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426300000005

第5章 做“会说话”的家长——与孩子沟通的原则与技巧

上一章我们说到当父母要求孩子听话时,首先应该考虑自己的意见是否正确、是否尊重了孩子的人格,只有正确的意见才应该要求孩子听从。然而有些时候,我们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家长的意见完全正确,孩子依然不愿意听从。

当你和孩子其乐融融时,你一定是和颜悦色给出建议。可当孩子不听话时,你的嗓门难免越来越大,忍不住厉声呵斥,结果孩子哭着耍起了脾气,你也满腹怨气,既没有取得孩子的合作,也失去了教育他的最佳机会。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这种父母与子女间的冲突难免越来越多。所以,我们需要准确把握孩子心理,运用一些沟通技巧,让孩子乐于听进父母正确的建议。

一、先理清情绪,再处理问题

父母们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太急着处理事情,而忽略情绪的安抚。心理学上认为,当一个人处在情绪激动的时候,他的认知能力是被降低了的。大人如此,孩子亦如此。在孩子情绪激动的时候跟他讲道理,孩子是听不见的,而父母往往会陷入愤怒,认为“我跟你说了这么多,你怎么就不肯听呢”。结果小孩哭闹,大人生气,家庭氛围陷入低迷。

在孩子不肯听从父母建议或者哭闹不休的时候,我们最好不要急着责骂,这只会加重孩子的不满,导致矛盾升级。如果我们能先理清情绪,再处理问题,效果会好很多。

这里的理清情绪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理清家长情绪,二是理清孩子情绪。

有些父母“火气”很大,但凡孩子不听话或者反应慢一些,立马火冒三丈,大声责骂孩子,恨不能冲过去揪起孩子揍两巴掌。孩子对父母情绪的感知是很敏锐的,一旦他觉得父母又在对他发脾气,他原本愉悦的心情就会变得很糟糕,对父母的命令也下意识抵触起来。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父母首先要理清自己的情绪,通过反复深呼吸,让自己平静下来,平心静气与孩子说话,孩子才会愿意接受。

孩子在3岁以前,受思维能力的限制,他实际上能听懂的指令只有八九成。越小的孩子注意力持续时间越短,也越容易转移,如果家长在离孩子较远的地方下指令,即使孩子听见了,他也不会在意,并且很容易遗忘。尤其是当他正在专心玩玩具的时候,就算他嘴上答应家长,也不代表他真正记到心里。这是儿童心理的正常状态,并非我们通常以为的“故意不听话”。

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他的注意力保持时间会慢慢延长,听觉关注范围也会慢慢扩展,但是比起那些面对面告诉他的指令,在较远地方下达的指令,仍然会比较容易被忽视。

最有效的办法是父母走到孩子跟前,蹲下来,正视孩子的眼睛,叫他的名字,确定他的注意力已经完全转移到父母身上,然后再对他说出你希望他做的事情。这样他才会真正明白你的指令是什么。

在提出建议、指令时,家长的语速要稍慢一些,给孩子反应、思考的时间;同时语气要有信心和耐心,让孩子觉得你相信他一定能做到。切莫隐含怒气与威胁,更不要恐吓孩子说“如果你不听话,我就把你……”之类的话,不然会导致孩子对父母的建议与指令产生负面联想。孩子很多时候并不懂父母的“这个建议是为你好”的良苦用心,他只会根据语气判断,觉得你让他做的事情是不好的事情,从而产生抵触心理。

理清孩子的情绪,首先要接纳孩子的不良情绪,然后再弄清孩子反常情绪的根源,从而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即使孩子表现得情绪格外激动、大发脾气,我们也要知道,这是一件正常的事情。每个人都会愤怒,孩子越小,就越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很容易发怒。

