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427000000007

第7章 《国语》《战国策》篇

本卷典故主要来自史部,具体有出自《国语》《战国策》《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齐书》《南史》《魏书》《北齐书》《隋书》《北史》《新唐书》《旧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元史》《明史》《资治通鉴》以及《吴越春秋》的典故。

有名无实

【释义】表示空有虚名,而无实际内容。

【典故】《国语·晋语八》中有记载:“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三子。吾是以忧,子了我何故。’”

【故事】一天,晋国大夫叔向去拜访韩宣子。韩宣子是晋国六卿之一,职位很高。但是,他见了叔向后,不住地唉声叹气,感叹自己穷。不料,叔向便站起来拱手向他祝贺。韩宣子不解,问:“我是有名无实的卿,无法跟大夫们相比。我正为此犯愁。你为什么要祝贺我呢?”叔向正色说:“我因为你贫穷才道贺的啊!穷,不一定是坏事。你只要回忆一下弈武子三代的遭遇,就可以知道了!我看你像弈武子一样贫困,就想到你已经有了他那样的德行,才向你祝贺。不然,我只会担心,哪会再向你表示祝贺呢?”韩宣子听了叔向的话,顿时愁云消散,说:“多谢你指教,要不我连自己将走向灭亡也不知道呢!”

休戚相关

【释义】形容彼此关系密切、喜忧相关、命运相连。

【典故】《国语·周语下》有记载:“晋国有忧,未尝不成,有庆,未尝不恰……为晋休戚,不背本也。”

【故事】晋悼公周子年轻时曾因受到族人晋厉公排挤,不能留在国内,只能客居到洛阳。周大夫单襄公很器重他,请他到家里,像贵宾一样地招待他。周子虽然年纪轻,但表现得十分持重。他站立时,稳稳当当,毫无轻浮的举动;看书时,全神贯注,目不斜视;听人讲话时,恭恭敬敬,非常有礼貌;自己说话时,总是忘不了忠孝仁义;待人接物时,总是十分友善和睦;他虽然身在周地,但听说晋国有什么灾难时却忧心忡忡,听说到晋国有什么喜庆的事时就非常高兴。单襄公认为他将来一定大有前途,希望他回晋国去做国君。因此,单襄公对周子更加关心爱护。

不久,晋国发生内乱。原来一直害怕失去权力而排挤王室公子的晋厉公被杀死了。晋国大夫派人到洛阳来,把周子接了回去,让他做了晋国国君。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释义】阻止人民进行批评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还要严重。指不让人民说话,必有大害。

【典故】春秋·左丘明《国语·周语上》中有记载:“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故事】到周厉王即位后,周朝的各种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周厉王宠信荣夷公。荣夷公非常擅长搜刮财物,残酷欺压百姓。荣夷公利用他的特权,封山占水,霸占了一切湖泊、河流,垄断山林川泽的一切收益,禁止老百姓上山砍柴打猎、下河捕鱼,断绝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计;对外兴师动众,征伐邻邦,不断加重老百姓的负担。他的倒行逆施、横征暴敛,造成了广大人民的强烈不满,朝野上下,杀机四伏,人人自危,民怨沸腾。

都城镐京的百姓不满周厉王的暴虐措施,怨声载道。大臣召穆公听到百姓的议论越来越多,社会动荡不安,就进宫告诉厉王说:“荣夷公的这种做法,让百姓忍受不了啦,您如果不趁早收回给荣夷公的特权,百姓就要暴动了,出了乱子就不好收拾了。”

周厉王下命令,禁止国人批评朝政。还从卫国找来一个巫师,要他专门刺探批评朝政的人,说:“如果发现有人在背后诽谤我,你就立即报告,我会严惩这些刁民。”

在强大的压力下,老百姓不敢在公开场合里议论国事,就是在路上碰到熟人,也不敢交谈招呼,只交换了一个眼色,就匆匆地走开。

周厉王发现批评朝政的人渐渐少了下来,十分满意。有一次,召穆公去见周厉王,周厉王高兴地说:“你看,现在老百姓都同意我的做法,没有人反对了。”召穆公叹了一口气,说:“您这是强行封老百姓的嘴,哪里是老百姓真就没有自己的想法了啊!这怎么行呢?堵住人的嘴,不让人说话,比堵住河流还要危险哪!治水必须疏通河道,让水流到大海;治国家也是一样,必须引导百姓说话。硬堵住河流,等到决口伤害的人一定会更多;硬堵住人的嘴,堵塞河流的后患更为严重,是要闯大祸的呀!”

