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884800000003

第3章 宫城遗址

往事越千年,如今的大明宫地面建筑绝大多数早已无存,但宫城和宫门等遗址大多保存完整。

遗址内的含元殿和麟德殿等宫殿,丹凤门和玄武门等宫门以及太液池和梨园等遗迹,现在尚可清楚地看见。其中,丹凤门等大型建筑台基至今仍高出地面数米至十几米,显示了历史的沧桑巨变。

(一)主要宫殿遗址

唐大明宫在我国古代宫城建筑中首屈一指。考古学家通过对它的挖掘研究,已经将大明宫整体景观布局清晰绘制出来。已经发现的四十多处宫殿阁亭遗址,大多集中在城北太液池的四周,主要有含元殿、麟德殿、三清殿、宣政殿和紫宸殿等。

1.含元殿 含元殿是大明宫的正殿,皇帝举行重大庆典和朝会的地方。殿基高15米,东西长75米,南北长41米;面阔11间,进深4间,各门宽5.3米。

含元殿是唐长安城的标志建筑,建成于龙朔三年,毁于僖宗光启二年,存在了两百二十余年。

其间每逢元旦、冬至,皇帝大多在这里举行大朝贺活动。所谓“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就是描写当时含元殿大朝会的盛况。

含元殿修建在龙首原上,殿前方左右分峙翔鸾和栖凤两阁,殿两侧为钟楼和鼓楼。殿、阁、楼之间有飞廊相连,成“凹”字形,由于周汉以来阙制的发展,也影响了历代宫阙直至明代紫禁城午门的设计和布局。

含元殿居高临下,两翼开张,包括两阁在内,建筑群总宽约两百米,气势弘大,最能反映唐代气魄的宫殿。

唐代李华在《含元殿赋》中描写道:

左翔而右栖凤,翘两阙而为翼,环阿阁以周墀,像龙行之曲直。

含元殿是当时唐长安城内最宏伟的建筑。整座宫殿坐北朝南,居高临下,规模宏大,建筑雄伟。

含元殿南去丹凤门四百余米,东西五百余米,殿庭极为宽阔。由于它高高地屹立于龙首原南沿之上,殿基高出地面13米。为了百官朝见的方便,于是在殿前修建了两条平行的斜坡砖石阶道,共长七十余米。

每遇朝会,群臣即由两道而上。这两条阶道由丹凤门北上,宛如龙生而垂其尾,极为壮观,故称为龙尾道。道面平段铺素面方砖,坡面铺莲花方砖,两边为有石柱和螭首的青石勾阑。墩台、龙尾道、陛、阶四周都有雕刻精致的石栏杆环绕。

龙尾道的修筑映衬出了含元殿的高大雄伟,但也因这条道坡长阶高,而成为年迈大臣朝见之畏途。

含元殿的高大宏伟历来为人所称颂,统治者为建此宫也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工作队为配合大明宫含元殿御道项目保护工程的建设,对拆迁范围内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他们在含元殿遗址南部新发现了一处水渠道、三座桥梁、两条道路等重要的唐代考古遗址。

新发现的唐代殿前渠道位于含元殿遗址土台以南约一百三十米处,东西走向,已探知长度为四百余米,基本与含元殿南沿平行。

从勘探得知,在御道拆迁范围的东西两侧,该水渠道还有延伸部分。从发掘的几处段落来看,该渠道两壁较直,底部较平,两壁局部还发现有砌砖痕迹。

其东段略浅,西段略深,可以推测渠道内水的流向为由东向西。另外,在渠道内还出土有大量的唐代砖瓦、石块、螺壳、陶瓷器、铜钱、铁钉、铁剑等遗物。从地层剖面来看,该渠道在唐代以后还沿用,明清时期还曾一度疏浚过。

发现的唐代水渠道上的三座桥梁,皆位于含元殿南部。相对位置分别在含元殿正南、含元殿西朝堂正南、含元殿东朝堂正南,为中央桥梁基础、西侧桥梁基础、东侧桥梁基础。发现的两条步行道在水渠道南岸,沿渠道而走,东西走向。道路上车辙痕迹明显,可见该道路沿用时间很长。其中中央一桥正与含元殿中心相对,从桥桩柱洞的遗迹可知,桥东西长17米、南北宽4.3米。东西两桥则与百官上朝前暂时休息的东、西朝堂南北相对,其作用犹如后世皇帝宫殿建筑中的“金水桥”。

含元殿是大明宫的第一正殿,也是唐长安城的标志建筑。殿前百余米有门址遗迹,可能为牌坊式建筑。门左右有横贯宫城的隔墙,门前面是一大广场。

这组庞大的宫殿建筑群,体现了唐代建筑的雄伟风格,并成为后世宫殿的范例。含元殿一直使用到唐朝末年,从兴建至唐末被毁的二百余年中,历经了德宗贞元四年的地震和几次大风大雨的自然损害,不断有所维修,但始终未见有重大拆改或重建的记录。

含元殿址中出土有大量表面呈黑色光亮的陶瓦,殿顶的屋面用瓦,还出有一些琉璃瓦片,据此估计此殿的檐口使用了琉璃剪边的做法。在台基四周出土残石柱和螭首石刻残块多件。

翔鸾阁北廊道的西侧出土许多铁甲片及矛头,学者推测是在兵火战乱中被遗弃的。唐代名人李华在其《含元殿赋》中有着详细的描述,其中建筑木材是由江南山林中精选运来的所谓“择一干于千木”的荆杨之材。为了砍伐这些木料,“操斧执斤者万人”,然后“泛江汉,夕出河渭”,运至长安,“拥栋为山”。

