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658800000055

第55章 让你迷惑的赤壁之战(后记一)

让你迷惑的赤壁之战(后记一)

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一千多年,换皇帝如走马灯似的,但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一直没有改变。这里也有封建知识分子的功劳,他们在宣扬文化教化这方面做足了功课,我们熟悉的四大名著就是一个显著例证。四大名著写些什么?四大名著宣扬文化教化来维护封建政治统治。我准备分五讲来回答这个问题。第一讲,让你迷惑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家喻户晓,老幼皆知,怎么会让人迷惑呢?我从三个方面回答这个问题。

一、赤壁之战的真与伪。

站在《三国演义》的角度看,赤壁之战,最受益的是诸葛亮。一是通过赤壁之战,诸葛亮在刘备集团确立了军师地位;二是通过赤壁之战,诸葛亮留芳千古。其实,赤壁之战对诸葛亮虚构成分最多,现举几例说明。

其一,关于草船借箭的故事。

《三国演义》说,周瑜以弓箭不够为借口,限诸葛亮十天造十万支箭,并立下军令状,完不成任务,军法从事。诸葛亮明知周瑜的司马昭之心,反而是将十天期限缩短为三天,最后演绎草船借箭的故事。以此,突出了诸葛亮的大智大勇。根据《三国志》,赤壁之战不存在草船借箭的故事,诸葛亮的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作者移花接木。根据《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注《魏略》记载,这个故事发生在孙权身上,是孙权与曹操之间发生的事。对于这次孙权的优秀表现,曹操还如此感慨:“生子当如孙仲谋。”

其二,孔明祭东风。

这在我们今天看来,纯粹是装神弄鬼,实在是滑天下之大稽。不过有一点还是值得研究,孔明早年在荆州呆了一段时间,也许熟悉荆州的气象变化。特殊情况下,冬季的江南,有时也刮点东南风。这一点,生活在北方的曹操,只知道冬季刮西北风,所以大意失赤壁。

其三,关于火烧赤壁。

《三国演义》认为,火烧赤壁,是周瑜与诸葛亮共同想出的主意,其实不然。这个主意是黄盖出的。《三国志?周瑜传》这样记载:“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三国志?黄盖传》也有同样的记载:“建安中,(黄盖)随周瑜拒曹公于赤壁,建策火攻,语在瑜传。”由此两点,可以确定,“可烧而走也”,这一计谋是黄盖想出来的,与诸葛亮无关。

其四,关于锦囊妙计的故事。

赤壁之战后,刘备到东吴去迎娶孙尚香,诸葛亮派赵云前往,并给赵云三个锦囊妙计,使赵云顺利完成任务。之后,诸葛亮又演绎三气周瑜的故事,讥笑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气得周瑜口吐鲜血而亡。这些故事有的是张冠李戴,有的虚构。

关于刘备到东吴娶亲,《三国志?庞统传》裴松之注《江表传》记载了刘备与庞统的一段对话。刘备对庞统说:“孤时危急,当有所求,故不得不往,殆不免周瑜之手!天下智谋之士,所见略同耳,时孔明谏孤莫行,其意独笃,亦虑此也。孤以仲谋所防在北,当赖孤为援,故决意不疑,此诚出于险涂,非万全之计也。”这段话可以看出,到东吴娶亲,是刘备自己要去,相反是诸葛亮有顾虑,建议刘备不要去。而《三国演义》却反着写,说是刘备害怕去,反而是诸葛亮鼓励他去。

另外,把孙尚香嫁给刘备是孙权自己的主意,目的是巩固孙刘联盟。《三国志?先主传》是这样写的:“权稍畏之,进妹固好,先主至京见权,绸缪恩纪。”而《三国演义》却说成是周瑜出的一个馊主意,企图借成亲将刘备困死于东吴。后来周瑜知道了这件事,建议孙权将刘备困在东吴,孙权没有采纳,这是事实。

刘备后来从东吴回来的时候也很平安,《三国志?先主传》裴松之注《山阳公载记》记载:“乃昼夜兼行”,没有《三国演义》所宣扬的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

