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426300000004

第4章 蹲下来跟孩子说话——关于平等与尊重

一、蹲下来,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在本章的开始,我想先讲两个西方经典育儿小故事。

故事一:

在一个圣诞节的晚上,一位年轻的妈妈带着5岁的女儿去参加圣诞晚会。热闹的场面、丰盛的美食,还有圣诞老人的礼物,这一切都如此让人兴奋……妈妈高兴地和朋友们打着招呼,不断领女儿到晚会的各个地方,以为女儿也会很开心,可女儿却哭了起来。起初,妈妈很有耐心地哄着,但多次之后,女儿坐到地上,鞋子也甩掉了。

妈妈气愤地一把把女儿从地上拖起来,训斥之后,蹲下来给孩子穿鞋子。在她蹲下来的那一刹那,她惊呆了:她的眼前晃动着的全是大人的屁股和大腿,而不是自己刚才所看到的笑脸、美食和鲜花。

当她蹲下来的高度正是女儿的身高时,她明白了女儿为什么不高兴。

故事二:

一对夫妇打算周末单独外出,在此之前,他们需要说服年幼的孩子在阿姨的陪伴下,安心在家等候。

父亲蹲下身来,取得和孩子同样的高度,一本正经地同孩子谈判:“先生(他称自己的孩子为先生),妈妈陪伴了你整整一周,是不是应该轻松一下?”

“是的。”孩子点点头。

父亲:“我是否也应该有这种荣幸,让她陪陪我,顺便让我也轻松一下呢?”

孩子想了想:“那好吧。你什么时候把妈妈还给我?”

“嗯……你上床以前,”父亲想了想说,“如果你能说服阿姨允许你晚睡的话。”

孩子郑重地说:“好,你把她带走吧。但你要答应我照顾好她。”

父亲握住孩子的手:“交给我好了。顺便说一句,宝贝儿,我为你骄傲。谢谢!”

这两个小故事让人印象深刻,也希望能给各位父母一点启发。

美国精神病学家威廉·哥德法勃曾经说过:“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要把孩子当成与自己人格平等的人,给他们以无限的关爱。”

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应当像尊重上帝一样尊重孩子。”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人格、尊严,也希望父母能够给予他们尊重和平等。父母只有和子女站在同一水平线上,孩子才有可能感受到平等。比如上面的故事二,当父亲蹲下来与孩子说话时,孩子的人格得到尊重,自尊心得到保护,他感觉到自己已经是个大人了,因此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让父亲失望。

蹲下来,不只是在生理高度上尽量和孩子保持相同,更重要的是在心理上“蹲下来”,以平等的态度、尊重的语气与孩子说话,把孩子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而非父母的附属品。

只有父母在心理上与孩子完全处于平等时,孩子才会把他的真实想法告诉你。孩子在相同的高度中,从父母视线中看到浓浓的爱与尊重,就会更认真地听父母讲话,也更愿意倾诉自己的内心想法。此外,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在和他人的相处中,也会牢记这种平等意识。

蹲下来与孩子说话,除了能够培养孩子的平等意识,还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

有些父母在所有的事情上“大包大揽”,总想要代替孩子做出所有决定,认为这样可以让孩子少走弯路。一旦孩子表现出独立意识,便指责孩子任性、执拗、不听话。这样的结果往往是引起孩子的抵触,让孩子与父母发生冲突,伤害父母与孩子间的感情;同时也压制了孩子的独立性,使孩子变成依赖性很强的低能儿。

有些弯路是不能不走的,走弯路的过程就是一个孩子发现问题、改正错误的过程。父母蹲下来与孩子说话,让孩子自己做决定,跟孩子商量如何面对困难、解决问题,能帮助孩子增强自信,尽早独立。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我们不妨少一点命令,多一些建议;少一点指责,多一些鼓励。

有些父母与孩子说话的时候,常常使用命令的语气,像“你为什么不……”“你赶快给我……”等等,难免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我们可以尝试给出一些委婉的建议,像“如果可以……不妨”、“试一试”、“或者”,等等。

也有些父母性格比较急躁,一旦孩子动作、反应较慢,就会说“你怎么这么笨”、“你看看某某多厉害,你怎么这么差劲”,这些都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

蹲下来说话,还需要充分了解孩子,懂得孩子的心理。

充分了解孩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二是充分了解儿童成长中的普遍心理规律。

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指父母应了解和熟悉自家孩子的性格特点、所思所想、切身感受,在教育中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充分了解儿童成长中的普遍心理规律指父母应掌握一点儿童心理学知识,不要把孩子的正常、合理行为当成异常行为。

