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俄罗斯普通民众来说,金融风暴带来的最大威胁是物价上涨。一方面,金融危机也使俄国零售网络受到打击。由于无法争取到采购大批日用商品所需的贷款,许多俄罗斯批发商面临破产,这势必加剧通货膨胀。另一方面,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生产、运输、仓储等环节成本的增加也会抬高物价。此外,全俄社会舆论研究中心公布的一项民调结果显示,41%的俄罗斯人都认为,全球金融危机已对他们的个人财产情况产生不良影响。在被访民众中,有44%的人认为,金融危机将对俄罗斯整体经济形势产生不良影响,其中14%的人相信俄罗斯经济恶化迹象已经初露端倪。
近几年来,俄罗斯因其储量丰富的石油、天然气价格的大幅上涨而给经济注入了强劲活力,俄罗斯人的生活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凭借石油、天然气的巨额收入,俄罗斯又恢复了昔日大国的自信,政治、军事等领域都寻回了当年的大国风范。而今,由于石油、天然气价格的暴跌,俄罗斯的经济支柱有点悬了。
5.澳洲未能免疫
让我们再到大洋洲,看看金融风暴下的澳大利亚。
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澳大利亚也受到了一定影响,货币贬值,股市大跌。澳大利亚央行表示,自2008年7月以来,澳元兑美元已经累计下跌30%左右,这主要是因为,面对动荡的市场状况,投资者纷纷抢购避险资产,同时拋售澳元。澳元的迅速贬值促使澳大利亚央行在10~11月期间屡次入市干预,干预的理由是流动性不足,汇率出现无序波动。澳大利亚央行在研究报告中称,随着电子经纪业务的逐渐成熟,澳元兑美元交易市场的流动性已显著改善,但自从2007年8月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情况有一定程度的恶化。
与货币贬值相应的是股指下跌。从2008年9月起,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澳大利亚股票综合指数竟跌去了1000多点。股指大跌,使澳大利亚许多富豪的资产大幅缩水,有的缩水竟高达90%。2008年5月,澳大利亚权威财经杂志《BRW》公布了年度200大富豪排行榜,FMG金属集团总裁福雷斯特以94亿澳元的身价高居榜首。而半年过去了,福雷斯特现在的心情只能用欲哭无泪来形容。根据《星期日电讯报》报道,FMG股价从半年前的11澳元跌到了11月份的1.3澳元,福雷斯特94亿澳元的资产跌得只剩了12亿。而富豪榜上排名第三的澳大利亚媒体巨头詹姆斯·帕克也很受煎熬,他的财富从61亿澳元锐减到了26亿澳元。曾进入澳大利亚亿万富豪榜的华裔科学家、无锡尚德电力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施正荣的财富从23亿澳元降到了3亿澳元,缩水87%。澳大利亚零售业巨头弗兰克·罗伊的个人财富也从63亿澳元减少到了44亿澳元。从5月到10月,澳大利亚的44位亿万富翁只剩下24位,44位富翁的个人财富损失合计超过210亿澳元。
澳大利亚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国家,农业、矿产资源出口占国民经济相当大的比重,在世界相应出口中也占相当大的份额。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最大三家铁矿石企业的两家——澳大利亚的必和必拓与力拓已相继减产,并一再下调产量。2008年12月15日,澳大利亚农业资源经济局局长格莱德表示,预计澳大利亚2008~2009财政年度的商品出口收入将降至1920亿澳元(约合1250亿美元),其中羊毛产品、矿物和能源产品的出口额降幅最大。出口商品价格下滑及需求量减少是导致出口收入下降的主要原因。格莱德还说,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进一步恶化,澳大利亚农业资源经济局有可能再次下调2008~2009财政年度的商品出口收入预期。
