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过程中,如果盲目攀比或者盲目从众,容易使自己改变原有的目标而采取不切实际的行为,不以自身的特长、能力以及社会的需要出发,盲目攀比和等待,虽然能求得一时的心理平衡,但是往往自身价值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和发展。
况且,在人才济济、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没有一个企业的老板愿意等待,你也会因此而失去就业机会。
盲目攀比或者盲目从众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迷失自我。实际上每个人的性格是各不相同的,因而应该根据自身性格,来确定自己的择业目标。
所谓性格是指一个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对客观现实的态度及与之相应的行为方式,是心理特征的表现形式。
性格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在个人先天的体质、智商等素质基础上,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和个人自我修养中逐渐形成的。一经形成,不大容易改变。有句俗语说:“江山易移,秉性难改”,即指性格不易改变。
性格不仅影响人们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而且影响人们对职业的选择。一个人是乐观进取还是悲观失望,是热情谦虚还是冷漠傲慢,会直接地影响其日常生活。
人的性格是有差异的。但性格特征还是有共性的。所谓性格特征就是个人对客观对象(包括人、物、事)的反应。这种反应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态度、意志、情绪和理智。因此,所谓人的性格不同,往往是指在这四个方面的程度差别。如两个人对教师职业都热爱,都有坚强的意志,都充满激情,都能正确处理教育别人的孩子和教育自己孩子的关系。所以,两个人在教育事业中的性格特征是一致的,只是在程度上有所差别。
由于职业性质特点的不同,对就业的性格要求也不同。从职业角度要求的性格,就是职业性格。不同职业有不同的职业性格类型,关于这种类型的划分,现在很不统一。一般划分为内倾型、外倾型、情绪型、独立型、服从型、意志型、理智型、严谨型等。每一类型性格又可细分为不同的具体类型,如情绪型,有人热情、有人冷漠等。
性格从两方面影响着职业选择:一是人际关系;二是职业性质和特点。不同人的性格在人际关系中具有不同的相处方式、方法和效果。这样,在选择职业时,就要考虑自己的性格是否适于在人际关系较复杂、人群较大的职业中劳动。同时,不同性格还要考虑职业性质、特点要求什么样性格类型的人去从事劳动。
因此,在选择职业时不仅要准确地考虑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职业能力,而且要准确地知道自己的性格特征;更要考虑职业对人的性格的要求。如自己很喜欢从事秘书工作,但自己的性格活泼、兴奋性高,情绪易激动,那就不符合秘书职业的要求,而选择公关、采购之类的职业。
性格与职业是彼此制约、相互促进的。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就可以正确认识自己,扬长避免,走出“盲目攀比和盲目从众”的求职误区。
误区17:自我期望值过高
许多大学生过多考虑物质条件,不但要求月薪高,工作条件好,还讲究住房、奖金等各方面的待遇,如果用人单位稍不满足他们的要求,他们便潇洒地“移情别恋”。
沈先生毕业已经两年了,他一心想找一个“很体面”的工作,在人才交流会上转了多次,才锁定一家冷气工程设备有限公司的维修部技师岗位。沈先生递上求职表,可招聘者一看是专科文凭,摆摆手说他的文化程度不够。沈先生仍不死心,继续要找一个工资高、很轻松的工作。一场交流会下来,他先后到7家企业应聘,可没有一家企业向他抛出“红绣球”。后来在朋友的引荐下,沈先生在一家私营公司担任统计工作,但他认为这是一个高中生就能胜任的职位,如果让他屈驾于此岂不是“浪费人才”?于是,一个月不到就主动拜拜了。后来几经辗转,沈先生凭着“丰富的理论知识”在一家合资企业找到一份做行政主管的“美差”,但由于没有外资企业的实际管理经验,许多工作难以顺利开展,试用期一到就被老板炒“鱿鱼”了。
大学生刚出校门,都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不少学生自认为学识虽算不上渊博,但凭着几十年的积累加上领悟能力应付工作,问题还不是太大。
而企业却觉得大学生的实践经验欠缺,又比较傲气,需要先到一线上锻炼,踏实下来,有一定的基层经验,发展起来才会更好。于是大学生在择业时就经常出现了“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甚至有些条件较好的毕业生,在择业中,由于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刻意追求最完美的结果,结果错过了许多好的就业机会,有的甚至造成了就业困难。
每一个人对自己所求的职业都有一个希望,并且都盼望着它的实现,这种对职业的希望和等待称之为职业期望。
期望水平是人们对自己的行为所能达到目标的可能性的客观估计。期望水平越高,实现起来越难,失败的可能性越大。所以,确定适合自己的期望水平,在健康心理准备中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准备之一。
期望水平过高者是想通过求职改换门庭,转变自己卑微的处境。期望水平过低者往往在择业时不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有的人甚至干脆放弃择业的自主权,听天由命,消极等待。
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讲,企业竞争也是人才竞争,企业急需的是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可是求职者太傲,动辄讲待遇,眼光这么高,企业还敢用他们吗?
