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741900000045

第45章 胶东“ 三坊”

像今天的城里人离不开超市、商场一样,退回二三十年前,乡下人的生活离不开磨坊、油坊、粉坊等手工作坊。如今,这些曾遍及乡村的作坊已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对于我等在农村生活过的“50后”、“60后”而言,这些作坊的景象仍时常浮现在眼前。

磨坊

磨坊出现的确切年代已不可考,石磨的出现倒有些记载。战国时期即有这种石质的磨面工具,当初叫硙(wei),汉代起叫做磨。磨本身由磨扇、磨盘等部件组成,磨扇是两个短圆柱实体,安装在磨盘上的下扇是固定的,上扇绑上磨棍可转动,磨眼之上放粮食。推磨时,上扇转动,粮食顺着磨眼缓缓流下,经磨齿磨碎后再纷纷扬扬地落到磨盘上。

用来安放石磨的地方叫磨坊。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的胶东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碾米磨面的地方,人们称之为“磨屋”、“碾屋”,那时规模尚小,稍微有点儿实力的农家便在厢房里支上一盘磨,下雨阴天,不能下地,抱着磨棍推磨,是许多农家孩子童年抹不掉的记忆。更有些学习刻苦的孩子,边推磨边看书也是常有的事。条件稍好些的,家里有个毛驴什么的,就给小驴蒙上“捂眼儿”(学名“眼罩”),让小驴推磨。有人说小驴戴“捂眼儿”是防小驴偷吃磨盘上的粮食,也有人说怕毛驴不带眼罩转圈晕了头,影响工作效率。总之,磨道就像一条没有尽头的小路,蒙上“捂眼儿”的毛驴便不知疲倦地沿着磨道,一圈一圈地转起来。粮食顺着磨眼缓缓流进,面粉夹着麸皮纷纷扬扬地从磨缝中落到磨盘上。再用罗筛将面粉和麸皮分离,将粮食加工成面粉的过程便告结束。

关于磨坊里的人和物,有不少体现在人们的谚语或歇后语中。如“磨道里的驴——听吆喝”,“不是驴不走,就是磨不转,驴走磨转缰绳断(说明人不走运)”,“黄鼠狼进磨房——硬充大尾巴驴”,“懒驴拉磨——打一鞭子走一步”,“小驴赶到磨道里——不转也得转”。这些话在今天听来,仍是那么准确和生动。

后来,随着面粉加工机械诞生,村里一家一户的磨坊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规模稍大一些的磨坊应运而生了。小村里有一家磨坊,大村里同时开上两三家也不足为奇。在磨坊里工作的人多为妇女,她们穿一身自家带来的工作服,细细的粉末飘落在她们头上、身上,就像舞台上的白毛女。那时,走在村里的街道上,看到身上落满白面的女人,你就可断定,她们是磨坊里的女人。像我们这等半大“小厮”,带着自家的粮食,到磨房里“换面”是我们经常干的营生。

如今,这样的磨坊也渐渐消失了,人们不再带着自己的粮食去换面,而是到商店里或市场上去买成袋成袋的面粉。什么精粉、普通粉、饺子粉、面包粉应有尽有,大袋的、小袋的包装各式各样,令人眼花缭乱,就在人们为面粉该不该添加这剂那剂而争论不休的时候,一些有头脑的农家、商家,又开始收拾起了石磨,消失了的磨坊又若隐若现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对此,今天的人们,不知是该欢呼呢还是该叹息?

