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912300000036

第36章 前清移民与三峡移民

移民,在我国也算历史悠久,从先秦时期就有了较大规模的移民。

从历史上看,三峡地区的移民活动在2000多年中从未停止过。但是,当代三峡百万移民时代背景、目的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次伟大的移民运动,古时候的任何移民运动与今天相比,都不可同日而语。

三峡地区历史上发生的大规模移民运动,就是人们嘴里常唠叨的“湖广填四川”。当时的“湖广人”,泛指从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和江西、安徽、河南等地进入巴蜀地区的移民。

进入巴蜀地区的移民在移民运动的前期,有很大一部分是非自愿移民。当时的清政府组织移民进川垦荒,采取强迫措施,抓人入川,一抓就是几十人、几百人。用绳索捆住手、拴住脚,像北京的冰糖葫芦一样连成一串,由扛着红缨枪、大刀的官兵押解入川。

被押送的移民途中大小便,要向押送的官兵报告,请求解掉捆手的绳索,叫“解手”,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这种叫法就沿袭了下来;至今,在四川和重庆,不管是农村院落的赤脚农家人,还是大城市西装革履的潇洒者,都习惯把大、小便称之为“解手”,而且有“解大手”和“解小手”之分。

当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移民们为了求生存、求发展,走山路,蹚河流,历经千般辛苦、万般磨难才进入巴蜀地区。他们在官兵的督促下垦荒耕田,用智慧和力量,用血与泪、灵与肉,谱写出了一部部惊天地泣鬼神的创业史,为巴蜀的经济复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清朝政府为何要开展大规模的移民运动呢?人们常说,历史是一面镜子,不妨看看清政府移民的缘由。

从顺治元年到康熙十九年,清军连续37年与张献忠义军、吴三桂叛军,在巴蜀土地上进行围剿与反围剿。长时间残酷的拉锯战,使人口骤减。据史料记载,清军曾六次杀进成都,六次杀进重庆,直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血流成河。

著名史学家郭沫若先生是福建入川的移民后裔。他在《我的童年》中记述了战争与移民的关系:“……四川人在明末清初的时候遇到过一次很大的屠杀,相传为张献忠剿杀四川。四川人爱说:‘张献忠剿四川,杀得鸡犬不留。’这虽然不免有些夸大,但在当时,地主杀起义农民,农民杀反动地主,满人杀汉人,汉人杀满人,互相厮杀的数量一定不小。在那样广大的地面,因而空出了许多吃饭的地方来。在四川以外,尤其是以人满为患的东南,便有一个规模相当大的移民运动向西发展。现在的四川人,在清朝以前的土著是很少的,多半是些外省的移民……”

明末清初,战争、瘟疫、灾害恰似一胞孪生怪胎。由于战争异常残酷,致使尸骨横陈,蝇蚊遍地,瘟疫很快流行、蔓延起来。

顺治四年,巴蜀大地连续三年遭受罕见的大旱灾,烈日高悬,赤地千里,饿殍盈野,人口一下骤减到历史最低点。据史书记载,当时四川这个泱泱大省,仅仅只有60多万人口。

面对“有可耕之地,无可耕之人”的凄凉景象,清政府倡导、组织、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声势浩大的移民入川运动。

移民运动之初,非自愿移民占了绝大多数。“湖广”和江西、广西、广东、河南、安徽等省督抚“奉旨行事”,不管你是否愿意,捆上双手就押解到四川。

日子久了,被强行押解进入巴蜀的移民越来越多。

这些移民在经历远离故土的大悲大恸之后,不得不面对现实,直面人生。无论多么艰难困苦,还得顽强地生存下去。

很快,这些“湖广人”惊奇地发现,巴蜀大地原来是个不可多得的好地方,正如官府宣传的一样:是一个富饶之乡,是天府之国。这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回了老家。

于是,移民运动悄然发生了变化,在政府的倡导下,在垦荒种粮、减免税赋等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吸引之下,经商者、开发者、逃荒者、避祸者、避难者、避乱者、从军者,纷纷从各地如潮水般涌入巴蜀大地,摇身一变成了“川耗子”。

