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三峡工程的百万移民
(一)百万移民安置概况
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自1993年开始修建,预计2009年完成,历时17年。据长江水利委员会1992年淹没实物指标调查,坝前最终正常蓄水位达175米时,淹没涉及鄂渝两省市,其中湖北4个市县、重庆15个区县(市),淹没陆地面积632平方千米,耕地35.69万亩,柑桔地7.44万亩,工厂657个,水、火电站139处。受淹人口按1985年底调查为72.5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9.29万人,农村人口33.26万人,考虑到受淹人口自然增长率以及新城占地等因素,到水库全面蓄水,实际需要搬迁安置的人口将达到113.3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1.29万,占54.15%,农村人口51.89万,占45.85%。三峡工程搬迁安置人口中,重庆动迁城乡居民103.79万人,占总移民的91%。
按照工程的“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方案,移民安置分四期完成,即1993—1997年为第一期,1998—2003年为第二期,2004—2006年为第三期,2007—2009年为第四期。
为了探索解决三峡水库移民的安置途径,1985年******决定在三峡库区实行开发性移民试点工作,改变过去一次性赔偿的办法,实行开发性移民方针。所谓开发性移民,就是开发经济安置移民,即在国家的统一领导组织下,利用移民投资作为开发资金,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依靠库区群众的力量,因地制宜合理开发本地资源,广辟生产安置门路,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水平,努力开拓环境容量,给移民一个稳定的生产、生活出路,首先保证移民的生产、生活不低于原有水平,并且要为逐步达到小康和发家致富创造条件,使之在新的环境下安居乐业。
根据开发性移民方针,******制定了《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明确规定“三峡工程建设移民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省(直辖市)负责,以县为基础的管理体制”,重庆和湖北都制定了一整套相应的实施办法,有效地促进了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使百万移民工作有序地进行。
对农村移民,主要采取后靠安置措施,以社内后靠安置为主,对社内淹没线上的土地进行统一调剂,按照安置土地数量标准划给移民。同时,进行外迁安置。外迁安置分出市安置和市内安置两种情况,安置办法又分为政府组织外迁和移民投亲靠友、自找门路的自主外迁。重庆市至2002年底,已外迁安置115574人,其中出市安置94072人。这个数字表明,三峡工程百万移民中绝大部分仍然留在三峡地区。
(二)三峡移民与三峡水文化
如前所述,这次移民与三峡地区过去移民的不同之处是,绝大多数移民都在本区域内移动。他们是因水移动,即因国家决定修建三峡工程水库蓄水后淹没原有耕地、住房、城镇、厂矿而实行的动迁;他们又动至水岸,即主要是后靠安置于库区蓄水淹没线上,仍居在水库岸边。因此,他们仍处在三峡水域,与三峡水文化的联系十分密切。他们与长期居住此次未曾动迁的居民一起,仍是三峡水文化的主宰者。他们对三峡水文化的作用,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支持改变三峡水系,共同构建高峡平湖。
兴修三峡工程是以人为力量改变三峡水域的原有水系状况。这是自孙中山以来历代伟大的构想,经多代科学家们运用近、现代的科学技术,精心勘测、设计,进而组织实施,是全国人民智慧和力量的集中体现。这其间,也离不开淹没地区的百万移民。正是他们响应国家号召,积极、主动地让出他们世世代代辛勤建设、休养生息的家园,才能使大坝顺利蓄水,使包括三峡水域干支流的上千千米的险滩急流改变千万年来汹涌澎湃的状貌,而乖乖地沉入水底,而在长江上游陡然涌现出一个千余平方千米的高峡平湖。应当说,三峡工程的顺利建设,三峡水系面貌的迅速改变,高峡平湖的蓦然出现,百万移民的功绩是不能磨灭的。
二是因水移迁,凭水致富,建设和谐美好家园。水库蓄水淹没了百万移民的家园,造成了巨大损失,但是也给他们带来了大发展的机遇。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在相关地区人民的对口支援下,经过他们与库区全体人民的凭水兴业,共同努力,建设经济发达、环境优美、安后乐业的美好家园正由蓝图变为现实。