油坊

地净场光,油坊开张。地里的、场院里的庄稼收拾利索了,农民们手里有了粉红色的花生米,油坊便开张了。

油坊和磨坊的历史一样古老。胶东半岛上,有许多叫油坊的村庄,足以说明这个行当的久远和普及。烟台市的牟平区,就有东油坊、西油坊两个以油坊命名的村。

油坊的工具并不复杂,几盘大石磨,几口大铁锅,几只大风匣,几只大铁桶,几盘土制的压榨机,便是油坊的全部工具。油坊的地上、墙上似乎浸透了油,黑黑的,亮亮的。

榨油是一件技术含量较高的活儿,在油坊里干活的人,人们称之为“油匠”。同样的花生米,出油率有高有低,这就要看油匠们的本事了。油坊里的工序很多,炒胚大概是比较重要的一道。将粉碎的花生米放进大铁锅里翻炒,这道工序叫炒胚。油坊里的大锅很大,直径足有1米多。炉膛里,红红的火苗舔着锅底;大锅上,油匠挥动着铁铲,不停地翻炒着锅里的胚料,额头上闪着晶莹的汗珠。有了这红红的炉火烘烤,再加上为了保温,油坊的门上、窗上都挂着厚厚的帘子,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香气和热烘烘的暖气,所以油坊里的温度较高。大概是为了干活方便,加上浸了油的衣服很难洗净,油匠们一般穿得都很少,大多只穿一条几乎难以遮体的三角裤,上身干脆一丝不挂。所以,冬日的油坊,是男人们的天下,女人们一般是不来这个地方的。为了缓解劳作的疲劳,哼支酸曲,说段笑话,是油坊里不竭的主题。偶尔有来送饭的大姑娘小媳妇,必老远的高喊一声,以免尴尬。冬日的乡村之夜,除了几声沉闷地狗叫,就是油坊里传来油匠们悠悠的小曲声。

油坊的压榨工具也不复杂。将炒好的胚料装进一个铁箍,装满胚料的铁箍摞在一起,大约有1米多高,然后再进行压榨。早些时候,-

土造的压榨机是木制的,一般采用槐木或榆木,这两种木材筋道大,抗折腾。再后来有了铁制的设备,中间是一根螺丝杠,油匠们不停地搬动螺丝杠,随着压力的不断加大,花生里的油便形成涓涓细流,顺着预先留好的小口,缓缓流淌。油榨完了,铁箍里的下脚料叫花生饼,主要用来喂牲口,但在************期间,花生饼也成了好东西,能够拥有一块甚至半块花生饼,那是一件很奢侈的事请。

老式油坊,是真正的压榨法,尽管出油率较低,但是榨出来的油很香,很纯正,无污染。现代榨油,多用浸出法(化学工艺),近年来,关于食用油是“压榨”还是“浸出”之争愈演愈烈。其实,今日之“压榨”也非昔日之“压榨”,无论是工艺还是味道,都不可同日而语。那洋溢着浓浓油香的油坊,油坊里那蒸汽缭绕的气氛,那扑人口鼻的油香,早已成了遥远的回忆。

粉坊

加工粉丝、粉条、粉皮的地方叫粉坊。

在胶东半岛,许多村庄都有粉坊。每年的秋末冬初,是粉坊开张的日子。忙碌了一年的乡亲们,要在这个冬天里找点儿营生干干,加工粉丝、粉条、粉皮便成了许多村庄的首选。加工粉丝、粉条、粉皮,一来可以熬过漫长的冬天,二来加工的粉丝、粉条等也可以给乡亲们单调的生活增添一些内容。而在我的家乡招远北乡,粉坊的分布要比其他地方更广一些,开张的时间也比其他地方更长一些。因为这里是著名的龙口粉丝的主要产地。

粉坊的原料各有不同。多数是地瓜淀粉,只有出口的粉丝原料才用绿豆淀粉。地瓜是土生土长的,绿豆大多是进口的。

相比磨坊、油坊,粉坊的工艺环节更多、技术含量更高一些。过去的粉坊一般以家庭为单位,三五个人即可生产。大集体时代,粉坊的规模更大一些,一般有数十人。

粉坊里的活需要起五更爬半夜,懒人无法适应粉坊里的强度和节奏。每天鸡叫头遍,在粉坊干活的人便打着哈欠,揉着睡眼,走进了弥漫着水蒸气的粉坊。一口大铁锅,几口大瓷缸、大陶盆,就是粉坊里的主要设备。

以龙口粉丝为例,从原料绿豆到成品粉丝,大致要经过推粉(将绿豆加工成淀粉)、漏粉(从淀粉到湿粉丝)、晒粉(将湿粉丝晾干)等重要阶段。这其中至为关键的是漏粉,这承上启下的漏粉过程,集中了整个粉丝生产过程的高技术和重体力。在招远北乡,几乎村村有粉坊,家家户户有加工粉丝的高手,人称“粉匠”。

