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会议成功的几个小技巧
控制好时间
如果我们不尊重员工的时间,他们也不会在意你的时间。一些主管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会议时间不是根据每项议程确定,而是拍脑袋想一个整数点作为结束时间,比如5点20分开始的会,不是6点20分结束,也不是6点45分结束,熬也要熬到7点才结束。我们应常常反思一些惯性行为,当这种行为成为习惯时,我们甚至都不会再去想为什么要这样干。这让我想起小时候折纸飞机,折好后放飞前,都把机头转过来对着嘴哈两口气,到现在我也不明白是为什么。
会议纪要不可少
做会议纪要,就好像你去公安局报案,警察叔叔要记笔录一样,为了在将来需要时,有据可查。曾经一次,我们给分行培训一项推荐海外账户的业务,但未做培训记录,很多个月过后,由于一家分行经办人员业务的不熟练,使得客户未提供几项重要材料,导致账户无法在客户要求的时间前开设成功,引起投诉。海外分行在安抚好客户后,致电我部,要求提供当时的会议纪要,希望在当时的参会人员中,找到该名同事。然而当我老板问起此事时,我惊讶地发现,我们当时没做会议纪要,连培训的日期也说不清楚了,更不要说查到那批参会人员的名单。结果,自己搞得很被动,并为此和海外分行解释了很久。
会议纪要写好后,应发给所有参会的人,内容切忌繁琐,只需记录会议谈到的一些要点问题。对于一些需要跟进和回顾的纪要,可以在纪要中每条跟进项的右侧多加三栏,一栏列出该项工作的具体负责人,有问题可以找他;另一栏列出预期的完成时间,以供回顾时参考;第三栏用来逐周或逐日更新最新进度(如下表)。而后,拿着这张表,每次会议中与同事们回顾,并可以把已经完成的项目删除,或添加一些新项目上去。
巧“治”走神的人
为了保持所有同事在会议中的注意力,可使用一些小技巧来帮助那些走神的人。比如当发现某人低头玩手机,或某2人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时,可忽然停顿,并微笑地看着他们,什么都不用说。当现场一片安静时,他们自然会发现自己已经成了焦点,马上会收起手机停止交谈,乖乖坐正看着你。另外看到那些眼神木讷精神恍惚的同事,可随时提点问题给他们,直至搞到他们清醒为止。
签到与请假
最后一点,是会议的签到与请假制度。既然是制度,显然要像对待纪要一般地,留下这些记录。对于签到表的使用也有讲究,参会人员较多时,常会出现下面的情况:签到表上有他名字,也确实是他自己签的,但会议中却没出现过,或者是听了小半场后,拿手机做掩护,接/打个电话什么的,出去后就不再回来了。建议大家,签到表应挪到会后填。在有时间的情况下,每个季度统计一次缺席情况,比如缺席2次以上的有几人,3次以上的又有几人,分别是哪几个人。
顺便说说会议请假的处理。请假的弹性实际上掌握在主管手里,请假不犯法,家里有重大活动,比如亲人生日宴,或是碰巧有重要客户约你吃饭,在我看来都是应该请假的,因为没有人比你的亲人更重要。而如果出现一次会议中,半数以上人员缺席的情况,则不得不采取措施,因为这样下去会危及你的整个会议制度。在这个度的拿捏上,我们不妨参考下我曾经的一位领导的做法。首先,他是有要求的,即要请假需提前一天,发会议通知也是提前一天,如果某同事提前一天未请假,则头一天发出的会议通知中,将出现该名同事的姓名,并抄送给更高阶的主管。当天会议上,老板照着会议通知,看到谁没到,就知道谁头一天未请假。一般而言,提前一天编造理由的动力没有当天大。但对当天来找你的人,一律要做到一碗水端平吗?这倒也不必。除了那些非去不可的事情外,在常请假的与很少请假的二者中,准很少请假的;业绩好的与业绩差的中,准业绩好的。同时也要兼顾整体出席率,当有80%以上同事出席的前提下,接受请假的尺度可以适当放宽些;而当低于70%的人参加会议时,该尺度便需要收紧。另外,团队业绩表现不错的阶段可适度放松,表现不佳时要立即收紧。在对会议制度松紧的拿捏上,可比照上文中讲到的,在过程化督导中变化节奏的技巧,做到张弛有度,像央行根据市场变化,通过放松或收紧的货币政策,向市场注入或回收流动性来干预经济一样,灵活却不失严谨地掌控。
第三节开好晨(夕)会很关键