根据以上史实,刘备到东吴娶亲,不存在赵云前行,不存在赔了夫人又折兵等故事。这些故事都是《三国演义》虚构的,目的是突出诸葛亮的智谋,“状诸葛亮之近妖”。

关于锦囊妙计的故事倒有记载,不过不是发生在诸葛亮身上,而是发生在曹操身上;不是装在锦囊里,而是装在锦盒里;也不是发生在赤壁之战时,故事记载在《三国志》张辽传里。

《三国演义》的作者为什么不遗余力地为诸葛亮涂脂抹粉,歌功颂德呢?我们只要看看作者的背景就可以知道了!《三国演义》的作者,名义上是罗贯中。罗贯中是一个不得志的文人,连他到底是何方人士都存在争议。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在宋人话本等民间文学的基础上改编的。话本是说书人的底稿,读书人沦落到以说书为生的地步,可见社会地位低下。但读书人自古以来有一个毛病,那就是如孔乙已先生一样,穷到站着喝酒了,也不愿脱下那件象征读书人身份的又破又脏的长衫,而且还要显示自己的学问,告诉你“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这说明读书人会利用各种机会为自己争社会地位。从这一点,再看宋朝读书人塑造诸葛亮这一艺术形象的需要与巧妙。

读《三国演义》,大多数人都以为刘备与诸葛亮是鱼水关系。其实不然,这是表面化的东西。实质上,刘备是统治者的象征,诸葛亮是读书人的象征,其用意是说统治者与读书人是鱼水关系。统治者离不开读书人,读书人离不开统治者,借此,巧妙的向统治者呐喊,希望他们提高读书人的社会地位,告诉统治者利用读书人为他们的统治服务,是不可或缺的。从这点看,诸葛亮这一艺术形象是底层读书人的理想寄托。关于这些,我将在后一讲“硝烟弥漫下的三国演义”中再作详细解读。

二、赤壁之战的功与过。

赤壁之战从军事上看,是以少胜多的精典,这是无可置疑的。

赤壁之战从诸葛亮的设想——“鼎足之形成矣”来看,也是成功的。从这方面来看,孙、刘两家最大的赢家,最大的受益者。现在的社会都是从这一角度上来歌颂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歌颂周瑜的“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的军事指挥才能。由此一战,刘备改变了亡命天涯的困境,再一次有了荆州这块根据地,然后通过几年的征战,终于占领荆益二州。孙权也巩固了江东的地盘,兵强马壮。从这些方面看,歌颂赤壁之战,无可厚非。

从曹操方面看,曹操是最大的失意者。本来,曹操以为,挟持官渡之战的余威,乘收降刘表儿子刘琮,占领江陵之气势,便想一举剿灭孙权与刘备,完成统一中国大业的。殊不知被孙刘联军一把大火烧得只好“引军北还”。

曹操的个性是轻易不会认输的。赤壁之战之前的官渡之战,袁强曹弱。开战之前,曹操内部动荡不安,大多数人以为曹操必败之疑。开战之后,曹操又面临困境,粮草断绝,兵源无继,荀彧从后方再也运不来一草一粮,一兵一卒,而前方又被袁绍压制在栅栏之中动弹不得。在如此危急的情况下,曹操都能坚持下来,最后战胜袁绍。赤壁之战之后的渭河之战,开战之初,曹操同样处于劣势。马超差一点要了曹操的命,在生命处于危急的状态下,曹操也坚持下来,最后战胜了马超。

从赤壁之战之前之后的官渡之战、渭河之战看赤壁之战,曹操从军事、地势、后勤保障等方面看,都处于绝对优势。军事上看,军事力量占绝对优势;地势上看,曹操是顺流而下;后勤保障上看,曹操刚刚占领了刘表的江陵粮草库,军资储备充足,大后方北方基地巩固,完全有能力一举荡平孙、刘联军。为什么孙刘联军一把火就“烧而走也”呢?据我看,曹操不是被完全打败了,而是曹操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这一点。

从史料记载分析,曹操不是被火烧走的,而是水土不服,被疾病吓走的。长江中下游两岸血吸虫盛行,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传染起来相当可怕,再加上当时的医疗水平差,北方人初来乍到,更不知血吸虫是何物?基于这些,曹操不得不引兵北还,至于说到火攻,对曹操杀伤力是很大,但再大,也不至于威胁到曹操一败涂地的境地。从史料看,曹操撤退是有计划、有准备,从容撤退。

《三国志?周瑜传》裴松之注《江表传》有这样记载:“(曹操)后书与权曰,‘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

《三国志?武帝纪传》裴松之注《山阳公载记》也有记载:曹操说“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无类矣。备寻亦放火而所及。”

