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21200000003

第3章 欧阳应霁:“蜗居”是一种很好的训练

Wo Cong Xianggang

Kan Guolai

欧阳应霁,相信旅行,钟情漫画,关注设计,沉迷杂志,狂恋音乐,爱好美食,是近年来活跃于大陆及港澳台地区的漫画家和文字创作者。香港理工大学设计荣誉学士及哲学硕士,曾经供职媒体,做过电视节目主持人,亦曾经营过精致家具专卖品,还曾连年奔赴米兰家居设计展,为香港市民介绍最新设计潮流、理念。创作有《我的天》、《爱到死》、《小明》、《三七廿一》等知名漫画,图文旅游书《寻常放荡》,散文集《一日一日》,家居品味书《两个人住:从家徒四壁开始》、《回家真好》,美食书《香港味道》等数十部着作。

我希望大家先要面对“蜗居”这个现实,然后再思考这个现实为什么会是这样。过了这一步,才回头来说,我们可以稍微淡定一点,因为在淡定之前其实是有一个很激烈的矛盾和跌宕的,我们不能回避这一段过程。

我不能以一个中年过来人的心境来劝大家要淡定、慢慢来。我反而觉得作为年轻人——年轻同胞,要有一种面对现实的精神,要很主动地面对“为什么会是这样子”的问题。要问清楚,看清楚,然后再来讨论出一个解决方法。我不愿意接受“这是天命”之类的说法。当我们看清了,我们自然会有自己的方法淡定下来。这个方法可能是很“叛逆”的,里头充满了很多的能量。

我理解的淡定,不是那种纯粹的“听天由命”,不是,它必须要剧烈地运动。所以,有很多朋友问我:“你是不是在生活中已经找到平衡了?”我说:“也是也不是。”我的“平衡”其实像一个钟摆,剧烈地运动,在从这一端摆到那一端的过程里,我反而理解了那种在运动当中的平衡,这才是我的平衡。我愿意把这个想法跟大家分享。我觉得倒是在动荡里,我是最安心的,如果不动的话,就完蛋了。

——欧阳应霁

欧阳应霁的淡定

欧阳应霁(以下简称“欧阳”)是个“生活家”。

早年,他是个热衷实验剧场的文艺青年;后来,慢慢开始涉足漫画、摄影、设计、家居、美食、旅行各界;现在,俨然已经成为都市小布尔乔亚阶层的“教主”和“精神导师”。他不是纸上谈兵,更不是照本宣科,他是生活的实践者。

欧阳崇尚简约主义,膜拜无印良品(MUJI),平日穿衣,不是黑就是白,顶多加一点灰。

欧阳爱书。传说,他去朋友家做客,第一件事就是去翻朋友的书柜。他自己家中的藏书亦颇丰。但是,听闻他不喜欢书籍摆在书架上形成的五颜六色的“锯齿”,所以把书柜全部“隐藏”起来。步入欧阳家,你看不见他的宝贝。

而欧阳自己出版的书,本本都很漂亮。且不说文字,光是欣赏他拍的那些照片,就已经是一种极大的享受。

梁文道在他的读书节目《开卷八分钟》里介绍欧阳的书《两个人住: 从家徒四壁开始》时,一开始便说: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书讲家居设计,可见大家对室内设计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了。这种潮流使得很多人开始对一些名师的设计品朗朗上口,想着买个什么样的台灯、锅子回来,搬家的时候又要怎样重新布置沙发、桌子……但是我们常常忘记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往往想的都是“加法”——我们的家里应该有什么东西,那个东西该有多好看、出自哪家公司、是谁设计的;可是我们常常忘记做“减法”,所谓“减法”的意思就是想一想有什么东西是“不必要”的,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东西吗?本来我们的家是一个四四方方的空间,但是到了后来,我们的家却变成了一个“货仓”,它原有的模样和状态我们几乎完全忘记了。我的朋友欧阳应霁在他的《两个人住》里,一开始就提出了这个问题: 到底怎样从一个家的四面墙开始,去构想你的家居生活呢?

不错,欧阳所热衷布道的,正是一种“减法生活”。所谓“减法生活”,并不是抛去一切的“苦行僧”式生活,而是尽量把家中自己不需要的部分“砍”掉,用来填补自己所需要的。

对欧阳来说,家里最需要的,或许就是厨房。真的不得不提欧阳的厨房。他在香港上环的一间工作室,简直是“美食试验室”,所有他关于食物的新鲜想法,都会在这里进行实验。他把自己喜欢的厨具全部搬回家,厨房里收藏有三十多种打蛋器、一整面墙的碗。每只碗说来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他说,即便不做饭,看着这些厨具,心里也很舒服。

欧阳不是那种出身“书香门第”、“大户人家”的人,他的成功,一切从家徒四壁开始。

当我问起欧阳童年时候的家是怎样一个情况的时候,他的回答简直让我吃惊。他说:“我的家,加上我弟弟、我妹妹、我爸妈,还有一个长辈,一共六个人,住在一间大概只有20平米的房子里。”我觉得不可思议,追问六个人在20平方米的房子里要怎么睡觉,放得下六张床吗?他说:“哪里有六张床!我爸妈睡一个房间,我的房间则是一张上下铺的床,我跟我弟睡上铺,我的长辈和妹妹睡下铺,老实说,每个房间都不到10平米。”但是同时,欧阳亦不忘强调:“我们一家很快乐!”

