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658800000045

第45章 阿斗真的扶不起来吗?

第一章、阿斗真的扶不起来吗?

我们有一句口头禅,叫做扶不起来的阿斗。我要反问大家,阿斗真的扶不起来吗?对此,大家可能一时还无法回答。现在让我来回答这个问题,为了使大家有印象,看起来有条理,我准备从三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

一、谁扶了阿斗?

二、阿斗真的扶不起来吗?

三、阿斗不与命争。

一、谁扶了阿斗。

我们开口闭口总是说扶不起来的阿斗,大家想想谁扶了阿斗?我认为对阿斗有扶持义务与责任的人有三个,一是父亲刘备,二是太傅许靖,三是相父诸葛亮。但是我们想想这三个人尽到了义务与责任吗?

第一、我们经常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阿斗的父亲刘备尽到了这个职责吗?刘备扶持过阿斗吗?对于这个问题,大家不用脑子想就可以回答,刘备没有尽到父亲的义务与职责,刘备没有扶持过阿斗。因为,其父亲刘备为了匡扶汉室,长时间在马背上奔波,在战争中挣扎,刘备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更没有心思来扶持阿斗,所以说,刘备对于阿斗没有尽到父亲的义务与职责,谈不上对阿斗有什么扶持。

第二、太傅,本来就是皇帝的老师,对辅导、扶持太子有直接的义务与职责。作为阿斗的太傅许靖履行了这个义务与职责吗?据《三国志.许靖传》记载:刘备为汉中王后,任许靖为太傅。可是从蜀国的各种历史文献看,我们找不到太傅许靖辅导与扶持阿斗的文字记载。可见许靖也没有尽到太傅的义务与职责。

第三、相父孔明。刘备在永安托孤时就明确交代,要他的几个儿子对孔明要以父亲相称,后主刘禅当时不在场,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如此就是相父。相父孔明无疑是个管闲事的人,他对于阿斗不但没有履行刘备托孤的职责,没有履行相父应尽的义务与职责,反而是派董允来到宫中,来到阿斗身边,将阿斗看管起来了,使阿斗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有所为是让阿斗整天在宫中消遣,有所不为是不让阿斗染指国计民生等大小事情。《三国志.董允传》可以证明:“献纳之任,允皆专之矣。”“允处事为防止,甚尽匡救之理。”这表面看,董允很尽责,而实际上是尽责过了头,“献纳之任,允皆专之矣,”就是说进献、采纳意见都是董允一个人说了算。董允再优秀也有犯浑的时候,况且古人有言,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现在董允搞的是一言堂,这能说没有害吗?这能叫辅佐吗?不如说是限制好了。

再看诸葛亮,我们在前一讲讲了,诸葛亮在辅佐阿斗的十一年时间里,大部分时间都在战场上,根本没有时间呆在宫里或府中,连他的府中都是诸于长史之类的人替他管事。

综上所述,我们经常说,扶不起来的阿斗,其实,这是一句不符合历史事实的瞎话,因为没有人诚心诚意地扶持过阿斗。

二、阿斗真的扶不起来吗?

我们前面讲过,没有人诚心诚意扶持过阿斗,所以我们今天人云亦云,说阿斗扶不起来,这是不符合事实真相的。阿斗到底能不能扶起来?我说,能。其理由有四点。

第一、阿斗是一个明智的人。

阿斗曾经对诸葛亮说:“政由葛氏,祭则寡人”(《三国志.后主传》裴松之注《魏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一切规矩都由诸葛亮定,但是,祭祀,这样有关国家的大典活动则由我主持。

这句话有什么含义呢?就是告诉天下,国家怎么治理,是你诸葛亮的事,也就是说,诸葛亮怎么治理国家我不会关心,但是,国家是我的,这个根本问题你们得记住。

为什么说这样一句话就表明阿斗是一个明智的人呢?这句话只要仔细去读,它透视了很多明确的信息。

其一,阿斗了解诸葛亮,知道诸葛亮的强势,也了解诸葛亮的实力。凭阿斗自己的现状,他深知自己是无法阻止诸葛亮要干什么的,与其这样,还不如由着诸葛亮的性子,他愿意怎么折腾就让他怎么折腾。这是阿斗“知人”。老子说:“知人曰智。”

