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758600000007

第7章 常怀一颗慈悲心

用慈悲心化解委屈

佛菩萨慈悲,是广度众生,我们慈悲是先度自己。舍掉那些怨恨,不在冤冤相报,心就自在了。

太虚法师说:“已证得真理的菩萨,意欲去普度有情,不忍离开众生,只得与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们,前去接近。所以他本身所践履者,无非清净洁白的梵行,在俗而不同于俗,在尘而不染于尘,惟普施涉俗利生的慈悲行,为其终身的鹄的。”

佛语中说:愿给一切众生安乐叫做慈;愿拔一切众生痛苦叫做悲。所以如果说一个人具有慈悲之心,就是说这个人很善良很有智慧。佛家也有这样的说法,菩萨大慈大悲的,也具有大智慧。

如果你生活在怨恨当中,如果你生活在抱怨当中,就学菩萨做一个大慈大悲之人,试着去用温和的态度说出你的不满,说出你的不容易,这样别人就能容易接受。

相反如果你生在委屈当中,但是不用慈悲的心来处理问题,而是用仇恨用埋怨,这样的结果想必也好不到那里去。

怨恨是人类当中最可怕的一种负面情绪,它能让我们走向痛苦地深渊,它不仅能摧毁我们自己,而且还能伤害到别人。

有这么一个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商人在路上不小心被牛抵死了。牛的主人怕留下这条恶牛以后将带给他更多的麻烦,因此就将牛贱价出售。牛的新主人买牛回家,走到半途中,来到一河边,想给牛饮水。哪知牛不饮水,突然凶性大发,又把新主人给抵死了。新牛主的家人知道后不禁勃然大怒,立刻将这条牛杀死,然后挑到市场贩售。

有一个农夫,贪着便宜买下了牛头,用绳子系着牛角担回家。半途中,因天气炎热,就将牛头挂在树枝上,然后坐在树底下休息。哪知正休息时,系牛头的绳子不知何故突然断裂,牛头从树枝上掉落,刚好打在农失的头上,可怜的农夫,当场被打得伤重而死。

一头牛,在一天之中竟然害死三个人。这件不寻常的事故惹得大家不禁纷纷议论,消息传到了频婆娑罗王耳中,他也觉得不可思议,想其中必有缘故,就亲自前往请教佛陀。

佛陀解释说,在前世,有三个商人相约到外地做生意,为了省钱不住旅馆,特地到一个老妇人家借住。双方约定,要付老妇人租金。到了第二天,这三个商人趁着老妇人外出时,竟偷偷溜走了。老妇人回来后发觉了,非常愤怒,就追上去,要向他们索取欠款。

三个商人担负着沉重的行李,在不远的地方被老妇人追上了。这三个商人以为她年老可欺,不只赖账不还,还用恶言恶语侮辱她。老妇人对他们无可奈何,只得愤恨地对他们说:“你们这些无赖汉,欺负我年老孤单,你们以后一定会有报应的,今生我虽然奈何不了你们,等来生无论是否为人,我一定要报复,要杀害你们,以泄我心头的愤恨!”

佛陀继续说道:“那条凶牛,就是这老妇人的后世,而同日被牛抵死的三个人,就是欺负老妇人的那三个商人!”

从这个故事当中,我们知道那个老妇人就是因为怨恨而导致了三个人的死亡,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啊。这三个商人虽然很可恶,当然首先也是因为这三个商人的不对,但还不至于承受死亡的罪过啊,最可怕的就是老妇人的心态,因为怨恨,因为不慈悲,因为不能原谅,把事情一步一步地逼向痛苦的深渊啊。

在这个故事当中,老妇人和这三个商人都扮演了悲剧的角色,没有一个是胜利者。而这场战争更是打了几辈子,终究还是没有放过这三个商人,所以这件事情的本身就是一个悲剧,更别提结局了,因为不慈悲,让悲剧上演了一次又一次,当然这种伤害也是双方的,不仅三个商人最终受到了伤害,老妇人更是受到了心灵的谴责。

所以我们一定要学着宽容别人,原谅别人,如果真的像老妇人那样受到了委屈,也要试着用慈悲的心来感化别人。

佛陀说,人有七苦:贪、嗔、痴、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失荣乐。若贪嗔痴不在心里边,淤泥也可化红莲。嗔和怨憎会是讲愤懑的苦恼,修行人要戒嗔、戒怒,永远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非常重要。

我们生活在一个与人相处的社会里,所以有很多时候不能只图自己高兴,也要学着去理解别人,去关心别人并且别人出现错误的时候能够原谅他人。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这个社会是充满阳光地,是可以能与人用温和的态度相处地。

能容纳别人也就是慈悲了自己,这种好处不仅有利于锻炼自己的人际关系,也能很好地与别人相处,只要我们的态度转变,我们的情绪就跟着转变了,当然我们的人生也跟着变了,我们相信慈悲的心一定能够照亮人间的每一个地方。