周厉王不以为然,****反而越来越厉害。过了三年,也就是公元前841年,老百姓发动暴动,围攻王宫,要杀周厉王。周厉王得知风声,慌忙逃命,到彘才停下来。

为虺弗摧,为蛇若何

【释义】比喻不乘胜将敌人歼灭,必有后患。

【典故】《国语·吴语》中有记载:“夫越王好信以爱民,四方归之;年谷时熟,日长炎炎,及吾犹可以战也。为虺弗摧,为蛇将若何?”

【故事】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率军在夫椒大败越王勾践,并攻破越国首都。越王勾践派大夫文种向吴国求和。夫差准备答应。伍子胥认为不能许和,说“为虺弗摧,为蛇将若何?”吴王不听他的建议,除恶未尽,最终在二十年后被勾践所消灭。

不遗余力

【释义】把所有的力量都使出来,一点也不保留。

【典故】《战国策·赵策三》中有记载:“秦之攻我也,不遗余力矣,必以倦而归也。”

【故事】秦国起兵攻打赵国。赵国调集兵力迎战。秦军迫使赵国屈从求和。赵国决定派使者郑朱去谈判。大臣虞卿不主张让郑朱去秦国,认为这样做,反而抬高了秦国,疏远了其他邻国。赵王没采纳这个意见,仍派郑朱前往。结果,秦国更加猖狂。

秦军围困邯郸,逼迫赵国割让六个城。虞卿问赵王:“大王,你听说秦军撤退时的军容吗?”赵王说:“他们攻时不遗余力,退时疲劳不堪!”虞卿说:“对呀!这样我们就不要轻易割让城了。”

狡兔三窟

【释义】比喻隐蔽的地方或方法多,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典故】《战国策·齐策四》有记载:“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故事】孟尝君喜欢养士。在他家的士中,有个叫冯谖的。

有一次,冯谖替孟尝君到薛地讨债。他不但没跟当地百姓要债,反而还把债券全烧了。薛地百姓都以为是孟尝君的恩德,因而心里充满感激。

后来,孟尝君被齐王解除相国职位,前往薛地定居,受到薛地百姓热烈欢迎。孟尝君才知道冯谖的才能。直到这时,冯谖才对孟尝君说:“通常聪明的兔子都有三个洞穴,才能在紧急时逃过猎人的追捕,而免除一死。但是你却只有一个藏身之处,所以你还不能把枕头垫得高高地睡觉,我愿意再为你安排另外两个可以安心的藏身之处。”

冯谖去见梁惠王,对梁惠王说,如果梁惠王能请到孟尝君帮他治理国家,那么梁国一定能够变得更强盛。梁惠王派人邀请孟尝君到梁国,准备让他担任要职。梁国使者一连来了三次,冯谖都让孟尝君不要答应。

梁国派人请孟尝君去梁国的消息传到齐王那里。齐王赶紧派人请孟尝君回齐国当相国。冯谖要孟尝君向齐王提出希望能拥有齐国祖传祭器的要求,并且将它们放在薛地,同时兴建一座祠庙,以确保薛地安全。

祠庙建好后,冯谖对孟尝君说:“现在属于您的三个安身之地都建造好了,从此以后,您就可以垫高枕头,安心地睡大觉了。”

前倨后恭

【释义】用来指以人取貌或特别势利的人待人接物的态度前后不一。

【典故】《战国策·秦策一》中有记载:“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

【故事】战国时,秦国、燕国、赵国、齐国、楚国、韩国、魏国七国争雄。秦国国势最强,经常侵略东方六国。东方六国内部出现了亲秦、反秦两派:亲秦派主张同秦国和好相连,不给秦国发动战争的借口,叫连横;反秦派主张东方六国由南到北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叫合纵。当时有许多谋士在各个国家推行自己的主张,鼓动连横或者合纵。而一旦他们的主张被采纳,他们就一日成名,身价百倍。苏秦是其典型代表。

苏秦先主张连横,但游说秦王遭拒绝。失败的他眼看旅费已经用完,衣服也都破旧了,只得垂头丧气,回到洛阳老家。

家里人见苏秦狼狈归来,父母懒得同他说话,妻子连看也不看他一眼。苏秦求嫂子给他弄点吃的,嫂子不但不给,还数落了他一顿。苏秦很难过,立志苦读。他日夜用功,悬梁刺骨,研究兵法。

苏秦再次出山后,主张合纵。这次,他获得了巨大成功,先说服了燕国、赵国,后又逐步使燕国、赵国、齐国、楚国、韩国、魏国结成以楚国为首的同盟,联合对付秦国。不仅如此,苏秦还兼任了六国相。

有一次,苏秦因公路过洛阳,当地官员早就命人预先清扫街道,列队欢迎。苏秦父母拄着拐杖,早早到大路口等候。回到家里,妻子不敢正眼看他。嫂子更是毕恭毕敬,连连行礼。苏秦笑着说:“嫂子,你怎么变化这么大呀。以前瞧不起我,现在却这样谦卑。”嫂子一边哆嗦,一边回答说:“如今你做了大官,发了大财,我哪敢像从前一样。”

苏秦不禁感叹说:“人贫穷了,连自己的父母都不以为然。人富贵了,连亲戚都害怕你,难怪人们看重权势利禄了!”