欧阳在大学里写的毕业论文,题目就叫《香港家居观念》。他分析香港人对“家”的认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香港,‘家’的观念其实是破裂的、离散的。”也就是说,那个真实的空间和面积对香港人来说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只是一种感觉,一种理念。

作为土生土长的香港人,欧阳自然也服膺这条“铁律”。在他的书《回家真好》的序言中,他用一段话概括了这种“离散”的家的精神:“家是一铺床,一张沙发,一盏灯;家是一个布偶,一张照片,一个水杯。家是空间格局的安排,光影气氛的调协,家是人和人的关系,家是身体的归宿精神的寄托,纵使你认定家在温暖室内,我依然偏执家在曲折路上,说到底,家是心之所安,心安理得,大家应该快乐。”

欧阳给我的印象,总是很“潮”,谈设计、谈家居、谈美食、谈漫画等,都是一副“艺术先锋”的姿态。“潮人善变”,这是我的“偏见”,因为我觉得“潮人”总是在追赶那永远追不上的“潮流”,没有“坚守”。一位文化圈朋友曾经揶揄欧阳说:“欧阳比我岁数还大,我都不敢穿成他那样上街,一大把年纪了居然穿个短裤露出小腿走来走去!”然而,在和欧阳接触的过程中,我渐渐认识到,表面上看,“潮人”总在变;但内里是不变的——不变的是那颗不断追随“潮流”的心。

欧阳的“Home”系列丛书(《设计私生活》、《回家真好》、《两个人住》、《放大意大利》、《梦·想家》等等,简体版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已经成为不少人心中的经典。张艾嘉曾经用诗化的文字来评论这一系列的书:“我的家——客厅一定要简单,东西要少,能有足够空间去发呆。睡房要温暖,才会有睡意。衣服不可摊一地,地上是属于杂志和书。厕所要连接卧房,以便裸体行走。厨房要超大,容许我做菜时制造出一切的混乱。但是柜子和抽屉里的用具要整齐,干净有秩序。嘿!我觉得你已经开始了解我这个人了……”

真的,作为一个“波西米亚人”,欧阳书中的每一句话都能说到我的心坎里。坊间俗话道: 少不读《水浒》,老不阅《三国》。我劝家长们要尽量把欧阳的书锁在箱子里,或放在儿童够不到的地方;也劝年轻人应视欧阳的“Home”系列为《水浒》,读完小心“中毒”!免得和我一样,年纪轻轻,就下决心要步欧阳的后尘,放弃追求高床软枕,而歆羡起将自己放逐的生活来。

欧阳在香港虽然有家,可是很少住,他的生活不知从何时起,开始了“布朗运动”。比之在家做“宅男”,他更喜欢去朋友家“串门”。他说:“应该是有家可归的我,不知道从哪一天开始相信了四海为家的漂泊之美,开始了家在背包里的日常生活,早晚赶车赶船,偶尔因为误点被迫睡在某机场某个只有门没有窗的小房间,不知日夜。然而飞来飞去并不累,因为始终有种冀盼有个目的: 抵步着陆脚踏实地推门进去,面前是一众精彩的朋友以及他们的厉害的家。离家出走为了走进别人家里,是可以给自己开的玩笑吧。太清楚自己会在自家舒适的家居环境里耽于逸乐慵懒,所以大胆‘解散’自己的家,去认识了解别家的面貌和可能。”

他说他喜欢过这种“钟摆式”的生活。一般人喜欢定居,觉得这样才有安全感;可是对他来说,只有在不断迁移之中,他才能感觉出一份安稳——原来,他的家是一座“移动的城堡”,走到哪里,哪里就是他的家。所以,他也从来不介意家的大小,“蜗居”对他来说,是完全无妨的。

欧阳今年也四十好几了吧?可是看上去好年轻。他曾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说:“人真的老了的话,心态会更偏向怀旧,也许会更想念住在城里面一家人的感觉。老实说我却不怎么怀旧,也不恋家,可能我会越活越像小孩。”他说他自己是“积极进取型闲散退休人士”,他在香港《明报》开设的专栏名字叫“中年无休”。

欧阳强调,一切都应该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如果你不满足于“蜗居”,那就应该去工作,既不要“傍大款”,也不要“啃老”。

他和家人的关系很好,尤其不赞成“啃老”。在他看来,“啃老”会造成家庭矛盾,“本来可能是很和谐融洽的关系,可能因为‘啃老’而发生很多冲突”,而这样的家庭冲突,到最后一定会演变成社会冲突。是你自己的事情,不应该强迫家人来替你承担。

欧阳在大学时代,租的第一套房子只有10平方米,入社会后买的第一套房子,也不过30平方米;现在,用了二三十年时间,才慢慢争取到一套将近140平方米的房子——在香港绝对称得上“豪宅”!他不是暴发户,或许也并不算太有钱。他说,他“特意要住在郊外,才可以有比较大的房子,在城里根本不可能。而且因为是老房子,买的时候也碰上了地产的低潮期,总价才没有那么可怕”。