以慈悲度人心

舍掉为我的念头,以一颗慈悲真心为他人,比要求他人怎么做效果要好的多。只有慈悲才能度化人心,改变人心。

太虚法师说:“佛本大慈悲心,乘大愿力降生于中印度为国王太子,享受人间尊荣富贵五欲的快乐,随即抛弃人间富贵尊荣去修行,以至于证果成佛。”太虚法师这句话里面说的佛,专指释迦摩尼佛,释迦摩尼出生在印度一个国王的家庭里,是一个拥有荣华富贵的太子,他有着普通人羡慕不已的荣华富贵,却放弃了,终成佛果。释迦摩尼以这样的行为启示众生,人间富贵短暂,要舍富贵而求真相。这是释迦摩尼对众生的大慈悲心。

慈悲是向善的基础,佛门有大慈悲心的人常常有着各种各样的故事,有一个老和尚出家很多年了,他每天听经、诵经,心地慈悲,但是这个老和尚生性木纳,不善于表达,所以这么久以来也没有人向他请教开示,更没有人向他求经问经。

看着师兄弟们各个都与大众有缘,他很惭愧,他觉得自己吃了这么多年佛门的饭,却没能做什么事儿,于是他开始想办法与众生结缘。

有一天老和尚到寺庙附近的菜市场去,发现那里有些卖鱼虾和肉类的商贩,老和尚心里一动,忽然有了一个想法。他走到一个卖鱼虾的摊位前说:“施主,这些鱼虾我都要了,你不要卖给其他人了。”

小贩听了很惊讶,开玩笑说:“买这么多鱼虾,不是你要吃吧?”小贩知道和尚不食肉,只是觉得奇怪。

老和尚说:“不是我吃,是我要放生,我买了你挑着它们和我一起去放生吧,这样也方便些。”

小贩答应他了。

他们一起来到河边,老和尚给这些鱼虾念完三皈依,就用大悲水撒在鱼虾的身上,然后就将它们放生了。

第二天,小贩一大早挑着刚打的鱼虾来到市场,却发现老和尚已经等在那里了,他刚放下担子老和尚就说:“今天的鱼虾你别卖了,我都要了,你挑上跟我去放生吧。”

小贩高兴的不得了,收了钱跟着和尚往河边走去。

一连几天,老和尚都在市场上等着小贩,然后买下他的全部鱼虾让小贩挑着一起去放生。后来,老和尚对小贩说:“我每天都给你这些鱼虾的钱,你以后不要再去打鱼虾了。”小贩听了之后当然高兴,但又很不理解,问老和尚,老和尚木讷,不善于表达,也回答不了他。

从此之后,老和尚就天天拿钱给小贩。直到有一天,小贩实在是不忍心拿老和尚的钱了,就跟老和尚说:“我实在不能要你的钱了,我不明白你为什么这么做,但是我真的过意不去了。”

老和尚和小贩到了一个茶馆坐下,老和尚就给小贩做了一个很深的开示,告诉他慈悲不只是对人,要对一切众生都慈悲等等。老和尚给小贩做开示的时候,言语顺畅,表达的巧妙通俗。这是他自性智慧的流露。

据说小贩从此开示卖青菜了,而且后来全家都成了佛门的虔诚弟子。

梅花香自苦寒来,老和尚的慈悲终于感动了他人,让坚冰融化。要想度人先要有一颗慈悲心,总是要求别人怎么做,而自己却做不到,那样的要求不起作用。只有放下一切为我的念头,慈悲为大家,才能得到大家的理解,看到大家的改变。

智由慈悲起,性由慈悲生,这里的智和性是指的人的性德里面自然流出的智慧和本性。慈悲也是性德中自然流落出来的。慈悲与智慧两者相互促生,所以慈悲心里面也包含着智慧。慈悲是放下小我的一种大智慧,慈悲是将他人、乃至整个世界都看成我的一种大悲悯。用这种悲悯容纳之心,待人、待事、待物,坚冰怎么能不融化,枯木怎么会不发芽。遇到你所认为的恶,不要厌弃,先试着调试自己,然后以慈悲和智慧感化外物,世界会因为你的努力而多一点温暖,你的心会因为你的努力变得开阔而豁达。

留一丝善意给自己

多一点慈悲,多一分善行,就是给自己多留了一条路,恶意生起时记得舍,身处低谷时才不会没有转机。

太虚法师曾经这样的教育我们:“发菩萨心者,必以大慈悲心护念众生,大方便力普救众生,是指离苦得乐;必至成就无量无边功德,而后乃证无上大菩提果。”又楞严经有云:“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可见依佛法修行,当以发菩提心多行善事为好。

听一位法师这样说过:“心田要多播善的种子,多一粒善的种子,就减少一棵杂草。”正所谓土地不耕种,则必杂草丛生,人也是一样要时常的让善念长存才得以清净自如。

如来在一次莲花池畔漫步时,低头间凝望着清澈见底的池水,不禁意间居然看到了地狱里的景象。他看到地狱中的无数众生,不住的悲悯哀嚎着,不禁有些心生怜悯。

正当如来哀叹之时,他也特别观察到了一个名叫“可查多”的无恶不作之人。可查多在过去的一世间,可以说是做尽了恶事,生杀抢夺、奸淫捋略,没有他做不到的,以至于此人今堕落于地狱。如来慈悲心起,就想着把可查多在地狱中解救出来,于是如来找遍了他的几世修为竟没有发现一星半点的善举可以让他得以解救。