比如,家长带孩子出门遇见熟人,总喜欢对孩子说“叫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好”。一旦孩子对“叫人”一事表现出抗拒,有些家长就会当着他人的面批评孩子“怎么这么没礼貌,快叫人啊”,甚至还要向他人抱怨说“这小孩就是这样,胆子又小又不听话”等等。回家之后还要给孩子说一通礼貌重要性的大道理。这就是不懂得儿童心理规律。

两三岁的孩子还没有人际交往的概念,当家长强行要求他“叫人”时,他的想法是:“对方和我有什么关系呢?妈妈为什么要强迫我和这个陌生人打招呼呢?”他很难理解父母的“道理”。父母的“讲道理”和“催促打招呼”只会招致孩子的逆反。如果一个孩子经常被父母置于这样不开心的境地,你要让他外向活泼是很难的。经常有家长反映说,我的孩子在家是小霸王,到了外面就是小兔子。遇到这样的情况,父母就应该想想,你带孩子走亲访友时,有无让孩子感受到平等与尊重。要知道,只有孩子受到足够的尊重,他的表现才会内外如一。

如果真希望孩子每次见人都能主动打招呼,父母不妨这样做:遇见熟人时,你主动微笑着向对方问好,并为孩子介绍对方是谁,但不要求孩子“叫人”。当孩子多次见到问好之后双方都会愉快微笑,他就会把打招呼当作一个好玩的游戏,主动去做。

父母需要他人平等、尊重地对待,孩子也需要。

父母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不但能拉近与孩子的物理距离,更能拉近与孩子的心理距离。它体现了父母对孩子民主、平等的态度和对孩子的尊重,从而使孩子更愿意听从父母的教诲,接受父母的忠告。

真正的平等、尊重是了解孩子内心想法,从孩子的需求出发,而非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

尊重孩子,就要给孩子更多的主动选择权。父母的责任不是阻止孩子选择,而是引导他正确选择,以及在他做出错误行为后帮助他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弥补过失。

二、孩子为什么不听话

我总听到有父母抱怨“孩子特别不听话,带起来真累”、“这么不乖的孩子,真不知道像谁”;父母之间见面交流,则往往脱口而出“你家孩子最近听不听话?”或者“你家孩子好听话啊,真羡慕,我家的为什么不听话?”……

在他们眼中,“听话”等于“乖”,等于“好孩子”。

那么,孩子为什么不听话呢?听话真的是好事吗?

一次,我带嘟嘟去儿童公园玩,游乐区的小超市边,一个三四岁的小男孩吵着要买冰淇淋。他妈妈说现在天太冷了,不能吃冰的。孩子不肯,各种哭闹不休,抱着妈妈的腿坐在地上。无论家长怎么说,孩子根本不听,只是一味硬着脖颈、扯着嗓子喊“我要冰淇淋”。

这孩子看起来确实是妈妈们最头疼的“不听话”孩子,他似乎完全不讲道理、不听劝告,只会任性耍泼。

僵持了好几分钟后,妈妈拗不过孩子,一边嘴里不断数落他“不听话”,一边掏钱给他买了一个冰淇淋。

这里,家长就做了一个错误的范例。

父母一定要记得,不能答应孩子的事情,即使孩子再哭闹也不能答应。否则会给孩子留下“只要哭闹,要求就会被满足”的印象,长此以往,孩子就会越来越任性,一旦遇到家长不同意的情况,则以耍泼、缠磨、哭闹等方式来达成心愿,越来越“不听话”。

嘟嘟在沙池里玩了一会儿沙子,刚刚那个小男孩吃完冰淇淋也跑了过来。

他刚刚蹲下准备玩,他妈妈就一把拎起他:“不许玩,今天这身衣服是新的,不许弄脏。”

孩子不肯,大叫着说妈妈之前答应过他可以玩沙子的。

妈妈坚决不允许,反复强调他穿的是新衣服,新衣服不允许弄脏。

旁边有其他家长劝这位妈妈,我也上前跟这位妈妈说,答应孩子的事情应该做到,带孩子玩就别怕他弄脏衣服,总是要求孩子“衣服干净”,只会破坏孩子充满乐趣的尝试。

与买冰淇淋的时候不同,这次妈妈态度很强硬,没有任何商量余地,无论众人怎么劝,都不许孩子玩沙子。

孩子照例开始哭闹,妈妈忽然发火,狠狠打了几下孩子,边打边数落:“刚才叫你不要吃冰淇淋,你非要吃;现在叫你不要玩沙子,你又非要玩。你怎么这么不听话!”