建筑工人都是能工巧匠,所以殿屋修得非常壮丽,站在含元殿前,终南山清晰可见,长安街道尽收眼底。

遗憾的是,如此壮丽的宫殿,于886年毁于战火。现在建筑物已荡然无存,但在宫殿遗址上仍可体会到当时登高望远,视野开阔的情景。

2.麟德殿 “瑞烟深处开三殿,春雨微时引百官”唐朝诗人张籍的《寒食内宴》中这样描述盛唐时期唐大明宫麟德殿的盛景。

麟德殿位于大明宫的西部,是皇帝举行宴会和接见外国使节的地方,建筑面积达1.23万平方米。

根据勘测,麟德殿原有前后毗连的三座大殿建在高高的台基之上,中殿左右各建有一个亭子,后殿左右各建一楼,周围环绕有回廊,将各个部分联接在一起。

麟德殿是大明宫的国宴厅,也是大明宫中主要的宫殿之一,建于唐高宗麟德年间,毁于唐僖宗光启年间,使用和存在了约二百二十年之久。

麟德殿规制宏伟,结构特别,堪称唐代建筑的经典之作。皇帝经常在这里举行宫廷宴会、观看乐舞表演、会遣唐使的活动。

703年,武则天在此会见并设宴款待日本遣唐使粟田真人,这是他第八次作为遣唐使来到长安。粟田真人在日本文武天皇时期的官阶是“朝臣”,职务相当于户部尚书,这一次他带来的许多地方特产让武则天很高兴,于是女皇便在麟德殿赐宴并授予了粟田真人“司膳卿”的职位。唐代宗曾在此一次欢宴神策军将士3500人。当时,唐代的官员以能出席麟德殿宴会为荣。

麟德殿位于大明宫太液池西侧的一座高地上,它的遗址已被发掘,底层面积合计约达五千平方米,由四座殿堂前后紧密串连而成,是当时我国最大的殿堂。

在麟德殿主体建筑左右各有一座方形和矩形高台,台上有体量较小的建筑,各以弧形飞桥与大殿上层相通。据推测,在全组建筑四周可能用廊庑围成庭院。

麟德殿建筑以数座殿堂高低错落地结合到一起,以东西的较小建筑衬托出主体建筑,使整体形象更为壮丽和丰满。

麟德殿下有二层台基,殿本身由前、中、后三殿聚合而成,故俗称“三殿”。三殿均面阔9间,前殿进深4间,中、后殿约进深5间,除中殿为两层的阁外,前后殿均为单层建筑,总面阔582米,总进深86米。

在麟德殿中殿左右有两座方亭,亭北在后殿左右有两座楼,称为郁仪楼和结邻楼,都建在高七米以上的砖台上。自楼向南有架空的飞楼通向两亭,自两亭向内侧又各架飞楼通向中殿上层,共同形成一组巨大的建筑群。在前殿东西两侧有廊,至角矩折南行,东廊有会庆亭。

在麟德殿举行大宴时,殿前和廊下可坐三千多人,并表演百戏,还可在殿前击马球,故殿前极可能是宽敞的广场。

麟德殿是迄今所见唐代建筑中形体组合最复杂的宏大建筑群。

3.三清殿 三清殿位于大明宫的西北角,台基面积达4000平方米,台上原来是楼阁式的建筑。

三清殿是大明宫内等级最高的道教建筑。宫殿修筑在高为14米的高台上,非常醒目。唐代崇尚道教,供奉老子,三清殿是宫廷内供奉祭祀道教的建筑。

唐朝的统治者崇尚道教,认老子为祖先,道教与李唐王朝有着特殊、深厚的渊源,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唐初门阀士族的传统势力还很强大,若非系出名门,就很难得到社会的尊重。

唐朝皇帝为提高自己的门第出身,便利用道教始祖李聃和皇室都姓李的巧合,附会自己是太上老君李聃的后代,是“神仙之苗裔”。道教因而也就成为李唐王朝信奉的重要宗教,而三清殿则成为大明宫中最重要的道教建筑。

唐代道士在宫廷中的活动,贯穿于整个李唐王朝的始终。唐初,他们竭力宣传李唐王朝与老子的亲属关系,奠定了道士们在宫廷中活动的基础。

中唐,他们利用皇室的支持,把道教的影响由宫廷扩展至民间,在“开元盛世”中掀起了一股狂热的崇奉道教的风气。晚唐,一些道士在皇室的允诺下,取得了一次“兴道灭佛”的胜利。

隋末,道士王远知假托奉老君之旨,向李渊“密传符命”,还预告李世民将成为“太平天子”,李渊闻之大喜,授王远知朝散大夫,赐紫丝霞帔和缕金道冠,后来李世民又追加其为光禄大夫,赐于茅山建太平观,度侍者21人。

道士薛颐在武德初年就跑到秦王府中,密谓李世民“德星守秦分,王当有天下”道士歧晖,则在李渊起兵时吹捧他是“真君来也”,派遣了80名小道士迎接他,并为他设醮祈福,祝他克定长安。

后来,李渊、李世民果然平定天下,他们不仅对道教格外青睐,而且虔信太上老君与自己同姓李,定会念及同宗之谊而对李氏天下格外垂怜。

另据文献记载,武德三年五月,有一个名叫吉善行的人在羊角山见到一位骑着朱鬛白马的白髯老叟。老叟告诉他,你去转告唐天子,我是他的祖先,今年平定贼乱后,子子孙孙可以千年为天子,吉善行便转告了李渊。李渊听后便在羊角山为老叟立了庙。

这老臾不消说便是太上老君了。自命为太上老君后裔,奉天命而坐天下的李渊和李世民等由此而大肆提高道教的地位。

武德八年,唐高祖李渊下诏宣布三教中道教列第一,儒教列第二,佛教排第三,道教的地位有如青云直上。贞观十一年,唐太宗李世民再次宣布尊奉道教。从这时直至唐玄宗李隆基时代,除武则天时代外,道教一直是春风得意,大受青睐。