其二,阿斗也“知己”。明确自己不如诸葛亮,让诸葛亮放手干、放心干,肯定比自己干得好。这是老子说的:“知己曰明。”

其三,阿斗有底线。不管他诸葛亮怎么干,权力有多大,也只能在治理国家这个范围内活动,这就是“政由葛氏”的“政”。国家的所有权是我的,这就是“祭则寡人”的“祭”。一切代表国家主权有关的活动由我主持,这就是“祭”。

其四,既有放权,又有警告。放权放得开,“政由葛氏”,在治理国家这个问题上,你诸葛亮喜欢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警告也有威严,“祭则寡人”,有关涉及国家主权的大事你诸葛亮不要瞎操心,那是我才能定的。

其五,这句“政由葛氏,祭则寡人”的话看起来只有八个字,但就是这八个字昭示天下,阿斗与诸葛亮职责分明,权力清楚,底线明确,操作方便。也可以说,这八个字体现了阿斗治理蜀汉的方针大计。

当然,这八个字还可以解读出很多的用意,那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事。就这么简单的八个字就明确界定了诸葛亮的权力界限,也便于天下人监督执行,你能说阿斗不是一个明智的人吗?再者老子说:“知人者智,知己者明。”一、二两点表现了阿斗既知人,也知己,,所以说阿斗是一个明智的人。

第二、阿斗是一个有主见的人。

很多事情证明阿斗是一个有主见的人,他的主见在诸葛亮去世后表现得尤为突出。下面举六件小事作说明。

其一,诸葛亮死后,阿斗不再设丞相。诸葛亮死前秘密推荐蒋琬担任丞相,阿斗虽然让蒋琬总统国事,但阿斗没有授予蒋琬丞相之职。只是个尚书令,对此,我们猜想,曹操丞相、诸葛亮丞相,这两位丞相的表现阿斗不会没有想法,只是藏在心里,不说而已。所以阿斗给了蒋琬总统国事的权力,但不给蒋琬丞相之职。其意是警告蒋琬遇事悠着点。

其二,在阿斗主政后,三大巨头实行交叉任职,这也能看出阿斗与众不同的心机。诸葛亮死后,蒋琬、费祎、姜维等三大巨头几乎垄断了蜀汉政权。这三位巨头阿斗明白这都是诸葛亮心中的贤明之士、亲信,阿斗没有冷落他们,相反还是一如既往地让这三位大人执掌大权。只不过阿斗对此三人实行轮岗、交叉任职。在我看来,阿斗的这一手,不仅仅是职位的轮岗,更重要的是权力分散。说明白一点,就是不让权力过度的、长期的集中在某人手中,以致尾大不掉。而职务的轮岗既有利于权力的监督,又有利于掌控。后来蒋琬去世后,阿斗对付费祎与姜维也是用的这一手,不费力气的控制了朝廷大权。

其三,两次制止蒋琬的擅自行动。

第一次是延熙元年诏琬曰:“寇难未弭,曹叡骄凶,辽东三郡苦其暴虐,遂相纠结,与之离隔。叡大兴众役,还相攻伐。曩秦之亡,胜、广首难,今有此变,斯乃天时。君其治严,总帅诸军屯住汉中,须吴举动,东西掎角,以乘其衅。”《三国志.蒋琬传》这段话有三点非常明确,第一点,这是伐魏,消灭曹睿的极好机会。(“今有此变,斯乃天时。”)第二点,让蒋琬抓住这一极好机会认真做准备。(君其治严,总帅诸军屯驻汉中。)第三点,不要轻举妄动。(须吴举动,东西犄角,以乘其衅。)这三点互为关联。先是说机会来了,接着说抓紧准备,结论是不要乱动。前面两点是告诉蒋琬,这是谁都能看得出来的好机会,表示阿斗与蒋琬的认识一致,而第二点抓紧准备既是对蒋琬的做法表示肯定与赞赏,也表示了阿斗的想法,应该加紧准备。这前面两点阿斗说话注意到了有理,有利。有理是说话在理,认同蒋琬的看法。有利是便于发挥蒋琬的积极性,让蒋琬抓住有利时机努力工作。但是所有的话都在第三点上,不要乱动,这实际上控制了蒋琬的行动。这是有节,这有节是在前面两点的铺垫后作出的指令,没有让蒋琬不动,只是不要乱动,要伺机而动,其结果是永远都没有动,自然而然地达到了阿斗不让蒋琬动的目的。

