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769600000020

第20章 变形金刚(1)

米格-21虽然成功地把苏联空军推进了两倍声速的行列,但为了在有限的推力下达到如此高空高速性能,只好在减阻上狠下功夫,其结果是采用的大后掠角的******在低速时就“兜”不住迎面气流,翼刀或其他装置也不能完全解决展向流动的问题,造成升力损失,引起起飞着陆和中低空机动性能不良。米格设计局为了解决米格-21起飞着陆性能不良的问题,打破了双座米格-15之后没有新的米格教练机的惯例,特意设计了双座的米格-21教练机,从训练上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出于同样的初衷,也设计了歼教7。但解决问题的根本在于从气动上兼顾高速和低速的问题,如果可以随时按需要改变机翼的后掠角,在高速时增大后掠角,在低速时减小后掠角,在理论上就可以兼顾不同速度的要求,而不需要做出妥协。变后掠翼不仅改变机翼的后掠角,也改变机翼的相对厚度,也就是在前进方向上机翼剖面的厚度和机翼弦长(或者说机翼从前到后的长度)之比,较小的相对厚度阻力较小。另外,机翼的展弦比是翼展对机翼弦长之比。细长的大展弦比机翼的升阻比高,或者说在同样升力时的阻力小,有利于增大航程。变后掠翼展开时相当于大展弦比机翼,有利于省油和提高航程。这是采用变后掠翼的另外的动力。变后掠翼就是因此在20世纪60年代流行起来的。

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已经开始研究变后掠翼,梅塞斯密特公司研制了可以在地面用人工改变后掠角的试验机P1101,Ts AGI在战后不久用于后掠翼研究的试验机也是基于相似的概念。但在空中实现可变后掠角的飞机还是美国贝尔飞机公司的首创。

贝尔飞机公司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公司。贝尔在二战时期的主打产品是P-39“空中眼镜蛇”战斗机,通过租借法案运到苏联后,很受苏联飞行员的欢迎。但美国飞行员对P-39避之若虎,因为P-39的操控十分暴烈,很容易失事。这样一来,贝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没有太多的生产任务,正好受美国陆军航空队(美国空军的前身)的委托,研究很多对战后航空技术有重大影响的新技术。美国第一架喷气飞机P-59“天空彗星”就是贝尔的大作,突破声障的X-1火箭飞机也是贝尔的。

1945年,打进德国的美军缴获了梅塞斯密特P1101的样机,马上把它运回美国。贝尔的总设计师罗伯特 伍兹立刻着手,在P1101的基础上研制了X-5试验机,将变后掠翼的概念实用化。

X-5 试验机于1951年2月15日首飞,不久就在空中实现了可变后掠角。但X-5的试飞很快就发现了一个问题:由于机翼的铰链点是固定的,随着机翼后掠角的增加,升力中心也向后移动,增加机头下俯趋势,对飞行控制带来额外的困扰。格鲁门公司在F-9H上加装变后掠翼时也发现了同样的问题。解决升力中心的移动问题不能光靠加大平尾的配平作用。开始时的解决方案是另外加装一对向前转动的小型变前掠翼,但最后的解决方案出乎意料地简单。变后掠翼的铰链点不再直接安装在机身侧面,而是将变后掠翼分为两段:固定的大后掠角的内翼段和可变后掠角的外翼段,铰链点的安装位置移到固定的内侧机翼的外端。这样削弱了变后掠翼的效果,但也大大缓解了升力中心移动的问题,同时固定段也提供了武器挂架和起落架的安装点,解决了结构上的问题。但米格-21的下一代并不是一开始就决定采用变后掠翼的。

1963年12月3日,苏联空军发布对新一代战斗机的要求,米格设计局被要求在1965年底之前提交新型战斗机,供国家验收。除了改善起飞着陆和中低空机动性能外,增加航程和载弹、提高雷达性能和探测距离也是新战斗机研制的一个重要动力。因此米格设计局放弃传统的机头进气布局,改用两侧进气的布局,将机头的空间解放出来,用于容纳更大的雷达和电子设备。但是米格就是米格,米高扬还是没有放弃两条腿走路的传统,在研制变后掠翼战斗机的同时,还研制了一架采用同样的基本机体和发动机但采用******和加装升力发动机的短距起降型。因此米格-23从一开始就有两种基本方案:装用升力发动机的23-01,也称米格-23PD;和采用变后掠翼的23-11,也称米格-23I。

和Ye-7PD一样,米格-23PD也将两台科列索夫RD-36升力发动机安装在机体重心稍前的位置,通过背部的进气门进气,从机身下喷口产生直接升力。米格-23PD同样不能垂直起落,只能短距起降。米格-23I则采用变后掠翼,机翼可在16度、45度、72度的位置上固定。