现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戏谑地称四川人、重庆人为“川耗子”,其实这也是移民文化的一种积淀。当年,由“湖广”地区迁入四川的移民返回老家探亲,因为来自三国时期的“蜀国”,不知姓名的当地人就称其“老蜀”,这位叫“张老蜀”,那位叫“王老蜀”,老蜀就是老鼠,声调平仄都一样,老鼠的俗名叫耗子,所以,四川人就理所当然地变成了“川耗子”。

从历史学、社会学的角度看,历史和现实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湖广填四川”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场罕见的、规模巨大的、时间跨度长达一个多世纪的移民运动。这是清王朝政府为了全国的政治生态、人口生态、经济生态取得均衡的一场省际移民运动。

而当代三峡百万移民,则是由共和国的头号工程项目——三峡工程的开发而产生的大规模省际移民运动。简言之,是一个项目开发性移民。它的直接目标,就是为国家的经济复兴奠定基础。

“湖广填四川”时的移民,挥泪远离故土,谁都不相信到了巴蜀地区会有好日子,谁都认为命运会从此“坠入地狱”。但作为清王朝来讲,进行这次大规模移民,实际是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恢复生产的一次规模性的经济运动。

前清时期,清政府组织了10多个省区移民走进巴蜀大地。而三峡移民是大部分就近安家立业,政府组织一部分移民走出去,在10多个省区安家落户。古代移民从10多个省市来,当代移民又回10多个省市去,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巧合。

清王朝的移民政策执行人主要是地方官员,中央政府制定的政策自上而下,层层贯通,落实到基层就是州官、县官的职责。地方官员几乎包揽了赋税征解、治安教化、防灾赈荒、发展生产等事务,在处理纷繁复杂的移民具体工作中,州官、县官的身影无处不在。

由于地方官员与中央政府所处的位置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也就不一样。地方官是站在所辖的行政区划负责的角度看问题;而中央政府则是面对国家的统筹发展,从整体上综合考虑问题;很多时候会以一省一区的不平衡换取国家的大体平衡。

州县官员的身份更利于接近民间生活,更能体察民情,他们看到的问题是最直接的,也可能是最真实的。因此,由州县官来负责移民工作是一种可以运行的体制。更何况有“天下之治始乎县”之说。

“湖广填四川”是清政府组织、倡导、并“一竿子插到底”的运行体制,用今天时髦的话来说叫“政府行为”。

三峡移民工作的运行体制是:“中央统一领导,分省(市)负责,县为基础。”重点突出了县一级政权的作用,这也是“政府行为”。

清王朝为搞好移民运动,要求州官、县官把解决移民的衣食住行当做主要任务,把是否妥善安置好移民,作为对官员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在今天看来,仍有不少借鉴意义。

前清时期,顺治、康熙、雍正几个皇帝,为鼓励从事“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的官员,制定了一系列奖惩办法。

康熙皇帝即位后,除遵照顺治制定的规定外,还对自督、抚至州、县、卫、所各官员许诺,如能加开垦土地者,则予以奖励。并对一年内无开垦者罚俸半年的处分等问题,作了具体的补充规定。

康熙七年,全国早已取消招移民授职,但康熙十分重视从史书上获取历史经验教训,采取了“宽平公正,因时制宜”的治国方略,特准许巴蜀地方文武各官招移民复业,每一百家记录一次,四百家加一级,五百家加两级,六百家加三级,七百家以上不论俸满即升。

皇帝一倡导,地方官自然不甘落后,纷纷依据“中央政策”的框架,因地制宜出台了一系列助推移民运动开展的政策。

四川巡抚张德地提出了更加积极的奖励官员的办法:“臣更有请者,无论本省外省文武各官,有能招民30家入川安插成都各州县者,量与记录一次,有能招60家者,量与记录二次,或至百家者,不论俸满即准升转。”