死不旋踵

【释义】比喻不畏艰险,坚决向前,也比喻极短时间内即死去。

【典故】《战国策·中山策》中有记载:“当此之时,秦中士卒,以军中为家,将帅为父母,不约而亲,不谋而信,一心同功,死不旋踵。”

【故事】东汉时,司隶校尉李膺反对宦官干政。一些人仗着宦官的势力胡作非为,李膺毫不犹豫地对其进行打击。野王县令张朔是汉桓帝宠信宦官张让的弟弟,目无王法,横行霸道。李膺毫不畏惧,当着张让的面逮捕张朔,并将他斩首示众。张让在汉桓帝面前告李膺杀他弟弟,要求治李膺的罪。李膺理直气壮地说,就是杀他也不会旋转脚后跟后退,就是要杀尽大奸大恶。

画蛇添足

【释义】比喻有的人自作聪明,常做多余的事,反而弄巧成拙,把事情办糟了。

【典故】《战国策·齐二》有记载:“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故事】楚国有一家人,祭祖宗后,将祭祀用的一壶酒赏给手下人喝。参加的人很多,但只有一壶酒。大家都喝,都不痛快,唯让一个人喝才能痛快。

有人建议:每个人在地上画一条蛇,谁画得又快又好,这壶酒就归他喝。大家都认为这个办法好。于是,他们在地上画起蛇来。

有个人画得很快,一转眼就画好了。他端起酒壶要喝酒时,回头看看别人还都没有画好。他想显示自己的本领,便左手提着酒壶,右手拿了一根树枝,给蛇画起脚来,还扬扬得意地说:“你们画得好慢啊!我再给蛇画几只脚也不算晚!”

正在他一边画着脚一边说话时,另一个人已经画好了。那个人马上把酒壶从他手里夺过去,说:“你见过蛇么?蛇是没有脚的。你为什么要给它添上脚呢?第一个画好蛇的人不是你,而是我。”

那个人说罢就仰起头来把酒喝下去了。

悬梁刺股

【释义】形容刻苦学习。

【典故】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有记载:“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东汉·班固《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故事】东汉时,有个人叫孙敬。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他还不休息。时间久了,他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读书,就想出一个特别的办法。他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地绑在房梁上,另一头系在头发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马上就清醒了,能再继续读书。

围魏救赵

【释义】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典故】《战国策·齐策一》有记载:“邯郸之难,赵求救于齐……段干纶曰:‘臣之求利且不利者,非此也。夫救邯郸,军于其郊,是赵不拔而魏危也。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邯郸拔而承魏之弊,是赵破而魏弱也。’”

【故事】公元前354年,魏军围赵国都城邯郸。双方战守年余,赵衰魏疲。

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国。起初,田忌准备率军直趋邯郸。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他向田忌建议,趁魏军精锐都集中在赵国,内部空虚,率军向魏国都城大梁进攻,占据交通要道,袭击空虚的地方。齐军向大梁进军,魏军必然放下赵国回师自救,齐军乘其疲惫,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就能一举将其击败。

田忌采纳了这个建议。后来,齐军在桂陵大败魏军,解除了赵国之围。

温人之周

【释义】比喻对的事情要坚持到底。

【典故】西汉·刘向《战国策·东周策》有记载:“温人之周,周不纳……君乃使吏出之。”

【故事】战国时,诸侯并起,周朝统治名存实亡。

有一次,魏国温城有个人要去周朝。周朝边境不准他入境,问他:“你是他国人吗?”那人说:“我是周朝人。”可是,问他在周朝的住处,却答不上来。于是,官吏把他拘留起来。

这时,周天子派人来问:“你既然不是周朝人,却又不承认自己是他国人,这是为什么呢?”

那人说:“我读过《诗经》,书上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如今既然周天子君临天下,那么我就是天子的臣民,又怎么能说我是他国人呢?”