在1967年7月纪念10月革命50周年时,米格-23PD和米格-23I在莫斯科郊外多莫达多沃的空军节航展上露面。米格-23I在飞行中还把变后掠翼收放了几次,引起观众和西方观察家们极大的兴趣。西方观察家们对这一奶同胞但貌合神离的兄弟俩大感困惑,甚至对两者是否属于同一家族都不太肯定,还好机头编号中的23和23I揭示了两者的亲缘关系。实际上,米格-23PD在4月刚由试飞员奥斯塔朋科首飞成功,米格-23I也紧随其后在6月10日由试飞员费多托夫首飞成功。米格-23I在多莫达多沃露面时,才是第13次飞行。米高扬要么就是艺高胆大,要么就是背水一战,敢把刚试飞不久的飞机拿到航展航展的公关秀后不久,两种方案进行了短暂的对比,很快得出了结论:变后掠翼的米格-23I的性能要优越得多。米格-23I被进一步开发成日后的米格-23基本型——米格-23S。

变后掠翼对设计和制造带来很大的挑战,米格-23在尺寸、重量和复杂性上大大超过以往,并不符合以往米格简单、轻巧的传统。在米高扬的指导下,贝利亚科夫领导设计工作,这是米格设计局的贝利亚科夫王朝的开始。为了减少技术风险,米格-23的机翼后掠角只有3个固定位置:16度、45度、72度。这不是按速度、高度、机动性由计算机飞行控制系统自动设定,而是由飞行员手动设定的。这似乎是一个设计上落后的表现,实际上是一个聪明的选择。可以连续改变后掠角的变后掠翼当然可以始终保持和任意飞行条件作最优匹配,但常用的飞行条件其实不多:起飞着陆、巡航、空战、全速冲刺或者逃离。起飞着陆和低速飞行需要小后掠角,高速巡航和空战需要中等后掠角,全速冲刺或低空突防需要最大的后掠角。更精微的选择并不见得对常用情况有很大的作用,用自动控制会大大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用手动控制要大大增加飞行员的操作负担。

美国在设计F-111和F-14的时候,机翼后掠角是无级可调而且是自动调整的。美国为此投入了大量精力,使自动控制系统在后掠角、气动控制面和飞行条件之间达到最优匹配,其结果是使飞行控制系统极大地复杂化,系统可靠性较低,开发周期长,开发成本高,技术风险大。在实用中,手动控制的3个固定位置可以达到无级可调的大部分效果,但在复杂性和研发风险上大大降低。工程设计上有所谓80∶20原则,在获得80%的收益后,进一步改进常常是事倍功半,不如把精力放在别的地方。米格对于变后掠翼后掠角控制的简化是符合这个原则的。

但手动控制后掠角确实增加了飞行员的操作负担。在本来已经负担很重的空战和对地攻击作战中,不但要观察敌情,还要控制飞机的速度、高度、航向和机动,还要适时地控制机翼后掠角,改变后掠角的机械机构还有可观的滞后,这使米格-23的飞行相当富有挑战性。美国空军内利斯基地的“入侵者”中队的飞行员都是精锐中的精锐,但空军系统司令部副司令罗伯特 邦德中将在1984年4月26日的客串训练飞行中还是失事丧生,事故原因一直没有正式公布,据说是在飞米格-23时在空中失控。

为了增加方向稳定性,米格-23加装了一个巨大的腹鳍。和垂尾相比,腹鳍在大迎角飞行时不受机身遮挡的影响,可以保持较好地增加方向稳定性的效果。腹鳍的问题是尺寸受到限制。飞机起飞拉起的时候,机尾离地很低,过大的腹鳍会触地。为了用较小的腹鳍达到较大的效果,很多战斗机采用双腹鳍。但双腹鳍有双腹鳍的问题,不光有双份的腹鳍—机体气流交互作用要考虑,还有腹鳍之间的气流交互作用要考虑,实际效果不是两倍于单腹鳍。米格-23选择了较大的单腹鳍,但为了不使腹鳍在起飞着陆时碍事,米格将腹鳍设计成在起飞着陆时随起落架同步动作的折叠式,在地面和起飞着陆时折向一边,在空中则完全打开。这是米格-23的一个特色,歼8Ⅱ也采用了类似的设计。