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家长能满足,合理要求反而不满足,答应孩子的事情不做到,还不愿意听别人劝说,有这么“不听话”的家长,怎么能要求孩子听话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小孩子也有自己的分辨力。当父母对孩子发出指令时,如果孩子认为大人的指令不正确,便有可能不执行。所以,当父母毫不考虑孩子的要求就简单随便甚至是粗暴地命令他做他不喜欢的事情时,孩子就会不听话,即使表面屈服也不会心甘情愿。

父母是孩子第一个榜样,也是最重要的榜样。作为父母,我们首先应该从孩子的立场出发,设身处地地思考:孩子为什么不听家长的话?自己有没有给孩子“可以不听话”的暗示?自己的话是否一定正确?如果孩子不听话是因为大人的话本身就没有道理,大人就不该迫使孩子听话。一味用高压手段要求“听话”,只会造成家庭气氛紧张,并不能对孩子有任何帮助。

教育中很多看似平常的小事,背后其实隐藏着大问题。多年来,父母们习惯了要求孩子“听话”,仿佛是为孩子好,但深入思考,其实体现着的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不平等。

孩子“不听话”是个常见事情,因为孩子不听话而大加指责、呵斥甚至惩罚的父母也不在少数。父母对孩子的“不听话”情绪反应巨大的原因,深层次看,是因为潜意识里感到家长的权威和尊严受到了严重挑战。这种根深蒂固的“家长权威”意识,很多时候父母自己都没有察觉,却下意识里不断流露出来,让孩子感受到了不平等、不被尊重。

哲学家弗洛姆对权威主义伦理学深恶痛绝,指责他们的主张是“服从是最大的善,不服从是最大的恶,不可宽恕的罪行就是反抗”。这种“家长权威思想”,恰恰掐灭了孩子作为一个平等、独立的人的尊严。

除了要思考为什么孩子不听话,家长们还应该思考:听话真的是好事吗?

要想孩子优秀,就一定要避开一个误区: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听话的孩子才能成功。

卢梭说:“当儿童活动的时候,不要教他怎样地服从人。要让他在他的行动和你的行动中,都同样感到有他的自由。”

为什么这样说呢?

从智力发育上说,大脑越不用,就越生锈。当一个孩子长期听从家长指令,什么脑子都不用动的时候,他就会慢慢丧失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这对孩子的成长贻害匪浅。

德国心理学家安格利卡·法斯博士认为:“隔代人之间的争辩,对于下一代来说,是走上成人之路的重要一步。”挑战父母,能够大大刺激孩子思辨能力的发展。在判断父母的决定是否正确的过程中,孩子的智力得到发展,思维力得到了极大锻炼。

从性格养成上看,过分听父母的话,容易使孩子变得越来越有依赖性,无法独立成长。一味强调听话,一旦不听话就呵斥,也只会让孩子走向格外叛逆或者格外懦弱自闭的两个极端。

当然,并不是所有情况下孩子都可以不听话。孩子必须“听话”的时候也有。

一类是生活基本技能问题,比如早晚刷牙、多喝水、自己玩具自己收等。这些是必须养成的日常习惯,父母一定要引导孩子养成自觉行为,决不允许讨价还价。当然,在引导孩子养成行为习惯的过程中,父母不妨往里面添加一点乐趣,让孩子自觉愉快地做到。

第二类是道德底线问题。对于孩子的粗鲁无礼、颐指气使、欺辱同伴等行为,父母绝对不能听之任之,否则是对孩子的纵容。纵容是溺爱,这与尊重孩子是两回事。

第三类是危急情况下,一定要孩子学会服从命令、绝对信任。幼儿园里常常会有消防演习教育,教会孩子在危急情况下,必须绝对服从命令,有序展开逃生行动。这是最大程度帮助孩子避免危险的方法。

听话并不是一个孩子必须具备的品质,独立思考才是。

无论父母多爱孩子,如果总是以“听话”作为衡量孩子的标准,他在潜意识里就从来没把孩子当作独立平等的人。

如果父母总是要求孩子“听话”,孩子也会无形中用同样的方式对待他人,强制要求别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久而久之,容易人格偏执。

如果孩子总是表现出“不听话”,父母就应该反思自我教育过程中是否出现了偏差。

三、家庭会议很重要

你一般什么时候和孩子聊天?