周天子听了,便把他放了。

羽毛未丰

【释义】比喻势力还小,常识或阅历尚浅。

【典故】《战国策·秦策一》有记载:“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

【故事】战国时,苏秦年轻时曾师从智者鬼谷子学习辩术谋略。学习结束后,他周游列国,希望有朝一日,其治国谋略能获得君王们的重视。

秦国是西方大国,凭借有利的地理环境,发展农业,国力逐渐强盛。但在当时,秦国尚不能与其他大国抗衡。苏秦远游秦国,想说动秦王,与函谷关以东一些国家联合,同其他国家联盟较量。秦惠王并没有听取他的建议,说:“我们秦国现在就像一只羽毛还没长全的小鸟,要想展翅高飞是不行的。你迢迢千里来到这里开导我,我很感激。至于称霸争帝的事,我希望在以后的适当时机,再聆听你的高见。”

苏秦在秦国耗费了所有资财,上书十多次,但仍未说动秦王,只得灰溜溜地离开秦国回家了。

同甘共苦

【释义】比喻有福一起享,有困难一起承担。

【典故】《战国策·燕策》有记载:“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二十八年。”

【故事】战国时,燕国太子姬平继承王位,史称燕昭王。怎么治理才能富民强国,燕昭王感到束手无策。

一天,他听说郭隗善很有计谋,就赶紧派人去把他请来,问:“你能否替我找到一个有本领的人,帮我强国复仇?”

郭隗说:“只要你广泛选拔有本领的人,并且要亲自去访问他,那么,天下有本领的人就都会投奔到燕国来。”

“那么我去访问哪一个才好呢?”

郭隗回答说:“先重用我这个本领平平的人吧!天下本领高强的人看到我这样的人都被重用,那么,他们肯定会不顾路途遥远,前来投奔您的。”

燕昭王尊郭隗为老师,并赐给他一幢华丽住宅。

消息一传开,乐毅、邹衍、剧辛等有才能的人,纷纷从魏国、齐国、赵国等国来到燕国,为燕昭王效力。

燕昭王很高兴,都委以重任,关怀备至;无论谁家有婚丧嫁娶等事,他都亲自过问。他与百姓同享安乐,共度苦难二十八年,最终把燕国治理得国富民强。

三人成虎

【释义】有时谣言可以掩盖真相。

【典故】西汉·刘向《战国策·魏策二》有记载:“‘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故事】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做人质。临行前,他对魏王说:“现在有个一人来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说:“我不相信。”庞葱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说:“我有些将信将疑。”庞葱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庞葱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但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老虎了。现在邯郸离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才好。”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庞葱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他了。

门庭若市

【释义】形容来的人多。

【典故】《战国策·齐策》有记载:“齐王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故事】一天早晨,邹忌穿好朝服,戴好帽子,对着镜子端详一番后,问妻子:“我和城北的徐公比,谁长得英俊啊?”“你英俊极了,徐公怎么比得上你呢?”妻子说。

徐公是齐国出名的美男子。邹忌听了妻子的话,并不太敢相信自己真的比徐公英俊,又去问爱妾。爱妾说:“徐公怎能比得上你呢!”

第二天,邹忌家中来了客人。邹忌又问了客人。客人说:“徐公哪有你俊美呢!”

过了几天,正巧徐公到邹忌家拜访。邹忌乘机仔细地打量徐公,拿他和自己比较。他发现自己确实没有徐公英俊。

于是,他对齐威王说:“我本来不如徐公英俊,但妻、妾、客人都说我比他英俊,这是因为妻偏护我,妾畏惧我,客人有事求我,所以他们都恭维我,不说真话。而我们齐国地方这么大,宫中上下,谁不偏护您,满朝文武,谁不畏惧您,全国百姓,谁不希望得到您的关怀,看来恭维您的人一定更多,您一定被蒙蔽得非常严重了!”

邹忌又劝谏说:“现在齐国地方千里,城池众多,大王接触的人也比我多得多,所受的蒙蔽也一定更多。大王如能开诚布公地征求意见,一定对国家有益。”

齐威王觉得很有道理,立刻下令说:“无论是谁,能当面指出我过失的,给上赏;上奏章规劝我的,给中赏;在朝廷或街市中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中的,给下赏!”

