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221500000037

第37章 差异政治与文化身份(10)

第二,文化批评家适应了铭刻在文本修辞中的政治冲突和斗争之后,就应该把这样的冲突和斗争与发生在社会、文化以及经济里的更大的制度和结构斗争联系起来。这就意味着对于严肃的文化批评家来说,关于复杂的历史编纂学的知识和精当的社会理论视角是不可或缺的。换言之,就像以前的文化批评家一样,我们必须知道比职业文学批评训练所能提供的更多的东西。这里的关键不仅是跨越现存的学科疆界,而且更迫切的是拆解学科化的知识方式,对学科疆界本身提出质疑。

最后,文化批评家们应该改进经典构成的类型,使它们在如何更好地回应我们置身的社会和文化的当下危机的战斗中发挥战略武器的作用。这一观点并不导致一种粗糙的、单向度的、工具式的文学方法,它只是承认所谓非工具的方法本身总是已经隐含在我们置身的社会和文化的激烈战斗之中。根本的问题并不是一个人的经典如何超越这场战斗,而是旧的或新的经典、扩充了的或互相冲突的经典如何指导关于这场战斗的特定历史阐释,使个体和集体能够在战斗中采取行动。我只是希望非洲裔美国文化批评家和其他人在遴选经典的时候,能够全力避免我前面勾画出的陷阱。

(马海良、赵万鹏 译)

文化身份与族裔散居[7]

斯图亚特·霍尔

描写加勒比海的一部新影片问世了,它加入到其他“第三类电影”的行列中。它相关于、但又不同于描写散居在西方的非裔加勒比(和亚洲)“黑人”的生动影片或其他视觉再现形式。这些黑人是新的后殖民主体。所有这些文化实践和再现形式都把黑人主体置于中心,对文化身份(Cultural identity)的问题提出质疑。谁是影片中刚刚出现的新的主体?他/她从哪里说话?再现实践总是把我们说话或写作的位置——阐述的位置牵连进去。最近的阐释理论指出,虽然我们“以自己的名义”讲述自身和自身的经验,然而,讲述的人和被讲述的主体绝不是一回事,确切地说,绝不在同一个位置上。身份并不像我们所认为的那样透明或毫无问题。也许,我们先不要把身份看作已经完成的、然后由新的文化实践加以再现的事实,而应该把身份视作一种“生产”,它永不完结,永远处于过程之中,而且总是在内部而非在外部构成的再现。这种观点对“文化身份”这个术语的权威性和真实性提出了质疑。

我们试图在这里就文化身份和再现的主题展开对话,进行探讨。当然,在这里写作的“我”也可以看作“被阐述的”内容本身。我们都从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写作和说话,所有的历史和文化也是特定的。我们所说的话总是“在语境中”,是被定位的。我出生在牙买加的一个中下层阶级的家庭里,在那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我的成年生活都是在英国、在黑人移民社群的影子下——“在野兽的肚子下面”度过的。我是以终生的文化研究为背景写作的。如果本文带有先入的移民社群经验及其叙事置换,那么,应该记住的是,所有话语都是“被给定的”,而心灵自有其道理。

关于“文化身份”,至少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第一种立场把“文化身份”定义为一种共有的文化,集体的“一个真正的自我”,藏身于许多其他的、更加肤浅或人为地强加的“自我”之中,共享一种历史和祖先的人们也共享这种“自我”。按照这个定义,我们的文化身份反映共同的历史经验和共有的文化符码,这种经验和符码给作为“一个民族”的我们提供在实际历史变幻莫测的分化和沉浮之下的一个稳定、不变和连续的指涉和意义框架。这里所说的“一”是所有其他表面差异的基础,是“加勒比性”、是黑人经验的真实和本质。加勒比人或黑人移民社群必须通过电影再现的手法发现、挖掘、揭示和表达的正是这个身份。

这样一种文化身份的观念在彻底重构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的一切后殖民斗争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处于诸如艾米·塞萨尔(Aimee Cesaire)和列奥波尔德·桑戈尔(Leopold Senghor)等20世纪初描写“黑人性”的诗人和泛非洲政治活动的视界(Vision)的核心的,正是这种文化身份的观念。在迄今出现的对边缘化民族的诸多再现形式中,它继续发挥一种强大的创造性力量。在后殖民社会里,对这种身份的重新发现往往是弗朗茨·法侬曾经称之为的“热情研究”的客体:

暗地里希望超越现时的痛苦、超越自卑、顺从和放弃而发现某一异常美丽的辉煌时代,它的存在不仅对我们自身而且对其他人都将是一次更新。

这些社会里新的文化实践形式都满有理由地致力于这项研究,如法侬所说,在最近的过去,殖民化不纯粹满足于控制某一民族、倒空土著人头脑中的一切形式和内容。借助一种反常的逻辑,殖民化转向被压迫民族的过去,并曲解、肢解和毁灭它。

法侬的洞见所提出的问题是,这种衍生于新的视觉形式和电影再现的“深刻研究”的性质是什么?是否仅仅是挖掘殖民经验所埋葬和覆盖的东西?仅仅揭示殖民经验所压抑的隐蔽的连续性?抑或会导致一种相当不同的实践——不是重新发现身份,而是生产身份。不是根植于考古学中而是植根于对过去的重述中(retelling)的一种身份。

我们当下不应该低估或忽视关于重新发现的本质身份的观念所导致的想象性重新发现行为的重要性。“隐蔽的历史”在我们时代出现的许多重大社会运动——女性主义、反殖民主义和反种族主义——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牙买加和拉斯特法里派艺术家的新一代摄影作品,或像阿梅特·弗朗西斯(生于牙买加,8岁后一直在英国生活的摄影家)等视觉艺术家的作品,都证明了这种身份观念在新生的再现实践中持续的创造力。弗朗西斯在非洲、加勒比海、美国和英国拍摄的“黑三角”各民族的照片试图以视觉语言重构“殖民化和奴隶制分布在非洲各移民社群的黑人的基本统一”。他的文本是一次想象性的统一行动。

重要的是,这些形象提供了一种方法,把一种想象的一致性强加给分散和破碎的经验,而这种分散和破碎就是所有被强迫的族裔散居人口的历史。他们通过把非洲再现为或“视作”这些不同文明的源头而做到了这一点。这个“三角”归根结底是非洲的“核心”。非洲就是那个缺失的名字,是位于我们文化身份核心的那个两难困境(aporia),直到最近它才给予这种身份以它所一直缺乏的一种意义。根据流放、奴隶制和移民的历史来看待这些文本形象的人都不能不看到,作为加勒比人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这种断裂性分离,这种“身份的丧失”,只有在这些被忘却的联系再次被置于适当的位置时,才开始弥合。这些文本恢复了想象的圆满或丰富性,抵制过去那些已经被打破了的规则。它们是抵抗和身份的资源,用以面对那种经验在西方电影和视觉再现的主导领域内被重建的那些破碎和病态的方面。

然而,关于文化身份还有另一种相关但却不同的观点。这第二种立场认为,除了许多共同点之外,还有一些深刻和重要的差异点,它们构成了“真正的现在的我们”;或者说——由于历史的介入——构成了“真正的过去的我们”。我们不可能精确地、长久地谈论“一种经验,一种身份”,而不承认它的另一面——即恰恰构成了加勒比人之“独特性”的那些断裂和非连续性。在这第二种意义上,文化身份既是“存在”又是“变化”的问题。它属于过去也同样属于未来。它不是已经存在的、超越时间、地点、历史和文化的东西。文化身份是有源头、有历史的。但是,与一切有历史的事物一样,它们也经历了不断的变化。它们绝不是永恒地固定在某一本质化的过去,而是屈从于历史、文化和权力的不断“嬉戏”。身份绝非根植于对过去的纯粹“恢复”,过去仍等待着发现,而当发现时,就将永久地固定了我们的自我感;过去的叙事以不同方式规定了我们的位置,我们也以不同方式在过去的叙事中给自身规定了位置,身份就是我们给这些不同方式起的名字。