第二次是蒋琬总结诸葛亮六出祁山无果而终的教训是道路艰险,运输困难,想改由陆路进攻为水路进攻。由汉、沔水流东下,以为这样可以解决运输困难的问题。对此,很多人提出了质疑,如果失败,返回来时逆流而上,那麻烦就更大了。鉴如此,阿斗派尚书令费祎、中监军姜维制止了姜维的冒险。以上内容都记在《三国志.姜维传》里。

其四,不轻易给赵云谥号。赵云的谥号来之不易。据《三国志.赵云传》记载:“初,先主时,惟法正见谥;后主时,诸葛亮功德盖世,蒋琬、费祎荷国之重,亦见谥;陈祗宠侍,特加殊奖,夏侯霸远来归国,故复得谥;於是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及云乃追谥,时论以为荣。”赵云是在这些人中最后一个追封谥号的。据《三国志.后主传》记载: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等五人是在景耀三年九月追封谥号的。而赵云是在景耀四年春三月追封谥号的,而且是姜维强烈建议下阿斗才追封赵云谥号的。为什么赵云谥号这么来之不易呢?按说在所有的人中,赵云相对于阿斗是最特殊的一个,赵云两次救了阿斗。第一次是在长坂坡,几进几出曹操阵地。第二次是在孙夫人要将阿斗带到东吴,赵云拦江截船,将阿斗从孙夫人手中夺回。为什么阿斗对这样一位救命恩人却吝啬得一个谥号都不愿意给赵云呢?我们暂且不说这样做,对不对,我们最少可以肯定在这件事上阿斗自有阿斗的想法。

其五,不轻易给诸葛亮立庙。这也是令人捉摸不透的事情。按众人的想法,自古以来都认为诸葛亮是蜀汉政权忠贞不渝的忠臣。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杜甫赞扬他是“两朝开济老臣心。”在刘备看来,他与诸葛亮是鱼水关系,在阿斗那里是相父。可是对于这么一位特殊的人物,阿斗为什么不轻易让人为之立庙,以供蜀汉人民拜祭呢?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襄阳记》记载:“亮初亡,所在各求为之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于道路上。言事者或以为可听立庙于CD者,后主不从。”后来有人一再提起,才于景耀六年春,诏为亮立庙于沔阳。这已是诸葛亮去世三十二年以后的事了。况且阿斗的蜀汉政权已于这年的夏天投降曹魏了。这件事与上面那件不轻易给赵云谥号的事一样,我们不是讨论事情的是与非,我只是说阿斗在这件事上有自己的看法。

其六,还有件特别的事儿。自古以来,人们都以为董允是辅佐阿斗的忠臣。有董允在,阿斗不敢随意而为。陈祗误国是阿谀逢迎的奸臣,但阿斗不这么看。《三国志.陈祗传》有这样记载:“景耀元年卒,后主痛惜,发言流涕,乃下诏曰:‘祗统职一纪,柔嘉惟则,幹肃有章,和义利物,庶绩允明。命不融远,朕用悼焉。夫存有令问,则亡加美谥,谥曰忠侯。’赐子粲爵关内侯,拔次子裕为黄门侍郎。自祗之有宠,后主追怨允日深,谓为自轻,由祗媚兹一人,皓构间浸润故耳。”这里可以看出阿斗是褒扬陈祗的,说陈祗柔顺和善遵守规矩,干练严肃办事有章法,和蔼忠心利国利民,各项政绩都摆在那里。是贬损董允的,说董允在世的时候轻视自己。这也是阿斗自古以来受人诟病的一件事,但阿斗偏要冒天下之大不韪,我行我素,我们只能说在很多事情上阿斗都有自己的主见。尽管与众不同,与世人的是非标准相左。他也固执己见,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由此,我推测出一个结论,阿斗是一个有手段的人。