回到每日的具体工作,主管应尽力提高早晚“两会”的效率,作为每一个营销日工作量的保证。
一天之计在于晨,早上就像股市的开盘,能否实现“高开”,关键是看你如何利用8点30到9点这半个小时。
我的一个在保险公司任寿险团队主管的朋友,要求员工每天早上8点左右到办公室,既可适当避开上班高峰期拥堵,又比别人每天多出额外的半个小时。当所有人到齐后,先不换工作服,集体下楼在公司附近慢跑15分钟。别小看这15分钟,是提振一天精神非常有效的一种方法。同时,定会让其他人感觉,你的团队很特别。回到办公室,算上喝水上洗手间的时间,大概在9点40分左右。接下来,花5分钟由一位员工分享最新的市场信息,每天由不同的员工轮流进行,内容基本覆盖所有热门的金融数据。最后15分钟非常关键,每人逐一叙述当天的工作计划,主管在此过程中只做两件事:一是及时打断那些当天工作量计划较少的员工,并与其迅速达成一个新的目标共识;二是做好记录,以供晚会对应回顾时,有据可循。最后,用1分钟做一些必要的提醒和通知。
每隔一段时间,可试着与中后台的相关部门联合开一次早会。当然,这是有前提的,更适用于规模较小的机构。对于营销团队而言,一些后台流程的变化和操作细节的调整,对你可能有着诸多影响,并且是保证规范经营的基础。同样,对于中后台而言,他们任何调整的出发点应该是围绕如何使流程更简洁有效,去除不必要的部分,这就需要参考前线反馈的第一手信息,所以两者相辅相成。另一种联动是在营销团队之间的,一些企业按产品线将营销人员分成了不同的团队,各团队只能卖自己“条线”的产品,如果遇到客户提出其他产品的需求,由于不懂,只能转介给其他团队同事,而业绩又可能无法算在自己身上,因此推介的动力不强,导致一些潜在客户的流失。这时,“交叉营销”非常关键,虽然不是自己主营的产品,但可以通过共同的会议,对彼此的基本卖点和客户群定位有一个初步了解,以便遇到潜在客户时,可以使用组合式的营销手段,调动知识库中的多种武器将其拿下。
曾在一家支行上班时,行长要求每天早会时,客户经理与后台柜员全部在大厅围成一个圈,以便彼此都看得到对方。在会议快结束时,提两个产品或合规的问题随机抽问,答不出来的人请其他同事吃冰激凌。由于事先不知道是否被抽中,又怕在其他同事面前丢脸,还担心掏钱包,每个员工都养成了好习惯,在头一天下班前,自觉地把最近的产品结构和一些重要操作指引过一遍。
经过一天忙碌,晚上6∶00左右迎来夕会。大家坐下来回顾,在刚刚过去的8个小时时间里,我们究竟做了些什么事?哪些做成了?哪些遇到困难了?好与不好的标准就是与早会计划的对比,是超额完成了,还是缺斤少两了,一目了然。同时,夕会也是主管向员工了解内外部信息的好机会。很多时候,我们做了主管后,便很少有机会接触客户,也很少直面操作层面的工作了,这时,员工就成了你的眼睛和耳朵,你的大多数信息来自于天天在外面跑,回来后还要和内部相关部门打交道的他们。只有时刻洞悉第一手消息,我们才可能做出正确的决策。我们也应鼓励员工多提建议,一来训练了他们的思考力,使他们不单单做一部利润机器;二来节约了我们时间,我们只需从中选出最合适的方案,加上自己的一点修改,待经费一经落实,就可以试行了。
我们如果等待系统一周的跑数结果出来后再进行督促,时间未免过长;假如加快频率每天去系统抽取各项指标的数值,又需配置相应人员,从而导致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一个平衡的做法是,设立报数机制,要求员工每天根据自己的销售台账做好记录。虽然不够准确(比如银行存款,大家都清楚进的款,却难以立刻察觉到出的账),但至少可以帮助每位同事及时了解别人的情况,看到每天的差距。同时,这对当天出单的同事,也是一种肯定。为了能让同事直观地了解到当天的业绩情况,同时看出截止当天月度或季度的指标完成率,可在会议室的醒目位置立一块业绩看板。
其实这个工作做起来很快,表格指标完成情况是现成的,只要向每个人问一下,一圈下来将数字填进表格即可,图便自动生成,形成习惯后,2分钟内即可搞定。
会后,配合图标的更新,我们可将该表通过邮件以日报的形式发送给每位员工,对其中业绩突出者用“大字报”(放大字体)加以鼓励,并抄送给更高阶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