起初,我想请一个社会学家或者时事评论员来讲“蜗居”的问题,但是怕讲得太沉闷,而且也容易流于陈词滥调。某日不知何处来的灵感,突然想到不妨邀请搞家居设计的欧阳来谈。一方面,他可以从设计的角度切入,谈出一些新的对“蜗居”问题的观点和看法;另一方面,欧阳本身也是个媒体人,过去做过主持人,常年开设专栏,真要他评论起来,应该也能胜任。本来也就抱着这两点初衷,谁知采访结束后,收获比原来想象的多得多。

采访欧阳的过程,充满了各种“错过”。

起初,当我试着给欧阳印在《回家真好》上的电邮写信时,还担心手中这本2003年出版的“旧书”所提供的信息,或许已经“逾期作废”了。然而,发出电子邮件当天的晚上,我就收到了他的回信。看到我的邀请函时,欧阳人在日本,但立刻就答应接受采访。不过他在回信中说:“我目前人在日本关西,回港后要再到法兰克福,再回港后还要去澳门、北京。这阵子在港的时间不多,先把我的时间表给你参考,看看是否能来得及。”欧阳很细心,几号回港,几号赴德,几号去京,都列得详详细细、一清二楚。

足足半个多月,我都在盘算,和欧阳不断来往邮件,心想: 到底最终是在香港、澳门还是北京采访他呢?只要他确定一个时间,我便立刻飞过去。谁知,最终却在杭州见到了欧阳!——他当时正在中国美术学院教书。

见到他时,是一个晴朗的早晨,阳光洒在咖啡馆的桌子上。他本人和我在照片中见到的几乎一模一样,高高瘦瘦,全白的头发螺旋隆起,从右边梳到左边,黑框眼镜,一小撮胡子;但和我想象中又有不同,和蔼,亲切,握手时很有力。

采访完欧阳,我最大的体会是: 我想有个家,一个欧阳式的钟摆式的离散式的蜗居式的家,一切从家徒四壁开始!

■ “蜗居”压力下的选择 ■

许: 内地有一部连续剧叫《蜗居》,你有没有看过?

欧阳: 我知道还有本同名书,稍微翻了一下,没有细读。但是从周边的一些评论,我大概知道是什么样的剧情。

许: 《蜗居》里反映了两种价值观的冲突: 一种是自己攒钱,勤勤恳恳地工作买房子;一种是做别人的情人,一步登天。这两种价值观,你怎么看?

欧阳: 其实对我来讲,这是一道很简单的选择题,因为我觉得一切都应该是自己努力得来的,那才问心无愧,这是我一直的生活态度。当然,反过来说,我觉得官员也需要恋爱;做一个官员的情人,毕竟也是自己的选择,也没什么不对。但是,你自己要问清楚你自己能够承担这一切后果吗?如果你想好了,你就去吧。我觉得尤其在当下,有很多不一样的价值观,很难说哪个是对哪个是错,毕竟每个人有自己的选择,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种经验,哪怕你从最坏的经验里头,也是可以取得一些往后的参考的。

许: 我觉得香港住房压力也挺大的,是不是会有人选择为了一套房子去做“二奶”?

欧阳: 在香港,偏偏因为房子实在困扰每一代人,所以每一代人有他们各自的解决方法。比方说我的父母,我家有三个小孩,我是老大,还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我的父母,他们当年为了养活我们这几个小孩,他们选择的方法是自力更生,就是两个人都要工作。我爸爸同时有三份工作: 白天上班,下班做兼职,半夜还要画画。我爸爸是个画家,他在一个出版社工作,白天是做美术编辑,下班要画那些教科书的插图,还要替报纸画每天的漫画专栏。所以,他的选择就是愿意自己辛苦一点,就为了我们,为了我们家可以有一个小小的房子。

许: 后来你自己的第一套房子,是怎样的?你走上社会后的个人住房历程是怎样?

欧阳: 这个历程也蛮好玩的。当然我们家也是从20平米的房子慢慢变大,25平米、30平米……其实我上大学以后还是可以住在家里的,但是你知道,那个时候会觉得该有自己的空间,好像心里头蛮有这个需求。父母也看到这个状态。因为那个时候我也不用负担家里的什么开销,我就从学校给我的奖学金里,稍微分一点出来,在我们家附近租了一个不到10平米的小房间,有摆书桌、书柜的位置,有一个很小的睡的地方,还是一个架在半空的小阁楼的样子。这样,我就开始有了自己的小空间。

后来,我很清楚地记得,我的第一套房子,首付的钱是我父母的。有一天他们告诉我:“嘿,替你准备好了小小的一笔钱,拿去做首付。”到现在我还是很感激,我们香港的父母太厉害了,他们工作很辛苦,但是他们依旧会为下一代做准备,我身边很多朋友都是这样,我们根本没有能力自己拿出首付。

许: 那是在什么时候?