张德地身为地方官员,深知移民垦荒的紧迫性。由于措施得当,成效显著,后被“中央政府”授予工部尚书头衔。

蔡毓荣在担任四川湖广总督五年间,由于招徕移民有功,在康熙十三年,以“以招民垦荒功,加兵部尚书”职。

此外,四川巡抚年羹尧,保举蓬溪知县徐缵功,因其在任内安插移民1200多户,功劳得到后人的认可。新津县知县常久经,原是陕西洋县进士,后任职于新津县,因其招徕移民垦荒,体恤民苦,民众称誉为有“真父母之铭”,因而以突出的政绩流传后世。

但是,随着移民政策的实施,大批移民进入了巴蜀地区之后,移民进程中的许多矛盾就暴露了出来。康熙年间,一官员对“招民三百例即升官”的政策提出质疑,如果地方官员为了升官发财,只图虚报招民垦荒的成果,那么由此产生的沉重税赋最终会落到农民头上,其结果是官员得利百姓遭殃。当时,种种徇私舞弊、发移民财的官员不是少数。

清朝初期,全国各地开垦的荒地征收赋税均是“三年起科”。所谓的“起科”,就是征收新垦荒地的钱粮赋税的起始时间。

到了康熙年间,下诏对入川移民实行“五年起科”;到了雍正元年,为鼓励对山区荒地的开垦,特别规定“荒田耕种,六年起科,荒地耕种,十年起科”;乾隆五年,皇帝又颁旨:“零星土地听民开垦,永免升科。”

这几代皇帝所颁布的优惠赋税政策,极大地鼓舞了民心,充分调动了移民的积极性。

但是,这个政策也有负效应。不少移民进入巴蜀地区开荒之前,把老家的田产地亩悉数变卖,等到5年“起科”优惠政策期满之时,移民就回到湖广地区要回自己的房屋地产,由此而引起的争讼很快波及到湖广和四川省。官场有舞弊,移民也有不少人钻政策的空子,这两类情况相当普遍。

尽管“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政策出了不少问题,但清王朝对移民采取冷静而宽容的态度,以安定为本,以“抚绥而安全”为基本前提。但对“地方官吏,坐视百姓之远徙异乡,而不知轸念,断不可不加惩戒”。

对移民宽,对官吏严,也是当时清政府在移民运动中的一大特色。

即或是修改和调整移民政策,也是在“以爱养百姓为务”的前提下进行,对百姓充满了体恤和关怀之意。

中国历史上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只有两个:一是元朝,蒙古族统治中国97年;二是清朝,满族统治中国达268年。这是一个史学家、社会学家仍在不断研究的课题。为什么一个少数民族,能在一个以汉族为绝大多数的国度统治200多年?除了军事上的强悍和历史机遇之处,这与前期几位皇帝治国安邦的策略有极其重要的关系。清朝的几位皇帝在“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出现极为复杂的局面时,提出了“安民为先”、“裕民为上”、“便民为要”的治蜀方略,这不能不说是当时执政者的一大奇迹。

清王朝的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个皇帝皆是铁腕人物,采取的也是铁腕政策。他们从强迫移民开始到自发性移民、主动移民的大潮形成,也是颇费周折、煞费苦心。

从史料中看,“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持续了100多年,除前期“武装解送”移民进入巴蜀,后期绝大部分是主动移民。这些移民对恢复巴蜀经济,医治战争、瘟疫、灾害留下的创痕发挥了巨大作用,为创造历史上著名的“康雍乾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分析一下300年前的移民运动不难看出,要大规模迁移非自愿移民,政府必须唱主角,没有政府的“铁腕儿”,几乎不可能进行大规模非自愿移民;而要把被动移民演变为主动移民,这是在政府一系列“安民”措施的作用下,移民认为比原来故乡生活好,所以才鼓动更多的移民进入四川。移民能在一块陌生的土地上生存、生活下去,绝非两三年、七八年就能做到。真正让移民扎下根来,使移民在生活质量上必须有所改变,这又是一个漫长、艰辛的过程。