第三、阿斗是一个有手段的人。

从历史上看,一个搞事的人,身边都有几个搞事的小鬼。有些事情,搞事的人不出面,让身边搞事的小鬼去搞事,这就叫手段。大凡那些强势的君王身边都少不了搞事的小鬼。清朝的乾隆老儿,身边就有和珅为他搞事;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还专门设立了东厂、西厂等特务机关,一大帮子人替他搞事;汉武帝晚年身边就有个江充替他搞事,还搞到太子、皇后头上。诸葛亮这个大忠臣不但是搞事的小鬼,而且也是搞事的人。刘备在世,他是刘备身边搞事的小鬼。彭羕的死、刘封的死,一大半原因就是诸葛亮不断地在刘备面前告这两个人的状,说这两人的坏话,分析这两个人存在的危害性,最后,刘备不明就里,杀了这两个人。刘备杀死刘封后,还流了眼泪。刘备死后,蜀国诸葛亮做主,诸葛亮由搞事的小鬼变成了搞事的人。蒋琬、陈震等人就是诸葛亮身边搞事的小鬼。廖立被贬到荒蛮之地就是蒋琬等人搞的鬼。李严被贬与陈震告黑状有关。具体过程我在前面已做交代,有兴趣可以去翻阅《三国志.廖立传》、《三国志.陈震传》,至于说一个搞事的人为什么身边一定要有搞事的小鬼?曹操这个搞事的人说了大实话。曹操说,身边那些搞事的小鬼搞的是打探、举报、分辨等事情,这些事情让贤人君子去做,是做不成的(《三国志.高柔传》)。

再回到阿斗身上,我说阿斗是个有手段的人,就是说诸葛亮死后阿斗变成了一个搞事的人。他身边也有搞事的小鬼。他身边搞事的小鬼就是陈祗与黄皓。《三国志.陈祗传》记载:“陈祗上承主旨,下接阉竖,深见信爱,权重于维。”阿斗身边有了这两个搞事的小鬼,再也不是诸葛亮在世时那种“咸决于亮”的状况。阿斗身边诸于蒋琬、费祎、姜维等这些大人物不但不敢小觑阿斗而且是畏阿斗三分。

姜维就是因为阿斗身边有搞事的小鬼而害怕得躲到深山里去种麦子。蒋琬、费祎相继去世后,大权集中于姜维一身,就是这个集大权于一身的大将军却害怕阿斗身边搞事的小鬼。姜维怕到什么程度,连CD都不敢回了。《三国志.姜维传》裴松之注《华阳国志》说得更可怕:“维恶黄皓恣擅,启后主欲杀之。后主曰,‘皓趋走小卒耳,往董允切齿,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维见皓枝附叶连惧于实言,逊辞而出。后主敕皓诣维陈谢。维说皓求沓中种麦,以避内逼耳。”怕到什么程度,一个大将军怕到请求去沓中种麦。

这件事虽然可悲,一个手握大兵权的大将军向宦官请求躲到沓中去种麦,也从另一个侧面看出阿斗玩起心计来也是十分恐怖的。对此,我们不得不惊诧阿斗搞事的手段。

第四、阿斗也是一个有能力的人。

阿斗的能力主要从三个方面可以看出

其一、从孟光对阿斗的评判看。

《三国志.孟光传》有这样一段话,延熙九年,这是诸葛亮去世十几年后的事,朝廷决定大赦。孟光当众指责大将军费祎说,大赦这种做法,是只对一部分人有好处的事情,而对另一部分人则有害,就像一棵树半边枯死,半边荣华。这种事情是不应该发生在圣明之世的。在社会衰败到了极点,万不得已的时候,才可以暂且实行这种政策。如今主上仁爱圣明,下边的百官都很称职有什么危在旦夕的就像要解救人被倒吊着那样危机的事发生,而要屡次施加例外之恩,以使那些奸诈的罪犯得到好处呢?这段话有三个意思需要重视。

