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得资源的策略问题
稀缺性是资源的一般属性。稀缺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宏观上来看,人类的需求是无限的,相对于人类无限的需求来说,任何一种资源都是有限的,都有被耗尽的时候;二是从微观上来说,由于受到特定的条件的限制,资源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上表现出来的稀缺性。因此,企业在两种情况下受到资源制约的特征表现得特别明显:一是企业所依赖的资源在总量上供求严重不平衡,资源会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因素;二是在企业业务的快速发展时期,企业对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等方面都会提出新的要求,而企业资源的供应渠道却无法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此时资源会在一定时期内表现出稀缺性。如果企业的快速发展与行业的快速发展刚好同步,则相关资源的稀缺性会表现得更加明显。在资源稀缺性比较严重的情况下,每一个企业为了谋求发展,都会试图占有、控制更多的资源,甚至会试图垄断相关资源以获得超额利润。在这种情况下,能否取得、控制足够的相关资源,以在与对手进行竞争的过程中占据优势,就成为企业生死攸关的重大问题。事实上,因为控制了某种关键资源的绝对垄断地位而获得竞争优势的例子比比皆是,因为失去了某种关键的资源而导致整个企业衰败甚至死亡的例子也并不鲜见。
为了有效地取得和控制相关资源,我们必须讲究取得资源的策略:
一、把握趋势、顺势而为。孙子兵法曰:“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我们从电视画面中泥石流疯狂推进的场景,就可以深切地体会到“势”的力量是如何惊人。在电视画面中,暴雨在陡峭的山沟里奔腾,原先试图阻碍洪流的泥砂、石块、树枝也被雨水挟持成了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份,这些固体物质最高时占到了泥石流的80%,它们增强了泥石流的冲击力量,使得泥石流越发势不可挡,不仅可以冲毁所经之处所碰到的一切,还可掩埋乡镇农田,阻塞河流,给人类造成极大的危害。“势”的力量如此之大,借用“势”所形成的巨大力量,这是很多成功人士的诀窍之一。秦末时陈胜、吴广以一介平民的身份揭杆而起,居然一呼百应,天下英雄纷纷依附,最后推翻了貌似强大的秦朝,这是因为他们顺应了“官逼民反”的大势的结果。《孙子兵法》中说:“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清末“红顶商人”胡雪岩说:“‘势’与‘利’是不可分割的,有势就有利。‘与其待时,不如乘势’,许多看起来难办的大事,居然顺顺利利办成了,就是因为懂得‘乘势’的缘故。”香港著名财经专栏作家曹仁超先生甚至说:“致富之道,一字记之曰势”。作为企业的管理者,要顺势而为,首先要认识企业的发展规律,要认识行业的发展趋势,要认识宏观经济形势,要认识国家的调控政策,要认识社会发展的潮流。只有在准确地把握“大势”的前提下,顺势而为,根据“大势”决定企业的发展方向,根据“大势”决定企业的经营方针,才可以有效地聚合资源,达到一呼百应的效果。
二、提高企业资源运用能力。资源取得与资源运用是一个业务循环中的两个环节,它们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联系,资源取得对资源运用有影响,资源运用同样对资源取得有反作用。如果一家企业整合资源、配置资源、使用资源的能力较强,水平较高,那么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将会更强,资源的选择面可以更广,对资源供应的反应速度将会更快,与资源供应方的讨价还价能力将会更强,资源内化的速度将会更快、内化的程度将会更高。由此可见,资源运用能力的提高也会有助于资源取得能力的提高。