在那个时代,道教充斥大都小邑,名山幽谷之中道观几乎无处不在。东都洛阳的玄元皇帝庙,一派“山河扶绣户,日月近雕梁”的宏大气势。长安的太清宫设置了两丈多高的汉白玉老君像,旁边又以汉白玉雕了玄宗侍卫这一老祖宗,更显出雍容肃穆。

著名的天台山桐柏观,则是“连山峨峨,四野皆碧,茂树郁郁,四时并清……双峰如阙,中天豁开,长涧南泻,诸泉合漱,一道瀑布,百丈悬流”其它如华山、王屋山、青城山、仙都山、泰山各处也都遍布着道教的宫观,就连僻远的深山野谷,也有着道教的踪迹。道教赢得了上至天子、下至百姓的信仰。

唐太宗李世民在道士王远知预告他将成为“太平天子”后,便投在道教门下。据说他还曾受过三洞法箓。他“发使天下,采诸奇药异石”,结果服用了一位名叫那罗迩娑婆的天竺方士的延年之药,中毒身亡。

唐高宗对道教更是亦步亦趋,“令广征诸方道士,合炼黄白”,又请道士“合还丹”。据说一个叫叶法善的道士“少传符箓,尤能厌劾鬼神”,唐高宗就将他召到京师景龙观,“恩宠莫与为比”。

唐睿宗则请太清观道士杨太希为自己烧香供养,祈神保祐。唐玄宗对道教的热情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他把卢鸿一、王希夷、李含光、马承祯、张果等当时最著名的道士请到长安来,加官封号,百般宠信。他不仅自己煮炼丹药,登坛受箓,还要大臣百官统统去三清殿听讲老庄。

他不仅把太上老君敬奉为祖宗,百般尊崇,把道士当作亲戚,划归宗正寺,有罪也不依常法处置,只由道教戒格处分甚至还要把玉真公主嫁给道士张果。由此可见,三清殿在唐朝大明宫中的特殊作用和地位了。

4.宣政殿 含元殿正北约三百米处是宣政殿遗址,与含元殿同在宫城的中轴线上。宣政殿是皇帝临朝听政之处。

宣政殿是大明宫中的第二大殿。殿基东西长约七十米,南北宽四十多米。殿前约一百三十余米处为三门并列的宣政门,东西则有横亘全宫的第二道横墙。东廊之外为门下省和史馆等,西廊之外为中书省和殿中省,都是中央官署。

皇帝经常在这里召见朝集使、贡使与策试举人。从德宗贞元七年至宪宗元和三年,皇帝每年的五月一日都要在此殿大会群臣。京官九品以上,外地官员在京者,一律就列,场面极其隆重。

宣政殿是皇帝每月朔望见群臣之处,相当于太极宫之太极殿,殿左右建官署的情况也相同。自含元殿至宣政殿一段是宫中的朝区。

据近年考古发掘图,大明宫南北衙建制和太极宫有很大的不同,南北衙以宣政殿为界限,一道东西向的宫墙将大明宫拦腰截断,其北为宫城,其南为皇城。宣政殿两旁为东、西上阁门,西有延英门、光顺门,东有崇德门,以分段禁内外。而中书省和门下省则布列在宣政殿前东西两侧,已在宫禁之外矣!原来的中朝这时变成了外朝。

据《隋唐嘉话》下篇载:

武后临朝,薛怀义势倾当时,虽王主皆下之,苏良嗣仆射遇诸朝,怀义偃蹇不为礼,良嗣大怒,使左右牵拽,搭面数十。武后知曰:阿师当北门出入,南衙宰相往来,勿犯也……

可见此时宰相所居已称“南衙”,禁宫内外南北界限十分严格。中书、门下两省完全被驱逐出了宫城,而居于皇城,实际上已不存在中书内省和门下内省了。

决策机构被撵出宫禁,宰相议政居于禁外,致使其决策地位大为削弱,实际权利自然降低了,这是唐代政治史上的一大变局。将决策机构撵出宫禁,降低宰相的权利地位,是武则天打击政敌,扫除唐开国以来把持中枢政权的关陇勋贵的绝妙一招。

5.紫宸殿 紫宸殿是与含元殿、宣政殿同在一条中轴线上的第三大殿,是大明宫中的三大殿之一。紫宸殿为大明宫的内衙正殿,皇帝日常的一般议事多在此殿,故也称天子便殿。

如果不计入内苑部分,从丹凤门至紫宸殿约一千二百米,这个长度大于从北京故宫天安门至保和殿的距离。

由于进入紫宸殿必须经过前宣政殿左右的东西上阁门,故进入紫宸殿又称为“入阁”。能够入阁与皇帝商议军政大事,在当时是大臣颇为荣耀的事情。

朝参是唐朝在京官员最重要的政事活动。按照制度规定,唐朝朝参有三种不同的举行时间和形式,一种是元日和冬至日举办的大朝会,最隆重,需要有“大陈设”,到时皇帝“服衮冕,冬至服通天冠绛纱袍,御舆以出,曲直华盖,警跸侍卫如常仪”,接受群臣客使朝参礼贺。

朝会参加者最多,有王公诸亲、在京九品以上文武官、地方上奏的朝集使、周隋后裔介公部公,蕃国客使等,朝贺结束后并有宴会。正、冬大朝会本在太极宫的太极殿,高宗以后因为居住大明宫,所以改在含元殿进行;唐朝后期也改在含元殿后的宣政殿举行。