命令一下,群臣前去进谏的,一时川流不息,朝廷门口每天像市场一样热闹。

百发百中

【释义】比喻料事和打算极有把握。

【典故】《战国策·西周策》有记载:“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之。左右观者数千人,皆曰善射。”

【故事】有一次,晋厉公攻伐郑国。楚共王出兵援助郑国,和晋军在鄢陵遭遇。在战斗中,晋将魏錡射伤了楚共王的眼睛。楚共王恨之入骨,就给养由基两支箭,要他代为报仇。养由基只用了一支箭就把魏錡射死,而带着另一支箭向楚共王复命。

当时,还有个叫潘党的人善射。潘党每次射箭都能射中靶心。养由基说:“这不算本事,如果能在百步之外射中杨柳叶子,才算本事。”潘党不服,选定杨柳树上三片叶子,标明号数,叫养由基退到百步之外,射给他看看。养由基连射三箭,果然,第一箭中一号叶心,第二箭中二号叶心,第三箭中三号叶心,非常准确。潘党见此,不得不甘拜下风。

安然无恙

【释义】平安无事,没有遭受损害或发生意外。

【典故】《战国策·齐策》有记载:“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

【故事】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他儿子太子丹继位,是为赵孝成王。由于赵孝成王年幼,国家大事由他母亲赵威后处理。赵威后贤明而有见识。她刚刚主持国事时,秦国加紧进攻赵国。赵国危急,向齐国求救,齐国要赵威后把她小儿子长安君送到齐国做人质才出兵。赵威后舍不得小儿子离开,但听了大臣触龙的意见,还是把长安君送到了齐国。齐国出兵帮助赵国打退了秦军。

有一次,齐王派使者带着信到赵国问候赵威后。赵威后还没有拆信就问使者:“齐国收成不错吧?老百姓平安吗?齐王身体健康吗?”

齐国使者听了很不高兴,说:“我受齐王派遣来问候您,您不先问齐王,却先问收成和百姓,难道可以把低贱的放在前面,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

赵威后微微一笑,说:“不是的。如果没有收成,怎么会有百姓?如果没有百姓,怎么会有君主?难道问候时可以舍弃根本而只问枝节吗?”

齐国使者听了,一时说不出话来。

安步当车

【释义】表示慢慢地走,当作坐车。

【典故】《战国策·齐策四》有记载:“曰:‘蜀愿得归,晚食为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

【故事】战国时,齐国有位高士叫颜蜀。齐宣王慕名召他进宫。颜蜀随随便便走进宫内,来到殿前阶梯处,见齐宣王正等待他拜见,就停住脚步。齐宣王很奇怪,就呼喊:“颜蜀,过来!”不料,颜蜀一步不动,呼喊齐宣王:“大王,过来!”左右大臣见颜蜀目无君主口出狂言,都指责颜蜀。颜蜀说:“我如果走到大王面前去,说明我羡慕他的权势;如果大王走过来,说明他礼贤下士。与其让我羡慕大王权势,还不如让大王礼贤下士的好。”齐宣王生气地说:“到底是君王尊贵,还是士人尊贵?”颜蜀说士人尊贵,并举例进行了说明。齐宣王无言以对,满脸不高兴。大臣们也忙来解围,企图驳倒颜蜀。颜蜀驳倒了众大臣。齐宣王也觉得他说的有道理,觉得自己理亏,道歉后表示愿意留他做官。

颜蜀却辞谢说:“玉,原来产于山中,如果一经匠人加工,就会破坏;虽然仍然宝贵,但毕竟失去了本来的面貌。士人生在穷乡僻壤,如果选拔上来,就会享有利禄;不是说他不能高贵显达,但他外来的风貌和内心世界会遭到破坏。所以,我情愿希望大王让我回去,每天晚点吃饭,也像吃肉那样香,安稳而慢慢地走路,足以当作乘车;平安度日,并不比权贵差。清静无为,纯正自守,乐在其中。命我讲话的是大王您,而尽忠宣言的是颜蜀我。”

说罢,颜蜀向齐宣王拜了两拜,就告辞而去。

亡羊补牢

【释义】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典故】《战国策·楚策四》中有记载:“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故事】楚国有个大臣名庄辛。有一天,他对楚襄王说:“您在宫里面时,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时,鄢陵君和寿跟君又随时跟着您。您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会有危险了!”

楚襄王听了,很不高兴,骂道:“你老糊涂了?故意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地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那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如果您一直宠信他们,楚国一定要灭亡的。您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才五个月,秦国就派兵侵楚。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他这才觉得庄辛的话有道理,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扭转局势。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南辕北辙

【释义】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典故】《战国策·魏策四》有记载:“犹至楚而北行也。”

【故事】战国时,魏安釐王决定攻打赵国都城邯郸。大臣们都反对他。季梁给他讲一个故事:太行山有个人驾车准备到楚国去,但他坚持往北走,这样越走越远。争霸不是靠打仗,而是靠赢得民心,靠打仗就像南辕北辙一样。听了这个故事,魏安釐王决定暂时休兵。

惊弓之鸟

【释义】比喻受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

【典故】《战国策·楚策四》有记载:“黩武之众易动,惊弓之鸟难安。”

