着点儿,听说宫里的娘娘们都厉害着呢,别出错啊。”“二娘,您放心吧,最多就是选不上,能出什么大事儿呢?”云楹一派悠闲,在侍女的搀扶下上了马车……但她不知道,这一去,就陷入了永无止境的后宫争斗,谱写了一代帝王的传奇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