但是最终,如来还是找到了可查多的一点善行,那就是在几世之前的某一天,他曾经放了一只蜘蛛。那只蜘蛛因为可查多心中忽现的一念善意,而浇灭了一时兴起的杀心,从而躲过了一劫,因而得救。可查多也因为这一丝善念,让今天如来有了解救的理由。

于是如来当场施法,在极乐世界的境地抓起了一缕金色的蛛丝,把它徐徐地放进了地狱里可查多的面前。可查多正在地狱的黑暗之中苦苦的挣扎,忽见头顶有一丝银光射来,继而看到有一缕银色的蛛丝缓缓地落到自己的面前。它如同得到了自己生命的稻草一样,双手紧抓蛛丝,使劲全力向上爬去。

当可查多爬到了一半,准备休息时,发现有无数的地狱众生正沿着他下面的蛛丝奋力的向上攀爬。可查多不仅心生疑虑,他担心这么细小的蜘蛛丝经不起这么多人的负荷,最终会被拉断,那样的话自己就再也没有脱离这黑暗地狱的机会了。当他想到这里,于是开始用力的踩踏一同上来的同伴,就这样细小的蛛丝上开始了生死的争夺战,最终是细微的蛛丝经不起这样的剧烈抖动而断裂了。于是,可查多和他的同伴们都一起又再次的掉入了这无边的黑暗中去,他们将一起再次的接受地狱的煎熬之苦。

如来看到这一幕,不住的摇头叹息。可查多本因他的一丝善念有了脱离地狱苦海的机会,可是也因他的一丝恶念而将永受这无尽的地狱折磨,如此可知心存善念,发菩萨心修行的重要。

其实这不止是如来的叹息,也应当是我们的叹息。善恶一念之间,我们为什么不能选择行善造福,而要永堕地狱之苦,让我们在自己的心灵里多种些善因,让善的种子遍地开花结果。到那时你会发现:老奶奶在路边摔倒了,会有好多的人上前去搀扶;公交车上的弱病残孕都有人们的照顾;我们不经意间丢失的贵重物品不必担心它会找不到了,这样一片祥和的景象正是我们每一个人所期盼的。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从我们自己做起,从日常的每一件小事做起,让善的种子遍地开花。

每个人都与这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顺境时,你伸出援手能帮到一个急需帮助的人;你一个微笑,能温暖一个处于忧伤中的人;你满脸真诚的问候,能融化一颗冰冻的心。不要管别人是不是也这么做,不要去和把控不了的东西比照,只要自己这么做就好了。逆境时,不要抱怨,不要放弃希望,我们会因为种的善因而得到善果,你当初付出的微笑变成了微笑面对困难的勇气;你当初伸出援手的果敢,培养了你果断作出决定的习惯;你当初真诚的问候,成就了你为他人着想的思维方式,让你任何时候都有退路。这时候,也许你会恍然大悟,原来当初的善念是留个自己的,原来我们对待这个世界的方式,就是世界对待我们的方式。

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

凡事都在心念间,心念一转境界就不一样了,舍怨而生慈悲,整个境界都变成了慈悲的沃土。

太虚法师说过:“故于害我者,心应怀慈愍,慈悲纵不起,生嗔亦非当。”这句话是说如果一个人伤害我的话,那么我的内心也应该怀有慈悲之心;即使没有慈悲之心,也不应该怨恨人家。

《入菩萨行论》中还说到:“若以怨报怨,则敌不护罪,吾行将退失,难行亦毁损。”这句话是说如果用仇恨去报答仇恨,那么敌人不仅不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还有添加更加深重地罪孽,这就导致了痛苦的深渊,要想永久地解除仇恨只有以德报怨。

佛家的言语的确很经典,也很值得我们学习,仇恨永远不能化解仇恨,只有用自己的德行去感化仇恨,用自己的慈悲之心去化解仇恨。

我们有的时候会有一种消极的情感,就是仇恨,很多时候我们被仇恨左右着,它控制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原本善良的心迷失了本性,仇恨让原本阳光的人变得心胸狭隘,逐渐让我们失去了对美的追求,变得越来越自私和冷漠。

所以说仇恨是一种很消极地情绪,它让我们的心灵扭曲,其实有的时候我们只要放下仇恨,忘记仇恨,也许事情就会变成另外一种样子。

从前有一个小沙弥去担水,回来的路上却不小心被蛇咬伤了。

小沙弥回寺院处理好伤口之后,就找到一根长长的竹竿,准备去打蛇。慧清法师见状,过来询问。小沙弥把事情对慧清法师讲了,法师问事发地点在哪里,小沙弥说在寺院北坡的草地。

慧清法师又问道:“你的伤口还疼吗?”小沙弥说不疼了。

“既然不疼了,为什么还要去打蛇?”