当孩子处在情绪激动中,父母可以先表示接纳他的情绪:“你很愤怒、沮丧、灰心……是吗?这很正常。”接着给他足够的时间表达情绪。在孩子表达情绪的时候,你只要抱着他或者握着他的手、拍着他的背即可。当你默默认可孩子的情绪时,孩子也会比较容易控制住自己,在情绪发泄完毕后迅速平静下来。

无论怎样,先让孩子把情绪宣泄出来,比让他憋在心里要好。如果他在哭泣,不必对他说“别哭了”,只管让他把情绪化作眼泪流出来。当然,如果孩子在发脾气的过程中伴有攻击他人或者毁坏物品的行为,则必须予以坚决制止。

如果我们能表示出认真倾听的模样,大多数孩子在情绪发泄完毕后都会主动告诉父母,他刚才异常情绪的原因是什么。这时候他对父母的意见和指令的接受度会比较高,父母可以趁机给出建议,帮助他处理难题。

如果孩子把发脾气当成要挟父母的手段,父母不满足他的无理要求就发脾气,则不妨采用冷处理的方式。无须大声咆哮,你只需要看着他的眼睛,平静地告诉他:“你现在的情绪很不冷静,妈妈决定让你一个人坐在这里,等你冷静下来我们再谈。”然后父母走开去做其他的事情,无论孩子怎样叫喊、哭闹甚至满地打滚都不予理睬,直到他平静下来再与他交谈。重复多次后,孩子就会愿意用冷静而非乱发脾气的方式与家长沟通了。当然,让他一个人坐在那里冷静时,千万别给孩子“关小黑屋”,那是恐吓,不是让他平静。

父母在给孩子指导、建议、命令时,首先要理清自己的情绪,使自己保持态度冷静、语气温和,这远比发火更有利于孩子接受。

在给孩子指导、建议时,请先走到孩子面前,确保孩子的注意力在你身上,然后再开口。

情绪虽有喜怒,感受没有对错。无论孩子的情绪是什么,首要重点是接纳它,而不是否定它。

即使孩子乱发脾气,父母也要尽量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情绪,简短告知孩子他继续这么做的后果。

二、“好指令”与“坏指令”

同样是对孩子提要求,不同的语言方式收到的效果可能截然相反。我们把那些容易被孩子接受、尊重孩子人格的指令称为“好指令”,那些让孩子无所适从甚至伤害孩子的指令称为“坏指令”。

“坏指令”之一是把对孩子的教育变成自我情绪的宣泄。与孩子沟通的时候,不是本着解决问题的原则来说话,而是着眼于自我情绪的发泄,比如“你能闭嘴吗?我真是烦死你了”、“你能快点吃饭吗?我真是要崩溃了”等。明明可以说“孩子,请你说话声音小一点”、“请你认真吃饭不要玩”,但是因为加上了后面半句,给孩子的感觉就是我的错误不是事情本身做错,而是惹怒了父母;父母因为情绪不佳,迁怒于我。这样不但不能达到教育目的,反而容易引发孩子反感。

“坏指令”之二是为孩子“贴标签”,一批评孩子就否定他这个人。比如“你不应该打别人,你真是个坏孩子”、“你刚才应该跟老师打招呼,你真是没有礼貌的孩子”等。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很糟糕,从而导致沮丧。

即使批评孩子,我们也应该尊重孩子。批评与尊重并不是对立的。我们批评的是孩子做的“事”,尊重的是孩子这个“人”。如果能够在提出建议、要求时对“事”不对“人”,则孩子很容易接受。

“坏指令”之三是指令笼统不清晰,导致孩子不知道具体该做什么,比如“我希望你乖一点”、“你不要太过分”。孩子常常并不清楚怎样才是“乖”或者“过分”,他眼中的“乖”、“过分”也许与父母认为的相差甚远。

“坏指令”之四是同时给出多个指令,比如“你现在把玩具收好,洗手,吃饭,吃完饭就去写作业”。一下子下达多个指令,孩子不容易记住,做的时候难免遗漏其中一些;还会感觉一下子事情很多,力不从心。