为了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求职者应该按照以下方法,制定自己的职业期望:
◆注意择业目标的适当性
目标的适当,决定于知己知彼。研究目标,扬长避短是成功者的钥匙。历届毕业生中总有一些人有求职择业之宏图,却无成就期望之果实,其原因不是没有知识和才能,而是没有掌握好这把钥匙,选错了主攻目标。
◆采取“分步达标”法
正确的择业期望值不是一下子就能确定的,求职者应该采取“分步达标”的办法,使其达到最佳状态。
“分步达标”就是首先制定一个总的期望值,再将其分解成几个阶段性目标,然后逐步付诸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如果发现自己所选择的阶段期望值过高,就把它改做下一个阶段的期望目标。
◆经常进行自我调整
“自我调整”就是把职业期望按其主次分为不同的层次,首先满足主要的需求,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客观条件的变化,依次进行必要的调整,直到个人意愿和社会需求二者相吻合为止。
◆克服社会压力和从众心理
求职者处在择业的洪流中,期望水平会受到其它择业者期望水平的影响。虚荣心、侥幸心理会使他们改变原有的自我期望而采取不切实际的从众行为。
求职者在制定自己的职业期望时,一定要警惕夜郎自大的情绪,夜郎自大是典型的清高自傲情绪。这种情绪往往导致期望水平居高不下,以致于屡战屡败,最后精疲力尽,失去了求职的最佳时机。
误区18:求职只顾眼前利益
在择业时,有些人过分看重眼前利益,讲实惠、图安逸。眼光大多很高,只盯着大企业,一心只想进大城市、大机关,去沿海发达地区,到挣钱多、待遇好的单位。过分关注用人单位的工资、奖金、福利,甚至刨根问底,脑子里装满了“单位能给多少好处”,甚至为了暂时的功利宁可抛弃所学的专业,宁可不要户口,不服从分配。
有一位求职者,他对计算机十分精通,很有发展前途。但在走过几家与计算机应用有关的用人单位后,他感觉工资及其他待遇不太理想,于是拒绝了。不久,他发现朋友们都在做业务工作,而且收入颇丰,于是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他的业绩还算不错,就这样一连做了三年业务员,一直很舒心。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发现自己不再适合做业务员,这时又想起了自己还算是位“计算机高手”,便去应聘与计算机有关的工作。可是,当他再次接触计算机时,操作的熟练程度已大不如前了,而且许多知识都已忘得一干二净。就这样,他错过了许多当前待遇非常优厚的计算机工作的就业机会。
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一部分大学生择业时只顾眼前利益,过分注重经济效益,讲究实惠,忽视个人的发展。在与用人单位洽谈时,有些毕业生首先问及的是单位的效益如何,待遇怎样,住房能否落实,奖金是否高,而对自己的发展前景不加考虑,对用人单位的培训条件,继续教育计划极少问津。有的同学认为“前途、前途、有钱就图”,“做什么工作无所谓,只要能挣大钱”,在择业中表现出急功近利的趋势,让用人单位反感,使得一些学生虽各方面条件不错,却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
在日常生活当中,人们往往注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其原因是,眼前利益抬头可见,唾手可得,来得比较容易。而长远利益处于未来的某个时段,当前既看不到也摸不着,只有通过较长一段时间的艰苦奋斗才能获得。
对于择业来说,人们也往往注重那些丰厚的眼前利益,而舍弃那些具有长远意义的利益。实际上,眼前利益虽然诱人,但捕获它就像捡到“芝麻”一样,从整体、长远来看,得到的很少。而长远利益就像“西瓜”,它虽然远在我们的视野范围之外,但最终会有丰厚的收获。
打个比方,一个人跑100米可以得到一块金牌,跑500米可以得到十块金牌。显然,十块金牌比一块金牌的利益大得多。但是,注重眼前利益的人,常常看不到500米处的十块金牌,只看到100米处的一块金牌。而注重长远利益的人明白,虽然跑到400米甚至490米还未拿到金牌,但再多跑几步就可与成功携手并肩。
这一块金牌就好比“芝麻”,而十块金牌就是“西瓜”。当然,谁都想得到“西瓜”,但问题是他们常常看不到“西瓜”,或是明明看到了,也不肯为它多走几步路。
对于毕业生来说,谁都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工资待遇好、发展机会多、环境又好的单位,可是世事常难遂人愿。所以,在求职时要用发展眼光选择用人单位和岗位,不要只顾眼前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