建筑业的下滑也显示了经济的收缩。澳大利亚住宅工业协会设计有一套建筑业表现指数(PerformanceofConstructionIndex,PCI),指数共100点,50点以上表示经济活动扩张,50点以下则表示经济活动收缩。该指数显示,2008年,受全球经济和金融危机影响,为规避风险,澳大利亚建筑业活动出现比前几个月更快速的下滑趋势,已连续9个月收缩。11月,PCI指数下滑4.4点,跌至32.0点,这也是自2005年9月PCI指数发布以来建筑业表现的第二大跌幅。相比之下,10月份,英国建筑业指数下降到了35.1点,德国建筑业指数下降到了43.1点。多数建筑公司把业务量下滑归因于持续的经济危机以及需求的下降。
另一个反映景气状况的就业,也显示了经济疲弱。调查显示,2008年第四季度,澳大利亚招聘广告投放量大幅减少,互联网招聘广告同比下降16.6%,报纸招聘广告下降42.7%。11月,澳大利亚报纸招聘广告降到了1991年以来的最低年比升幅,而9~11月,澳大利亚报纸招聘广告创下了30年来的最高降幅。经济界人士认为,招聘广告数量下降,显示全球金融危机对澳大利亚经济影响很大。澳大利亚财长韦恩·斯万表示,2009年,澳大利亚经济增长将放缓至2%,低于政府5月预测的2.75%。税收收入将在2009~2012年四年间减少400亿澳元(280亿美元)。斯万表示,澳大利亚显然不对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放缓具有免疫力,只是比起其他国家能更好地承受危机的影响。
四 五洲协力抗风暴
当金融风暴在2008年初冬给世人带来寒意的时候,世界各国的政要和经济界人士仿佛当头浇了凉水一般警醒过来,也行动起来。起初是一番呼吁和吵嚷,呼吁经济好、外汇多的国家去美国救市,吵嚷着寻病根、严监管;接着就行动起来,先是山姆大叔解囊自救,接着是欧洲国家纷纷出台救援计划,其间还穿插着走马灯似的峰会。虽然此次抗击金融风暴还免不了“各人自扫门前雪”之讥,G20伦敦峰会尚未召开,美欧在会议主题上就出现了争执,但各国总能坐到一起来,行动体现出前所未有的步调一致,也算得上是五洲协力抗风暴了。
1.山姆大叔无奈自救
2007年春天次贷危机爆发之初,可以说美国政府并未采取强有力的积极措施。贝尔斯登的倒塌虽然动静不小,但华盛顿当局似乎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直到雷曼兄弟的事情出现,华盛顿当局才发现了问题的严峻。而那时,事态的变化已是日新月异、令人措手不及,等待救援的金融机构一家接着一家,根本无法兼顾。就这样,美国政府向“两房”注入了大量资金,接管了美林、高盛、摩根,可怜的雷曼兄弟却只能猝死。
救火要用水,救华尔街的金融精英们要用的是大笔的钱。2008年10月4日,美国国会众议院就布什总统的7000亿美元“问题资产救助计划”(TAPP)进行表决,通过了这一方案。至此,美国政府庞大救市计划的资金算有了眉目。而在此前,这一计划曾一波三折。
美国政府7000亿美元的救市计划是2008年9月20日提交国会的,此后争议就一直未停止过。在政府敦促国会通过救市方案之时,有122名经济学家联名致信国会,反对这一计划,认为是对自由竞争市场的粗暴干涉,是对市场长期游戏规则的破坏;美国民众也表示反对,民意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民众反对用纳税人的钱去救市,特别是金融机构的那些CEO在搞垮了公司以后还可以拿到巨额的薪水或退休金,激起了美国民众的强烈反感。
来自美国民间的“骂名”让美国国会不敢轻易表态,因此,9月28日还有消息说国会两党已就救市计划细节达成一致,允许政府分阶段使用7000亿美元用于救市,可是就在第二天,众议院就否决了救市方案。相对“骂名”的是,对于美国国会来说,他们也不敢承担损害美国经济的“罪名”,而且救市至少存在着恢复市场信心的可能性,而如果不救,则根本看不到经济好转的迹象。所以,尽管参众两院对救市计划从先前达成一致发展到后来否决,但人们相信国会最终肯定会批准通过这一计划。布什政府在国会否决救市计划后,马上对计划进行了修订,推出新版计划,随之获得了国会两院批准通过。