而正确有效的“好指令”,通常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1.简单、具体,可操作性强

比如当你希望孩子整理房间的时候,不要说“请你把房间整理好”这样笼统的命令,而是分解成若干具体指令,“请把被子叠起来”、“请把地上的玩具全都放进玩具箱”、“请把床头的书全部放进书柜里”……指令越明确,孩子越容易执行。

2.用陈述语气,而非疑问语气

比如当孩子看完一集动画片,你希望他关掉电视的时候,你应该说“现在请关闭电视”,而不要说“你可不可以关闭电视?”否则孩子会以为你在征询他的意见,从而回答你“不,我还要再看一集”。

3.从正面要求,而非反面要求

比如你希望孩子不要乱脱鞋,最好说“请穿好鞋子”、“请把脚放在鞋子里”,而不要说“不要脱鞋”。在孩子小的时候,这点尤其重要。两岁以前的孩子往往不能理解或者记住一个指令的全部内容,而只能记住部分词语。如果家长用否定式,他常常会忘记“不要”而只记得“脱鞋”,于是把鞋子脱去。当家长指责他不听话的时候,他会觉得很委屈,自己明明是按照家长要求在做。如果家长从正面要求,孩子就比较容易做对。

4.时间具体化

父母总希望孩子动作快一点,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孩子却常常表现得慢吞吞。很多时候其实不是孩子拖拉,而是他没有时间概念。

嘟嘟有一次主动表示要“10分钟里收拾好玩具”,结果她一直在玩,10分钟结束也没有动手。我问她为什么不兑现承诺,她惊讶地问我:“10分钟到了?这么快?”我忽然发现,其实孩子并不明白10分钟究竟有多长,即使她主动给出承诺。之后我买了一个10分钟的沙漏,每次给她做出时间规定时,都会用“一个沙漏时间”或者“两个沙漏时间”这样的表述。沙漏放在她身旁,她能很直观地看见剩余沙子的数量,从而掌控时间。

等孩子再大一些,家长也可以用设置手机闹铃的方式来跟他约定。比如说好再玩5分钟,则定下5分钟闹铃,一旦闹铃响起,必须立刻放下手中玩具。

话有很多种说出来的方式,能使孩子听懂、愿意接受的才是好方式。改变说的方式,才有机会改变听的效果。

谨记对事不对人,就事论事,不要给孩子贴标签,也不要把对孩子的教育变成自我情绪的宣泄。

语言要明确,指令要简单,可执行性越强越好。不要同时下达多个指令。

语气要坚决果断不含糊,使孩子感到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但不要太强硬,免得引发孩子的抵触心理。

时间等抽象概念尽量具体化,让孩子直观可感。

三、巧用“共情”

共情这一概念由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提出,也称为神入、同感心、同理心、投情等,指的是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设身处地着想。

我把这个概念借用到育儿中来,主要指父母能设身处地地理解孩子,从而更准确地把握孩子的心理。与孩子沟通时,如果父母不具备共情的能力,孩子就容易感到失望、伤害,认为父母对自己不理解、不关心,从而不愿意在父母面前吐露心声。

要想做到与孩子共情,首先要学会关心别人。父母应经常反思自己,是否主观性很强,是否做到对孩子完全接纳,是否能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立场考虑问题。也就是说,要懂得换位思考,能从孩子的角度为孩子的行为寻找合理性,并最大限度地理解孩子。

有一次,我和嘟嘟约定先玩10分钟积木,然后洗澡。嘟嘟同意后,我在手机上设定了闹钟。“滴滴滴”时间到了,嘟嘟明明听到了声音,却还在那里玩积木,一副难以割舍的样子。

我刚刚准备明确告诉她“时间到了,现在洗澡”,就看见她抬头,一脸渴求看着我。

我想了想,决定采用“共情”的方式。

我问她:“这个积木真的很好玩,对吗?”

嘟嘟点头:“是的。”

我:“可是刚才约定的时间到了。你听,闹钟已经响了!”