其次是朔望朝参。即每月的初一、十五。其日殿上设黼扆、蹑席、熏炉、香案,依时刻陈列仪仗,“御史大夫领属官至殿西庑,从官朱衣传呼,促百官就班”。

在监察御史的带领下,群官按品级于殿庭就位,皇帝始出就御座,群官在典仪唱赞下行再拜之礼。朔望朝参一般也在宣政殿正殿举行。

最后是常参。唐前期按制度“凡京司文武职事九品已上,每朔、望朝参;五品已上及供奉官、员外郎、监察御史、太常博士,每日朝参”。

每日朝参就是常参,一般不用摆列仪仗,也无大排场,是真正的行政日。参加者称常参官,人数少而级别高,都是五品以上职事要重者。常参则在宣政殿再后的便殿紫宸殿举行。

据说玄宗时,将朔望朝参也改在紫宸殿举行,宪宗元和以后,将紫宸殿改作常朝正殿,宰相、常参官奏事都在此殿。

6.延英殿 延英殿是大明宫留存的遗址之一,属于内宫的宫殿。这座宫殿规模不大,却由于历史的机遇,一度成为大明宫的权利核心。

中唐以后,下朝之后的时间里皇帝如果认为有事情需要商量时,会让大臣到延英殿议事,而大臣们如果认为有紧急情况需要面见圣上,也可以写下奏表要求开延英殿,这种奏表叫作“牓子”。

唐代宗即位之后,宰相苗晋卿年老体弱,走路时双腿发软,步履蹒跚。代宗特许他每隔一天到政事堂办公,享受“入阁不趋”的待遇。入阁不趋就是允许你进入宫殿拜见皇帝时可以慢慢的走过去。

唐代宗还特意在偏殿延英殿召见苗晋卿,《新唐书》中说“宰臣对小延英,自晋卿始。”相对于宣政殿、紫宸殿这些正规的场合而言,延英殿属于便殿,大臣在这里议事可以直接面对皇帝,少了许多繁琐的礼节,君臣之间的关系比较随和。能够在被召到延英殿议事表示受到了皇帝的重视,因而成为大臣们的一种荣誉。

散朝之后,皇帝回到内宫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紧急事件发生,宰相也可以要求皇帝驾临延英殿议事。

唐武宗时期便在延英殿里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会昌元年,在宦官仇士良的劝说下,刚刚即位不久的唐武宗下诏派中使前往潭州和桂州诛杀前宰相杨嗣复和李珏。傍晚时分,户部尚书杜悰得知这个消息后,驰马前往安邑坊宰相李德裕的住宅,请他出面制止。杜悰对李德裕说:“天子年少,新即位,兹事不宜手滑。”

当时李德裕正在家中休假,第二天早上,他便同其他几位宰相汇集到中书省,李德裕写下奏表,要求唐武宗开延英殿重新商议此事。第一封奏表递上去以后未见回音。中午,李德裕又写了第二份奏表,并让宦官转告唐武宗,即便是到了晚上,李德裕等人也会在这里等待,还是请圣上到延英殿来。一直等到下午,宫中终于传出消息:圣上将在延英殿召见几位宰相。

事情进展得并不顺利,李德裕等人甚至要流着眼泪劝说唐武宗收回成命,最终杨嗣复和李珏两人免于一死,唐武宗说:“特为卿等释之。”

按照通行的牛、李两党说,杨嗣复和李珏属于牛党,和李德裕是对手,由此可以看出李德裕出手相救并非出于私情。李德裕认为这件事必须和宰相商议,如果皇上越过宰相直接下达诏令诛杀这两个人,是违背制度的,听之任之,皇权与相权之间的制衡将会被打破。

唐德宗贞元十一年四月宰相陆贽被贬,甚至有消息说唐德宗怒气未消要杀了陆贽。谏议大夫阳城说,不能让天子信用奸臣杀害无罪的人。他带领众谏官前往延英殿上书替陆贽喊冤。

元稹在回忆阳城在这件事上的表现时写道:“延英殿门外,叩阁仍叩头。且曰事不止,臣谏誓不休。”

这次跪在延英殿前上书是谏官们的一次大的行动,在此之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谏官们并没有受到重视。有一段时间谏官减员后就不再重新补足名额,结果满朝只剩下两个谏官,一个是谏议大夫韩皋,一个是拾遗归登,而这两个人的处境也不妙。

唐朝朝廷机构的官员在上班时能享受一顿免费的工作餐,当时的宰相下令停发了归登的伙食费,让他去中书舍人那里蹭饭,朝中的官员戏说:“韩谏议虽分左右,归拾遗莫辨存亡。”

因此,阳城等人这次跪在宫门前上书引起了很大的轰动,80岁的金吾将军张万福听说有谏官伏阙上书后,三步并作两步赶到现场,高声祝贺说:“朝廷有直臣,天下必太平!”

(二)主要宫门遗址

除了唐大明宫每个气势恢宏的宫殿之外,在大明宫遗址群里还有不少著名宫门遗址,比如享有盛唐第一门之誉的丹阳门,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的玄武门等。

1.丹凤门 丹凤门遗址位于今西安市火车站之北。1957年,考古工作者曾在这里进行过钻探,因受居民住宅所限,当时只探出了三个门道,明确了丹凤门遗址的位置。

近年的考古挖掘表明:丹凤门的门道为五门道,和历史的记载“天子五门”相符,是名副其实的隋唐第一门,规模比北京天安门还大。

钻探和发掘结果表明,丹凤门基址主体东西长75米,南北宽33米,由门道、隔墙和墩台3种夯土结构浑然组成。门道共有5个,除西边的3个门道及其相邻隔墙和西墩台保存较好外,其余的门道、隔墙和东墩台皆遭严重破坏。通过钻探发掘可知东部外轮廓与西部大致对称。