“因为我恨它!”

“它咬疼了你,你就恨它,那你踩疼了它,它也恨你,也该咬你。你们双方因恨结怨,可你是人,你该早些放下心头的仇恨。”

小沙弥一脸的不服:“可我不是圣人,做不到心中无恨。”

慧清法师微微笑道:“圣人不是没有仇恨,而是善于化解仇恨。”

小沙弥抢白说:“难道说我把被蛇咬当做被松果打中脑袋,或者半路被雨淋一样,我就成了圣人?如此说来,做圣人也太容易了吧!”

慧清法师摇摇头:“圣人不仅只是懂得化解自己的仇恨,更善于化解对头的仇恨。”

小沙弥怔住了,呆呆地望着慧清法师。

法师说:“世人对待仇恨有三种做法。第一种是记仇,等于在心里搁了一块土坷垃,自己总是生活在恨意带来的痛苦中;第二种是尽快忘掉仇恨,还自己平和与快乐,等于把土坷垃弄碎,在上面种了花;第三种是主动与仇人和解,解开对方的心结,等于是摘下花朵赠给对头。能做到第三种,就与圣人的境界差不远了。”

小沙弥点点头。

不久,北坡草地上出现了一条高于地面的窄窄的石板路,那是小沙弥修建的,之后这里再也没有发生过蛇伤人的事情。

俗话说的好“冤冤相报何时了”,小沙弥的行为正是化解仇恨的唯一方式,慧清法师教给我们一定要学会原谅别人,其实这就是最好地原谅我们自己。一个人在出现委屈的时候,报复是不能够解决难题的,报复就像一把利剑深深地刺进了敌人的心里,也有一半流淌在我们的心里。

为了教化弟子们,慧清法师给他的弟子们讲了这样两个故事:

唐朝时,有一个宰相叫陆贽,他有职有权却偏听偏信,认为太常博士李吉甫结伙营私,便把他贬到明州做长史。不久,陆贽被罢相,贬到明州附近的忠州当别驾。后任的宰相明知李陆两人有点私怨,便玩弄权术,特意提拔李吉甫为忠州刺史,让他去当陆贽的顶头上司,意在借刀杀人。不想李吉甫不记旧怨,上任伊始便特意与陆贽饮酒结欢,使那位现任宰相借刀杀人之阴谋成了泡影。对此,陆贽深受感动,便积极出点子,协助李吉甫把忠州治理得一天比一天好。李吉甫不图报复,宽待了别人,也帮助了自己。

宋代的时候,王安石很是讨厌苏东坡。王安石当宰相那阵子,因为苏东坡与他政见不同,便借故将苏东坡降职减薪,贬官到了黄州,搞得他好不凄惨。然而,苏东坡胸怀大度,根本不把这事放在心上,更不念旧恶。王安石从宰相位子上垮台后,两人关系反倒好了起来。他不断写信给隐居金陵的王安石,或共叙友情,互相勉励,或讨论学问,十分投机。

法师说:“在遇到不舒服的时候,千万不能够用仇恨来解决问题,因为这根本就解决不了问题,只有用慈悲才能化解仇恨,这是永恒的至理。”

仇恨不是顽固不化的石头,更多的时候仇恨更像是冰,像是气球,只是彼此间的温度变化和一时之气形成的暂时现象而已!仇恨如同大自然里有时无法完全避免的石头与石头的撞击,由于处理的方式不同,所得结果也截然不同。我们不能因为无休止的仇恨将自己变成一块毫无理智的石头。

所以我们的心中不能充满了怨恨,那样我们将生活在痛苦之中,就没有喜悦的心情,这样不仅能损害我们的健康,还能使我们自己受到伤害。

怨恨更是不能有的心态,也是一种无能地举动,如果别人伤害了你,就要学着去原谅别人,并且也好学会保护自己。

既然不是不是所有的仇恨都是石头,那么仇恨就没有记住的价值和意义了,所以忘记吧,只有忘记才能够让我们的心里彻底地坦然。

佛家曾有慧语:仇恨永远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够彻底化解仇恨。《优婆塞戒经·禅波罗密品》中说:“若能观怨一毫之善,不见其恶,当知是人名为习慈”。这都是要教给我们要化解仇恨,才是慈悲。

多植善因是大爱

舍小气而顾大局是人们常常赞叹的一种高尚境界,种善因播大爱是灾难中常常标榜的一种品行,这些赞扬和标榜,不是给别人看的,是要自己拿来做的。

太虚法师当年提倡建立人间佛教,种植大爱。佛也有慧语说:种善因得善果,种净因得净果,乃至成佛,都是由于自己一念。依佛所说而行,世间恶人尚敢为恶否?故佛教昌行的时候,人人都是明白三世因果的道理,人人都是向善而行,小之可以成为自修之正人君子,大之自觉觉他化社会为良善,化世界为太平,转五浊而为七宝,皆由于此。