她不说话,继续玩。

我蹲下来看着她:“我知道你非常喜欢玩积木,我小时候也很喜欢玩。可是,你刚才自己说10分钟后洗澡的。如果说过的话不做到,以后就没有人相信我们说的话了。你想想,如果爸爸妈妈答应你买积木,却没有做到,你觉得爸爸妈妈做得对吗?”

嘟嘟停了下来,沉默不语,开始思考。过了一会儿,她说:“那我先去洗澡,洗完澡看动画片的时候,边看边玩积木,可以吗?”

我微笑:“嗯,这是一个好办法,既遵守了约定,又玩到了积木。”

嘟嘟开心地放开手中的积木,去洗澡了。

想要与孩子共情,我们不妨先尝试用这些句式来跟孩子说话:

我很理解你现在的感受……我知道你很委屈……我知道你很伤心……我知道你特别渴望……我知道遇到这样的事情你很难受……我明白你已经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这些话语都在传达给孩子一个信息:我理解你,我懂得你的情感,我看得到你的内心世界,我永远和你站在一起。孩子会感到温暖、安全,从而愿意向你倾诉。

除了说出来的话语,我们还可以使用肢体语言。

人际互动中,有大量信息是以非言语形式传递的。共情的时候,我们可以使用目光、面部表情、身体姿态、动作变化等向孩子传递鼓励、安慰,也可以适当使用拥抱、抚摸、亲吻等手段。这些非言语行为,有时候比言语更能让孩子感知你的认同和理解,同时还不会干扰孩子的持续倾诉。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告诉孩子“爸爸妈妈也曾经……和你现在一样”,来让孩子感觉他并不孤独,他遇到的问题并不可怕。然后再告诉他“后来爸爸妈妈尝试这样做……你可以试着……”来帮助他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共情对话方式让父母和孩子站在同一视角看问题,孩子的抵触情绪相对较弱。

通过共情,孩子会感到自己被理解、悦纳,从而感到愉快、满足。

表达共情要注意说话方式,并善用躯体语言。

使用共情时,语气和表情都要自然生动,不要让孩子觉得你在“演戏”,否则会弄巧成拙。

四、告诉孩子“为什么”

西方讲究因果关系,东方讲究情和理。无论在世界哪个地方,父母都应该在理性提出要求之后,把原因向孩子解释清楚,让他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或是为什么不能那样做。只有这样,他才容易心悦诚服地执行。

有一次我去幼儿园接孩子,旁边一位妈妈也在接女儿。这位妈妈对女儿说:“快点,我还要去逛街,你快点。”

小姑娘嘟嘴:“你去逛街为什么叫我快点?”

妈妈:“你跟我一起去。”

小女孩:“我为什么要跟你一起去逛街?我想回家。”

妈妈皱起眉头:“叫你去就去,哪来这么多废话。快点快点!”

然后这位妈妈拉起孩子的胳膊,匆匆把孩子带出了教室。

很多时候我们会遇到类似的情况。

父母向孩子提出一个建议、要求,孩子立刻问:“为什么我要这样做?”父母如果心情好,可能会给孩子解释原因;有些时候父母心情不好或者比较着急,就会直接说“听我的没错”、“我叫你做你就做,哪来这么多为什么”;还有些脾气更不好的父母,在孩子拒不执行命令、反复追问“为什么”时,直接揍一顿了事。

这样的结果,常常导致孩子的叛逆抵触。

如果希望孩子将来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就不能在幼年时代用强制的方法要求孩子执行命令。家长不解释原因,简单粗暴地要求孩子做事,一味地跟孩子说“听我的没错”、“你不要整天问为什么,照做就行”之类的话,只会让孩子无法自己思考,也容易导致亲子关系紧张、矛盾冲突加剧,更会使本来简单的事情耗费更多时间才能完成。