由于把官员们的政绩、升迁、奖惩与移民垦荒结合了起来,极大地调动了地方官员的热情和积极性。有的地方官为组织男、妇移民全力垦荒种地,竟做起了托幼等后勤工作:“男妇出耕,送幼子于署,官为视弄之,至夜引回。”为帮助移民,官府当做托儿所幼儿园,负责煮饭喂孩子,这在当时民见官就“下跪作揖”的封建王朝,真是不可想象的一番景象。

清王朝移民运动的一个有力主张,就是要迅速恢复移民的生产、生活,不论是移民还是政府,“剃头挑子一头热”不行,还得“两情相悦”。

今天,我们进行艰苦卓绝的三峡大移民,重庆市政府制定的奖惩规则与古人有惊人的巧合。如重庆市市长、副市长分别与区、县长和分管移民工作的副区长、副县长签订了责任状,完成任务则奖,完不成任务则实行惩戒。

三峡移民从1985年试点,1993年正式开始移民算起,要到2008年才能结束,时间长,跨度大。如果一个人大学毕业之后就从事移民工作,到2009年移民搬迁结束,他的“娃儿也大学毕业了”。但是,搬迁结束只是“移民工作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移民搬迁过后的稳定、发展,逐步走向安康,却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重庆市政府为保证移民工作的连续性和移民干部的相对稳定性,防止在任的地方官员突击使用移民资金,把移民任务抛给后来人,政府对移民区的干部许诺,凡是移民干部政绩突出者,可以实行提职不离岗,仍干移民工作的老本行。

2005年,就有开县移民局党组书记陈能文、奉节县移民局局长孙开武、忠县移民局局长杨文祥等人提职不离岗。

当然,要执行这些规定也有难度,有的人就不理解。一位教授公开质疑,干部已搬掉铁椅子,废除终身制,重庆库区的移民干部提职不离岗,是不是一种变相的终身制?

三峡百万移民是一个超大型的复杂工程,从某种意义上讲,移民官员和移民是构成这个工程的主要细胞。要激活细胞,调动积极性,把“被动型”的移民变为“主动型”的移民,则需要更多的研究如何刺激百万移民这个大细胞。

古时的“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清王朝为大量招徕移民,安定和安置好移民,使被动入川的移民向主动移民过渡,为此制定了一系列“安民”、“惠民”的优惠政策。

如对土地所有权的确认就是一项有力举措。康熙二十九年,清王朝制定了“凡流寓情愿,垦荒居住者,将地亩永给为业”。这一“招法”,收效大为显著,入川移民络绎不绝。雍正六年,“中央政府”又细化、补充了土地所有权的规定,给移民吃了一颗“定心丸”。

三峡库区在安置农村移民之前,就大规模调整土地,虽说是“一平二调”,但让每户移民都有一块属于自己耕作的土地。这是从根本上解决了移民“无地不稳”的做法。让农民“耕者有其地,居者有其房”,对稳定库区农村移民的基本生活,发挥了“一块奠基石”的作用。

清王朝还在移民户籍权、子女入学、考试等方面为移民提供诸多便利。康熙、雍正、乾隆等皇帝鼓励移民安家落业,拥有户籍权,可及时在四川赶科赴考,并优惠“蜀省流寓之民,有开垦田土纳粮当差者,应准其弟子在川一体考试,著为例”。

今天,国家政府也为三峡库区的教育提供了诸多优惠和便利条件,移民区的子女高考一律加5分,使不少徘徊在高考分数线边缘的移民子女,转瞬间破涕为笑,并昂首挺胸进入高等学府接受高等教育。2004年6月25日中午,长航“江山19号”轮满载外迁移民驶过波光粼粼的南京长江大桥,移民子女谭俊考上大学的消息在船上不胫而走。

搬迁之前,谭俊家住重庆市万州区太龙镇龙门村1组,这次要外迁到江苏省通州市川港镇川北村15组。因此,在填报高考志愿时,谭俊就毫不犹豫首选了南京的一所大学,因为,这里离新家乡近一些。轮船自22日上午从万州港启碇,谭俊一家人泪别故乡之后,都惦记着高考成绩的事。重庆市为了方便移民在外迁过程中查询高考成绩,专门开通了手机短信息查分系统,并在第一时间把高考信息告知这些迁徙途中的移民考生。