从上面的一段话中我们知道了,我们很善良是因为我们有大爱在人间,要想成为小人还是君子只是一个念头而已。你的念头要让你成为君子,你的行为就能成为君子的行为;你的念头如果要让你变为小人,那你的行为就是小人的行为。

有一位禅师非常喜爱兰花,在平日弘法讲经之余,花费了许多的时间栽种兰花。

有一天,他要外去云游一段时间,临行前交代弟子要好好照顾寺里的兰花。

在这段期间,弟子们都很细心照顾着兰花,但有一天在浇水时却不小心将兰花架碰倒了,所有的兰花盆都跌碎了,兰花洒了满地。弟子们都因此非常恐慌,打算等师父回来后,向师傅赔罪领罚。

禅师回来后,闻知此事,便召集弟子们,不但没有责怪,反而说道:“我种兰花,一是希望用来供佛,二也是为了美化寺庙环境,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

禅师之所以看得开,是因为他虽然喜欢兰花,但心中却无兰花这个碍。因此,兰花的得失,并不影响他心中的喜怒。况且,已然这样,生气也没用,何必还要用生气乱了心情,怀了情绪。

禅师用大爱去包容了他的弟子,同时也慈悲了自己,这样不仅能够解决问题,还能使弟子们的内心能到了解放。用爱心去解决问题比用怨恨能好处很多。

能够包容别人的人,自己的内心也得到了解放,古语所谓的“将军额头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也就是表示了心胸宽阔,广纳天下,才能成大事。

生活中处处都有爱,但爱要懂得爱的方式,亲人之间的爱重在理解和关怀,若是将爱当筹码,爱便成了障碍,成了阻隔亲情的一堵墙;朋友之间的爱贵在理解,善于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你便能将那些不同的观点和理念容纳于心,不起争执,友谊长存;恋人之间的爱重在距离,你若打着爱的旗号,不断地向对方索要他的行踪,他的生活空间和心理空间就会被你破坏,爱就会窒息而死。爱是开阔,是容纳,是付出有节制,要求要适度。这样的爱是以善作为种子的,这样的爱是没有围墙阻隔的。

以慈悲修善业

有慈悲之心才会去做善事,行善必有善果,这善果是自己为自己耕种的果实。舍掉那些不必要的犹豫,长生慈悲心,多做善事,人生才会更温暖。

太虚法师说:“内心动机是善的,而行出来也是利益众生的,即是善业;动机是恶的,而行出来也是损恼众生的,即是恶业。”

佛门中说法讲究契理契机,有个老和尚收养了几个孤儿,这些小和尚们还小,不能明白师父说的道理,于是老和尚就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启发感化小和尚们,为他们种下慈悲善根。有一天说道慈悲善良的时候,老和尚给小和尚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善王是一个心地很善良的国王,他爱护国内的一切生灵,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天下的百姓都爱戴他、赞颂他,还有不少地方的居民都来投奔善王,希望能在他的统治之下过日子。

与善王相反的是一个老百姓都叫恶王的人,这个人就是善王的舅舅。他凶忍、昏庸、贫婪的家伙。他横行霸道,欺压人民,老百姓都恨透了他,他的臣民都想尽了办法要逃离他的统治。

恶王见善王深得人心,非常嫉妒,处心积虑地想要推翻自己的外甥,夺取他的土地与人民。因此,他制造种种事端,以此为借口,准备出兵侵犯善王的国家。

善王手下的文武百官听到这个消息,都说:“我们宁可在仁慈的善王统治下,做一个平民百姓,也不愿在凶残的恶王统治下,得到高官厚禄。”

老百姓们听到这个消息,都说:“我们宁可在有道善王统治下做畜牲,也不愿当无道暴君统治下的百姓。”

全国上下同仇敌忾,挑选壮士,充实军队,加紧操练,准备迎敌。

有一天,善王去检阅部队,他登上高台,看见战旗招展,一个个青年战士,精神抖擞地挺着胸脯接受检阅,不由得悲从中来,心想:“为了我一个人,要让这么多人上战场去厮杀、去送死,我怎么忍心呢?这些青年,家中都有父母妻儿,万一战死,家中的人会多么伤心啊!我还是偷偷地逃离这个国家,把国土和人民都让给舅舅,这样,人民不会遭到杀戮,国家也得以安宁了。”于是,他抛下王位,与妻子一起连夜逃到山林中。

恶王没有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这个国家,从此恶王变得更加地变本加厉,他越来越目空一切,而且宠信一批奸邪小人,迫害忠臣良将。他对百姓更是横施暴敛,无恶不作。全国上下,怨声载道,此刻的人们更加想念善王的统治。

善王和他的妻子,一直隐居在山中。他们吃野果,穿树皮,倒也自由自在。一天,南海的一条恶龙路过山中,发现善王的妻子美貌非凡,顿时起了邪念。它变成一个老婆罗门的模样,在距善王住处不远的方,假装修行。