上面那位小女孩,意思已经表达得够清楚:她不喜欢陪妈妈逛街,她想回家。这种情况下,妈妈其实可以先把孩子送回家,由孩子的爸爸、奶奶等其他家长照顾,然后自己去逛街。如果家里其他人没空,妈妈逛街必须带着孩子,她也可以跟孩子说清楚理由,比如“宝贝,家里现在没有人陪你,妈妈不放心你一个人在家”或是“妈妈非常喜欢你,希望你时时陪在妈妈身边,所以逛街也想邀请你一起,可以吗?”等。

如果能给出孩子理由,孩子就会很容易接受。

说清楚理由,除了容易让孩子接受,也有助于孩子通过家长的解释掌握大量常识,这对丰富孩子的知识、增长他的眼界都有好处。

比如当孩子看了半小时动画片后还想继续看时,你可以在提出关闭电视机的要求后,清楚告诉他电视、手机、电脑等对眼睛的伤害;比如不允许孩子玩刀、火等,就要告诉他危险物品会伤害自己,也会伤害他人;比如你不希望孩子乱动你的东西,就要告诉他“大家都不喜欢别人乱动自己的东西,如果你想要使用我的物品,应该先征求我同意”……当孩子知道理由,他就会晓得该怎么做,并且可以把学到的东西应用到其他场合。而单纯对孩子说“你照做就好”,孩子就学不到任何东西。

有些时候,孩子可能会把一些与他无关的事情揽上身,这时候我们应及时发现孩子的情绪,并给予解释说明。

有一次,我感冒发烧了,回家之后并没有像往常那样拥抱嘟嘟。嘟嘟没有问我为什么,却用疑惑的眼神看着我。我赶紧告诉她:“妈妈生病了,没有力气抱你,也怕传染你,所以不敢离你太近。等妈妈病好了,我们抱一整天,好吗?”

嘟嘟疑惑的眼神变成同情的眼神:“生病好可怜,等你好了,我抱你。”

我相信很多家长遇到过类似情况。如果我们不说明,孩子也许会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导致父母不愿意拥抱他。所以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向孩子解释清楚,父母的这些行为与他无关,请他放心。

提出要求前,把理由告诉孩子,是对孩子基本的尊重。

除非情况紧急,无法当场说明(比如遭遇火灾、车祸),否则一定要对孩子说清楚理由。

只有道理说得通,孩子才容易接受。否则,不听话是必然的。

五、该拒绝时就拒绝

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这份爱中不仅要有包容与忍耐,更应有原则和立场。真心爱孩子,就要从一开始为孩子在“可以”与“不可以”之间划一条清楚的界线,绝不满足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也不放纵孩子的过分行为。

曾经有这样一个孩子,特别有攻击性,总是抢别的小朋友的玩具,甚至打别的小朋友。

对于这样的孩子,父母除了需要反思自己有没有错误示范,还应及时对他的行为进行纠正,绝不能放纵他。必须让他明白,他的行为已经对其他小朋友造成伤害,这是绝不允许的;还要让他明白,使用别人的东西一定要征求别人同意,如果别的小朋友不愿意借玩具给他,他应学会接受这种不如意。

如果他还是不肯听,则可以给予必要的惩罚。当然,不要用体罚,可以考虑用隔离冷静、减少其他要求的满足次数等方式来进行。

有家长跟我抱怨说,他家孩子特别不听话,只要家长不满足他的要求,他就大吵大闹甚至摔东西,让人很头疼。我告诉他,这多半是因为你在一开始没有坚定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

心理学上有一个条件反射原理,运用到对孩子的教育中来看,如果孩子发现要挟父母、在公众场合大声哭闹或是一再要求就能改变父母的原则立场,从而满足自己的要求,他就会不断运用要挟、哭闹等方式来向父母提出不合理要求。

所以,若想杜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父母从第一次就要让他知道,“不”就是“不”,即使他再哭闹也不会有所改变。

还有一些情况,孩子的要求也许不算过分,但满足起来有难度,那么父母也应该明确告诉孩子:我们做不到,所以不能满足你。

“我们班的×××有一个……我也想要”,类似这样的要求,很多孩子都对父母提出过。许多父母听完立刻带孩子去买。他们觉得,只要孩子喜欢,我花钱也高兴。

如果东西不贵,又对孩子没坏处,买了也无妨。但如果这样东西超出家庭预算,怎么办?