欧阳: 应该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差不多我大学毕业的时候。

许: 内地现在很多也是这样,父母给子女付首付。但是在内地,有的孩子是逼父母来给自己付首付,觉得自己到了一个年纪要结婚了,必须要有房子,这个时候父母就算是去借钱,也要给孩子付首付。

欧阳: 父母为自己的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是有他们的理由的,或者说也是出于一种关爱。我觉得父母有这个能力的话,这么做,下一代应该感激;但是绝对不能说下一代反过来要求父母一定要这么做,就好像你小时候一定要一个玩具一样,不该是这样。我觉得,比较合理的情况是,父母在他们的能力范围里提供一个基本的帮助,比方说首付。我父母当年的做法就是这样。他们付了首付,之后的所有都是我自己付的,因为我那个时候已经开始工作了,进入社会了,就要自己赚钱来为自己打算。

许: 贷款是你自己还的?

欧阳: 对。我很幸运的一点是,我一直跟家里的关系很好。所以我们有什么事情也都说得很直白,没有隐瞒,有没有能力其实大家都很清楚。我觉得该是在这样的一种互相支持、互相关怀的状态下,变成一件美好的事情,而不是互相的负担跟压力。

■ 香港人并不为“蜗居”焦虑 ■

许: 你的第一套房子有多大?

欧阳: 我现在想起来,第一套房子可能也才不过30平米,真正的使用面积就20多平米,特小的一个空间。我是一个喜欢在厨房里玩的人,那个时候我的厨房,真的像一个走道,基本上只能供一个人进去,甚至是一个人走也有点困难。但是也很好,我开始有这样一个小小的空间。有了自己的空间,就可以随意安排。因为房子的结构没有改动的可能,于是我就把客厅稍微改了改,搭了一个小平台作卧房,睡在平台上面,下面还可以放东西。原来的睡房,就变成我的工作室和书房了。就是这么简单,是很“蜗”的一个“居”。

许: 后来通过自己的努力,房子一点点换成大的?

欧阳: 对。后来我谈恋爱,然后跟当年的女朋友、现在的太太住在一起了。我们开始慢慢存钱,买房子。其实我们对在香港该住哪里没有什么概念,没有想太多,因为毕竟我们还是从“中下阶层”走出来的,对那些豪宅什么的完全没有概念,也并没有觉得我往后一定要有多大的空间,反正是按自己的生活方式来。因为我们两个都蛮喜欢旅行,所以不一定会留在香港。我们到处走,走到一个地方,稍微落脚,又继续上路。我们到目前这个年纪,已经在香港生活了半辈子了,但是还是经常会想象一下:“哎,我们下一站要去什么地方?”然后就会去往那边住上一段日子。我们对“家”的概念并不太“黏”,不会觉得一定要在一个地方,随自己的生活改变,大的小的房子,对我们来说也没有太大的关系。

许: 从“蜗居”开始,慢慢奋斗,这对香港人来说,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大家并不会觉得焦虑,对吗?

欧阳: 对。老实说,如果要焦虑的话,上一代已经焦虑过了,到我们这一代早已接受,这就是现实,并没有因为这个而有太多的烦恼。因为香港毕竟是这么小的一个地方,大家也习惯了住房的压力、工作的竞争,做生意租金也很费力,有太多事情要焦虑,反而不会为“蜗居”太焦虑。你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你就会有“弹性”,有适应力,这是从小就培养起来的。所以,不太会出现太“戏剧性”的场面,比如为了房子要嫁入豪门,一般人还是比较踏实地去考量。香港人会花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投资上面。但是这个我也不懂,所以我都交给太太处理。

许: 你觉得香港人的居住环境这么小,香港人快乐吗?

欧阳: 我觉得香港人在这方面也蛮能够找到某一种平衡的,一般来说,既然居住的空间这么小,所以就争取尽量在外头活动喽。

许: 香港人好像很少约朋友在家里来见面。

欧阳: 对,会约在一个咖啡厅啊、茶楼啊,这样跟家人或朋友见面。所以,为什么香港吃的文化水准这么高,其实跟家里的地方都很小是有关系的。无论是从家居还是从商业的角度,都可以体现出来。由于我们真的比较难邀请朋友回家吃饭,于是就在外头吃;在外头吃多了,也慢慢争取不要去装修太豪华的地方吃;所以有好一批餐馆强调自己是家常小菜,环境很家常,菜色也很家常,就是为了让大家的落差没有那么大。

另外,因为香港小,住房也小,香港人就会争取更多机会出去旅游,稍微可以平衡一下。有时候一放假,就跑到外头去。不一定离开香港,也可以是在香港本地,比如香港有很多不错的公园,平常你不出远门也可以在家附近走走,我觉得这也是蛮健康的。有机会、有条件的话,就去一些临近的国家和地区,或者是走到更远,体验外面的世界。

住房小的问题,我想在日本也是一样的。因为日本是一个岛,在大城市里居住空间也特别小,甚至是比香港还小。但是他们的文化注重小和精致,所以他们会比香港搞得更细。我们中国人一般都说自己比较“大气”,习惯把东西都乱放一堆。

你参照不同的文化,可以对自己的居住空间产生一种理解,最重要的,如果找到平衡点的话,心还真的可以安下来,那就行了。

■ “蜗居”是一种很好的训练 ■

许: 我看你在《回家真好》里面写的,那个叫Gery的朋友,他的家就很小,但是他住得很有味道。《回家真好》这本书,你里面写的每一个人的家,大到像江晓原教授的家,小到像Gery的家,他们每一个人的家都住出了一种“精神”,跟大小无关。他们总想要体现一种生活理念,像书中的黄炳培,他的理念是房子要“不舒服”,所以他没有沙发,没有放松的地方。你觉得“理念”在你住的房子里面是不是很重要的东西?