多少次查询,多少次等待,谭俊在24日凌晨0点45分才收到了高考成绩。他实际得分449分,比重庆市划定的一般本科分数线低一分,但是,国家为移民子女加5分的政策就使他跃上了一般本科的录取线。

24日晚,重庆划定分数线,25日凌晨0点55分,谭俊就收到了详细信息。于是,他激动得泪水涟涟地频频给同学发短信息,告诉同学们他可以读一般本科啦。

在船上,最高兴的要数万州区移民局局长钟吉鹏,他到404房间来对谭俊一家人不停地恭喜,他提醒太龙镇的干部说,明天谭俊到江苏新家后,一定要好好为他庆祝一番。

对移民局长来说,还有什么比移民子女考上大学更高兴呢?涪陵区移民老孙的孩子高考差4分上录取线,加上5分就超过录取线1分。他说,正是这5分“救了孩子的命”。

库区不少移民家庭、移民考生享受到了高考政策的优惠。我在库区上下采访,许多移民提起这项优惠政策就赞不绝口。别小看这5分啊,他改变了多少移民子女的命运?减去了多少移民心中的忧烦?

清王朝入关一统江山之后,是一个新生的政权,在当时可以说是“百业待举,百废待兴”,在医治战争创伤、恢复生产的同时开展大规模的移民运动,决策层可以说是下了很大的决心:移民运动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清王朝上下都知道,要让从异乡迁到巴蜀地区的移民多“拓荒种地”,安心生产,让其生存条件迅速得到改善,就要实行一系列的政策倾斜和强有力的扶持。首要的就是减免赋税吸引移民和稳定移民的生活,让移民搬到新家后,家庭经济有一个休养生息的“喘息期”。为安置好移民,官府还提供牛种、口粮、补贴银子等经济方式,全力抚助移民。

顺治皇帝准许“四川荒地,官给牛种,听民开荒,酌量补还价值”。

雍正五年,川陕总督岳钟琪就两湖、两广、江西等地逃荒者已达数万户的实际情况,奏“请开招民事例,给穷民牛具籽种,令其开垦荒地”。雍正皇帝迅速批准,并调拨10万银两入川应用。

第二年春天,户部又批准四川巡抚张德疏奏,对入蜀开垦荒地的移民人户“应给牛种口粮,照滇省之例,每户给银12两,仍令五户环保……所领牛种价银,统于原籍地方官迄赔,免其在川扣还”。

每户给12两银子,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大数目。直接把扶持移民的银两发到户,对激励人心、深入持久地开展移民运动“恢复山河经济”发挥了难以估量的作用。

从以上可以看出,前清的移民政策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政府根据各个时期移民运动发展的不同特点,不断地调控移民政策,倾力扶持移民,使移民之浪潮跌宕起伏,多姿多彩。

我们今天进行三峡百万大移民,除了已基本建立奖励移民官员的激励机制,还要从鼓励移民搬迁安置和生活稳定的实际出发,制定出一些使移民群众能瞧得见的、摸得着的、“能够吹糠见米”的扶持政策。

前清移民运动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激活每一个细胞,绝非小事。

调动每一个移民的积极性,没有“大动作”是不行的。

史学家认为,清王朝前期的“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改变了汉、唐以来由北向南移民的格局,开创了由东向西(包括由南向北)大移民的先例,实现了由政府强制移民到支持鼓励性政策移民的转变,由被动的政治性移民向自发性经济移民的转变,把我国人口空间移动的特点、格局和规律表现得最为充分。对巴蜀地区的社会结构和社会面貌产生了强烈的震荡和冲击,完成了一次重塑,其错综复杂性、文化多元格局与丰富多彩性特点的形成,是长期历史积淀的结果。