在粉坊的诸多工序中,漏粉是比较关键的工序之一。这道工序至少需要三个人完成,一人负责烧火,一人负责从沸腾的水中捞出煮熟的粉丝,一人负责拍打漏勺。三人以大锅为中心,呈三足鼎立之势。旧时漏粉多以家庭为单位,负责操作漏勺者,技术要求高,体力消耗大,一般由家中身强力壮的老把式担当。操作时,老把式一手扶住漏勺,一手用手指外侧匀速而有节奏地轻轻拍打漏勺里的粉芡,粉芡便从漏勺的细孔里均匀地流出,垂直落入沸腾的水中,再有一人负责从水中捞出煮熟的粉丝。捞粉丝的活儿一般由内当家的负责,拉风箱烧火的则一般由年轻人承担。红红的灶火映红了粉坊,氤氲的蒸汽中闪动着紧张有序的身影。

粉坊里有劳作的艰辛,也有劳动的欢乐。在我老家的粉坊里,有这样一个流传很广的段子。一家三口(老两口加上刚过门的儿媳妇)漏粉,儿媳是新人,没有技术,负责烧火,婆婆负责从锅里捞粉丝,拍漏勺的技术活自然由公公担任。火熊熊,水滚滚,细细的粉丝漏出来了,公公为第一次在新媳妇面前展示家传的手艺而颇感自豪。只见他全身以膝为轴,上半身快速而有节奏地颠动着,手指外侧轻轻地拍打着漏勺里的粉芡,沉浸在劳动的欢乐之中。旧时农村,男人们大多穿一种裤腰肥大的缅裆裤,颠着颠着,那肥大的裤腰便颠开了,露出了不该露的地方,而正在兴头上的公公浑然不觉,在他对面负责捞粉丝的婆婆看到了,边捞粉丝边焦急地提醒老伴:“露出来了!露出来了!”(招远方言中,“露”和“漏”同音)那意思分明是说不该露的地方露出来了,兴奋之中的公公还以为老伴说的是粉丝漏出来了,依旧姿势不改,节奏不变,边拍漏勺边欢快地说道:“对,对,就是漏(露)给孩子看看。”这段充满粉坊气息的段子在招远几乎家喻户晓,无人不知。

作为招远人,我常想,为什么招远(而不是其他地方)会成为龙口粉丝的主要产地?偶翻1934年出版的《中国实业志》,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招远为制粉业最盛之区……考其致盛之由,不外下列各点”,在列举了“销路之扩大,技术之进步”等条款之外,第七条是这样记载的:“勤苦耐劳之民情。查该地农村,无日不在劳动力之总动员状态中,绝无游手好闲之人。比之其他各地,迥然不同,实为勤苦耐劳之表现……”

原来如此。

同类推荐
  • 前方也在下雨,何必匆忙赶路

    前方也在下雨,何必匆忙赶路

    我们无法左右每一件事情的发展趋势,更无法左右每一个人的想法和态度。迢迢人生路,茫茫人海中,短短几十年光景,其实我们能做的事情并不太多,我们能接触的人也不太多。既然如此,为何要一路狂奔呢?或许前方在下雨呢!
  • 东线:决战第聂伯河

    东线:决战第聂伯河

    《东线》系列书是一套表现苏德战场的纪实军事文学作品,书中展示了苏德战场上的浴血搏击和攻防力量的大转换。本册展示了苏德战线上第聂伯河决战的全过程。
  • 看到你知道什么是美丽

    看到你知道什么是美丽

    陈祖芬在她写的小说里要成立爱与快乐研究所,简称L&J。孔庆东教授说,这部小说是她的原形毕露,如果不是看到她的名字,一定以为是又一个少年作家新鲜出炉。他会对北大有关人士讲,要注意这个人,少年班招生时,如果差50分,也招来。张颐武教授说,是这个时代,提供了寻找优雅、寻找纯真的机会。那天席间轮到抽签游戏了,季羡林先生抽到的是:“看见你知道什么是美丽”。汤一介先生抽到的是;“仁者寿”。王蒙夫人瑞芳抽到的是:“你坐上了爱情幸运号”。陈祖芬抽到的是:“这也好那也好,因为你是青春宝”。
  • 冷日子暖日子