丹凤门保存较好的3个门道宽9.4米,残存进深23米,隔墙宽3米,门道地面较平整,局部可见均匀而密集的圆形小夯窝。

丹凤门门限位居门道中部偏南约四米处,现存的三个门限坑东西处于同一直线上,坑内皆有残存火焚后余留的木炭块,门限两侧置有石门砧。门道两侧的夯墙下皆置有南北排列的长方形排叉柱坑,个别柱坑中尚保存有未曾移位的石础,顶面中央凿有长方形的卯眼。

丹凤门西墩台夯基南北长33米、东西最宽处达15.6米。其西南部转角与城墙衔接处地面保存较好,局部残存有包壁砌砖。由此可知,丹凤门主体基台外壁应是以长方形砖包砌而成的。

丹凤门基址主体两侧与城墙和马道相连结。东、西城墙均宽9米,其中西城墙保存较好,东城墙遭毁殆尽,残存高于地面约一米。东、西马道紧贴城墙北侧,与东、西墩台相接,皆为长54米,宽3.5米。

丹凤门出土遗物以建筑构件为主,尤以长方形砖、板瓦、筒瓦和莲花纹瓦居多,也有少量的绿釉琉璃瓦、鸱尾、铁泡钉和石构件残块。

丹凤门部分砖瓦上戳印有纪年文字,其中一瓦块上有“宝”字样,应是唐玄宗时期修缮丹凤门楼的珍贵遗存。遗址中还出土了一些陶瓷器残片,其中一件白瓷碗底部刻有“官”字款,尤为珍贵。

丹凤门沿用历史长达两百四十余年,是大明宫的正南门,北面正对含元殿,两者之间为长六百余米的御道。

丹凤门始建于唐高宗龙朔二年,是大规模营筑大明宫时,于大明宫南墙,即长安城北郭墙东段开辟修建的。肃宗至德二年,曾改名“明凤门”,不久复名丹凤门。自建成之日起,丹凤门就成为唐朝皇帝出入宫城的主要通道,在大明宫诸门中规格最高。丹凤门上有高大的门楼,是唐朝皇帝举行登基、宣布大赦和改元等外朝大典的重要场所。

2.玄武门 玄武门遗址位于未央区坑底寨村。玄武门是大明宫北面的正门,门基座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34.2米,南北宽12.4米,它只有一个门道,相比大明宫南面正门丹凤门五个门道,显得窄小了许多。据记载,玄武门上有门楼建筑,是宫城护卫重兵驻扎之地。

玄武门正北156米是重玄门。重玄门是大明宫北夹城的门,门基座东西长38.6米,南北宽16.4米,夯土心,外青砖,有门洞一个,门洞中段有三道青石门槛,门槛两端各有枕石,门洞之上有楼。

在西安有两座玄武门,一座遗址在大明宫北,另一座遗址在太极宫北,是玄武门之变的发生地。

玄武门之变发生于唐高祖武德九年。当时的秦王李世民在长安城宫城北门玄武门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随后,李渊诏李世民为皇太子,下令军国庶事无论大小悉听皇太子处置。不久之后李世民即位,年号贞观。玄武门也因为此次政治事件而名扬古今了。

玄武门之所以会在唐朝前期历次政变中具有决定成败的地位,与唐代皇宫的规制有关。

在唐朝,都城的皇家宫殿是帝王居住和听政的主要场所,即政治权力中枢,所以太极、大明两宫和洛阳宫城的宫殿建筑格局完全一样,都是沿着南北向轴线对称排列,分为外朝、内廷两部分。

外朝主要是皇帝听取朝政、举行宴会的宫殿和若干官署,内廷则是皇帝和后妃的寝宫和花园,是帝王后妃起居游憩的场所。而最关健的是,外朝位于皇宫南部,内廷则处在皇宫北部。

因此,皇宫城墙北面诸门就对内廷的安全起着主要的作用,这其中,作为北面正门的玄武门,就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唐代皇宫城墙各门都由宫廷卫军把守,而玄武门外就设有两廊,宫廷卫军司令部驻在这里,称为“北衙”,有着坚固的工事和驻有雄厚的兵力。

据此,政变发生时首先控制玄武门的意义就不言自明了:因为控制了玄武门便可以控制内廷,而控制了内廷也就可以控制皇帝,从而控制朝廷,乃至整个国家。所以,玄武门是历来攻打大明宫的兵家必争之地,地位非常重要。

(三)其它建筑遗址

大明宫遗址北部是宫廷园林区,建筑布局比较疏朗,建筑形式多种多样,堪称唐代园林建筑的杰作。有人称“蓬莱池”的大明宫太液池和诞生梨园戏曲的大明宫梨园等。

1.太液池 太液池,又名蓬莱池,位于唐长安城大明宫的北部,是唐代最重要的皇家池苑。遗址现位于西安市未央区大明宫乡孙家湾村南,地处龙首原北坡下的低地上。

传说东海里有个不见底的“归墟”,大江大海的水都流到那里,那里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山上有神仙往来居住。

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曾派人入海寻找仙人,未果。汉武帝想念不已,便想出一个办法。他派人在长安建章宫的北面挖一个大池,叫太液池。池上堆土为山,高六十余米,造出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

如是历代相传:凿大池比作大海,堆三座土山比作仙山。唐大明宫太液池也是如此。

太液池有东池和西池两部分,西池为主池。据了解,太液池中的三座仙山目前已有两座确定了具体位置,其中一座为蓬莱仙山。

蓬莱仙山位于太液池西池的中部,是太液池的主岛。考古工作者对其南岸进行了发掘,发现了一些水池和亭类建筑遗迹,在岛的南边,还分布有两组立石组成的景石群,第一次向世人揭示了蓬莱仙山原是座园林式的风景岛屿。

