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什么,就因为他是汉人,谁知这位主到了福建,会把福建折腾成这样。然而,清朝的目的还是达到了,虽然耿继茂贪点钱,爱享受,但是打仗,他的确是一把好手,这足够了。
官是做什么的?官很多时候不是用来拜的,而是用来办事的。
海瑞同志虽然高尚,惹人喜爱,但是,我们却并不需要他。他很崇高,但不需要。
很多史料上讲,三藩如何如何骄奢淫逸,然而,纵观整个清朝官场,全是一抹黑,加上清朝史官的人品极差,凡是对满洲人有利的,都记成英雄模范,凡是与他们作对的,坏透了。
清朝的天空永远是黑暗的,只能挑着灯,才能看清。
圣人说,时也命也!在这样一个时代,出现耿继茂这样的腐败份子,实在不是耿继茂一个人的错,是整个时代的错。绝对的权力造就绝对的腐败,腐败是制度的产物,与人性无关。
然而,耿继茂又不同于清朝的某些贪官。耿继茂同志虽然贪得多一点,生活更腐败,然而,此人还是一个办事的主儿,他把郑氏的部队,由陆地赶到海岛,由海岛赶到更远的海岛。
行文至此,三位兄台的光辉业绩,简单介绍完毕。
最后一个王爷,靖南王耿继茂,驻扎于福建,不过靖南王的命不好,熬到康熙十年(1671),好日子才刚开始,就一命呜呼了,传位于大儿子耿精忠,就有了我们的三位熟人。
三位兄台,请依次登场吧: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
当我列举出以上三位的名字的时候,你绝对不会感到陌生,会立刻想到从小学到高中,甚至大学历史教科书上都一直写着的那四个骇人听闻的大字——三藩叛乱!
而且故事的结局大家也已经知道,康熙皇帝以其无比英明的领导,以其无比坚韧的意志,以其无比果敢的精神,横扫三藩,纵横十几个省,最后把三个猛人,全部干掉。
我要讲的,是这个结果是对的;而说法与过程,全部都是值得商榷的。
历史的结果只有一个:吴三桂病死了,尚可喜病死了,耿精忠被康熙干掉。这结果绝没有支线,但是对这一历史的看法,却存在着无数支线,这个支线,才值得我们永远探寻。
越是你相信的,越是你不应该相信的。千万别相信你的眼睛与耳朵,这些最容易骗你。
康熙接到的辞职信内容是这样的:
臣尚可喜年老,不堪辛劳,祈望回辽东养老,至于我广东的家当,让我儿子继承吧!
康熙等这封辞职报告,其实等了很久,他看到辞职报告,除了笑以外,他还想哭。他看了看写在大殿上的三藩那两个大字,想不到写下它才仅仅几年,愿望居然会马上实现。
康熙想到了六十余岁的吴三桂。他想到自己才登基,就收回了吴三桂的“大将军印”,他想到他把吴三桂的儿子弄到北京,扣为人质;他想到自己把吴三桂的亲信,统统调离了他身边。
这所做的一切,都只因为,他想看到吴三桂也上一个尚可喜一样的辞职书。康熙六年(1667),自己刚刚登基,就接到了吴三桂辞去总管贵州事务的报告,他当即下诏应允。
十四岁的康熙以为,他胜了,因为尽管事后云贵总督卞三元、云南提督张国柱、贵州提督李本琛都上奏疏要求康熙挽留吴三桂,但是,康熙吃了秤砣铁了心,辞职就辞职呗。
然而,事实上,康熙败了。
吴三桂写的这份辞职报告,实际上是给朝廷的一个试探,看看自己在朝廷中的位置。然而他得到的结果却是辞就辞呗,这让吴三桂惊起一身冷汗,但他还是沉默着,没有说话。
沉默才是最可怕的。吴三桂幕僚方光琛等不及,说了这样一句话:朝廷的意思您还不明吗?吴三桂哪里能不明白,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这样的故事数不胜数,哪怕多他一个。
然而,他还是沉默着,他沉默是有理由的,因为他认为还没有到非反不可的地步。
康熙十一年(1672),吴三桂六十岁大寿,在京城的儿子吴应熊突然回来看他,这让六十岁的吴三桂老泪纵横,不仅是父子重逢的那种快乐,他认为这还昭示着皇帝对他信任依然。
不信任自己,怎么放心把作为人质的儿子放回云南呢?他兴高采烈,突然想起了曾经那个进言方光琛,对方光琛说了一句超级傻帽的话:可见朝廷不疑我,你们都要谨慎些!
吴三桂还是太过天真,卧榻之下,岂容他人酣睡。哄着你,是为了更容易地宰了你。
尚可喜不那么好哄,他是一个极其聪明的人,至少他比吴三桂要滑头。他知道如果不交兵权,皇帝绝不会放过他,于是康熙十年(1671)他就要求退休,由儿子代父典兵。
朝廷没有同意,没有同意并不是康熙不这样想,是时间还没有成熟。
他仍然在坚持。在康熙十二年(1673)三月,他再次向皇帝递交了辞职信。康熙释然了,他等到了今天,等到了这位兄弟自己要求辞职,他做的只有这两个字——允许!