【故事】战国时,有个杰出的射手叫作更赢。他的射箭本领举世无双。有一天,他和魏王并肩站在一起,天空中忽然飞过一群鸿雁。更赢对魏王说:“我可以用空弓就把飞鸟给打下来。”魏王不相信。

这时,一只孤雁很低很慢地飞过,鸣声凄惨。更赢见了,就张着空弓,扣着弦,砰的一声,直入云霄。那孤雁果然应声落地。

魏王惊叹之余,问究竟是怎么回事。更赢说:“那孤雁飞得低且慢,因为它已经受过伤;它的鸣叫声悲而哀,因为它离了群。身伤心碎使它心跳加速,两翼无力使它体重失去平衡,正如人们吃饭时,突然听见雷声,筷子应声落地一样自然而平常。”

图穷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典故】《战国策·燕策三》有记载:“秦王谓轲曰:‘起,取舞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故事】战国末,燕国太子丹物色荆轲与秦舞阳去行刺秦王嬴政。他把樊於期的人头及燕国地图让荆轲带去进献给秦王。秦王十分高兴,召见了荆轲和秦舞阳。荆轲展开燕国地图给秦王看时,露出锋利的匕首,立即抓住匕首行刺秦王。由于第一下没有刺中,秦王受惊之余,拔剑抵抗。很快,卫兵乘机上前杀了荆轲。

不可同日而语

【释义】不能在同一时间里来谈论,形容两者差距很大,不能相提并论。

【典故】《战国策·赵策二》有记载:“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言之哉。”

【故事】战国中后期,各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合纵和连横两种不同的政治派别。所谓合纵,就是弱国联合进攻强国;所谓连横,就是随从强国去进攻其他弱国。苏秦是当时有名的纵横家,他先到秦国去游说秦惠王,结果没有成功。于是,他又去赵国游说。由于赵国的相国不喜欢苏秦,他又没有成功。后来他来到燕国,得到了一些资助。接着,他第二次来到赵国游说,这一次,赵国的国君赵肃侯亲自接待了他。

苏秦向赵肃侯分析了赵国和各国的关系,说:“如果赵国与齐、秦两国为敌,那么老百姓就得不到安宁;如果依靠齐国去攻打秦国,那么老百姓还是得不到安宁。现在,如果大王您和秦国和好,那么秦国就一定会利用这种优势,来削弱韩、魏两国;如果和齐国友好,那么齐国也一定会利用这种优势去削弱楚国和魏国。如果魏、韩两国弱了,就要割地,这就会使楚国削弱。那样的话,大王就会孤立无援。”

赵肃侯认为苏秦的话很有道理,不住地点头称是。接着,苏秦又分析了赵国的实力和面临的形势,说:“其实,在山东境内所有的国家,没有哪一个比赵国强大的。赵国的疆土纵横两千里,军队有几十万人,战车上千辆,战马上万匹,粮食可支用好几年。西、南、东三面有山有水,北面是弱小的燕国,也不值得害怕。现在各国中秦国最忌恨赵国,但为什么它不敢进攻赵国呢?那是因为它害怕韩、魏两国在后边暗算它。既然如此,韩、魏就要算是赵国南边的屏障了。可是如果秦国真要攻打韩、魏两国,它们必然会向秦国投降。如果秦国解除了韩、魏联合对付自己的顾虑,那么战祸必然会降临到赵国。这就是我替大王忧虑的原因啊。”

赵肃侯听了这话,心里感到非常害怕,忙急着问苏秦赵国应该怎么办。苏秦趁机说道:“我曾经研究过天下的地图,发现各诸侯国的土地合起来是秦国的五倍,估计各诸侯国的士兵数量是秦国的十倍,假设六国结成为一个整体,同心协力向西攻打秦国,那么还怕不能打败秦国吗?如今各诸侯国反而向西侍奉秦国,向秦国称臣。请想一想,打败别人和被别人打败,让别人向自己称臣和自己向别人称臣,是很不一样的,怎么可以放在同一时间里来谈论呢?”

苏秦提出了一些合纵的具体方法和策略。赵肃侯听完说:“我还年轻,即位时间又短,没有听到过使国家长治久安的策略。如今听了您的话,茅塞顿开。您有意使天下得以生存,各诸侯国得以安宁,我愿意诚恳地倾国相从。”

于是,赵肃侯给了苏秦许多赏赐,用来让他游说各诸侯国加入合纵联盟。

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释义】比喻宁居小者之首,不为大者之后。

【典故】西汉·刘向《战国策·韩策一》中有记载:“臣闻鄙语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异于牛后?”