米格-23的试飞不大顺利,米格设计局在进行最初的试飞后,就交付空军在阿赫图宾斯克的试飞中心同步进行更多的试飞。试飞从1969年7月开始,一直到1973年年中才结束。试飞中发现的最大问题是大迎角侧滑时容易进入尾旋,而且很难改出。1970年9月里,一个星期里就有2架米格-23在试飞中失事。第一架在超过极限速度后在空中解体,试飞员科马洛夫当场牺牲,事故原因不明,估计是氧气系统失灵,科马洛夫昏迷过去了,失去控制。第二架飞机则是在茹科夫斯基试飞中心附近上空进入螺旋,尽管当时的迎角还在设计极限之内。空军的试飞员朱可夫也牺牲了。稍后不久,利佩茨克的空军试训中心的资深试飞员也因为同样原因失事牺牲。空军莫斯科军区司令奥丁佐夫将军在失事后,侥幸在坠地前的最后一刻弹射成功,捡回一命。为了避免更多的问题,米格只好将最初的米格-23的过载极限定在4g,但这就根本没有多少机动性可言了。

尽管采用了变后掠翼,米格-23还是作为截击机设计的,不大强调格斗性能,大迎角下飞行稳定性的问题进一步限制了米格-23的空战性能。在初期利佩茨克空军试训中心的对抗演习中,米格-23在和米格-21的对抗空战中输得一败涂地;在越南战争中,与从南越缴获的F-5对抗更加不妙,利佩茨克的头牌杀手康道洛夫使尽浑身解数,在整个过程中一直使用后掠角的最优设定,也无法取胜。机动性的问题一直到米格-23MLD出现才根本解决。

米格-23是1974年1月开始服役的,从最初的米格-23S发展到米格-23SM。米格-23SM是早期米格-23的主要型号,采用图曼斯基R-29涡喷发动机,非加力推力为81.4千牛,加力推力为122.6千牛。更重要的是,米格-23S装备了“高空云雀”雷达,这是由越南战场上缴获的鬼怪式战斗机APG10雷达的技术改进而来的。米格-23SM可以发射R-25(北约代号AA-7)中程空空导弹,这是第一架具有超视距空战能力的米格战斗机。在外观上,除了雷达罩更加饱满外,米格-23SM和米格-23S不容易分辨出来。

同类推荐
  • 世界在变小与现代交通

    世界在变小与现代交通

    在21世纪到来之际,科学家们预测了未来汽车技术发展的新的突破点。从汽车工业诞生的那一天起,就率先采用各科学领域发明的新技术,并使这些技术更加完美。
  • 舌尖上的安全:破解食品安全危局

    舌尖上的安全:破解食品安全危局

    中国自古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食品是关乎民生的一件大事,也是民生的 一个重要内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食品安全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焦点问题。而近年来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也给世界敲响了警钟。董志龙所著的《舌尖上的安全(破解食品安全危局)》以食品安全事件为主线,多角度、全方位分析食品危机产生的根源及其危害,聚焦民生,贴近生活,着力寻找破解食品危局的方案,并以积极的行动引导食品企业走出一条安全生产、健康发展的光明之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努力。
  • 朱育理文集

    朱育理文集

    中国航空工业史编修办公室所编的《朱育理文集》是朱育理同志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担任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航空航天工业部、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领导期间发表的讲话和文章这些讲话和文章充分体现了朱育理同志深刻认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航空工业深化改革绘制航空工业发展战略蓝图高度重视质量。
  • 原子能的开发利用

    原子能的开发利用

    德谟克利特公元前5世纪,中国的墨翟曾提出过物质微粒说,他称物质的微粒为“端”,意思是不能再被分割的质点。但在战国时代,有一本著作《庄子·天下篇》中却提到了物质无限可分的思想:“一尺之槌,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意思是说,一个短棍今天是一尺,明天取一半,余二分之一尺,后天取一半,余四分之一尺,以此类推,永远没有尽头。当然,这里并没有提出,也不可能提出用什么方法分割的问题。但在那个时代,我国古代学者就能用思辩的方法来这样提出问题,是难能可贵的。
  • 安全化困境:亚洲的视角

    安全化困境:亚洲的视角

    在亚洲的语境中,安全化理论遇到了难题、受到了多方面的检验。当安全化的行为体或发起行为体不作为日寸,安全如何达成?当治理的主体变得多元日寸,安全化路径如伺进行有效的拓展?即便安全化对安全问题的解决有其效果,是否以“去安全化”的路径作为长期的政治目标更为合理?是否存在着“好”的去安全化行为与“坏”的安全化行为?亚洲学者们的理论努力有:对安全化行为体进行新的建构,对安全化路径进行多方面拓展,对“去安全化”研究进行某种深化。基于亚洲语境的“亚洲视角”的价值在于:从不同安全领域探讨安全化困境,检验安全化理论的效度,进而实现对安全化理论的某种超越。
热门推荐
  • 发个微信去灵界