然而,当康熙把这封辞职信下达诸位大臣讨论时,却有了分歧。
一部分人说可以让其辞职,比如户部尚书米思翰、兵部尚书明珠、刑部尚书莫洛;然而,另一部分人表示反对,比如大学士图海,他意志坚决:尚藩断不可迁移!
如果你读过历史书,历史书一定会告诉你:图海他太蠢,姑息养奸!事实上,你明白以后所有事,才会发现,图海兄实在很精,他并不是一个蠢人。他说不撤,是时局不允许撤。
图海,字麟洲,马佳氏,满洲正黄旗人。
图海身为满人,当然不用像汉族老百姓家的孩子一样,在科举的路上苦熬。但是,图海兄也与其他的八旗子弟不同,不抽大烟,不遛鸟,不下馆子,不逛窑子,只读书并且练武。
尽管他开始只是一个笔帖式,笔帖式这官,听起来很复杂,说起来很不起眼,就是秘书,因为满洲当官的文化程度不高,所以就必须安排个秘书,慈禧他老爹,也做过这官。
然而,图海兄的文化与气质是不可掩盖的,当顺治帝第一眼看到他时,就说这人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以为非常人),始终要相信这句普通话:是金子,放在哪里都是会发光的。
有了皇帝的高度评价,图海的飞黄腾达便就此开始。
先调任内秘书院学士;后升任弘文院学士,议政大臣;这已经很大了,但是,他的官还在像坐直升飞机一样继续往上升,后加太子少保,掌刑部事宜,后偶因犯错被革职。
康熙二年(1663),图海身先士卒,同李自成的余部夔东十三家做了殊死抵抗。结果,以图海的胜利,夔东十三家的失败而告结束。在此之后,图海凭借他的功绩,官复原职。
据以往的经验来看,图海应该是位厉害的主。而他在此时阻挠撤去尚可喜,也绝非他脑子突然进水犯浑,而是他的说话,其实是很正确的。至于其他三位,实在是个水货马屁精。
明珠就不说了,整日装得谦谦君子,其实一肚子坏水,后来被郭琇一道奏章弹劾掉,罪有应得。至于说米思翰、莫洛之辈,满洲子弟,没有亲身到南方历练,实在是迂腐之见。
再说康熙,一个二十来岁的毛孩子,他不知道这世界上一种惩罚很可怕:冲动的惩罚!
只有图海,以国家大局为念,他下过基层,了解过下面的情况,知道八旗兵是个什么战斗力,也知道吴三桂他们是个什么战斗力,而且他更加知道,那三位主儿没一个是善茬。
但是,他仍然不同意撤,原因只有一个,时机尚不成熟,可惜,他的议案被否决。
皇帝给尚可喜回信:
您老功劳卓著,久在边疆,操劳日久。看到你的辞职信,知道您已七十,想回辽东养老。情辞恳切,虽然边疆还有许多事要依靠您,但是,我实在不忍心您再操劳,同意辞职。
这回信没啥好讲,总是说句同志辛苦之类的客气话。尚可喜接到皇帝的回信,很高兴,他知道,离开这个是非之地,才有生存的道理,但是,他也很不甘,自己打下的江山,就这样拱手让人。他叹息,但叹息是无用的,人有时候很难,特别是在面对抉择的时候。
于是,尚可喜继续向皇帝上了一封信,说自己年老该退休,能不能让儿子留在广东继续效劳?康熙皇帝的回答也很干脆:不行!我不忍您老父子分离,况且这也有违祖制。
尚可喜彻底绝望了,我为国家操劳了大半辈子,七十岁的时候,还得打点行装,回老家种地,尽管项羽那时人常说:富贵不还家,如锦衣夜行!但这样回去,心里多少还是不甘。
不甘也没有办法,皇帝圣旨已下,怎么办?收拾行李,打道回府。
他想到了东北的冰天雪地,穷山恶水;他想到了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他不敢再想。
看到尚可喜写了辞职信,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在北京最先得到消息。吴应熊虽然是吴三桂的儿子,但是,他并没有他老子的霸道,他是一个和蔼的人,而且是一个很老实的人。
吴三桂把儿子吴应熊送到京城,一是给康熙当人质,除此之外,还搞点副业,做个间谍,有如今日之外交家,有一句名言说得很精辟:外交家就是间谍家;政治家就是阴谋家。
然而,吴三桂这儿子不知怎么回事,就是不上道。吴三桂实在没有办法,只能给吴三桂派去一名助手胡心水,帮助儿子收集情报,事实证明,胡心水比吴应熊水平高得多。胡先生不但能搞到朝廷的机密情报,而且,他还把朝廷很多官员拉下了水,成了吴三桂的人。
吴应熊看到尚可喜写了辞职信,马上快马加鞭告诉他老爹:老爹啊,你也快写吧,不然朝廷就会怀疑你,你儿子我在京城不仅难以做人,而且也会命悬一线,请您赶快辞职吧!