一是此时的蜀国在孟光看来是圣明之世。二是阿斗是个仁爱贤明之君。三是下面的官员称职。诸葛亮去世十多年后,蜀汉能出现这么好的局面,不就是证明阿斗有才能吗?再者,孟光不是一个阿阿谀奉承的小人。据《三国志.孟光传》记载,孟光对当权者的批评常常是直言不讳的。孟光也是一个真心实意关心阿斗的人。据《三国志.孟光传》记载,孟光曾经问过郤正,阿斗平常读些什么书,郤正没有正面回答。孟光就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认为阿斗要看些有实际意义的书,不能像一般的读书人那样,只是为了追求广博,追求功名去读书。表达了孟光对阿斗的关切。

其二、从阿斗对权力的掌控看。

阿斗从登基到投降期间主政三十一年。经历了诸葛亮、蒋琬、费祎、姜维等四位大臣,其掌控权力经历了一个软着陆的过程。诸葛亮时代,诸葛亮任丞相,大小政事咸决于亮。到蒋琬那里就取消了丞相之职,只任蒋琬为尚书令,由“咸决于亮”到受阿斗节制。蒋琬之后,阿斗是“禅乃自摄国事”,费祎虽是尚书令,然而一切秉承阿斗的主意,阿斗在蒋琬时代是阻止蒋琬北伐,到了费祎时代,费祎是自动放弃北伐,而且制止姜维北伐。据《三国志.姜维传》记载:“姜维每欲兴军大举,费祎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又如裴松之注《汉晋春秋》说得更明白:“吾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又不能定中夏,况吾等乎。且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以俟能者,无以为希冀侥幸而决成败于一举,若不如志,悔之无及。”这种思想与阿斗的主见不谋而合,也可以说是秉承阿斗主意行事的。到姜维那里,说姜维对阿斗是俯首称臣还有点恭维姜维了,不但如此,连惟命是从都称不上,是害怕到了求情的地步。这一点我们刚刚在前面讲过。从诸葛亮到姜维阿斗悄然无声的完成了权力过渡。

其三、从实际情况看。

阿斗在位四十二年,前十二年是诸葛亮主政,后三十多年是阿斗自己主政。阿斗主政是在诸葛亮六出祁山不断北伐,几乎在掏空了国力的情况下接手的,应该说比诸葛亮从刘备夷陵之战后接手的情况更差。诸葛亮主政期间,社会动荡不安,阿斗主政后没有了北伐中原,国内相对较为平静,阿斗也平安地度过了近三十多年,从这一状况来说,阿斗应该是一个有能力的人。

三、阿斗不与命争。

诸葛亮说,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诸葛亮自己没有做到。他既不能做到淡泊,也没有做到宁静,真正做到淡泊与宁静的是阿斗。阿斗是一个真正不与命争的人。说阿斗是一个真正不与命争的人最少可以列举一下三点理由。

第一、乐意“咸决于亮”。在诸葛亮主政的十二年里,阿斗乐意“咸决于亮”。不与诸葛亮计较,安然处之,泰然置之。这一点在前面开篇就讲过。

第二、安然接受投降。在投降的大是大非问题上,这是阿斗最受人诟病的一点。阿斗在这一点上,甚至连自己的儿子也不如。阿斗的儿子刘谌面对强敌的入侵,建议父亲阿斗,“若理穷力屈,祸败必及,便当父子君臣背水一战,同死社稷,以见先帝可也。后主不纳,遂送玺绶,谌哭于昭烈之庙,先杀妻、子,而后自杀,左右无不为涕泣者。”(《三国志.后主传》裴松之注《汉晋春秋》)。后主与儿子刘谌形成了鲜明对照,如果从蜀汉******上讲,刘谌表现了对蜀汉政权的坚贞大义;如果从整个天下讲,从蜀汉人民的利益上讲,刘禅表现了顺应历史潮流的胸襟与明智。阿斗心里清楚,投降曹魏是大势所趋,抵抗是徒劳无益,只能加深蜀汉人民的苦难,这是其一。其二,蜀汉皇帝在阿斗看来并没有如人想的那么神圣,似乎在阿斗看来,做不做皇帝都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能活着,活着开心就行。所以阿斗选择了投降,投降使“刘氏无虞,一邦蒙赖。”由此看出,投降于国、于民、于刘氏都是一件好事。