可以说,出于对孩子的爱,很多父母都会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即使孩子的要求可能超过了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父母也常常节衣缩食,努力满足孩子。他们觉得,我一定要尽力给孩子最好的条件,我一定要把我小时候没有得到的遗憾统统弥补给我的孩子;不满足孩子的要求,我心里过意不去。

但是从心理学角度说,这样做对父母和孩子都不好。

一方面,这会增加家庭的消费压力,使父母过分辛苦,心理负担变重;另一方面,会让孩子养成错误的金钱观念,使他长大后无法合理调整自己的经济状况。

如果孩子提出了超出家庭经济承受能力的要求,较好的办法是直接对孩子进行解释,告诉他你没有足够的钱给他买这些东西。这个道理三岁的孩子就已经可以理解。同时我们自己要知道,不能承受某些物质上的消费并不是一件丢脸的事情,不需要因此对孩子有负疚感。

我们都知道,太容易得到的东西,人们常常不会珍惜。如果父母一味满足孩子的愿望,让他得到任何他想要的东西,孩子的需求只会更加没有节制,而且永远不会感到满足。让孩子明白,不是所有他想买的东西父母都可以买得起,他需要调整自己的愿望与期待。这样,孩子也会比较懂得珍惜他拥有的那些东西。

孩子提出的要求,我们要仔细区分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合理正当要求应当尽量满足,不合理的要求则应该严词拒绝。

爱孩子与溺爱孩子完全是两回事。满足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纵容孩子的无礼行为,这些都是溺爱,只会害了孩子。

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时立场要坚定,不能给孩子“只要哭闹就能得到满足”的印象。只要家长有一次让步,这种印象就会在孩子头脑中得到强化,下一次就会闹得更凶。

该拒绝时就拒绝,不要担心伤害孩子,一味地满足不是好事。

同类推荐
  • 好父母胜过好老师

    好父母胜过好老师

    《好父母胜过好老师》内容:父母对于孩子多有两种极端的心理,一是忽视,二是期望太切,都于儿童有害。忽视则任其像茅草一样自生自灭,期望太切不免揠苗助长,反而促其夭折。所以,合理的教导是解除儿童痛苦、增进儿童幸福之正确路线。
  • 怀孕、胎教、育儿大全

    怀孕、胎教、育儿大全

    本书对有关新婚、怀孕、胎教、分娩和育儿方面的各种各样问题都进行了翔实而具体的指导;对新婚、怀孕、胎教、分娩和育儿生活中的热点、难点和细节性问题都给出了明确的解决办法。全书内容不偏离生活、不脱离实际,你会感到书中的每个章节都在说你身边的事情,就是为你编写的。
  • 古代谋略与教子之道

    古代谋略与教子之道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人寂寂无闻,有人叱咤风云;有人流芳百世,有人遗臭万年;有人一生幸福,有人历经挫折……不同的人各有不同的命运际遇。不论是伟人还是凡人,他们都曾经是人之子或人之父,人之女或人之母,他们走过了或正在走着自己的人生之路,每个人的背后都有一个长长的成长过程。教子成材、望子成龙,是每个父母的共同心愿。怎样教出大人物?怎样使你的孩子将来有个美丽灿烂的前景?怎样令你的孩子一生无憾?怎样使你和你的家庭温馨美满?答案必须由你——此刻的家长去填写。
  • 你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