只有从这第二种立场出发,我们才能正确地理解“殖民经验”痛苦而令人难忘的性质。黑人民族和黑人经验被定位和被屈从于主导再现领域的方式是文化权力的批评实践和规范化的结果。按照赛义德的“东方主义者”的意义来理解,我们不仅仅被这些主导领域建构为西方知识范畴内部的异己分子。它们有权力迫使我们将自身视作和体验为“他者”。每一个再现领域,如福柯所说,都是由“权力/知识”这致命的一对儿所构成的权力领域。但这种知识是内在的,而不是外在的。把一个主体或一些民族定位为某一主导话语的他者是一回事;而使其臣服于那种“知识”,不仅仅将其作为由内在驱策力和与规范保持一致的主观意愿所强加的意志和统治问题,则完全是另一回事。这就是法侬在《黑皮肤,白面具》中对殖民化经验的深刻洞察而给人的教益——那种抑郁的崇高。

对文化身份的这种内在占有具有破坏和毁形的能力。用法侬的生动的话来说,如果不抵制它的沉默,它们就会生产出“没有锚地、没有视野、无色、无国、无根的个体——天使的种族”。然而,把他性作为内在驱策力的这种观点改变了我们的“文化身份”观。从主观视角出发,文化身份根本就不是固定的本质,即毫无改变地置身于历史和文化之外的东西。它不是我们内在的、历史未给它打上任何根本标记的某种普遍和超验精神。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不是我们可以最终绝对回归的固定源头。当然,它也不是纯粹的幻影。它是某物——不是想象玩弄的把戏。它有历史——而历史具有真实的、物质的和象征的结果。过去继续对我们说话。但过去已不再是简单的、实际的“过去”,因为我们与它的关系,就好像孩子之与母亲的关系一样,总是已经是“破裂之后的”关系。它总是由记忆、幻想、叙事和神话建构的。文化身份就是认同的时刻,是认同或缝合的不稳定点,而这种认同或缝合是在历史和文化的话语之内进行的。不是本质而是定位。因此,总是有一种身份的政治学,位置的政治学,它在没有疑问的、超验的“本原规律”中没有任何绝对保证。

关于文化身份的这第二种观点远不是人们所熟悉的,更不是稳定的。如果身份不是沿着某一径直连续的路线产于固定的本原,那么,我们该怎样理解它的构成呢?我们可以认为加勒比黑人的身份是由两个同时发生作用的轴心或向量“构架”的:一个是相似性和连续性的向量,另一个是差异和断裂的向量。必须依据这两个向量之间的对话关系来理解加勒比人的身份。一个给我们指出过去的根基和连续。另一个提醒我们,我们所共有的东西恰恰是严重断裂的经验:被拖入奴隶制、流放、殖民化、迁徙的民族大多来自非洲——而当那种供应结束时,这种断裂又由来自亚洲次大陆的契约劳工而临时补充进来。(这个被忽视的事实说明了当你访问圭亚那和特利尼达时,你为什么会看到在那些人的脸上象征性地刻写着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所犯错误的自相矛盾的“真实”:通过向西航行你能够发现“亚洲”,如果你知道朝哪个方向看的话!)在现代史上,令人难忘的断裂莫过于这些强行的从非洲的分离——在欧洲人的想象中,非洲已经被看作“黑暗的大陆”。但是,奴隶也来自不同的国家、族群、村庄、语言和神。在加勒比人的精神生活中起到深刻构成性作用的非洲宗教与基督教一神论迥然有别,上帝如此万能以至于只能通过众多的灵魂显现才能认识他,这些显现遍布自然和社会世界的各处。这些神继续以地下的生存方式存活着,构成了一个混杂的宗教宇宙,其中有海地的伏都教、狂热的循序渐进教、本土的五肋骨教、黑人浸礼教、拉斯特法里教和黑人圣拉丁美洲天主教。其悖论在于,正是奴隶制和流放制度的彻底消灭和向西方世界的种植园经济(以及象征性经济)的渗透才使这些民族跨越差异而“统一”起来,在同一时刻也切断了他们与过去的直接联系。