欧阳: 这是肯定的。我也不是故意要玩“艺术”,我不是那种一定要把生活弄得像行动艺术的人,不一定。但是你一定要为自己的生活,为自己的家居找出一个“主题”。比方说,你是一个很爱“吃”的人,你觉得在家里烧菜是一种很大的享受,是你可以跟家人做的一个很好的分享,那么,为什么你不把你的家——那个小小的空间——就当成是你的厨房呢?你有了这个“主题”,其他的因素就可以做出适当的调整和牺牲,你可以更乐意“蜗”在一个小小的床上面,哪怕是打个地铺,换来的是你得到了更大的空间,一个完整的厨房,你的生活就可以围绕“食物”来展开。再比方说,有些朋友可能特别爱看书,可能觉得自己本来应该生在图书馆里,或者是住在书店里,他就会把家完全安排成一个书房。我觉得只要给了自己的家一个“主题”,一切就好办了。当然,如果你是选择跟别人生活在一起的话,那个身边人也必须要跟你有同样的理念。如果没有同样的理念,是不可能有一个长久的关系的。

任何人都不可能给你提供一个“完美”的居住空间,每一个真正合适舒服的居住空间都必须要由自己来打造。所以,再好的家居设计师能够提供的也只不过是一个参考、一个建议而已。为什么很多有钱人的家完全没有“人气”,完全没有自己的性格?这是因为他们有钱,他们能请到最好的设计师,设计出一个其实应该属于那个设计师自己住进去的房子——那完全就是设计师自己的美学,而不是那个住的人的。反过来说,要为一个客户去量身打造一个真正可以住进去舒服的空间,对我来讲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不相信一个人真的可以有能力在短短的半年一年时间里理解客户的生活习惯跟方式。因此,我觉得真正好的居住空间,适合居住者的,必须由居住者自己来设计、来安排。

许: 这样说起来,“蜗居”反而比较容易打理?

欧阳: 肯定。所以,我觉得“蜗居”对于我们的人生是一种很有趣的练习。你会锻炼出一个更精准的挑选能力——什么是你喜欢的、不喜欢的,什么是需要放在这个环境里头的。怎么购买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怎么不买才是一个最大的挑战。

许: 这个就是你强调的“减法生活”吗?

欧阳:“蜗居”就是一个很好的“减法训练”,因为它本来已经是这么小的空间,你一定要做大量的减法,才可以挑出最好的放进那个空间里,选错的机会就少了,收纳进去的一切都是你喜欢、需要的。老实说,一个人真正喜欢、需要的也就那么几件东西。

许: 那你觉得一个幸福的家应该具备哪些因素、条件呢?

欧阳: 一个家的组成是从一个人开始的,慢慢变成两个人,开始有下一代。所以,我觉得首先要处理好自己。如果你一个人在一个小小的空间里头,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可以打理自己的平常生活,能够给自己做一点吃的,穿得也还算行,自己舒服,也能安排好工作、娱乐的小环境……我觉得首先该有这样的一个经历,然后才可能有一个幸福的家。假如你一下子就从家里出去,马上要跟另外一个人组织一个家庭,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如果你从来没有跟家庭以外的人有过“同居”经验的话,一定会碰上蛮大的问题。我觉得从生活面上说,首先要很清楚自己有什么需要、自己未来可以做的妥协有多少。

许:“妥协”指什么?

欧阳: 比如,你有没有真正认清将来你打算跟他生活下去的人,他的生活习惯是什么样的?性格是什么样的?对方的迁就和妥协能力有多强?因为妥协是互相的,你不能不公平地说硬要对方妥协,也不能对自己不公平地说完全自己来妥协。想清楚了这些问题,你就可以大概准备好进入两个人在一起的空间了。

这个过程需要大量的认识和了解。你们一起去买东西的时候,你就会开始慢慢知道是不是真的可以跟这个人住在一起。我身边有朋友真的有这样的经验,他们已经在一起交往一段日子了,准备先同居,还没有决定要结婚。然后,偏偏是在一起去找要买什么杯、盆、碗、碟的时候就分手了。因为他们发现,咦,原来大家挑的完全是不同的款式!对颜色的喜好啊,对质材的喜好啊,完全是两个方向。当然这有点极端,但是也可以理解,毕竟这是一个认识的过程。所以,大家都要做好这个准备,从一个人到两个人到三个人,这个过程里头出现的矛盾可能会让你做另外一个决定,你必须要有这个承担。

当然,如果我们比较正面地想,我们可以把这一切都拿出来谈,看看是不是有一个互相可以妥协的空间。或者再换一个更正面、更积极的说法: 大家是不是可以一起进步,一起再往前走,去找我们共同的东西,把过去的一些放下。我从前喜欢这个颜色,喜欢是喜欢,但是如果我打算跟一个人住在一起的话,是不是可以另外去找一种我们都喜欢的颜色?去面对,我觉得才是生活。毕竟,人生是不断的实践和改变。