从这两处史料看,威胁曹操的不是火,而是疾病。对于火,孙刘联军放火,时间点没有把握好,刘备后来也这样认为,所以对曹军杀伤力不大。至于曹操自己放火烧船,更显曹操的从容与智慧。曹操自行放火烧船,无疑是有把火烧得更大的用意,为什么要把火烧得更大呢?有两个军事意义。一是迷惑孙刘联军,让孙刘联军误以为曹军大部分已葬身火海;二是滞缓孙刘联军上岸厮杀的进程,让曹军从容撤退,赢得时间。

不管怎样,结局是曹操失败了。这不仅仅是曹操的失意,更是国家与民族的悲哀。

站在国家、民族的大局上看,我们对赤壁之战又不能不置可否。赤壁之战,滞缓、延迟了中华民族的统一。从过去到今天,最高原则,最大利益,是维护国家与民族的统一。主权高于一切,维护国家与民族的统一是最大的利益。从这一点来看,赤壁之战,不但无功,而且有过。对于这一点,先贤们早有看法。《三国志?张昭传》裴松之注《江表传》作了交代:“权即尊位,请会百官,归功周瑜。昭举笏欲褒赞功德,未及言,权曰‘如张公之计,今已乞食矣’。昭大惭,伏地流汗。臣松之以为,张昭劝迎曹公,所存岂不远乎?夫其杨休正色,委质孙氏,诚以厄运初遘,涂炭方始,自策及权,才略足辅,是以尽诚匡弼,以成其业,上藩汉室,下保民物,鼎峙之计,本非其志也。曹公仗顺而起,功以义立,冀以清一诸华,拓平荆郢,大定之机在于此会。若使昭议获从,则六合为一,岂有兵连祸接,遂为战国之弊哉!虽无功于孙氏,有大当于天下矣。昔窦融归汉,与国升降。张鲁降魏,赏延于世。况权举全吴,望风顺服,宠灵之厚,其可测量哉!然则昭为人谋,岂不忠且正乎!”裴松之的这段话明白地告诉我们,如果当年孙权能听从张昭的建议,投降曹操,那么就可以结束生灵涂炭、国家分裂的局面。那么张昭的所作所为,尽管不利于孙氏政权,但对国家、民族而言,张昭确是忠诚正直的大臣。可惜,孙权不能顺潮流而动,为了自己的蝇头苟利,逆历史潮流而动,破坏了曹操统一中国的“大定之机”。

对于孙权图一已之私,称帝于江南,孙盛也有看法。孙盛说:“昔伯夷,叔齐不屈有周,鲁仲连不为秦民。夫以匹夫之志,犹义不辱。况列国之君三分天下,而可二三其节,或臣或否乎?余观吴蜀,咸称奉汉,至于汉代,莫能固秉臣节,君子是以知其不能克昌厥后,卒见吞于大国也。向使权从群臣之议,终身称汉将,岂不义悲六合,仁感百世哉!”(见《三国志?吴主传》)

孙盛这段话指责孙权与刘备一样,对汉室,不能从一而终,连伯夷、叔齐、鲁仲连这样的匹夫都不如。这样的匹夫还能坚守道义,不辱气节,况且刘备、孙权还是三分天下的一方诸侯。最后吴蜀两国在后代手里丢失,被历史潮流所淹没,其意义告诉我们,国家、民族的统一是潮流,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任何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人物都会受到历史制裁!

三、赤壁之战的进与退。

赤壁之战,前前后后的历史背景,都是主张促进国家、民族的统一,这是“进”。这是人们的主观愿望,希望推动国家统一,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但是客观上,却出现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这是“退”。导致国家分裂,导致社会倒退。为什么经过大****,人人企盼统一,人人致力于推动统一,致力于推动社会前进,相反却延续了国家分裂的局面呢?在我看来,主要存在三个问题。

首先,魏、蜀、吴三国,谁有资质号令天下?也就是说谁是合法的汉朝继承者。所谓合法,当时的依据就是宗法制。

按照宗法制,曹操合法。他巧妙地利用了宗法制,他把落难的汉献帝放到自己身边,他这样做的目的,荀彧说得十分明确。“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尊奉汉献帝以顺从民意,这是顺从最大的历史潮流。

按照宗法制,刘备也合法。刘备姓刘,是汉景帝之子、中山王刘胜之后。光武帝刘秀当年不也是以姓刘,以为是高祖刘邦之后,而中兴汉室建立了东汉吗?

从宗法制看,吴国的孙权不具备资质。所以,他的谋士鲁肃,建议孙权抛开汉室,重开纪元。

其次,以上三人都想完成统一帝业,到底谁最具备实力呢?

从当时的情况看,曹操最具备实力!