借鉴前清时期移民运动的经验,对今天如何妥善地安置三峡百万移民,是一项值得认真探究的重大课题。

从重庆库区来看,历史上就有六次大移民,而这六次移民运动几乎无一例外地推动了社会经济向前发展。

秦国鼎盛时期,兴兵灭亡了巴蜀。当时秦国大约有5万移民进入巴蜀地区,这是史书上记载的第一次移民运动。

第二次移民大约是在西晋末年,北方人举家南迁,陕、甘等地成千上万移民离乡背井,携妻带子,翻越秦岭,经长途跋涉后抵达巴蜀,开始垦荒种田,养家糊口。

第三次移民发生在北宋初年。

第四次移民发生在元末明初。

第五次移民就是著名的前清时期“湖广填四川”,这次移民运动延续了100多年,川东地区就接纳移民95万人,移民总数180万人。

“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对重庆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至今,在重庆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这种“杂交”文化的延续。大规模的移民运动,对移民个人和移民区,是一次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机会。政府开展的移民运动,政府就会“给银子”、觅良策,这实际上就给移民地区提供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

第六次移民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东三省以及全国各地的“非自愿移民”为躲避战争,如洪流般地涌向四川。据统计,当时四川、重庆的移民超过700万人。作为战时首都的重庆,集中了全国各阶层的不少英才,同时也集中了大量难民。躲避战争的人们除了带来了金银细软,还带来了生产技术,谋生手段和各种风俗文化。各地的语言、各地的饮食、各地的衣着、各地的言谈举止,无不相互影响着、渗透着,使中国各地的文化、各民族的文化,在重庆形成了一次空前的大交流、大融会。

一般来说,“杂交”总是好的,“杂交”总有优势。

从历史上看,大规模移民也不失为一种促进经济发展、重塑社会的特殊方式。但是,还要制定出一系列安民政策,做到利民、惠民,才能使社会稳定发展。

同类推荐
  • 内心的江湖

    内心的江湖

    《内心的江湖》的主要内容包括:布谷声里的大舅、露宿地平线、弦月挂在年关上、醋·乡情、大雪桃园、到秋的高处去、以零分的名义起誓、异乡的月亮、梦见沥泉、不要说我一无所有等。
  • 春醪集

    春醪集

    本书是才子作家梁遇春珍藏版散文集,收录了《春醪集》和《泪与笑》以及书话、书信,是梁遇春26年短暂年华的丰富结晶。王蒙推荐,国家教育部推荐读物,《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现代中国散文的奇异之作,“中国的兰姆”昙花般的青春絮语。
  • 人间有味

    人间有味

    本书是故里食物系列丛书之一,全书主要部分共分4部分:鲜、清、境、人,这些文章均围绕美食展开,体现了作者对故乡与亲人的深深眷恋之情。文章语言纯朴,文字清新,适合广大休闲文学爱好者阅读。
  • 始有集

    始有集

    本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谈钱锺书、向达、冒孝鲁等学者的交往和治学逸事;第二部分是书评,谈赵园、杨念群、史景迁等学者的新著,品鉴得失;第三部分是谈外国文学的翻译,谈乔治·斯坦纳、苏珊·桑塔格、艾柯等作品的翻译问题。作者知识丰富、鉴赏力高,文笔活泼,有很高的文化价值与可读性。
  • 萧红作品集(四)

    萧红作品集(四)

    全屋子都是黄澄澄的。一夜之中那孩子醒了好几次,每天都是这样。他一睁开眼睛,屋子总是黄澄澄的,而爷爷就坐在那黄澄澄的灯光里。爷爷手里拿着一张破布,用那东西在裹着什么,裹得起劲的时候,连胳臂都颤抖着,并且胡子也哆嗦起来。有的时候他手里拿一块放着白光的,有的时候是一块放黄光的,也有小酒壶,也有小铜盆。有一次爷爷摩擦着一个长得可怕的大烟袋。
热门推荐
  • 铁血兵尊

    铁血兵尊

    特种兵王,搅天动地,登顶为王。七年前,他是社会高层的少爷,因为寻父而参加了军队七年后,他是经历过战与火考验的特种兵王。,面对不断的陷害与追杀,他勇斗杀手,狠斗富豪,智斗贪官,带着一腔热血和一帮热血青年,在寻父的过程中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奇迹。
  • 华严清凉国师礼赞文