■ 住房大小与幸福感无关 ■

许: 你这么说,是不是认为: 住房的实际大小跟个人生活的幸福感,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欧阳: 对,我觉得并不是有直接的关联,因为老话也说“敝庐何必广”,是你自己的一方小天地,就看你自己怎么处理。我反而觉得小的空间对于一个人是一种挑战、一种锻炼。在一个小小的空间里头,如果你也可以安排得很好的话,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本事。给你一个大空间,如果里头没有人跟你在一起,孤零零的,我觉得更难过。或者就算你有钱,你可以把那个空间都堆满你喜欢的东西,但是东西那么多,你可能要花两三年才能完全眷顾到它们,很多衣服买回来从来也不拆,十年后才发觉原来自己有这件衣服。老实说,从旁观者的眼光看,很可悲。倒不如一个小小的空间,用来训练你自己的“精准度”。这中间会有很多反思,你会从你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中,更好地认识你自己。然后你知道你过去是怎么样的,现在是怎么样的,未来该怎么走下去。

许: 我有一个假设性的问题: 香港的住房面积这么小,很多人也有不满,那假设我们给香港人一个机会,换到中国内地农村来住,每个人都住“豪宅”,你觉得香港人会愿意吗?

欧阳: 这是一个有趣的安排,比较戏剧性,我觉得有一部分人应该是会愿意的,尤其是年轻人,愿意有这个体验。但是我们不要有太多的误读。这个误读是说,我们把一直在城市长大的朋友,放到农村的环境,你会接触到大自然,刚开始可能你会很开心,但是可能你还是要问:“究竟我为什么要在这里,我为什么要跟自然环境在一起?”反过来说,在农村长大的朋友,他本来就有这么好的自然环境,居住得比较宽敞,他为什么要争取要到城里去生活,要挤进城里这么一个狭小的空间呢?我觉得,这是每个人在他人生的不同阶段里的一种要求,或者是一种向往。但是这个向往也不能完全停留于一种想象,它必须要踏实地落地。你到城市里,你争取的可能就是你生命当中某一个阶段的一种经历,可能城市会提供更多的机会,或者是与一些新鲜事物的近距离接触。但是你也要很清楚,不是每个人都跟城市的那种环境相谐调的。同样,也不是每一个城市的人去到农村的环境,他都会真的开心。可能有些人,他生来就是一个城市人的本性,他必须要在这样密集的空间里头,才可以找到自己;而有些朋友,要天大地大,他才可以开放。所以要看自己对自己有多了解,自己的本性是怎么样的。

许: 我之所以有这个假设,是想关注那些不愿意做这个交换的人。为什么很多人一边不满狭小的居住环境,一边还是愿意留在香港,甚至是想方设法地留下来?

欧阳: 简单来说,因为香港地方很小,所以这个城市的空间环境可以比较方便走动,不像北京、上海,你花个半天才能到一个地方办一点点小事;香港人太习惯在一天里头完成五六件事情,觉得这是一个城市提供的一种方便。然后,香港因为地方小,各种各样的思想、各种各样的文化可以集中在这里,比较方便交汇。我觉得大家会欣赏香港的这些长处,所以就比较愿意留在香港。但是有这种体验的人,像我,可能有一点身在福中不知福吧,对这个也好像都习惯了,不觉得怎么样,如果你在其他地方多了一些生活经历的话,回过头来想会觉得: 咦,香港真是一个不错的地方。

许: 我们说回内地年轻人,既然买不起大房子,只能够买很小的房子,那么,在很小的房子里面,他们应该以怎么样的心态来面对这个现实?

欧阳:“蜗居”跟历史有关,跟现在整个社会的状况有关,这已经不止是新闻频道上的事情,而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事情。虽然有些事情我们以“一己之力”不能解决,但是真的有很多同辈在遭受,我们也看得出下一代可能还会有同样的状况,甚至可能更严重。所以,我觉得要正面地面对,必须去问:为什么会是这样?为什么社会会出现这样的不公?为什么贫富距离会越拉越大?谁来负责?我们能一起来做点什么努力?这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即便它有责任部门,每一个公民也必须有自己的看法和做法。尤其是年轻一代,不能回避。因为我相信每件事都有原因,你要追问下去。

■ “让父母跟我们一起长大” ■

许: 在这样的现实面前,你是无条件地去适应,还是试图去改变,这态度本身就是一种责任。

欧阳: 如果说无条件地适应,我觉得这有点太被动了。它牵涉到社会有没有平台让一些声音被听到;或者,那些不放弃的朋友的努力,能不能集合成一种可以反过来影响政策的力量。如果连我们这群真正受“蜗居”影响的人,也没有任何的“不合作”的态度的话,那就完蛋了。

许: 香港年轻人应该很能接受“蜗居”的现状了,现在内地的年轻人,像我这样的“80后”,其实很多也能够用开放的态度接受,觉得“蜗居”无所谓。但是父母辈,他们可能还不太能够接受,他们总希望有一个底线,比如说起码要有100平米。在这个情况之下,当一些父母要嫁女儿的时候,他们会要求女儿一定要嫁一个有房子的人。在香港,有没有过这种观念?