从底层堆积及太液池遗址西岸中部和北部的发掘来看,近岸处在耕土下层就见到晚唐时期文化层,而在离岸较远的发掘区西部,晚唐文化层却处于现地表下一米左右,这说明晚唐时期西岸地势或活动面是起伏不平的,总体来看是东高西低,近岸略高。

在对太液池水边建筑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水上干栏式廊道建筑和水榭建筑。东区的中段壁上多有柱洞的残痕。再往北,在池底青灰色淤泥上,也清理出多个磉墩坑,形状均不规则,坑壁和坑底都有柱洞残痕。

考古工作者在这里清理出一条宽沟以及沟中保存较为完整的一组建筑遗迹。宽沟的平面呈V字形,折口向北,折角135度,沟长70米,宽13米,深1.3米。

建筑遗迹位于沟底,主要保存有16排的圆形柱洞,每排柱洞又由两行平行的柱洞组成。这些成排的柱洞组成了10余个建筑空间,使整体呈均衡对称的双翼式。

在沟底的生土面上,可见明显的浅灰色薄层淤泥,显然沟底曾进过池水,专家表示:沟中建筑原为水上建筑。这种专门挖沟,然后在沟中进行建筑的方式还比较特殊。

在沟底,还发现了栏杆石等七八种青石质的建筑构件,此外还有不少花纹砖、方砖、莲花纹的瓦当等。专家推测,这组水上建筑肯定规模不小。

尤其是位置离池岸最远的几个磉墩坑,分布比较集中,平面上围成一个长方形。在岸坡和池底的磉墩坑内以及附近发现了较多烧残的建筑石构件以及大量的灰烬等火烧遗迹。

根据上述情况初步推定:池内建有一处干栏式的水榭建筑,池内围成长方形的磉墩坑可能就是该建筑的基础遗存;水榭和岸池之间有连接的廊桥,彼岸上的磉墩坑应该是其基础遗存。

太液池出土文物种类也较多,计有砖瓦、石制品、陶瓷器、铁器、铜器、钱币及其它等七大类。在出土的砖瓦中,多见带铭文的长砖、方砖、板瓦、筒瓦。铭文内容涉及工匠姓名、纪年或月份、窑名,如“匠趙吉”“使窑”等。陶瓷器中则有制作精美的三彩注壶、三彩盆、三彩枕以及带“官”字款的碗底等。

考古工作者还首次发现了一枚圆形的唐代钱币砝码。砝码制作精美,当面正中饰一莲花,环花有三朵祥云,其发现是研究唐代钱币的第一手资料。

此外,太液池还发掘出土了一些数量较多、大小不一的蚌壳和螺壳类水生动物及打水用的汲水器等。

太液池是唐代最重要的皇家池园,位于大明宫内廷,是帝王后妃起居游憩场所的中心地区。据史书记载,大明宫太液池环池有游廊400间,从池北至玄武门,有多处殿堂楼阁。

晚唐著名词人温庭筠曾经在《太液池歌》中描绘的情景又仿佛浮现于世人面前:

腥鲜龙气连清防,花风漾漾吹细光。

叠澜不定照天井,倒影荡摇晴翠长。

平碧浅春生绿塘,云容雨态连青苍。

夜深银汉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

太液池始凿于634年,龙朔二年时正式使用,直至唐末被废,后因历史变迁,而被淤塞和填埋为平地。太液池遗址后来已被现代城市所覆盖。

2.梨园 梨园位于大明宫太液池一带。这里是皇室游乐和休闲的地方,分布着各式各样的离宫别殿,酒亭球场。

史料记载,唐玄宗酷爱音乐和舞蹈,在艺术领域有着非同一般的天赋,由他倡导并确定把梨园作为音乐、舞蹈、戏剧活动的中心,从而使唐梨园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皇家歌舞戏剧综合艺术学校,唐玄宗也因此被尊奉为我国戏曲艺术的鼻祖。

梨园有内廷梨园与宫外梨园,两种都是培养选拔音乐人才的教育机构。内廷梨园是唐玄宗亲自执教的地点,教学内容是对梨园艺人传习法曲。

梨园造就了一大批具有较高水平的音乐家,如李龟年、雷海青、黄旛绰、永新等,他们皆为梨园艺人。这些人成为当时音乐界的精英,为唐代音乐的高度兴盛及其音乐分工化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

唐中宗时,梨园还不过是皇家禁苑中与枣园、桑园、桃园、樱桃园并存的一个果木园。果木园中设有离宫别殿、榭亭球场等,专门是供帝后、皇戚、贵臣宴饮游乐的场所。

后来,经唐玄宗李隆基的大力倡导,梨园的性质起了变化,有一个单纯的果木园圃,逐渐成为唐代的一座“梨园子弟”演习歌舞戏曲的梨园,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座集音乐、舞蹈、戏曲的综合性“艺术学院”。

李隆基自己担任了梨园的崔公,相当于现在的校长。崔公以下有编辑和乐营将两套人马。李隆基为梨园搞过创作,还经常指令当时的翰林学士或有名的文人编撰节目,如诗人贺知章、李白等都曾为梨园编写过上演的节目。李隆基、雷海青、公孙大娘等人都担任过乐营将的职务。他们不仅是才艺极高的著名艺人,又是诲人不倦的导师。

梨园子弟分为坐部、立部、小部和男部、女部。坐部一般是优秀演员,乐工坐在堂上演奏,舞者大抵为3人至12人,舞姿文雅,用丝竹细乐伴奏;立部是一般演员,乐工立在堂下演奏,舞者60人至80人不等,舞姿雄壮威武,伴奏的乐器有鼓和锣等,音量宏大;小部为儿童演出队。

唐玄宗从发展的观点出发,为更进一步提高乐工、乐伎的音乐素养与技艺,使乐才源源不断,在梨园法部专设了一个音乐“少幼班”,即小部者。

“小部者,梨园法部所置、凡三十人,皆十五以下。”为唐代音乐艺术的稳步发展提供了必备的人才储备。这种对于儿童进行早期的启蒙性的音乐教育尝试,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少见的。