三、抢占控制资源的制高点。正所谓“近谓楼台先得月”,要想获得控制资源的优势,必须占据能够控制资源的有利位置。秦朝的李斯是较早运用这个原则获得成功的人之一。李斯在26岁时,还只是楚国上蔡郡府里一个看守粮仓的小文书,他的工作是负责登记仓内存粮的进出数,简单而又平庸。有一天,李斯到一个厕所解手,不小心惊动了厕所内的一群老鼠。这群老鼠个个瘦小枯干,探头缩爪,而且毛色灰暗,身上又脏又臭,让人恶心之极。李斯看见这些老鼠,忽然想起了自己管理的粮仓中的那些老鼠,那些家伙一个个吃得脑满肠肥,皮毛油亮,整日在粮仓中大快朵颐,逍遥自在,与眼前厕所中这些老鼠相比,真是天上地下啊!它们之所以会有如此大的区别,没有其它的原因,只是“在仓在厕”的区别而已。李斯突然领悟到,人生如鼠,不在仓就在厕,位置不同,命运也会不同。自己在上蔡城里这个小小的仓库中做了8年小文书,从未出去看过外面的世界,不就如同这些厕所中的小老鼠一样吗?整日在这里挣扎,却全然不知有粮仓这样的天堂。于是他第二天就离开了这个小城,后来投奔到一代儒学大师荀况那里,学得了经世济民之术。再后来,结识了吕不韦,能力逐步被秦王嬴政发现和认可,最后成了千古一帝秦始皇的宰相。对于企业来说,在企业选址的过程中,如果只图地价便宜,而使得企业远离人力资源集散地、原材料集散地、外发加工厂集中地、专业批发市场等资源制高点,则今后在竞争中不免会要处于劣势。
四、灵活运用竞争与合作的方式。企业取得资源,不唯有竞争一途,还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来取得资源。有的时候,无序的竞争只会导致资源的破坏。因此,企业之间可以通过谈判制订某种游戏规则或者通过某些组织居中协调来分配资源。在某些情况下,企业可以通过合作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双嬴的局面。
五、“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所谓“高筑墙”,是指积极构筑资源取得的壁垒;所谓“广积粮”,是指要认真识别企业的战略资源,并积极地、大量地储备各种战略资源;所谓“缓称王”,是指企业战略资源的来源渠道以及储备情况要秘不示人,不要轻易将企业的资源实力暴露给竞争对手。
六、不择细流、不求完美。“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这是秦时李斯劝告秦王嬴政广纳贤才的一句话。意思是说:泰山之所以有这样的高度,是因为它从不拒绝碎块的土壤;河海之所以有这样的深度,是因为它不拒绝涓涓细流。
取得资源的基本原则
一、就“远”不就“近”原则:也就是企业评价一种资源的价值时,应该依据其长远价值,而不是依据目标资源的现有价值来评估。企业要根据自己的战略目标和未来的发展规划可能出现的资源需求,制订战略储备计划,在必要时预先储备土地资源、人力资源、专有技术、关键的原材料等,使企业的资源战略与企业的发展战略能够配套协调,保证企业战略目标能够顺利实现。
二、就“高”不就“低”原则:也就是要尽量利用目标资源价值较高的属性。每一种资源都会有很多种属性,资源的多种属性决定了资源具有多种使用价值。任何一种利用资源价值较低的属性而使得资源价值较高的属性无法得到利用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是一种浪费。因此,在取得资源时,要看是否利用了目标资源价值最高的属性,如果没有,则必然会在对这种资源的竞争中落败,这种资源必然不是企业可以长久利用的资源。
三、就“先”不就“后”原则:正所谓“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稀缺矿产、关键人才、有利位置的土地、专利技术、行政许可权、行业标准等多种资源都具有独占性、排他性,谁抢先控制了这些资源就意味着控制了某个行业或某个地域的业务,就可以达到“抢先一步、领先一路”的效果。因此企业一定要争取先人一步,抢占先机。比如,中国光大实业公司董事长王光英曾经从多种渠道获取了一个重要的信息:智利有一家铜矿即将倒闭,矿主在企业倒闭前订购了各种型号的汽车共1500辆,而且全是新车。这些车刚刚购进,矿山便倒闭了。为了偿还债务,矿主决定将这批新车折价拍卖。王光英得知这个消息后,迅速派出一支采购小组,并把拍板成交的大权交给他们,他说:“只要质量好,价钱便宜,你们说了算。”于是,由有关技术专家组成的采购小组很快乘飞机直抵智利,对所有汽车进行了现场验货,并着手与拍卖方接触洽谈。当他们做了很多工作之后,一些竞争对手才珊珊来迟,而且无法直接拍板。拍卖方因为时间所限,最后以原价38%的低价将这批汽车卖给了唯一一家作好了准备的光大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