    你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

    你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首选取决于你是什么样的父母,你的态度和方法是否正确。告别兔一样的平凡,走向鹰一样的非凡!本书帮助天下的父母树立正确的教子观念,教会父母科学的教子方法。应用这些理念和方法,相信每位父母都能成为子女教育的专家。一句话,你想培养什么样的孩子,只要努力,你就可以达到你的愿望。
  • 左手疼爱右手管教:好父母要懂得在爱中管教

    左手疼爱右手管教:好父母要懂得在爱中管教

    如今的大多数父母都对自己的孩子疼爱有加,而疏于管教。疼爱孩子是没有错的,而且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疼爱容易转变为溺爱,成为一种对孩子的伤害。而管教孩子也是不可缺少的,但过分管教孩子却容易使孩子形成叛逆孤僻的心理。这两种情况应该怎样解决呢?那就需要父母“左手疼爱,右手管教”。《左手疼爱 右手管教:好父母要懂得在爱中管教》一书正是从疼爱孩子与管教孩子这两个方面详细叙述了父母应该如何在对孩子疼爱的过程中管教好孩子,从而使父母能够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疼爱与管教。如此一来,就能够使孩子健康、快乐、卓越地成长。《左手疼爱 右手管教:好父母要懂得在爱中管教》由李建芳编写。
热门推荐
  • 读画闲评

    读画闲评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肆无忌惮的旅途

    肆无忌惮的旅途

    我一直认为我是个平凡的刁民,但有人告诉我,我也可以肆无忌惮的活着!
  • 镜面人之暮夜

    镜面人之暮夜

    当时,林秋寒不喜不悲的表情,和那双鲜少露出孤单情绪的眼睛,看起来格外的凄凉,他说:“我只希望自己能够在旋涡中,一直保有一丝理念。”这个世界充满了黑暗,如果你喜欢在光明里生长,那么就由我来为你承担那些黑暗里的血雨风雨。
  • 一代邪王

    一代邪王

    重活一世,开启轮回之路,挣脱束缚的枷锁,从此纵横逍遥随心所欲。肆意江湖,纵横天下,长生无敌。这是一代邪王的传奇。
  • 雨落长安

    雨落长安

    在上古时代,有这样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在几千年前女娲补天的年代,为了维护世界的和平,女娲用天石挡住了从天上飞流而下的天水,让天下苍生又恢复了平静。女娲补天剩下的天石日积月累,形成了法力高强的上古神器------寒冰剑。只因统领妖魔二界的魔君得知此事,心生邪念,在得到了寒冰剑时日日修炼,不慎走火入魔,魔君毁灭后,寒冰剑变成了五块碎片,散落人间,不知去向。多年以后,天下发生动乱,天灵山掌门要求弟子重新找回寒冰剑的碎片。因此,天灵山大弟子云少卿、文景轩、苏樱雪、楚霏儿等人,踏上了寻剑的旅程···
  • 爱上叛逆少女

    爱上叛逆少女

    因家庭原因,美女级别的女孩叛逆了,整天泡在酒吧。一天男孩在酒吧见女孩在喝闷酒,便打听她的身世,殊不知,那女孩有多么悲惨经历。他开始为她所动,追她................................................
  • 玄灵蛮

    玄灵蛮

    灵蛮大陆,玄者为尊,天地蛮火焚寂万物,七方霸主,掌控一方,宗门浩蕩,万千王朝,我吾以武之热誓言“有朝一日,必破虚空昔日天才变成废柴,一次奇遇,勿得强者传承,看他重新恢复昔日光辉,将天下天才踩于脚下,手拥天下美女,他以热血破一方
  • 靖难风云

    靖难风云

    以明朝靖难之役为大背景,讲述从洪武初年到永乐年间江湖与朝廷之间的恩怨情仇。按当下最时髦的说法本文也可以叫《落难公子逆袭记》或者说《明朝两家人》
  • ALMAYER'  S FOLLY

    ALMAYER' S FOLLY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天命之心魂传记

    天命之心魂传记

    浮生若梦,命却由天,天不容我,而我却存于这天地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