无论是实力上看,还是人心向背上看,曹魏政权都是魏、蜀、吴三国中最强大的政权。

从实力上看,魏国统一了北方,占全国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人口数量,军队数量都占绝对优势。北方统一后,战争结束,人民有了安定的生产生活秩序,国民经济恢复发展较快。另外,北方相对于吴国的江南,人口素质,文化教育,经济基础都处于发达水平。而吴国的江南还只是处于开发阶段。刘备的益州,虽然富裕,但交通闭塞,很多地方还处于待开发的蛮荒之地。

从社会精英等人才优势上看,曹魏政权人才济济,顶级人才如荀彧、荀攸、贾诩之流,都是满腹经纶。蜀汉政权只有一个诸葛亮,如此顶级人才,孙吴政权几乎没有。而如第二个梯队程昱之流,曹魏政权是星汉灿烂,而蜀汉政机权几乎是廖若晨星,屈指可数。

从人心向背上看,社会精英之于曹魏政权几乎是趋之若鹜。华歆原本是孙吴集团的长者上宾,曹操一声征唤,华歆就欣然前往。虽然孙权不同意,但也无法留住华歆。王朗原本生活在孙吴的地盘上,不为孙吴所用。曹操一声招呼,王朗不辞千辛万苦,经年累月,赶到曹操身边。韩嵩本是刘表的从事,刘表让其出使曹魏,于是天子“拜嵩侍中,迁零陵太守”。后来成了策反刘琮投降的主将,如之此类,举不胜举!

其三,按理说,曹操既具备统一天下的资质,又具备统一天下的实力,为什么没有统一天下呢?究其原因,就是魏、蜀、吴各怀异心,各方统治者的头子都放不下自己的蝇头苟利。

蜀汉一直否认曹魏统一天下的合法性。曹操说自己是“奉主上以从民望”,而蜀汉认为曹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所以一直与其对着干。刘备死后,荆州也丢了。之前,关羽身首分离,张飞的脑袋也被部属割走了,根本没能力与曹魏抗衡。而对于这些,诸葛亮心知肚明,就是不敢正视现实,提出什么“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待亡,孰与伐之”的混帐主张。他还以光武帝自况,认为光武帝当年奠定东汉天下,也只有几千羸弱士兵。于是他不断北伐中原,一连六出祁山。最后弄得蜀国民不聊生,兵员无法征收,送到部队也留不住,逃亡无法控制。最后是“主暗而不知其过,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闻正言,经其野民皆菜色”的处境(见《三国志?薛综传》),最后只是谯周说,“或说陛下以北兵深入,有欲适南之计,臣愚以为不安”,就这么一句话,刘禅就绑着自己投降了曹魏。

诸葛亮为什么要不顾一切地北伐呢?其一是刘备死后,国内不稳定,希图战争转移国内矛盾;其二是抱着侥幸心态,寄希望于一战而定乾坤;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放不下自己的蝇头苟利——那就是希望自己能像光武帝那样亲手中兴汉室,“留取丹心照汗青”。

再说孙权,如果说诸葛亮如此乖张的作为是贪名的话,那么孙权就是贪权。为了巩固江东政权,为了巩固自己的霸权,孙权不择手段。孙权的手段如果套用一句流行的话,就是只有永远的利益,而没有永远的朋友。孙权政权夹在曹魏与蜀汉之间,夹缝中求生存,孙权却玩得左右逢源。孙权政权经历三次大的决定性战争,三战三胜。先是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孙权联合刘备,抗击曹操,赢了赤壁之战,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其次是襄阳大战。刘备崛起,关羽坐镇荆州,不但威胁孙权的安全,对曹操也极具震慑,曹操一度吓得要迁都。这一次,孙权联合曹操,趁关羽与曹军在襄阳交战之机,孙权的将军们偷袭了荆州,不但收回了荆州,而且割下了关羽的头颅,还将关羽的头颅作为礼物送给曹操。这一战不但巩固了江东地盘,而且充实了江东地盘的实力。

其三夷陵之战。夷陵之战是孙权与刘备单独对决。开战之前,刘备气势汹汹,恰如当年曹操顺长江而下一样,企图一口吃了孙权。孙权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不惜对曹丕称臣,稳住北方,然后让陆逊带兵决战。陆逊躲过刘备的气势,与刘备拼耐力,最后一把火烧了刘备的七百里连营。刘备惨败,逃到白帝城,托孤去了。孙权没有痛打落****,反而与落****坐下来谈判,重新修好孙刘联盟。这又是孙权的高明之处,孙权如果痛打落****,消灭刘备,他就面临着与曹魏单独对决。为了自己生存,孙权不惜冒险,将自己的对手培养成对手的敌人。