欧阳: 过去也有。父母总是希望下一代有一个比较好的生活条件,这个很可以理解,而且也没有错。只是说,有没有可能“让父母跟我们一起长大”,或者是跟我们一起经历,也让他们接受这个现实,让他们知道,真正的幸福是来自于跟你生活在一起的人和你有没有共同的理念、能不能“同甘共苦”。这是老话。如果你们只能“同甘”,如果你们只能共同去享受那100平米的房子,有一天如果破产,要住回一个才50平米的房子,难道说你们就要马上离婚了吗?把这个告诉父母,父母应该是可以理解的。如果没有“共苦”的基础,老实说,“同甘”是假的。

许: 好像香港在“非典”以后,有很多人破产了,很多家庭就出了问题。当年两个人结合,是因为一套豪宅,一旦破产了,两人的关系就崩溃了。中国现在的问题是社会变化太快,可能在美国是四五代人慢慢地改变成现在的样子,但中国可能就是两代人之间就变完了,父母很难接受孩子的理念。

欧阳: 对。现在整个社会的发展速度和人的观念根本不能谐调,因为落差实在是太大了,所以我们自己首先必须要好好地理解一下,然后看看可以用一种怎么样的方法,给父母一个他们能够听得懂的解释。父母不是站在我们的对立面上的,还是一家人,对吧。但是这需要我们首先自己厘清,然后才有可能跟父母沟通。看什么样的方法是他们能听得进去的,或者是举更多的例子,更多更正面、更“悲壮”的例子,让他们知道最重要的是下一代人幸不幸福,这与房子大小无关。

许: 大城市人均居住面积越来越小,是不是一个趋势?

欧阳: 全世界都是这样,任何一个人口高度集中的城市,哪一个没有碰上过这样的问题?只不过有些城市起步比较早,已经过了这个阶段。所谓当代“城市”的概念,也就这一两百年的事情。在这一两百年里,他们的城市可能已经经过了几代人的进进出出。问题是到了中国,我们在改革开放这三十多年里,经历了别人一两百年才会走完的过程,矛盾就显得特别大。如果我们看到这一点的话,大家心里会有个底,知道我们现在像经历一场实验剧一样,浓缩了人家的种种经验——这可能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幸福和无奈吧!

【采访时间】2010年10月26日

【采访地点】中国美术学院(杭州)

同类推荐
  • 中华国学知识全读本

    中华国学知识全读本

    国学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千百年来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直接影响着国人的思想、意识、伦理、道德和行为。国学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需要了解国学。然而,国学内容庞杂浩繁,即使穷尽毕生之力,恐怕也难通万一。如何从博大浩瀚的国学中找到入门的捷径?鉴于此,我们特请有关专家学者精心编辑了这本书。本书堪称一部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趣味百科全书。翻开此书,便走进了博大精深的国学长廊,让您在最短的时间内领悟国学的精髓,感受国学的神秘和智慧,掌握传统文化的脉搏。
  • 美丽的家园

    美丽的家园

    本书主要分为故土·建瓯篇;故乡·福建篇;故园·华夏篇。主要内容包括:黄窠山、坑里、党城、千柱厝、伍石山庄、大汴地、巧溪、宝莲禅寺、三清宫、古道、安国寺、武夷山、茫荡山、太姥山、九鲤湖、三都澳、上清溪等。
  • 现世与想象:民间故事中的日本人

    现世与想象:民间故事中的日本人

    这是一扇窗口,让我们得以窥望一个五彩斑斓的日本民间世界及其文化。在人类文明的发育中,民间故事就像花粉或者种子,可以随着风的吹拂或鸟的飞翔而传播。相对于典雅规范、风格迥异的日本作家文学,有着国际化面孔的民间文学的模块,一当嵌人了日本民间日常生活风情礼俗的点点滴滴,就浸润出了一幅幅日本气息浓郁的民间民俗的图卷。沿着从民间的角度探访日本民间的文化之旅,与一个个生趣盎然的民间故事中的儿童、老人、男人与女人相逢,玩味那古老传说中的河童、孤狸、天狗和山姥……一个折射着特定民情风俗与庶民生活断片的现世日本,就会呈现在你的,我的,我们大家的视野内。
  • 烟花三月的繁华都市

    烟花三月的繁华都市

    本书介绍了中国及世界各地的繁华都市,其中有充满时代气息的古老皇都北京、著名的国际大都市上海、中西文化交融的都市澳门等中国的繁华之地,以及伦敦、巴黎、雅典等国外著名的繁华城市。
  • 《宋尚宫女论语》研习报告

    《宋尚宫女论语》研习报告

    为什么说要三从?从父、从夫、从子。年幼未嫁之前她是要在家里的,当然从父,这个好理解,她是跟从父亲,总不能自己过生活,一切听从父亲的安排。既嫁从夫,听从先生的安排,这个有些人就起逆反了,为什么我得听他的?他得听我的才对。这个也是有一定的原因,为什么?客观的原因来讲,在古代男子接受教育比女子机会要多,然不能说女子就没有机会受教育,也不是,曹大家就是出生名门,她受到了教育。
热门推荐
  • 梦想成就未来