善王和妻子发现有位婆罗门正在附近禅定,急忙过去向他顶礼膜拜,然后,善王高高兴兴地去采集野果,准备供养这个老婆罗门。

假婆罗门看见善王渐渐走远了,便显出恶龙的原形,张牙舞爪地猛扑过去,掳了王妃就跑。王妃吓得大声呼救,但善王已走远了,根本听不见。恶龙掳着王妃,向南海跑去,途中经过一个山口。有一只大鹏鸟,正好在山顶休息。大鹏鸟看见恶龙掳着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那女子还不停地呼救,知道恶龙又在干坏事了,便张开翅膀,像箭一样地冲下来,与恶龙搏斗,想解救那个女子。

但是大鹏鸟也斗不过恶龙,最后受伤坠下,恶龙便乘机逃跑,回到南海。

兴奋地善王还在采集着野果,这个时候才发现自己的妻子不见了,所以善王决定找回自己的妻子。

善王走了很远的路程,询问了不少人,仍不知妻子的下落。这个时候他看见一只巨大的猕猴,正在河边大声痛哭。善王看它哭得非常伤心,很同情它,便问道:“你为什么这么伤心呢?”

猕猴说:“我和我舅舅都是猕猴王,但舅舅仗恃着势力强大,夺走了我的国家,掳走了我的部属,还把我赶了出来。我是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啊!请问你是谁,为什么独自一个人,在深山老林里行走呢?”

善王说:“我的遭遇和你一模一样。”便诉说了自己的经历,并告诉它:“现在我正在寻找失踪的妻子。”

猕猴王说:“如果你能帮助我,一起找我舅舅报仇,夺回我的国家和部属,我就帮助你寻找你的妻子。”善王答应了。

第二天,猕猴王带领善王来到猕猴国,与它的舅舅大战起来。善王帮着猕猴王找回了王位。

于是猕猴王下令着急自己的的部下要给善王找回妻子,在猴子们的努力下,他们碰见了大鹏鸟。

大鹏鸟问:“你们到这儿来干什么?”

猴子们回答:“有一个国王的妻子失踪了,我们正在帮助他寻找。”

大鹏鸟说:“他的妻子被恶龙抢走了,我想救她,但未能战胜恶龙,反而让它把我打伤了。现在恶龙已回到南海的海岛上。”说完就咽了气。

猴子们便回去报告猕猴王。听了猴子们的报告,善王与猕猴王马上带领群猴,翻越重山峻岭,跨过大江大河,到了南海边。

这个时候天帝也知道了这个事情,就化身为一个小猴子去帮助善王找到他的妻子。

这些小猴子们见到了恶龙,和恶龙交涉了很长的时间,才把善王的妻子给救了出来。这时,一轮丽日又重新照耀人间,七彩的长虹挂在天边,好像为善王及众猴们庆功。

这时,那个抢占外甥王国的恶王已经死去。因为他没有儿子,无人嗣位,所以全国人民都决定仍让善王来当自己的君主。他们派出大队人马,四处寻找善王,正好遇到善王与猕猴王凯旋归来的队伍。大家拦住马头,涕泣跪拜,请善王回到王位。

善王回到故国,重登王位,恶王原先统治的国家,也因无人继承而归善王统治。善王大赦天下,普行仁政。百姓们如同拨开浓雾见到青天,个个欢天喜地。

小和尚们听了老和尚讲的故事,各个欢喜,各个都说以后要像善忘一样对待众生。

不善的人,必定没有慈悲心,不慈悲的人不会有太深的善根,以慈悲修善业,是最好的修习方式。

人生也是一场修行,人人都有一颗向善的心,对待求而不得的人和事,我们每一次放手都是一种修习,这放手的因是慈悲,是开阔,是豁达,是对自己和这个世界的那份善;对待把弄是非的小人,我们谨慎大方,不但不落入他的圈套,还要以我们的智慧改变他的心念,世间最大的慈悲是度化,度化而不求对方感恩,这是大善大悲,当他的心念被真善和慈悲改变,你的心也因你的慈悲而拓展;对待忽然而来的遭遇,我们要能承受,若不能承受,折磨便如魔鬼一样时时跟随着你,掩盖你的智慧和光芒,让你陷入无边的痛,所以这承受也是慈悲,是你对自己的救度。在这次修行里,你的心会变得越来越广博能容,你善的光芒会照亮你周围所有的人和事儿。

慈悲愿力成就自己

慈悲是普济众生的大慈悲,愿力是誓愿,菩提是究竟圆满的大智慧。只有舍下小我,以大慈悲心发大愿,才能证得大智慧。

太虚法师曾经说过:“世间众生染有深浅,觉有先后,种种差别,各各不同,而佛法因之亦有种种差别各各不同以应之。广修普度一切众生行,转识成智证见真如,即成无上菩提。”

太虚法师讲过这样一个公案:阿弥陀佛在成佛之前,是妙喜国的国王,当时的时代,有一尊佛出世,称为世自在如来王,妙喜国的国王听他讲了一次经,身心欢喜,于是舍弃王位,出家皈依佛门。他拜世自在如来王为师,被赐号法藏比丘。