从这个意义上讲,三国之所以没有统一,就是孙权在其中搅和。只要孙权偏向曹魏,蜀汉政权就不复存在了。但是,这是做不到的。孙权是不会放下自己的利益,而顺从曹魏的。他不但不会顺从曹魏,而且想极力搅黄曹魏。其中,除了不断对曹魏宣战外,孙权对曹操的资质也不认同,认为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

最后说曹操。曹操名有了,头上虽然有个汉献帝,但自己已是名富其实的魏王了。上朝可以“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权也有了,整个朝廷包括汉献帝都掌控在他自己手里。那他曹操还有什么蝇头苟利放之不下呢?曹操贪义!他认为这一切按道义都是他应该得到的,他所得到的一切符合道义。但是,就是不敢取汉献帝而代之。他认为这样做,不合道义。他甚至十分在意别人指责他怀有篡权野心。为了这一点,曹操煞费苦心地写了一篇文章,名叫《让县自明本志令》。可惜,尽管是煞费苦心,老死也不称帝,让汉献帝一直坐在龙椅上。但是,人们还是不认可,认为他曹操怀有篡逆之心,是乱世之臣!如果曹操有将革命进行到底的野心,也许三国分裂的局面就会为之改变。~

三国时代,三个统治集团的头子贪名、贪权、贪义,为了那点蝇头苟利,不停地窝里斗,滞后、延缓了国家、民族的统一。对于这段历史,我们应该深思,国家、民族的统一是历史大势,绝不能为了一已之私而误了国家大事!

《三国演义》利用赤壁之战,为诸葛亮歌功颂德,其用意是突出知识分子对于封建统治的重要性。而《三国演义》所宣扬的则是封建社会的正统文化,其目的还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欲知其详,请听下一讲,硝烟弥漫下的“三国演义”。

同类推荐
  • 名剑奇缘

    名剑奇缘

    破晓,苍穹,飞雪,冰霜,烈焰,长歌,鱼殇,泰阿,归尘,承影。此为名剑谱上十把绝世名剑。这十把剑或天地浑然而成,或出自铸剑名师。每把剑的背后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传言,得此十把剑,便可纵横天下,一统江湖。也传言,得此十把剑便可永存世间。秦始皇陵墓的设计图纸被盗墓世家盗走,能够阻止王陵被打开的只有这十把名剑。这个任务只有他可以完成——追风。他手中的残阳剑是一把魔剑,这把魔剑被誉为“第十一把剑”。这把剑就是天下名剑的终结者。为救天下苍生,追风毅然踏上搜寻天下名剑的道路上。前面的道路没有方向,只有杀戮,只有死亡······
  • 帝国权柄

    帝国权柄

    十世纪的欧陆风起云涌,海峡对岸的英格兰上盎格鲁撒克逊王者们终于成功的灭亡了维京人的约克王国;西法兰克王国的加洛林王朝大厦将倾;伊比利亚半岛上的基督徒们在科尔多瓦哈里发国的威逼下只能在圣詹姆斯墓前瑟瑟发抖;保加利亚的西蒙四次兵临拜占庭最后却只能望着君士坦丁堡的城墙含恨而终;阿巴斯的苏丹们在巴格达的王宫里肆意寻欢,没有察觉到王座阴影下波斯廷臣们的窃窃私语;卡罗兰带着一千年的记忆来到了这个时代,骑士,领主,主教,卡罗兰内心归于何处
  • 杰克森

    杰克森

    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两个时期,主角杰克森·李的军旅生涯,以第一人称入手,十三年的部队生活打造出了一个铁血的战士,但因为种种原因,他逃走了,开始了他的狂暴之旅。
  • 轻松幽默侃唐朝1

    轻松幽默侃唐朝1

    从隋朝末年到唐朝初年这段时间内,各地起义的农民军领袖和趁势而起的朝廷官员为了争夺隋失之鹿,展开了一幕幕相互攻伐的战争史。本书以现代语言和符合现今读者阅读口味及习惯的叙述方式,向读者朋友展现那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 犁破大洋

    犁破大洋

    地质大学生田纵意外重生为齐王家仆,才气横生用现代知识造火药,带美女观赏洞中风光,遭遇埋伏遇弥生时代的贼人,末世凌乱他奋勇向前,肩负重振没落王族的使命。
热门推荐
  • 东方神尊