    发个微信去灵界

    肖凡为长辈守夜,无聊之中拿着微信摇一摇却摇到了一个饿死鬼从此肖凡的普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做神医泡院花、学雷锋泡警花、当大侠泡鬼花……看肖凡一人携众鬼闯荡花花都市!微信在手,天下我有!
  • 草木易秋

    草木易秋

    “两岸文学PK大赛”意外的传销,宿命的相遇,让他走上了这条不归路。俊俏的身手,夺命的飞针,使他一跃成为有名的终结十字。没有结尾的爱情,是否会有梁祝化蝶般的璀璨?背叛过的兄弟,可还有刘关张结义时的誓言?一觉醒来,一切已不能回头!爱,恨,情,愁,且看他如何翻江倒海,逆转乾坤。然而,当暮霭散尽,他又可曾知道,自己只是别人手上的一颗棋子……
  • 那天以前的洛羽缀

    那天以前的洛羽缀

    神创世界。“你曾看到的仿佛现实世界的一切,很快就会消失。”从第一步踏回起点需要做的工作是什么——整体框架已经完工……只不过年久失修需要调整。
  • 多情王爷缠王妃

    多情王爷缠王妃

    时而精明,又时而迷糊的她,身边总是围绕着他们。哥哥?可以!兄弟?没问题!恋人?不行!相公?不可以!每每只要想与她更近一步,最后换来的都是她的远离。周围的人换了又换。咦?原来还有一人始终在她身边。永远对她露出那开心纯真的笑容。她可以与他永远这样无负担的相处下去吧?
  • 三国最强匪王

    三国最强匪王

    穿越汉末本想做一超级大官泡尽天下美女但却意外杀人走投无路之下上山为匪。却看他如何翻云覆雨,颠倒乾坤,步步走上巅峰。
  • 君应有语

    君应有语

    梦里千年,几番回首,暮雪花开,取琴上弦谱一曲累世经年,温一壶酒看堂前碧落蹁跹;她在十丈红尘之中,能否守到她所等待的那个有着温柔眼神的人,曾一身皎白月光,自远方翩翩而来,许她一生欢喜无忧?而看取岁月茫茫,白云苍狗,庭前花开不败,他亦孤身立于时光的洪流中,百年之后,他拿什么记取那一季的暮雪千山,飘渺浮云,他又如何守护那一份茫茫黑夜中兀自燃起的珍贵光亮?凡尘人遇世外仙,不过擦肩而过的一个回眸,她本是无心路人,却被他不由分说扯进命运,将彼此的生命纠结缠绕盘根错节开出艳丽的花朵,面对时光的鸿沟,他们该如何守护彼此,如何在光影苍茫中种下不渝的深情,纵使被轮回的风雪狠狠摧残,也蓬勃开出顽强的花朵?
  • 必剩客的春天

    必剩客的春天

    唐恩窈和庹西溪均已进入“必剩客”行列,空闲时间,她们不是在相亲,就是在相亲的路上。这个春天,她们遇到各式各样的优质“桃花”:风度翩翩的富二代,斯文儒雅的离婚男,心宽体胖的美食家,古灵精怪的名侦探,门当户对的小军医,忽然间“良心发现”的“窝边草”同事,还有难以忘情的旧情人…
  • 因为疼痛所以珍惜

    因为疼痛所以珍惜

    因为青春,所以会痛,因为疼痛,所以要珍惜……人生是一场没有尽头的漂泊,有时候一千滴眼泪,才能换回一次微笑。每个人的青春都有各自的特色,然而每个青春都少不了创伤、疼痛,如何在现实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如何面对生活的疼痛苦楚?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这本书有关疼痛,有关青春,有关梦想,着力从生活的细微之处探寻人生的哲理,启发我们不断改变思维角度,用智慧来解决问题,坚定信念,沿着梦想前进。是写给还在疼痛中挣扎的年轻人的正能量之书。
  • 贪恋,霸道男神不要追

    贪恋,霸道男神不要追

    你给我记住,这辈子你就是我的人,不管你逃到天涯海角,我都要把你追回来!
  • 中国人应该知道的那些事(Ⅳ)——人情风俗探由来

    中国人应该知道的那些事(Ⅳ)——人情风俗探由来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一些基本的人情风俗就产生了。我们今天虽然知道见面握手是一种礼貌,结婚时要遵守种种礼仪,以及全国各地的风俗迥然有别,不懂地方风俗的人甚至还会闹出笑话来,人情风俗是经过长时间的文化积累和沉淀才逐渐形成的,那么谁又是这些风俗的创始者呢?不要着急,谜底就将在本书中一一为你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