法藏比丘发大誓愿救度一切众生之苦,他的慈悲心感动了世自在如来王,世自在如来王为他说法,将十方庄严佛土的境界说给他听。法藏比丘凭借自己的大誓愿和慈悲心,把一切十方庄严佛土现前,看得清清楚楚,于是法藏比丘将这些佛土中的优点记在心上。

法藏比丘历劫修行,勇猛精进,善行不退,证得果位之后就建立了殊胜庄严的佛土,以度化广大苦难众生。

太虚法师说:“唯发大誓愿,才有大成就。”

我们要明了因果,多发善念,多行善事,慈悲处事,宽和待人。

一个商人历经劫难,终于将他的商品买到大江南北,他高兴地来到庙里上香,感恩佛祖给他的财富。

上香完毕之后,商人就坐着马车离开寺庙,走出去不远,天就黑了,而且下起小雨来,这时,他遇到一个男孩儿,他看到这个男孩儿正艰难地往寺庙走去。

看到商人的马车,男孩儿停了下来,他对商人请求道:“这位老爷,请帮我一把,把我送到寺庙里去吧,我是要替生病的母亲上香祈福,走了一天一夜了,实在走不动了。”

商人看了看男孩儿,有看了看天气,犹豫了。他要在晚饭之前赶回家,因为有一笔大买卖正等着他。

商人终于有了决定,他对男孩儿说:“不是我不帮你,而是我家里正有一笔买卖非常着急要谈,这三十两银子拿回家给你母亲看病吧,再过不远就到寺庙了,你应该能坚持的到。”

男孩儿把银子退回去说:“老爷行行好吧,晚饭之前我要赶到寺庙替母亲上香才才能感化佛祖,替母亲消灾,眼看时间不多了,我一步也走不动了。”

商人听了又犹豫了一下,想想那笔大买卖,把三十两银子递给男孩儿,狠狠心坐车马车走了。

这时,男孩儿不见了,佛祖出现在商人的面前。佛祖对他说:“你求我助你发财,你愿意帮助一切需要帮助的人,如今男孩儿需要帮助,你贪财而不慈悲,怎么救助他人?救助他人首先需要的不是财富,而是一颗慈悲心和一个救助他人的愿望,你空许此愿却做不到,我如何助你?”

商人没有慈悲,发愿而没有行为,佛祖怎么会帮助他获得财富呢?佛祖终于没有满商人的求财心愿,过了两年商人就生意冷清,一败涂地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慈悲之心能够得他人相助,能够遇到合适的机缘,成就自己,倘若只顾眼前利益,反而失去了前途。每个人都有修一个慈悲心。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人,在这个充满联系的世界里面,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对待每一件事儿、对待每一个人、对待每个自己接触的环境,而这些被对待者,又以他们各自的方式将这个人的行为作用返还给他,所以对每个人的慈悲愿力都能成就自己。世界和自己原本是一个共同体,你以慈悲愿力成就了别人,你就成就了自己那颗慈悲的心。抓取到的东西依然不是你的,它如同你之前拥有而又失掉的东西一样,也会失掉。所以,遇到需要帮助的人和事儿的时候,舍掉你的私心,成就人性中最完美的智慧。

同类推荐
  • 有一种智慧叫禅悟

    有一种智慧叫禅悟

    幸福无处不在,只是我们少了发现幸福的心境。本书选择了许多经典故事,从心境、生命、自然、逆境、修养、生活等方面,以禅悟的境界为读者诠释了幸福的本意,是一本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幸福宝典。
  • 修好心成好事:佛学大师开释人生的12堂明心课

    修好心成好事:佛学大师开释人生的12堂明心课

    本书通过佛学的12堂明心课,细致讲述从观照内心到开悟自我、从一份放下禅到一颗厚道心、从拥有包容的智慧到实现付出的力量、从舍下贪欲到心怀慈悲的人生开释历程,以理入事,以事入情,带领读者体会佛家的做人智慧,为那些追求幸福却又为现实所苦、被心灵围困而寻不到出路的朋友们指点迷津,重新找回真实的自己。
  • 藏传佛教认识论

    藏传佛教认识论

    量学因明视为打开佛教教理宝库的金钥匙,是证明佛与佛法正确可信的有力理论武器,将量学因明作为佛学的基础课,正式列为显学五部之首。宗喀巴大师就用因明学这只明察秋毫的“世间”慧眼和“打开教理宝库的金钥匙”,重新全面审视了印藏学者的一切经论学说,拨开了重重迷雾,打开了一个个症结,对那些被缺乏精细理性思辨素质的历代的解经者们搞得乱无头绪、错误百出、违经背理的学说观点,一一做了纠正,一个更合乎理性的、新的显密佛教理论体系,被创建了起来。
  • 红尘禅影3:黄檗无念禅师说禅