新版本的救市方案包括对储户的保护以及对公司税务方面的优惠。经过修改的方案包括联邦存款保险金额的上限由10万美元提高到25万美元;同时也包括了曾被众议院否决、价值1100亿美元的延长税务宽减措施。其中2500亿美元立即拨付使用直接购买银行股份,最大一笔是购买总部位于明尼阿波利斯的美国银行公司的股份,耗资66亿美元;最小一笔是购买总部位于洛杉矶的百老汇金融集团的股份,耗资900万美元。在这之前,美国财政部已斥资1250亿美元购买了花旗银行、富国银行等9家美国大银行的股份。时任财政部长保尔森对国会表示,在布什政府卸任前最多使用7000亿美元资金中的一半。这意味着奥巴马政府将决定如何使用剩余的3500亿美元。但如何使用则需要接受国会监督。
计划出台后,业内人士曾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三项标准,即三“T”——针对性(targeted)、暂时性(temporary)和及时性(timely)对该计划作出了评估。由于该方案最初设定向金融机构购买次贷产品等不良资产,此举被业界认为有助于价格重新发现,使金融机构无需对金融资产过度减记,也能防止资产负债表持续恶化及股市恐慌性抛售使更多企业陷入危机的恶性循环,有助于稳定金融市场。但同时业界人士也认为,该方案欠缺暂时性和及时性,唯独针对性很强。然而在救市方案出台后仅仅一个多月,2008年11月12日,财政部长保尔森宣布,美国政府将对以“问题资产救助计划”为核心的7000亿美元救市方案进行重大调整,计划中的剩余资金不会按原计划购买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而改为用于支持银行系统以外的证券化信贷市场,包括信用卡、汽车和助学贷款市场,并向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注资。这就意味着几经波折才出台的救市方案就连仅有的针对性也失去了。
随着越来越多陷入困境的公司暗示需要得到资助,美国政府的救市计划面临着巨大压力,资金捉襟见肘。救市计划获得批准仅仅一个半月后,在国会批准的首批3500亿美元资金中,财政部就只剩下了600亿美元。获得政府救助的“两房”也声称需要政府的第二批注资。另一个显示金融公司所面临困境的迹象是,美国运通公司转变为银行控股公司的申请迅速获得了联邦储备局的批准。此举为这家信用卡巨头从财政部获得纳税人资金的注入铺平了道路。一直在积极游说政府资助的三大汽车巨头亦称,如果其财务状况不能保持稳定,可能会在年底前无法偿还部分到期债券。这种此起彼伏要求资助的呼声自然在不断给布什政府带来扩大“问题资产救助计划”范围的压力。
不仅资金捉襟见肘,救市的效用也受到了广泛的质疑。美国政府的救市计划并未能挽回投资者的信心,股指仍然跌跌不休。金融机构高管薪酬状况不明,离职费高得出奇,以及拿着刚得到的救助资金豪华度假,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诟病。众议院议长南希·佩洛西说:“政府问责局的报告令人泄气,表明财政部对救市计划的执行情况缺乏透明度,没法向美国纳税人交代。”而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则直斥7000亿救市计划是“金钱换垃圾”。
新任总统奥巴马就任之前已经在积极筹划抗御金融风暴。与布什政府不同的是,奥巴马政府更侧重民生,把着力点放在了就业、社会救济和福利等方面,包括让那些买了房子的人保住房产。在宣誓就任后,奥马巴政府在一个月内就促成了新的8000多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动作不可谓不神速。然而,美国金融机构的状况仍然不见好转,实体经济业已陷入衰退,失业率也屡创历史新高。
2.各国央行慷慨解囊
在美国推出7000亿美元银行救援案之后,欧元区一度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市场早就期待深陷危机的欧元区也推出类似的统一行动。但是,在2008年10月初的小型峰会上,德、法、意、英等国首脑却未能就出台地区救援计划达成一致。2008年10月12日,欧元区15国领导齐聚巴黎,就推动地区银行救援再度商讨。这次峰会也是自欧元区创始以来首次举行的国家和政府首脑级会议,而最终的会议结果也没有令人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