因此,差异在连续中、并伴随着连续持续存在。在长期离开之后再回到加勒比人中就等于经历同一与差异的“双重”撞击。第一次参观法属加勒比海地区,我还看到马提尼克岛与牙买加的天壤之别:而且这不仅仅是地貌或气候的差异。这是文化和历史方面的深刻差异。而这种差异至关重要。它把马提尼克人和牙买加人置于既相同又不同的位置。此外,差异的界限又据与不同差异点的关系而继续重新界定。在与发达西方针锋相对这方面,我们是大体“相同的”。我们都属于边缘民族、未发达民族、周边民族、“他者”。我们都在外部边缘上,在都市世界的“边缘”——总是别人“北辙”的“南辕”。

与此同时,我们与各都市中心并非处于相同的“他性”关系之中。每一个中心都以不同方式协商其经济、政治和文化从属性。而这种区别,不管我们喜欢与否,都已经刻写在我们的文化身份之中。反过来,正是这种身份的协商使我们与拉丁美洲的其他民族相对立而拥有一种相似的历史,但又是不同的加勒比人,相对于大陆的“岛国人”。然而,牙买加人、海地人、古巴人、瓜德罗普人、巴巴多斯人,等等,又都是针锋相对的。

同类推荐
  • 民间文化的慈风孝行

    民间文化的慈风孝行

    本书以民间文化为切入口,通过对“人生礼仪的规范”、“四时八节的约定”、“百行百业的印痕”、“民间文艺的记录”等四大方面的民风民俗的细致描摹,全面审视其中的慈风孝行,并从慈孝文化的土壤与传承两个角度进行总结升华,进一步弘扬了中华传统慈孝文化。
  • 末世·2012

    末世·2012

    这是一个“谜”一般的世界,或许你会将信将疑,但实际上是,人类的知识远没有达到无所不知、洞悉天地的地步。2011年日本大地震,全球灾难频繁爆发,古玛雅人预言“2012·世界末日”是否真会到来?本书以中国人的心理和视角全面解读“2012”末日预言,告诉我们关于“世界末日”一些不可忽视的真相,也许数千年来成长的观念世界,即将面临崩溃……
  • 重庆土家族民俗文化概论

    重庆土家族民俗文化概论

    本书从民俗学的角度,论述了重庆土家族的物质生态、交通运输、社会群落、人生礼仪、信仰崇拜、物质消费、节日、游艺、民间艺术等各个方面的民俗状况。
  • 困窘的潇洒:民国文人的日常生活

    困窘的潇洒:民国文人的日常生活

    本书的写作受到赫勒“日常生活”理论启发,主要关注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日常生活,透过他们在私人日记、书信和回忆录等中的记述,揭露其在历史变换中的真实心理状况,研究其人际交往、经济生活、师承关系、思想轨迹等情况,展现他们的痛苦与欢乐、喜悦与悲伤。借由对文人日常生活的个案解读,作者也尝试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20世纪中国文化史的全新视角。
  • 经典超译本·理想国

    经典超译本·理想国

    《理想国》是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柏拉图最重要的一篇对话录。在这个对话录里柏拉图建构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人类的正义与善是这个乌托邦的主题。这部作品不仅是柏拉图对自己此前哲学思想的概括和总结,而且是当时各门学科的综合,它探讨了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文艺等等各方面的问题,是西方哲学家公认的“哲学大全”。译者在领会原著者思想脉络的同时,于编译中巧妙加入了现代理解与思考,缩小了阅读中的历史距离。行文简洁、有力,一改以往译文的晦涩拗口。该译本可从任何一页翻开阅读,精致的排版与精巧的开本适合随时、随地、随意、随性翻阅,特别适合非专业、非学术人群。
热门推荐
  • 夏凉月满之—梦华胥倾凰心

    夏凉月满之—梦华胥倾凰心

    她在满月之夜重生了。在这个崇尚实力的锦夜大陆,来自现代的她以丞相之女的身份生存着。前世的仇恨,使她重新找回杀手的快意。以“满月”为名,她再次霸气外漏,叱咤风云。在这个世界,她必须活下去。她还要舒服地活下去。胜者为王,弱者服强。她要自己能一手遮天,爱恨分明。于是,她用不容置疑的实力做地基,用无冰冷狠毒的手段铺出大路,用自己永恒的高傲与竖起一道道荆棘。她一步一个脚印,用胜者的狂妄在这个世界中走出一条通天大路来。
  • 器主九天