    梦想成就未来

    本书以短论、札记、随笔、书信等形式记录了作者郭凡从事创新事业几年来的情愫与哲思,阐释了他对数贸产业前世今生的感悟与读解,蕴藏着他生命流程中的喜悦与哀愁。
  • 强娶未婚小妈咪

    强娶未婚小妈咪

    腹黑太子爷对她一见钟情,非她不娶。他追,她逃;她逃,他赖;他赖,她躲;她躲,他逼急了!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扑倒剥光、吃干抹净。趁她意乱神迷把她骗去注册登记,红本本在手,嘿嘿,女人,看你哪里逃!
  • 绝品武神

    绝品武神

    神州大陆,宗门林立,唯武独尊,强者横行。少年楚枫,为了家人团聚,保护家人,以大毅力走上通往武神之路。老天顺我老天昌,老天逆我老天亡。ps,公众期间,一天两更,有推荐会加更……
  • 契约情人不买单

    契约情人不买单

    某个懒洋洋的上午,她发现了枕头边自己一对凌乱的内衣……我的天哪!她被怎么了?也……也太神奇了吧?半月后,她发现自己怀孕了?!走在单行道上,一行热泪划过了她干净的脸庞。这个突如其来的宝宝,究竟要还是不要啊?可问题的关键是:他爹是谁啊???难道是天意?嘿嘿,这机会来得正好,你们要宝宝对吧?没门!除非……对了,咱这主仆关系是不是该换换了,臭小子?同意了就签字画押,还得公证!哼哼,地下情人的名单统统给我默写出来,本小姐要一个一个地解决掉!本性不改是吧?嘿嘿,不就是玩吗?好,本小姐也玩给你看!-----------------------喜欢的亲们别忘了多多收藏和撒花花哈……~~~O(∩_∩)O《契约情人不买单》/莫芮西藤http://novel.hongxiu.com/a/135428/------------------------------------------------------------------M.R西藤最新力作《虐恋:火辣少妇别耍酷》http://novel.hongxiu.com/a/184040/亲们多多支持、多多收藏哦~~~~O(∩_∩)O
  • 灭世者之救世主

    灭世者之救世主

    这是一个将英雄王者分为SABCDEF级的lol世界,一个正义的小流氓,牵着一条条的因果如遛狗,又……如同被遛的狗,任由无穷的意外牵着,他爬过一个个的轮回,卷进一场场的宿命,他蓦然回头,笑得狼心狗肺的对你说……你永远猜不到下一刻会发生什么,就算,大结局都已经告诉你了。……救世主一手抓着灭世书……问:世界如此残忍,我不搞笑,如何欺骗自己……活下去?灭世者一手抓着救世剑……答:世界如此搞笑,我不残忍,如何欺骗你们……活下来?……END。正群50624880,安静群232541902。
  • 我在单恋你

    我在单恋你

    那个夏天,我遇见你,遇见了爱情。上课时,我会时刻注意着窗外,生怕错过任何一个能看见你的机会。当你走在十步的距离,不太远,也不太近,我可以正大光明的看你,而你不会发现,我默念着你的名字,你感觉不到,你回头,看的也不是我。我不曾说过喜欢你,然而,你已成为我的世界。
  • 神武霸天决

    神武霸天决

    天寂大陆,武者为尊,少年苏炎觉醒太古血脉,得逆天神诀,从此峥嵘岁月,以热血谱春秋,决战神武之巅,霸绝寰宇!神道路,浴血狂,踏骨高歌,镇杀世间一切敌!
  • 枫中雪之烈焰流火琴

    枫中雪之烈焰流火琴

    他们是无血缘关系而成为的姐弟。他玩世不恭,对什么事都不会上心,唯独对她言听计从;她神医妙手,为了帮助师傅,徘徊在危难之间。达成约定的两人,开始了危险的路途。她有喜欢的人了,但是他却说:“姐,你别喜欢他了,喜欢我吧。”一路上,他救了她很多次,都无怨无悔。他说:“若是你,我愿倾尽所有,只为你……”
  • 重生末世之嚣张女王

    重生末世之嚣张女王

    末世来临了。前世,她被所谓的好朋友忽悠的团团转,只因有了水系异能而各种嚣张傲娇拽,最后,却被自己信任的爱人和闺蜜联手害死。一朝梦回数年前,醒来发现自己躺在一个随身空间中,得知自己重生末世前六个月,本已满足,却好运不断。得七系异能,契约异能兽,得修真法宝,连自己的终身大事也不放过,不过,夏若安声明:这终身大事啥的一点也不幸运好么,这腹黑的娃是哪来的!这一世,夏若安继续嚣张,却气人于无形,她要成为嚣张女王!!!
  • 道心种魔

    道心种魔

    世家废材公子被害,意外坠海获得魔尊传承绝世功法,以自身为鼎炉为他凝聚魔种,修炼道心种魔大法。七情六欲十三魔头修炼精神,战天斗地之术锤炼身体,他以惊才绝艳之资纵横宇内,成就至尊道魔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