是在匆匆忙忙接送孩子上学的路上,还是晚上吃饭的餐桌上,又或是孩子睡前应该心情平静的时候?

我的建议是,如果每一次和孩子聊天时都显得匆忙急促,或是无法平心静气说话,不妨尝试一下每周定时召开家庭会议。

布鲁斯·费勒(美国著名作家、TED“年度好爸爸”)在《快乐家庭的秘密》一书中大力提倡“家庭会议”的重要性,认为家庭会议至少有以下这些好处:

减少家庭中的紧张与压力,增进彼此的交流与沟通,让家庭的运作更顺畅;

针对自己的问题,孩子往往能提出充满新意的“独创版”解决方案;

日常决定往往变得更理性、更平和。(“我知道你对此很生气。让我们留待这个星期的家庭会议上再讨论吧。”)

家庭会议作为家庭的重要活动,可以让父母和孩子评估自己以及家庭整体做得怎么样,并讨论决定一些使事情变得更好的办法。通过分享感受、总结得失、提出意见,家庭成员间能建立一种更紧密的集体意识。

除此之外,家庭会议还有很多好处。当你正式邀请孩子与你们一起“开会”,并请他提出意见时,他会觉得得到了尊重和平等,其价值对于孩子的一生来说都是无可估量的。

从形式上看,家庭会议可以这样做:

1.定期召开。最好一周一次,选定每星期中的某一天、某一时刻,并从此固定下来。不要因为忙或者其他事情而改变或取消。一旦形成惯例,每个人都会盼望这种全家人聚在一起的机会。

2.3岁以上的孩子都应该参加家庭会议。孩子会根据父母的行为来判断家庭会议的重要性,所以父母在会议时态度要认真,不要一心多用,玩手机、看电视等。

3.坐在一张干净的桌子前进行会议。舒适、干净的环境更有利于心情舒畅,且有助于专心思考问题。

4.每个人都要发言,提出自己的想法或建议。在别人发表意见时专心聆听,不评论、不指责、不打断。

5.家庭会议可以以一个全家共同参与的娱乐活动来结束。比如玩一个游戏、分享水果、一起唱歌等。最好不要看电视,除非电视内容是正面积极且有值得讨论的地方。各自盯着电视屏幕,很容易零交流。

从内容上看,家庭会议应该着力于制定规则和沟通反馈这两点上。

每个家庭都希望能够在家庭任务的分派、家庭规则的制定等问题上达成一致意见。家庭会议就是一个很好的制定规则的时间。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家庭会议制定家务分配规则,明确自己在家庭中的职责,这有助于孩子更有责任心。通过让孩子做家务,也可以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

在家庭会议的时候,我们可以先把维持家庭正常运转必须要做的所有事情列出清单。然后,把只有父母才能胜任的事情一一划掉。(这可以给孩子留下深刻印象,孩子也许从来没有意识到父母做了那么多事情。)接着,大家一起针对剩下的任务进行讨论,并就每件事情由谁负责达成一致。后续家庭会议上,每个人要报告各自的工作进展,讨论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并交换看法。

当孩子进入小学之后,我们可以在家庭会议时制定作业规则、预习规则,等等,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沟通反馈的内容方面,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问题入手:

1.这个星期,我们家哪些事情做得很好?

建议将这个环节作为家庭会议的开端,大家轮流表扬所有家庭成员,包括自己。只给予表扬,不提出批评,表扬的事件越具体越好,比如“爸爸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做得很好”、“宝宝这个星期能够自己下楼倒垃圾非常棒”等。

这一环节有助于孩子学习发现身边的美好并学会感恩,还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2.这个星期,我们家哪些事情不顺当?

这一环节须以整个家庭为核心,本着“正面改善”的原则客观总结得失,千万不要变成针对某个人的批判会。在此一定要注意用词的平和与理性,否则家庭会议的效果只会适得其反。如果没有不顺当的事情,这一环节可以省略。

3.接下来一星期,我可以怎样改善?

这一环节着重自我反思,提出让自己变得更好的方式。这里最好只针对一两个问题改进,不要铺得太开,否则反而难以下手。

4.接下来一星期,我希望其他家庭成员如何做?