    器主九天

    四周的空间依然一片混沌,黑色的巨剑凌立于虚空之上,隐隐泛着红色的冷芒,巨剑单论外表并没有什么出奇之处,但却给人一种厚重如泰山压顶一般的感觉,就像一条沉睡着的巨龙,不动则已,一动便有毁天灭地,凌驾于万物之上的威能
  • 至尊凰妃:只为卿狂

    至尊凰妃:只为卿狂

    她,是21世纪的巅峰杀手,可却因为一次任务的自身失误而导致死亡,睁开眼来,发现居然重生在了古代,成为了这御归国人人皆知的废物——堂堂第一将军的嫡长女凰家的大小姐凰慕卿。郊外的偶遇,让她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之后与他创建了四大陆人尽皆知的弑神传奇!万里苍穹,风起云涌,且看天下,谁能挡我。
  • 里昂的婚礼

    里昂的婚礼

    面对强硬的政策,维护民族文化瑰宝成了每个公民的责任,法国人民面对这一情况是如果决定的呢?
  • 克莱弥娅传说:墨皇之初

    克莱弥娅传说:墨皇之初

    一场‘混沌’酝酿了千万年的风暴即将来袭,这场末日的风暴即将摧毁所有位面的生灵,为了抵抗混沌,所有位面的生灵都摒弃前嫌,团结一致,面对着他们共同的敌人,可惜一切都晚了,那个扭转命运的洪流之人已经在人类的内战中陨落,无论多少次逆转时间也无济于事,因为人性就是被混沌所利用的致命弱点,大千六道中的能量也所剩无几,这次是最后一次逆转时光,无论成败都将成为历史。追寻’莲‘的踪迹走进克莱弥娅大陆..............................
  • 叶罗丽精灵梦之茶雨月璃

    叶罗丽精灵梦之茶雨月璃

    三世奇缘,三世奇怨,爱与恨,注定了命运,羁绊了所有。倾尽一切,换来的却是永无止境的绝望。让你无法想象这等残忍。初甜之味,接下来的,就是长相守护。一个孩童的轻轻诺言,真得有这么大的约束力吗?倾尽所有,以生死相许,赴汤蹈火,也不足惜。梦尽,红尘之坠,埋葬了太多太多。终究是一回幻想······残酷?残忍?唯有淡淡痴醉······
  • 缘起恋浮生

    缘起恋浮生

    一世成为知己,纷争突起,风云变化,生死分离。一世生为父女,阴谋诡计,舍生忘死,魂飞魄散。一世回到原点,物是人非,天意难测,不知终点。再忆起,方知一切已是云烟,当世之魂,竟是前世之殇。光阴荏苒,岁月如梭,大千世界,万千变化。再回首忆往昔已是沧海桑田。岁月静好,愿能依偎在你身旁,看潮起潮落,花开花谢。前世今生,只愿终能与你笑看风云。
  • 穿越之美好时光庶女

    穿越之美好时光庶女

    侥幸逃脱实验室的悲催女,幸运穿越为一品侯爷家不受宠庶女!不幸的是即将代替公主去和亲!不过有什么关系?只要有肉吃,去哪都一样的!什么宅斗,阴谋,权力的,统统不要!只要有吃的,什么都安好!可是吃货一转身,发现侯爷夫人下台了!?嫡女姐姐不受宠了!?就连那前未婚夫也回心转意,不惜一切,想要纳她为妃!还有那高高在上的人说:“爱妃很容易养活!朕很欢喜!命人择日册封为后吧!”奴才们才醒悟,大呼:“主子英明!”抱着一盘花生米的芊芊抬头:“啊?哦!谢谢!”继续低头吃花生米。真香!
  • 落叶漫天飞。

    落叶漫天飞。

    前世今生,谁又知道谁是谁的一辈子,每个人的生命中不断有许许多多走走停停的过客,何必又太过在意已经失去的爱,不属于我的又何必去强求,唯有顺其自然。
  • 原谅我们太年少

    原谅我们太年少

    都说青春来不及停留就已走远,来不及观望就已过站,来不及说我爱你,就已经错过。彼此,是一个甜蜜、温暖的词,彼此,也是一个感伤、纠结的词,而我们,就在这个纠结的青春里,遇到了彼此,然后深深地不知所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