    华严清凉国师礼赞文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我的压寨美人们

    我的压寨美人们

    大宋,我来啦!莫问托着下巴色色的笑:御姐有木有,萝莉有木有?绝色妖娆的公主、英姿飒爽的杨门女将、惊采绝艳的万众偶像,一剑光寒的女侠……嗯,这些都是莫问的后宫宠妾。我来,我看见,我全收。一个小混混的大宋奇遇史。【存稿足更新爆发!!】
  • 末世之路人甲称霸传说

    末世之路人甲称霸传说

    楚易来到了30年后的世界,发现世界早已失去了秩序,腐尸横行。他只是一个很普通的金牌销售人员,面对绝境,只能选择一战到底。但性格低调的楚易只想简简单单的过日子,奈何这个世界就是那么复杂。楚易不禁大吼:“我只想做路人甲都那么难么?“
  • 正蒙

    正蒙

    童蒙养正,圣之功也。这是一个发生在虚幻缥缈的神话世界之中的圣者传道,启迪生灵走出蒙昧的故事。
  • 东边日出西边语

    东边日出西边语

    我走过无数的桥,看过无数的云,喝过无数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纪的人,我应当为自己感到庆幸。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一吻成隐:总裁别太心急

    一吻成隐:总裁别太心急

    为逃脱债务逼迫,她不惜投入他的怀抱求救——那个纵横酒店业的商业巨子,那个世人皆知的花花公子!她是头昏了才会相信男人说的话!她失去一切,最后却什么都没有得到!可既然他无意帮她,为何一次又一次接近她的身边?直到最后,她才知道,原来,她只是逃离一个火坑后,却又跳入了另一个更大的火坑……【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仙鼎浅行

    仙鼎浅行

    仙途争锋,风云莫测。携带仙鼎重生异世,偶得仙法,白浅立志登上仙路巅峰,拨手云雾立顶苍生。可是,谁能告诉她,拥有绝世天资的她竟然无法吸收天地间的灵气是怎么回事?她的仙途大道莫非还没正式开始就要被扼杀于萌芽?还有身边这位……喂,说你呢,总黏着我是几个意思?“小浅儿,许久不见,难道你没有一种想要立即飞扑入爷的怀抱表示一下你激动兴奋心情的冲动么?”“呵呵!”冷笑。大道艰难,需要的不仅是坚毅的勇气,还有无数生死边缘的磨难。仙挡戮仙,神阻弑神!
  • 鬼魅的茉莉花

    鬼魅的茉莉花

    新婚前夕,一场意外的车祸夺走了她的生命,而她却又无时无刻出现在易明的身边,让易明陷入现实与幻觉之间,不能自拔,随着连环命案的发生,躲藏在身后的神秘面纱才慢慢的揭开。够胆就看《鬼魅的茉莉花》交流群:189190811邮箱:zpxzt@vip.126.com
  • 魔法师的外甥(中英双语典藏版)(纳尼亚传奇系列)

    魔法师的外甥(中英双语典藏版)(纳尼亚传奇系列)

    纳尼亚传奇系列1:《魔法师的外甥》因为一次探险游戏,英国男孩迪戈里和邻家女孩波利,误入安德鲁舅舅的秘密阁楼,得知他居然是位心术不正的魔法师,并被其强迫戴上魔戒,来到神秘的“界中林”。“界中林”是通往所有世界的中继站,由不同水池连接不同世界。在好奇心驱使下,他们来到一即将毁灭的世界——恰恩,意外唤醒了邪恶女巫杰迪斯,更糟的是,女巫随他们穿越界中林回到伦敦。女巫驱使安德鲁舅舅,准备征服世界,并在伦敦引起骚动。情急之下,迪戈里利用魔戒把波利、女巫、魔法师、马车夫法兰克及马儿草莓一并带到另个世界纳尼亚。随着雄狮阿斯兰的歌声,迪戈里一行人见证了纳尼亚王国奇妙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