若孩子有某方面不足,家长应该就事论事,并帮忙提出改正方法,而不要一味批评。若孩子指出了父母的不足,父母切莫露出不高兴的表情,而应该认真检讨并道歉。在征求该家庭成员同意的基础上,把这些要求(要求最好少一点)写在纸上,贴在冰箱或其他显眼的地方,以时时提醒。

5.有哪些好的主意可以在我们家试行?

开动脑筋为家庭发展献计。把所有的想法与建议都收集起来,然后大家一起评估,并选出其中一两条试行,过几个星期后进行回顾、总结。

总而言之,家庭会议应该在坦诚和相互支持的氛围召开,大家一起分享喜忧、感受和问题。通过家庭会议,家庭成员不断叩问自己:“作为一个家庭,我们做得怎么样?作为个人,我们做得怎么样?我们还能怎么做,才能让自己和家庭变得更好?”

这样的会议能使孩子愿意说出他们的恐惧、担忧和疑问,尤其是说出那些不好意思或不愿意与父母讨论的话题。在这种氛围中,父母也会更愿意说出他们自己的感受和家里的问题,并不断思考自己可以为其他家庭成员做些什么。

比起家长独自在那里反复命令,整个家庭一起参与的力量更大,效果也更好。

每个人都要有机会谈自己的看法并得到反馈,请求帮助或提供帮助。

会议的决定要在全体一致同意的基础上做出。如果全家无法就议程上的某项内容达成一致,就放到下次会上再讨论。宁可多想一星期,也不要匆忙下结论。

尽量不要在家庭会议上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这只会造成家庭“分裂”。应该在家里传达一种信任的态度——我们能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父母不要把家庭会议变成孩子批判大会,而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同类推荐
  • 准妈妈孕产检查

    准妈妈孕产检查

    本书精心为准妈妈们整理出一份详尽的孕产检查时间表,叮咛准妈妈们按时进行各项检查,以确保母体和胎儿的健康,帮助准妈妈们顺利度过难忘的280天!本书内容科学,形式活泼,方法实用,文字通俗,适于准妈妈阅读,也可供基层妇幼保健人员作为孕产卫生宣传教育的参考资料。
  • 怀孕育儿一定要知道的500个细节

    怀孕育儿一定要知道的500个细节

    怀孕的过程事关母婴健康,所以一定要注意生活中的各种细节,避免因为粗心而给自己和宝宝带来可能的伤害。孕妇只有从小处着眼,掌握科学的孕产期保健知识,从细节入手,正确护理,才有助于为宝宝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从而孕育出一个健康、聪明的宝宝。
  • 剑桥家训全集

    剑桥家训全集

    剑桥八百年的教育智慧,滋养着一代代的杰出人物。但是,有一个课堂比剑桥更深刻地影响着它的学生,那就是家庭;有一些老师比剑桥的教育家们更注重引导学生走向成功,那就是父母、家长的言传身教决定着孩子的一生,在这个特殊的教育澡堂上,老师们更需要学习教育的方法,更需要吸取剑桥的教育精华。本书365个教子故事,365堂人生之课,和孩子一起,共同体味来自剑桥的最真实感悟,携手走向成功的未来。
  • 新编孕产妇保健百科

    新编孕产妇保健百科

    本书以全新的视角,从孕前的充分准备,到孕期每一周准妈妈与胎宝宝的变化、营养“孕”味、日常护理、快乐胎教以及不适与疾病的应对,乃至分娩、坐月子、产后恢复等诸多方面进行系统、详细地诠释,以便指导准爸爸、准妈妈在各个时期采用科学的方法应对各种不同的保健问题,从而轻松地度过孕期的每一个阶段,顺利地迎接小宝宝的到来!
  • 不打不骂培养优秀男孩100招

    不打不骂培养优秀男孩100招

    “刘美芳编著的《不打不骂培养优秀男孩100招》内容简介:一束赞许的目光,一个会心的微笑,一次赞许的点头,都可以传递真情的鼓舞,都能表达对孩子的夸奖。对于儿童多有两种极端的心理,都是于儿童有害。一是忽视;二是期望太切。忽视则任其像茅草样自生自灭;期望太切不免揠苗助长,反而促其“夭折”。所以,合理的教导是解除儿童痛苦、增进儿童幸福之正确路线。《不打不骂培养优秀男孩100招》告诉你正确教育子女的方法,应该是爱和严相结合。在生活上既要给予子女适当的父母之爱,在成长上又要严格要求他们,特别要舍得让他们到艰苦环境中去锻炼,在风雨中成长。这才是真正的爱。只有这样才能锻炼出入才,成为真正有作为的人。”
热门推荐
  • 银河第三帝国