    冷日子暖日子

    《冷日子暖日子》是裘山山的散文作品集。作品曾获得鲁迅文学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冰心散文奖,四川省文学奖,巴蜀文艺奖、《小说月报》百花奖,以及夏衍电影文学剧本奖等若干奖励,现为成都军区《西南军事文学》主编。《冷日子暖日子》收录了《数字化决定》、《滞后的人生》、《我的教师生涯》、《有儿自远方归来》、《大声咳嗽》等作品。
  • 尘埃中触动的芬芳

    尘埃中触动的芬芳

    据了解,《尘埃中触动的芬芳》一书,2012年被列入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宁夏青年作家系列丛书出版计划。丛书精选宁夏青年作家中创作实力较强的9位作者入围。入选的作家主要依据近年来在区内外重点文学刊物发表作品的质量和影响力而确定,岳昌鸿成为石嘴山市唯一入选作家。
热门推荐
  • 惟爱而已

    惟爱而已

    (别名:我的妄想小说)我是来自二次元世界的神,来你们三次元,就是一场游戏而已表面看从来都是一人行走天地间,但绝非注孤生,而是所爱之人——只在吾心我爱你/不明缘由/不问未来/无关种族性别/惟爱而已#你问我生存的意义,大约就是爱你,和你带给我的欢乐#
  • 钢铁侠大战孙悟空

    钢铁侠大战孙悟空

    钢铁侠和孙悟空相遇会产生什么样的火花,最终到底会鹿死谁手,请看钢铁侠大战孙悟空。
  • 宁夏历史地理变迁

    宁夏历史地理变迁

    《宁夏历史地理变迁》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大庆献礼项目——《宁夏历史文化地理》丛书之一。按照历史地理内涵的要求,把宁夏的地理沿革、疆域变迁、政区演化,以及长城、雄关、重要地名的出现,还有山脉、河流、湖泊等方面的内容做了系统介绍。从宁夏远古地理环境和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址写起,沿着王朝兴替设章分节逐一进行介绍,注重史料价值结合地方特色,还特别将宁夏省解放后一直到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以及最近几年_的行政建置与区划变动一一做了记录。
  • 浮兔

    浮兔

    浮兔是一个令众生畏而远之的庞大家族,他们拥有足以撼动世界的力量,传说浮兔生性凶残,暴躁,为什么没有人见过浮兔族?因为所有见过浮兔族的人都没有活路!可白璇想说事实并不如此,浮兔是一个十分友好、善良的家族,在这个族群里,每个人都相亲相爱,他们隐匿于世,坚守世间的和平宁静,江佑牧也是如此,白璇从未见过这样一个人,睿智,身手敏捷,再没有第二个看起来比江佑牧还舒服养眼的人了。
  • 魅之患

    魅之患

    古有花木兰,替父从军,现有任小玲披挂上阵,利用自己的智谋和手段,游离在各大势力当中,身为一个女孩的她,真是巾帼不让须眉!
  • 穿越到穿越文里

    穿越到穿越文里

    穿越了,遇到了一群极品亲戚,原以为这便是她最倒霉的事了。没有想到,找了个人嫁了,才发现自己竟然是穿越到了一本穿越女主种田发家文里,一个连出场的机会都没有,只不过是别人记忆中曾今出现过的炮灰。。。。。。。PS:本文纯属自娱,上述《穿越女主种田发家文》蓝本是作者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偶然,另不喜者、考究党勿入。
  • 电影大盗系统

    电影大盗系统

    潜行位面,大盗通天《黑侠》“成为701部队队长”“打败黑侠,只有一次机会”………………
  • 遇见的你

    遇见的你

    讲述的是千金女主终于和男主一起了,却又事与愿违,好景不长,后来被双方父母强烈反对,棒打鸳鸯,女主又识破了这是一个赌局,波折重重,然而……
  • 中国历代名诗赏读

    中国历代名诗赏读

    本书选取短小精练、琅琅上口的作品,除原文外,还包括“作者简介”、“题解”、“译文”、“赏读”、“历史掌故咀英”、“经典故事温读”等部分,多层次,多角度地对作品进行解析。
  • 刀无题

    刀无题

    武器,是工具,是伙伴,还是当初拾起它的一瞬间所感受到的前世羁绊。少年少女们拾起散落在人间的兵器,走上了漫长的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