此外,梨园还设有舞部,他又分为文舞和健舞。像这样庞大的艺术团体,男女兼有的皇家音乐、舞蹈、戏曲学院,出现在一千多年前,不能不说是世界罕见的。

排练时唐玄宗李隆基亲自担任指挥,谁要是弹错或唱错了,马上就会听出来并加以纠正。唐玄宗还善于打羯鼓,常常亲自为乐队击鼓。

一次梨园排戏,唐玄宗李隆基看得兴起,也换上戏衣,参加表演,在唐玄宗李隆基的参与下,歌舞戏剧排演得很成功。

梨园的设置,对唐代歌舞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唐玄宗李隆基对此是有贡献的。所以后世便将戏曲界称为“梨园界”或“梨园行”,戏曲演员则称为“梨园子弟”或“梨园弟子”,而唐玄宗李隆基理所当然的被尊为梨园神了,也有的人叫他“老郎神”。

为什么俗称梨园神是老郎神呢?因为在有些地方的方言中,“老”是“小”的呢称,小儿子常被叫作老儿子。李隆基是唐睿宗的第三个儿子,也就是小儿子,即老郎。唐玄宗也常称“三郎”。

在史书有关唐玄宗李隆基与杨贵妃的记述中也有三郎之说。这就是三郎的由来。唐玄宗李隆基在梨园给梨园弟子们排练时,常对他们说:“你们要好好练,别给三郎丢脸!”

过去在戏班子的后台,都会见到戏班所供的一个神龛,龛中有一尊神像,是个白脸的漂亮男子模样,身穿黄袍。这就是他们戏曲行所供奉的行业神“老郎神”,也就是梨园神。这位梨园神是谁,不消说,自然是唐玄宗李隆基了。

在梨园里,宫女谢阿蛮倍受皇帝宠爱,所以一直跟随唐玄宗。她不仅是唐代时的舞蹈家,她还是我国著名的宫庭歌舞艺术家,她擅长舞蹈,尤其以舞《凌波曲》而流传于世,她是唐昭应新丰人。

《太真外传》记载道:“阿蛮,新丰女伶,美舞,上与妃子就按于清元小殿内,宁王弹筝、上羯鼓,妃子弹琵琶;李龟年吹觱篥;张野狐弹箜篌,贺怀智拍板。自旦至午,欢怡异常。曲罢,妃子命侍儿红桃取红粟玉臂支赐阿蛮。”

这些唐时的舞蹈家、音乐家、宫庭歌舞艺术家欢聚一堂,酣奏《凌波曲》,与相匹配的舞蹈者,必然是当时出类拨萃的舞蹈家了。

这良辰美景,人间妙曲,配上阿蛮那罗袖飘香,水出芙蓉的舞姿,简直是人间仙境了。

通过对大明宫遗址最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含元殿以及太液池等建筑内部构建的分析,不难发现大明宫的建造体现了我国古代、独特的建筑思想,同时还有时代特有的风格。

同类推荐
  • 烟台饮食文化纵览

    烟台饮食文化纵览

    “烹调之术本于文明而生,非孕乎文明之种族,则辨味不精;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中国烹调之妙,亦只表明进化之深也。”胶东地处美丽的山东半岛东部,占尽山海之利,人文历史鼎盛,历来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区域之一,属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为中国饮食文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 文化创意产业前沿——路径:建构与超越

    文化创意产业前沿——路径:建构与超越

    文化是识别一个民族的基因,创意是发展一个国家的动力。历史进入21世纪,在产业经济的作用下,“文化”和“创意”的结合萌生出了一种新型的产业形态——文化创意产业。2006年9月1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概念也首次正式出现在党和政府的这一重要文件之中。
  • 接吻简史

    接吻简史

    接吻是人人都了解的事,但其来龙去脉鲜有人知,丹麦学者克里斯托弗尼罗普教授围绕“接吻的历史”这一主题,详细考察了西方世界的接吻历史,从文化的角度阐述了关于“吻”的历史发展和文学演变之路,将“吻”分成爱情之吻、友谊之吻、敬重之吻、和平之吻、柔情之吻等形形色色的类型,用大量的引经据典和诗歌故事,将接吻的整部历史写得妙趣横生、丰富多彩。书中配以大量世界名画及精美插图,与吻的罗曼文学史交相辉映,形成了一本美轮美奂的接吻之书。
  • 文化视野下的白族古代碑刻研究

    文化视野下的白族古代碑刻研究

    《文化视野下的白族古代碑刻研究》涉及碑刻中表现的民间文化、信仰、美学意味、政治思想等方面的内容,如何将这些内容在书中形成内在联系,作者颇费心思。由于全书涉及到几大块各自独立的内容,其“散点式”的结构,显得内在逻辑不是十分紧密。而六章的关系,在文化视野的统摄下,总体能见出其内在理路,即归结到白族古代碑刻的文学价值与文化意味。苦心经营,殊为不易。
  • 百家姓新读

    百家姓新读

    《百家姓》是我国流行最长,流传最广的一种蒙学教材。它采用四言体例,句句押韵,读来顺口,易学好记。在《<百家姓>新读》中,我们可以看到各个时期、各个不同人物的不同方面,从皇帝到平民,从名人到凡人,在他们的身上我们能够了解到朝代的更替、历史的变迁、文化的积淀,从而能够启迪我们的心灵,开发我们的智慧,使我们懂得应该珍惜什么、追求什么、把握什么。全书涵盖内容广泛,文字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热门推荐
  • 清风拂过美人心