在重庆库区,已经和将要受淹城市2座、县城8座、集镇101个,房屋2929.22万平方米,但经过多年努力,在水库淹没线上一幢幢移民新村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一批小城镇迅速建成,产业非农化和人口向城镇集聚进程明显加快,移民搬迁给这些城镇规模的扩张、人口的集聚、功能的更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依托移民迁建的万州区,已初步形成“一江两岸、三大片区、七大组团”的大城市格局。国家重点扶贫县云阳,是重庆库区最大的移民淹没搬迁县。老县城“仅2.5平方千米,街窄巷陡,人车混杂,4万多居民生活在一条长约2公里河谷地带的城镇中。经过8年的建设,一座现代化的新城在旧县城以西30公里处的双江镇拔地而起,规划用地15.5平方千米,是云阳老县城的6倍。走进云阳新城,街道宽阔整齐,楼房鳞次栉比。一座环境优美、交通发达、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山水园林城市已经初具规模”。
已经和将要受淹的码头496处、等级公路604千米,但是现在重庆地区一条条高速公路陆续开工建成,“8小时重庆”业已实现,县际公路建成1000余千米,农村公路新建改建13600多千米。为了促进库区移民安置和农村经济发展,启动了库区移民乡镇公路工程,已经建成和正在修建移民乡镇公路1735千米,其中新修1095千米,改造257千米,利用已成公路383千米。已经建成和正在修建铁路4条,1300余千米。长江、嘉陵江、乌江水运主航道和渠江、小江、大宁河干线航道,以及以重庆、万州两港为中心的内河码头港口群,正在加紧建设。江北国际机场二期改扩建工程已经完成,万州五通桥机场已经通航,金三角旅游直升机场也将开建。“构建全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初步形成‘两环八射’主骨架高速公路,‘一环七射’铁路构架,‘三主三干’水运叶脉型骨架网和‘一大两小’机场的总体布局,初步形成长江上游的交通枢纽的目标正在实现。”
此外,库区的生态环境正在得到有效保护,人民生活水平正在迅速提高,包括百万移民在内的3000万人的和谐美好家园正在逐步建成。
三是创造移民模式,高扬移民精神。
百万移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道世界级的难题。移民干部队伍兢兢业业工作与百万移民顾全大局是解开这道难题的关键。移民干部们大力弘扬“宁可苦自己,决不误移民”的精神,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深入基层,扎实工作,负重拼搏,日夜操劳,涌现出了如冉绍之那样的“移民先锋”。“他本着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建立科学的机制,制定了移民资金使用管理上的‘三不准’‘、四监督’‘、五公开’‘、五支笔联审’等制度,管好用好每一分移民资金,千方百计帮助每一户移民搞好生产、安置好生活。为了改变库区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他不顾自己身体有病,克服家庭困难,带领所在乡镇移民群众积极探索开发性移民的新路子,建起了一个个水、电、路、电视、电话、广播‘六通’的移民新村、新集镇,创造了‘靠路安居,靠山乐业,靠江致富,靠城发展’的移民安置新模式,为库区移民和山区脱贫致富闯出了一条新路,初步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移民工作目标要求,为重庆市百万三峡移民任务的完成和三峡工程建设做出了贡献。”
百万移民坚决响应党和政府号召,顾全大局,积极搬迁,为“大家”,舍“小家”,离开故土,艰苦创业,学习科技,勤劳致富,努力建设新的家园。
干部和移民这种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攻坚克难的拼搏精神、勇挑重担的顽强精神、无私奉献的牺牲精神,以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主人翁精神和服从全局、赤心为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三峡移民精神的集中体现。正是高扬了这种移民精神,才使三峡工程顺利实施,才使三峡大坝如期甚至提前蓄水,才使三峡水文化得以更好的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