【故事】苏秦为楚国游说合纵抗秦晋见韩昭侯。他对韩昭侯说:“韩国有地方千里,甲兵数十万,天下的强弓劲弩都出自韩国……以韩国的强大和大王的贤明,还打算服从于秦国,自称东部藩属,使国家蒙受着羞辱,被天下人所耻笑,没有比这更为严重的。如果大王归顺秦国,秦国一定要求宜阳、成皋两地。今年答应了,明年又要求增加割地。给他吧,已没有土地可给;不给吧,岂不是前功尽弃,以后还会受到它更大的侵害。大王土地有限,秦国的贪欲没有止境。以有限的土地,怎能满足没有止境的欲望。这就是所说的自己去买积怨和祸害呀。不经过争战人家就把土地割走了。我听说有句俗话叫作:‘宁为鸡口,无为牛后。’现在大王归顺秦国,和做牛屁股有什么不同呢?有大王的贤明,又有强大的军队,却得到个牛屁股的名声,我实在替大王感到羞耻。”

韩昭侯听后万分愤慨,振臂按剑,仰天长叹道:“即使我死了,也不能归顺秦国。”

鹬蚌相持,渔翁得利

【释义】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典故】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蚌方出曝……蚌合而拑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

【故事】赵国准备攻打燕国,燕王派苏代去赵国游说赵王不要发起争战。苏代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一只河蚌张开自己的两片壳,懒洋洋地晒着太阳。一只鹬鸟飞过来了,伸出长长的嘴巴,伸进了河蚌里面,啄食它的肉。河蚌急了,双壳一合,就把鹬鸟的嘴紧紧地夹住了。鹬鸟对河蚌说:‘要是今天不下雨,明天还不下雨,你就会干死!’河蚌针锋相对,对鹬鸟说:‘我要是今天不放你,明天还不放你,就会把你活活饿死!’它们两个各不相让,谁都不肯妥协。一个打鱼的老人走过来了,毫不费力地就把它们俩全捉走了。”讲完故事后,苏代告诉赵王:如果燕赵发生战争,秦国就像渔翁那样轻易吞并燕赵。赵王见苏代说得有道理,遂放弃了发动战争的打算。

两虎相斗,必有一伤

【释义】比喻两个强者互相搏斗,必然有一方要遭受严重损害。

【典故】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二》中有记载:“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

【故事】卞庄子想刺杀老虎,童仆阻止他,说:“两只老虎正要吃一头牛,它们一定会因为肉味甘美而互相争抢起来的。它们争抢了,就必定会打起来。等它们打完,强者受伤,弱者死亡。如果此时你再刺杀伤虎,就可以一次行动杀死两只老虎了。”卞庄子也认为有道理,便站立着等待机会。

过了一会儿,两只老虎果然争斗起来。强者受了伤,弱者死亡。卞庄子趁机杀了受伤的虎,获得一次行动杀两虎的功绩。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释义】记取从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以后工作的借鉴。

【典故】《战国策·赵策一》中有记载:“前世之不忘,后事之师。”

【故事】战国初,晋国大臣智伯瑶掌握了大权。智伯瑶派人向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索要土地。赵襄子拒绝,智伯瑶联合赵襄子、魏桓子出兵围困赵襄子。赵襄子派谋士张孟谈去游说赵襄子和魏桓子共同反智伯瑶。最终,他们三家联合,一举消灭了智伯瑶。赵襄子要封赏张孟谈。张孟谈不接受,对赵襄子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同类推荐
  • 西方文化与教育史

    西方文化与教育史

    世界各国的文化与教育各有所长,如何汇集国外文化与教育的优势资源,建立符合本国实际的先进的文化与教育体系和模式?《西方文化与教育史》就是致力于这一目的的研究成果。我国文化与教育的深刻变革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建成,需要经过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需要较长时间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要想真正地赶上和超过国际先进文化与教育发展水平,必须要有一个大的跨越,必须对西方几千年来文化与教育发展历程进行整体的梳理,对与孔子齐名的一大批教育思想家及其教育理论进行认真的分析、批判和总结,必须通过对其整体脉络的发展变化的把握来对国人进行思路的创新,才能够最终实现跨越式发展。
  • 中华歇后语(第四卷)

    中华歇后语(第四卷)

    歇后语是俗语的一种,也称俏皮话。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引子”,是一种具体的描述,或为现实生活、自然界的现象,或为历史上、文学中的典型人物,或纯粹是一种离奇的想象;后一部分则是从前一部分引申而出的、作者要表达的对事物的看法。它运用比喻、想象、夸张、借代、转义、谐音等手法,构思巧妙,生动形象,幽默俏皮,运用得当,常常会产生强烈的喜剧效果。在平时的言谈或文学创作中,如果能够使用恰当的歇后语,就会有助于交流思想、传达感情,使语言充满生活情趣,产生很强的感染力。
  • 弟子规新读