    红尘禅影3:黄檗无念禅师说禅

    《嘉兴大藏经》新文丰版第二十册《黄檗无念禅师复问》,内容含《醒昏录》。黄檗无念禅师撰,明闻校订。明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刊行。黄檗无念禅师,名深有,明末著名禅师。深得憨山、袁宏道、李卓吾诸人之推崇。本书卷一至卷三为作者回答友人询问佛法禅理与生死问题的回信,卷四至卷六收《醒昏录》、法语、酬问、牧牛图颂,及传记资料等。
  • 西北宗教论丛.第2辑

    西北宗教论丛.第2辑

    在历史的长河中,西北地区是多种宗教的传播区域,祆教、佛教、摩尼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世界性的宗教在这里竞相呈现,成为人类宗教文化的大展台。这些世界性的宗教也是最先在这里发生碰撞、交流与汇合,并互相影响,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宗教文化景观。长安以西的丝绸古道上,遍布着佛教的石窟和造像,诉说着佛教从印度一路走来的历史:祆教、摩尼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亦无不取道于丝绸古道,进入中国内地:中国土生的宗教道教亦由此传入西域、印度,丝绸古道堪称为宗教文化之路。
热门推荐
  • 不做相交线

    不做相交线

    她与他是平行线,这一生都不会有什么交集。她是这么认为的的。但是,有一天,他却对她说——平行线所代表的不是“没有交集”,而是永恒的相依。
  • 邪王独宠:王妃倾城

    邪王独宠:王妃倾城

    她,本是二十世纪的第一杀手,却因为一次任务,她是幽雪大陆琉璃皇朝丞相之女,天生废材。当她变成她,废材?她可是从古至今的第一天才。丹药?她分分钟搞定神丹。玄兽?神兽她都不放在眼里。美男?追她的都是一等一的美男子。且看她如何以红衣走天下。“倾倾,这个天下是你的,你是我的。”某个男人的出现,把她的所有桃花都掐掉。也给了她一世嫣然的爱。
  • 剑指天下逆苍穹

    剑指天下逆苍穹

    有朝一日凡是辱我,骂我,欺我的我一定会讨回来。且看一个懵懂少年如何忍辱负重慢慢修成正果抱得佳人归。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古琴余韵

    古琴余韵

    某天的嚎哭深渊引来一次切磋团战,然而谁都没有料到失误,故事也由此而起……
  • 诡魅湘西:赶尸日记

    诡魅湘西:赶尸日记

    早些年,如果您在湘西山村投宿,极有可能会见到惊悚的一幕:三五只黑色布袋在夜幕下跳动向前,或许您永远也想象不到那袋子下面是一具具死尸,也想象不到这是一种驱动尸体行走的秘术——赶尸。数千年来,因为赶尸人没有后代和他们对于自身经历几乎变态地守口如瓶,使赶尸成为湘西大地上最后的未解之谜……翻开这本赶尸日记,将带您进入一个惊险刺激而又诡异莫测的赶尸世界。
  • 糊涂读史

    糊涂读史

    作者有意识地将研究重心聚焦于明清两代的人和事。“一个朝代的偏执”是作者对明朝皇帝的性格和明朝士大夫的性情的概括,而清朝的荒唐外交活动与愚昧的“大唐中士”意识,则反映出这个老大帝国的傲慢的盛世情绪和盲目自大的自我想象。
  • 神探无敌

    神探无敌

    本文讲诉的是一个名字叫做吴狄的大学毕业生,意外被“上帝的摄像机”砸中头部导致死亡,却在7年前准备升入高中的时间段中重生。重生到平行世界后的吴狄,大脑神奇的拥有摄像机的功能,从而令吴狄在侦探界以及都市生活中所向无敌。后退:回到过去的时间段。前进:穿越未来的时间段。暂停:时间停止。还有拍照和焦距调节等等功能,让吴狄无所不能,躲避一次又一次危机,破获一个又一个疑难悬案,具体内容,让我为你们慢慢道来……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爆宠萌妻:老婆十八岁

    爆宠萌妻:老婆十八岁

    萝莉有三好,身娇体柔易推倒。大叔有三宝,体贴疼人大醋包。叶卿卿见到傅斯年的第一眼,大约就是沉陷的开始:“大叔,我和她们不一样。”“哪里不一样?”傅斯年看着醉醺醺的小野猫,卸下了爪子,卸下了防备,天真无辜又可爱。“她们想的是和你一夜情,而我,是日日日日情。”狼变,扑倒。傅斯年,A市最赤手可热的贵公子,钻石王老五,生意场的老狐狸,情场上的薄情浪子。却偏偏栽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丫头片子身上。“我问你最后一次,爱我还是爱她?”刀架在脖子上,傅斯年闭了眼睛,沉声说:“动手吧。”
  • 百里相思言不知

    百里相思言不知

    花开生两面,人生神魔间。人暂且还有两面,你又怎么知道那诛魔山下的,便是魔呢?
  • 金融公司不会告诉你的真相

    金融公司不会告诉你的真相

    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典型的案例,为你揭示一些金融市场中不为人知的内幕,揭开他们神秘的面纱,精彩的点评帮助你解开金融投资中的一些困惑,让你在金融市场的游戏中稳操胜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