    银河第三帝国

    宅男穿越银河纪元,建立银河第三帝国!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 夜寒沙

    夜寒沙

    在南蛮的濮部,一个孤独的少年,从遥远的南禁之地,踏雾而来。只为寻找自己的身世之谜。夜寒沙!一个简单的名字,却引来各个宗派的追杀。他总是挣扎在垂死的边缘,却始终记得她的一句话:所有的悲痛和悔恨,敌不过一场意外的惊喜。这辈子,遇见你,便是最美的惊喜。上部:魔种之殇。中部:重生艰途。下部:万象归尘。
  • 追忆者之暗影谜踪

    追忆者之暗影谜踪

    我在时光的生命中,捡拾记忆的碎片,却怎样也拼凑不出一个完整的自己……一个没有记忆的人就仿佛遗失了灵魂,永恒地活在未知的茫然与无形的黑暗中。……杨一是一名大三的学生,在某一次意外中失去了记忆。梦中零碎的片段、现实中似有重叠的记忆无不在指引他追寻的方向……可他的心中总会环绕着一种莫名的恐惧,如同影子一般挥之不去、驱之不散,在时刻腐蚀着残缺的灵魂。如今,再启程,他将踏上追忆之旅,去寻找时光中那丢失的生命……
  • 年少有你,盛夏初颜

    年少有你,盛夏初颜

    有生之年,狭路相逢,终不能幸免。手心突然发出纠缠的曲线懂事之前情动以后长不过一天留不住算不出流年前世,尤小离的痛,苏小离来补偿。
  • 一生成就悟《论语》

    一生成就悟《论语》

    《论语》是一部古老的哲学经典,同时也是一部现实生活的指导书,它的许多思想和原則影响了中国几千年,从古至今,很多人通过研读《论语》获得成功的智慧和方法,宋代开国宰相赵普就曾自称以半部《论语》治天下。本书目的正在于解析《论语》智慧对人们在当今社会成就人生的重要意义。书中以生动的事例和精到的点评,对《论语》中有关如何自我修养、为人处世、齐家立业等方面的思想做了深入浅出的阐释,把《论语》的智慧导入现代社会的生活情境中,帮助读者更透彻地领悟《论语》,用《论语》的智慧成就事业和人生。
  • 佳人财子

    佳人财子

    天意弄人,偏要将红尘贪利的商贾与超脱世外的医仙配鸳鸯,一个是花中魁,一个是月下仙。一个大俗,一个大雅。分分合合,终是凑成佳眷一双。“天下财分十斗,我苏家便要独占八斗,剩下的两斗便由帝王和天下百姓随便分分吧。”这便是苏家四子的志向,为此,苏家的小子们跑遍各国,写下一段佳话。然而大多数世人不知,这苏家最小的小子却是苏家小妹。每天19:00更新,请多关照!O(∩_∩)O
  • 遇见你,真的很好

    遇见你,真的很好

    高冷大男神遇李沫儿秒变‘小宫女’两年前,林聿,李沫儿两人感情敲订后,林聿留了张名信片,就杳无音讯两年后,林聿突然回来,天天出现在李沫儿眼前,撒娇卖萌,样样精通,李沫儿终有一天忍不住了,喊到:“林聿你是不是贱!!”...
  • 千年琴音

    千年琴音

    梦中惊醒,一缕琴音袅袅不散,心亦隐隐作痛,翠竹帘幕中,是谁弹奏这夺心琴曲?盘古仙逝,双臂化作五行利器;守护精灵造就雌琴无双;冥界天君历经磨难;爱恨情仇,生离死别,玄幻现实,穿越漂移……
  • 谲

    谲,意为多变,非善非恶,又亦善亦恶。每当天降异象后,天地选择的谲,便来到人间,谲出世在没有发生谲变的时候,并没有任何异常,无法分辨,但人族、妖族、阴族依旧尽力的寻找,因为这关乎种族的命运。但这次天将异象的100年后,依然没有发生谲变的人,慢慢的人有些忘却了,但这个传说依旧没有结束。
  • 天地皆魔

    天地皆魔

    当有一天,仙界无神无佛;当有一天,魔遍大地;当有一天,各界昏沉仿佛末日来临,神猴转世者又将会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