    清风拂过美人心

    【又名清风拂过昙花兴】小有名气的女艺人&腹黑学长真爱粉~~~“那个叫@不早恋的ying君的微博,是我无意中听见你被人告白后拒绝的理由。”他淡淡一笑。“所以我一直在等你。”“……”尴尬了。校园的羊肠小道上与“岁寒三舍友”谈天说地,迎着阳光,笑容灿烂,是最美好的模样,只要是自己想做的,justdoit.青春如烟花般美好易逝,愿在最灿烂的时光,我们没有遗憾。
  • 徒手翻墙:王爷,请让道

    徒手翻墙:王爷,请让道

    她本是二十一世纪神偷,一朝穿越,满门被灭。只因身无分文,她又干起了老本行,却不想,刚翻进翼王府,便被翼王抓了个正着。这下好了,进来容易出去难啊。只是,谁能告诉她,这个整天死皮赖脸跟着她的真的是翼王吗,不是说好了翼王心狠手辣,对人毫不留情的吗?老天爷呀,要不要这么捉弄她。“王爷,您就行行好,放过我吧”“先把你偷走的东西留下再说”“我刚翻过你家墙,就被你抓了个正着,我偷你什么了我”“你偷走的东西,自然是我的心啊”“......”谁能把这二货带走啊!!!
  • 杀手穿越之死神宫主

    杀手穿越之死神宫主

    她,从前杀人不眨眼,却穿越成了弱女子,依旧是淡淡的,哪怕天塌下来她也不怕。前世独创杀手宫殿;今生一手支撑一门派一手掌控一国人。妹妹雇杀手,看我的哥哥们。妹妹踢我出家,我自己走,你不惹我还好,我可很记仇。谁信一个小女孩闯江湖?偏偏她就是!紫冰宫圣女,招人追杀?没事,她就有一个杀神大哥;武林会上当场羞辱别人招杀害?没事,她还有个死神丈夫死不了!
  • 心诀守护

    心诀守护

    人的一生,总有些东西需要守护,当我有足够的力量守护住身边的一切时,却无法守护你,因为我一直都在被你守护......——云洛伊其实这是一个有关修炼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一个充满灵力的异世,可是若是说这个故事是如何如何修仙得道,那就错了,这其实是一段传说,关乎守护,关乎爱情......
  • 陪葬皇后:邪佞傲皇的贱后

    陪葬皇后:邪佞傲皇的贱后

    谁能比她更倒霉?前一秒车祸现场,后一秒装棺进坟,死一次不够,必须死两次!红罗帐内,姣软的身体似火燃烧,迷蒙泪眼看不清眼前男人唇角得意的笑,只剩下本能的朝他爬过去,却被无情的推开,一次又一次、直到理智尽失的乞求他的爱怜。姣弱的身体颤抖在强健的躯体下,漫漫长夜,极致缠绵,换来的只是贱妃的称呼。两个彼此相爱的人,因为面子,因为误会,他们一次次的将对方推离,又一次次的伤害彼此,两个性格倔强的人,究竟能否走到一起?陪葬皇后能否收获爱情?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英雄无敌魂之圣灵
  • 说话说到位全集

    说话说到位全集

    本书以简洁流畅的语言,通俗易懂的小故事,实际有效的例证,向读者介绍了多种把话说到位的技巧,将教会你如何掌握说话的分寸,恰到好处地把话说到位。本书内容贴近生活,可操作性极强。掌握了本书中的说话方法和技巧,你就能在社交活动中如鱼得水,受人瞩目;在职场中游刃有余,应付自如;在朋友面前谈笑风生,妙语生花;在爱人面前蜜语甜言,爱意无限;在演讲台上,慷慨激昂,挥洒自如;在论辩坛上巧舌如簧,雄智多辩。
  • 首席盛宠:离婚萌妻出嫁

    首席盛宠:离婚萌妻出嫁

    闺蜜与未婚夫,这种狗血的事让陈曦遇上了,八年恋爱,供渣男留学,赡养他父母,换来的却是他与闺蜜生下孩子。而她,竟然华丽丽的成了他们孩子口中的“第三者“。人生的转角,你永远不知道会遇见谁。失恋的她,遇上另一个他,她醉酒闹事跟他结下梁子,在闺蜜策划的一场阴谋中,她误伤了他,自此被他赖上。
  • 藏族传统民间手工艺(E眼藏地行 卷七)

    藏族传统民间手工艺(E眼藏地行 卷七)

    藏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藏族的聚居地以青藏高原为主,分布于我国西藏自治区、四川、青海、甘肃和云南等省。另外,尼泊尔、巴基斯坦、印度和不丹等国境内也有藏族人居住。藏族也是居住地海拔最高,距离太阳最近的民族。藏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文献典籍的种类之繁,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在我国各民族中仅次于汉族,位居第二。公元19世纪中叶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后,藏民族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个成员,与各兄弟民族生死相依,荣辱与共,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
  • 穿越:我是废柴

    穿越:我是废柴

    她是21世纪杀手界第一人,代号死神,真名莫冰雨。被自己的男友与最好的朋友联手杀害。本以为一世便如此了,却不料一朝穿越到了安悦大陆,成了莫煌国最无用的小公主身上。在这以武为尊的世界,废柴就要被欺凌?不可能!说我是废柴?你见过抬抬手就能灭了一个灵师的废物吗?说我的灵宠低级?你见过瞟你的灵宠一眼,你的灵宠初灵五阶灵宠直发抖的低级宠物吗?说我的但要是冒牌货?你见过比真药还要好的冒牌货吗?且看异世重生的杀手界第一人如何征服一片又一片大陆,灭了一个又一个渣男渣女,成世界之主!But,这一路上招来的那么多的男子,还个个风流倜傥,实力不凡。究竟是浪漫的一生一世一双人,还是霸气的照单全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