第三、乐不思蜀。《三国志.后主传》裴松之注《汉晋春秋》记载:司马昭(注:司马昭死后被谥为“文帝“,故称“文王“.)与投降魏国的刘禅吃饭,席间故意派人为刘禅表演过去蜀国的歌舞。当时在场的蜀国旧臣看了,无不怆然涕下,只有刘禅,照吃照喝,若无其事地笑嘻嘻欣赏。司马昭见此情景,感慨地对其亲信贾充说:“一个人的无情无义,怎么可以到这个份上?就算诸葛亮在世,也匡扶不了这个昏君,更何况姜维呢?“贾充说:“要不是这样的话,殿下何以能吞并蜀国?“

又一天,司马昭问刘禅:“很想念蜀国吧?“刘禅立即答道:“此处快活,我不想念蜀。“旧臣郤正听说了,求见刘禅并对刘禅说:“下次司马昭要再问起陛下这问题,你就伤心地说,先人坟墓远在陇、蜀,没有一天不想念.说完再把眼睛闭起来。“

后来司马昭又问,刘禅果然照着郤正说的那样去说和做。司马昭说:“我怎么听着像是郤正的话呀!“刘禅立即睁开眼睛,惊喜地说“猜对了,正是他!“旁边的人都忍不住地笑起来。

在常人看来,阿斗是可悲的。笑阿斗“人之无情,乃至于是乎!”在阿斗看来,常人是可笑的,常人是笑阿斗不要国家,阿斗笑常人不重视生命,没有生命,国家与他何益?既然活着,就要乐观地活着。既然你们愿意取笑,我就陪你们一起取笑,你们笑我的无情、无知与无能,我笑你们自作多情,也仅仅是顾盼自雄、顾影自怜罢了。

讲到这里还有几句题外话,阿斗没有扶起来,或造成阿斗悲剧的原因是什么?谁脱不了关系?

在我看来,造成阿斗悲剧的第一责任人是诸葛亮,诸葛亮因为野心加上强势辜负了刘备的托孤。诸葛亮的所谓托孤不是辅政,而是限制,甚至是禁锢。禁锢不但没有收到好效果,反而是起到了逆反作用。按阿斗的说法是“往董允切齿,吾常恨之”,所以阿斗要宠幸宦官黄皓。如果诸葛亮有如张昭那样,忠心辅佐,少一点战争,多一点生养休息,阿斗或蜀汉江山不至于迅速灭亡。

造成阿斗第二责任人是陈祗。陈祗是野心加阿谀奉承,误导了阿斗,此事当然与黄皓有关。但黄皓是什么人?按阿斗的说法“趋走小卒耳”,只不过是一个跑腿的小官罢了。

造成阿斗悲剧的第三责任人是郤正。郤正由于忠厚与忠诚,被动纵容了阿斗(见《三国志.孟光传》)。

阿斗没有扶起来,让人哀叹,其实在三国时代令人哀叹的不仅仅是阿斗,还有一个更悲情的人物,那就是袁绍。为什么袁绍是一个悲情人物呢?欲知其详,请看下一章,袁绍,倒在英雄脚下的英雄。

同类推荐
  • 众仆之仆

    众仆之仆

    1478年4月26日,朱利亚诺.德.美第奇在帕奇家族的叛乱中身受19刀而死,他的双生遗腹子于1478年5月26日出生。三日后受洗礼,女孩继承了老科西莫妻子的名字,被命名为康斯特娜。男孩则被命名为朱利奥,即朱利奥.迪.朱利亚诺.德.美第奇。后为克莱芒七世,美第奇家族的第二位教皇。
  • 汉——一个民族强盛的起点

    汉——一个民族强盛的起点

    本书共分六章,内容包括:汉武帝的大一统、汉通西域与丝绸之路、汉与匈奴的战和、经济与社会生活、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的大发展等。
  • 读者报旧闻3月