    弟子规新读

    《弟子规》分为五个部分,三字一句,两句一韵,具体列述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 孔庙历史沿革与祭孔文化

    孔庙历史沿革与祭孔文化

    孔庙建筑历史悠久,已有近二千五百年的历史。公元前478年,孔子死后的第二年,鲁哀公就在孔子故乡曲阜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立庙,内藏孔子生前用过的衣、冠、琴、车、书等,“岁时奉祀”。这是中国最早的孔庙。
  • 十七的月亮照样圆

    十七的月亮照样圆

    本书为身残志不残的作家梅芷的最新散文集,记述五十年前作者处于年少时期的人们的各种生活和作者的少年时代,其中是对各种童年生活细节的精致记述,涉及亲情、友情以及各类趣味横生的童真小事,题材怀旧,文字温馨,展示了浓郁的人文情怀与始终贯穿的坚强乐观精神。
热门推荐
  • 小婆娘

    小婆娘

    田丁丁长相平凡,皮肤偏黄,还喜欢冒痘。最最主要的是该大的地方不大,偏又逢汗毛深重,她自卑、怯弱、胆小,好不容易才嫁给了一穷二白的魏子杰。没料到婚后,魏子杰仕途大红,连连升官,于是开始嫌弃她。离婚后,田丁丁遇到了腹黑金主陈熙阳,他霸道、多情、残忍,在遇到丑小鸭时,他惊呼,这世界也忒他妈扯淡了!竟生出了如此惨绝人寰的女人!不耍岂不是暴敛天物!就是因为他拥有着如此变态的想法,从此田丁丁的“生活”正式开始。
  • 极锋之源

    极锋之源

    命运的指引-极锋之源的降临-揭开宿命星辰面纱-打破混沌无极的奥义-尘归尘、土归土。那是-尖刺的萌芽,在悄然发光。
  • 仙魔演义2

    仙魔演义2

    一场亘古未有的神妖大战之后,孙悟空被压在了五行山下,妖族内部顿成群魔乱舞之势;为了争夺“齐天大圣”的封爵,妖族之间展开了一场大杀……暗地中的妖族们需要的是一个能保护他们的首领,一个真正的英雄,不约而同地,他们向五行山下的孙悟空发出了呼唤……而孙悟空能听到这呼唤并做出回应吗?他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
  • 卧龙诀

    卧龙诀

    一件传家之宝的失窃,却引来一场江湖的腥风血雨。无数秘密的背后,竟然又是一个天大的阴谋。
  • 七龙珠之称霸宇宙

    七龙珠之称霸宇宙

    为战斗而生!以血为路!战斗中成长!生死之中突破!!!!!
  • 一世溺宠:邪帝的冷漠王妃

    一世溺宠:邪帝的冷漠王妃

    她冷眸独立,淡看世间风云变幻;他邪魅狂娟,世间所有不过蝼蚁。两人萍水相逢,本以为之后再无交集,却不料他国再遇,他日日缠她,她避之不及。他凤眸轻挑,风流无比;她淡然处之,他故作哀伤“娘子怎可不认为夫?”她“……”
  • 万界仙皇

    万界仙皇

    纪元破灭,万界轮回。一个无意穿越,却心怀不甘的热血少年踏入了这浩瀚世界,用他的双手打破枷锁,热血问天,踏碎星辰,冲出天穹。任它群魔乱舞,夭邪祸世,也要手持仙器,开辟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仙若拘,我斩。天若欺,我弑。妖魔怒,我渡。万界阻,我覆。一场浩大的仙侠饕餮盛宴,一部不屈的奋斗史。有红颜如玉,剑气如虹,有结兄弟义,生死相托。
  • 云山志

    云山志

    六岁那年,方禹和师父上了云山,修仙修人,匆匆别红尘。谁想世人皆道神仙好,神仙不知几烦恼。
  • 易烊千玺之花开若相惜

    易烊千玺之花开若相惜

    他和她,青梅竹马,他爱她,胜过爱自己,爱情的路程不会一帆风顺,他和她的爱情分分合合,但,他却永远深爱着她,夕阳西下,深爱的人终会成挚爱,他和她......
  • 无量大天尊

    无量大天尊

    祖师度我出红尘,铁树开花始见春。化化轮回重化化。生生转变再生生。欲知有色还无色,须识无形却有形。色即是空空即色,空空色色要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