    东方神尊

    他,身具混沌之魂,却无可以承载的混沌金身。他,引来了传说中的浩劫,颠覆了整个东方神界。他,破灭了肉身,利用不灭的神魂毅然跳进了可以吞噬一切的宇宙黑洞。他,只为复仇,不屈的战魂从宇宙的断层中苏醒,投生在这光怪陆离的大陆。我已等待了万年!让我的仇恨化成满腔怒火焚尽一切……
  • 深渊魔王

    深渊魔王

    阿卡特兰亚大陆,百族林立,大陆历7034年,一场旷世大战席卷整个大陆,一方以人类,精灵,龙族,矮人族,羽族,水族为首,另一方以深渊魔族,兽人族,黑暗精灵,地精,巨人族为首……几乎所有种族都主动或是被迫参与了这场大战。那一战,天地崩塌,山河破碎,神魔陨落,强者凋零。百族死伤无数,哀鸿遍野,鲜血染红了整片大地,哀鸣声响彻整个阿卡特兰亚大陆。大战最终以人类方险胜而告终,胜利方将此战命名为“圣战”,载入史册。大战过后,种族消亡,沦为奴隶成为了很多种族悲惨的命运。大陆历17034年,一个人类帝国的龙骑士从亡者山脉中捡回一个婴儿。故事从这里,再次开始……
  • 仙之幕旅

    仙之幕旅

    一个从地球穿越过来的灵魂,如何在纷纷扰扰的仙界,在一个神魔并行,仙妖交织的时代,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大道!
  • 唯恐大清不乱

    唯恐大清不乱

    外交官李光复穿越到了雍正十年,成了清朝名臣李卫的庶孙。作为一个穿越者,他能够看着这个百姓吃糠喝稀的坑钱盛世继续延续下去,然后重历国耻吗?“我不能忍,不过在这个太平年代灭清,可不是那么容易啊!不过这样才有挑战性,既然大清不乱,我也就让他乱起来,我也就是唯恐大清不乱也!”李光复说。多年后,李光复最骄傲不是他在太平年代时候把清朝灭了,而是他成为了中国女皇,俄罗斯帝国女皇,神圣罗马帝国女皇,法国女皇,英国女皇的丈夫,全世界各大强国的君王都是他的后代,他的后代遍布全世界大家族,成了世界老祖父。(本文中国历史和外国历史混搭,以权谋和外交手段灭清,战争为辅。作者有节操,不会让外国军队进入中国。女皇控请进!)
  • 一线明星

    一线明星

    我想每个人都会有一个致命的伤口,这个伤口会在某个时刻让你鲜血淋漓,痛不欲生。就像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阳光,我更爱此刻站在逆光下微笑的你。迟瑾瑜,就是初夏冬日里的暖阳,黑暗冰冷,却奇迹般在某个时刻感动过她,所以故事的最后是没有结局的,因为连迟瑾瑜都不明白在五年的陪伴中,是否爱过初夏。
  • 至上道

    至上道

    世间轮回,万物更迭,回眸一顾,你是否还记得自己和我?哈,哈哈……当神通成时,当轮回断后,我一定诸界寻你,相挽归去。
  • 逗比不要溜

    逗比不要溜

    “为什么这可乐是酸的?不会过期了吧。”“这不是我装的醋嘛”ps青春校园逗比欢乐多
  • 野百合的春天:梦里遇见爱

    野百合的春天:梦里遇见爱

    我是一只丑小鸭,天天盼着变天鹅,终于有一天穿上了婚纱,变成了一瞬间的天鹅,不料我却穿着婚纱掉到了满清一堆帅得掉渣的阿哥们面前。一群皇子围着我转,照理儿说我是好福气,可百般磨难,千波万折,我只能拽着稻草当麻绳,拿了鸡毛当令剑。下场如何,还得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 重活之一路高歌

    重活之一路高歌

    重生了高中时代,弥补前世的遗憾,今生一路高歌!
  • 土豪庄主的炫富嫡妻

    土豪庄主的炫富嫡妻

    她遭人陷害被休做下堂妻,家族惨遭灭门,落难妓院,遇见富可敌国的庄主,他的笑容邪魅又危险:“你值多少钱?”“御盈独一无二,无价!”。从世子妃沦落为宅门小妾,她不甘卑微,深宅大院变成了她的舞台,耍疯斗狠装可怜,重新洗牌!“不服?关门,放强狗咬弱狗!”土豪正当道!--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