    读者报旧闻3月

    稗官野史;国家地理;国学;环球档案;旧案新读;旧知录;历史见证;历史内幕;人物;煮酒论史
  • 五代十国之朱温传奇

    五代十国之朱温传奇

    朱温,一代枭雄式人物。有人骂他为淫贼,连自己的儿媳都要奸淫;有人称他为暴君,经常滥杀无辜,残害忠良;有人赞他为情种,对心爱之人言听计从,疼爱有加;有人视他为伯乐,很多有才学之人得到重用。这个在中国历史上以淫乱残酷暴虐出名的人物,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他真的象人们心目中那么可怕、那么可恶吗?朱温篇就是通过介绍梁太祖朱温一生不断奋斗,最终建立后梁的曲折经历,真实反映出那个时期的历史真象,并积极探寻朱温一生成长的心路历程。
  • 秦末争雄之我是张良

    秦末争雄之我是张良

    打工仔张梁被人雇佣去盗秦始皇陵,不想突发意外魂穿秦末,成为少年张良,演绎出一段我们所不熟知的一段历史。
热门推荐
  • 祖瞳极

    祖瞳极

    小国将军之子,决心踏上修炼大道,为自己为她也为父母。同时也为了追溯自己神秘而强大的上古先族。历三魂九炼,感悟天地五行,经天人九转,一步一步登上巅峰。
  • 不要相信任何人

    不要相信任何人

    生活在一个尔虞我诈的世界,你能相信谁?本文为短篇恩怨小说,预计20万内完本,浓缩的精华!
  • 斗爱之冠

    斗爱之冠

    新学期转入明御高中的一对姐妹饱受争议,姐姐慕时音美丽又仙气,妹妹慕芝爱乖戾难接近。可谁也不知道,她们转入明御的真正秘密。
  • 科技城十日游-穿越安培走廊(插图版)

    科技城十日游-穿越安培走廊(插图版)

    我们正优哉游哉的在安培走廊里闲逛的时候,一个不适宜的人物闯入了我们的眼帘,一会儿左边一会儿右边的围着一张桌子来回走动,样子怪怪的,“小胡子叔叔,你看那人在做什么?鬼鬼祟祟的。”
  • 圣洛神域

    圣洛神域

    陨落之巅,清风奈何两大至尊决一生死,最后至尊陨落天地同悲,当其余至尊赶到的时候,却又不见两人的尸体。一场诡异的阴谋,充斥在了圣洛神域所有至尊的心中……
  • 无上元神

    无上元神

    莽荒之地现婴儿,奇异体质认翱翔。闯禁地,训神兽,各种奇遇,各种惊险,看小人物如何闯荡大世界。历艰险,遇苦难,终成无上大道,遨游天地之间
  • 道之路阳

    道之路阳

    只想早日强大,见到父亲,寻得母亲,偏偏卷入爱恨纠葛。也曾消沉,但终是曾经。
  • 古扬新会之长生不老

    古扬新会之长生不老

    一段曲折离奇的江湖历练,一曲肝肠寸断的离愁别歌。十六年前的灭门惨案到底事因何起?四大神器的到底花落谁家?江湖险恶,众人齐聚会仙峰,只因这里曾出现过一个“长生”之身。而这已经是三百年前的事了。江湖中不管修仙还是习魔者,都对这“长生之身”趋之若鹜。江湖中的腥风血雨,恩怨情仇无非都是“长生之身”,那个三百年前得了“长生”的人还在不在?背负血海深仇的慕容新会,在寻找灭门仇家“邪皇”时,一个又一个令他大跌眼镜的发现……
  • 重铸玲珑塔

    重铸玲珑塔

    父母失踪,作为家族继承人的他,天生玄天九阴索,是个不能修炼的废材。机缘巧合下,得到残破的九层小塔,一步步成为强者,踏着敌人的鲜血走上巅峰。当他重新铸就小塔时,发现世界真相另有玄机。
  • 穿越之蒙面女刀神

    穿越之蒙面女刀神

    收藏古代兵器的爱好使得冷傲在一次争夺古刀的行动中穿越到一个异世空间,这里有与中国古代类似的元素,然而又不属于任何一个朝代。冷傲在这异世空间与刀结缘,受到龙的眷顾,利用现在人的思维在长期的成长中不仅成为一代女刀神,还是一方强国的女大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