就在此时,吴三桂同志也着了慌。他简单与幕僚商量后,让谋士刘玄初起草辞职信。
吴三桂因为儿子催得急,有些犯晕,然而,刘玄初却是个明白人。
“王爷!皇上早就想把您轰走了,只不过没有借口,您要是写这信,马上就要走人!”
但是,吴三桂不这样看。他坚定地认为,皇帝不会让自己走,不仅不会让自己走,而且还会好言慰留,因为他始终相信自己在西南的分量,他一走西南边陲就必然会乱起来。
吴三桂还记得自己打下云贵的时候,问了江南总督洪承畴一句话:洪兄!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悲剧历史上可是多得很啊,您看我如何能保住这来之不易的王位呢?
洪承畴淡淡一笑:这很简单,王爷只要不让云贵地区过于太平就行了!
洪大人不愧是老滑头,在这里表现得相当的贼。他对清朝人的态度也把握极其准确,因为他知道,满洲人在云贵是办不了大事的,他们只能依靠这个叫吴三桂的人来办事。
吴三桂听了洪大人的话,非常高兴,照着洪大人的话去做,今天这里鼓捣别人抢个劫,明天那里鼓捣别人造个反,朝廷让他裁军,或者是让他少拿朝廷点银子,他就说这地儿如此乱,哪里都要用人,而且,哪里都要用银子。朝廷也只好忍气吞声,自己没本事,认了。
但是,康熙七年(1668),云贵总督卞三元因为守丧而致仕,朝廷往云贵地区派了一位厉害的主,此人名为甘文焜。甘文焜升任云贵总督,按照规矩,驻跸贵阳(昆明吴三桂住着)。
甘文焜,字炳如,汉军正蓝旗人,沈阳人。
说起甘大人,那真要算全能型的人才。他的父亲是烈士,死于疆场,故而甘大人他们家始终保持着军人家族的传统,舞枪弄棒,骑马射箭。除此之外,甘大人文化也了得。
甘大人平素最大兴趣为读书(喜读书),而且特别喜欢读历史书,对历史书上那些有如文天祥、岳飞之类的英雄人物,佩服得五体投地。因甘大人是满洲人,不用科举,直接做官。
这些都是清代史家的记录,虽然清代史家人品实在都不咋样,有乱涂乱改的坏毛病,但是,据甘大人当官后的表现来看,甘大人即便没史家们吹嘘得那么神乎,也八九不离十。
甘大人从兵部笔帖式干起,然后做到礼部启心郎。做到启心郎,他看到崇文门税收不平,甘大人就上疏弹劾,皇帝认为甘大人的意见很对,便让甘大人去当崇文门税官。
甘大人给了这样几个字:哪有自己弹劾别人,自己顶上去做这官的!
于是,史书记载,公正无私啊,甘大人。其实,甘大人是很贼的,因为自己已经弹劾了这收税的,自己再去,哪里还能捞到什么油水,自己的那七八个老婆还怎么能养活。
尽管史书上把甘大人叙述得特别特别的清廉,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甘大人并不是什么清水官,清朝人俸禄是很低的,以甘大人的那点工资,连家里的几个老婆都养不活。
但是,甘大人虽然手脚不太干净,但是,对于皇帝交办的差事儿,他却能特别漂亮地办妥帖。在皇帝最需要人的时候,甘文焜的大名,浮现在了康熙的脑袋里,你上吧。
甘大人一到贵阳,就觉得这地方阴嗖嗖的,吴三桂的伎俩又开始使。
甘大人一到,吴三桂就说,甘大人,那西藏的吐蕃康东来揍我了,您赶快带兵来帮着把吐蕃兵顶回去。甘大人立即整顿军队,集结粮草,向着吴三桂呼救的方向,快步挺进。
而当甘大人正行至半路的时候,他的后方又燃起一把邪火,苗族兄弟凯里叛乱。甘大人以其非凡的军事识见,做出了一个十分英明的判断:康东不必在意,凯里在肘腋,得干掉。
于是,甘大人率领大军回去,不费吹灰之力就搞定凯里兄弟,然后又转过军队,准备去云南同康东干仗。然而,吴三桂却来了一封信,康东兄看到总督要来,吓得逃跑了。
当我讲出这个故事的时候,你一定纳闷,为何事情会这样巧。
康东兄打云南,凯里兄就在贵州闹;凯里兄被消灭,康东兄就跑了。还是《神探狄仁杰》中的那句经典台词:天下根本就没有什么巧合,一切的一切,都是有因有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