驭人贵在攻心为上
在所有的用人谋略中,攻心为上,是一条最重要、最关键的用人谋略。
任何用人行为,要想顺利进行下去,都必须同时具备两个先决条件:第一,领导者愿意使用下属;第二,下属愿意接受上级的使用。在某种意义上说,后者比前者显得更重要,难度也更大。因为居于被管辖地位的下属,心态一般都比较复杂。领导者不仅需要准确了解下属的内心世界,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征服下属的心,使下属打心里信你、敬你、服你、爱你,甘心情愿为你效力。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决非易事了。
刘备三顾茅庐,均遭到诸葛亮的怠慢,因为诸葛亮想以此考察刘备有无招贤纳士的诚意和虚怀若谷的美德。当刘备心志专一、谦恭下士的品德深深打动了诸葛亮的心之后,这位隐居山野的“卧龙先生”,便欣然接受了刘备的邀请,出山助他振兴汉室。
在通常情况下,一个心态正常的下属,希望遇到一个怎样的上级呢?换句话说,他对领导者抱有哪些企望和要求呢?
根据心理调查资料分析,下属对领导者的企望和要求,按照由低到高的排列顺序,主要有以下四个层次的心理追求:
1.追求安全——企望领导者公道正派,光明磊落,不整人,不害人,不落井下石,不嫉贤妒能,不栽赃陷害。当自己偶有过失时,不把自己当“替罪羊”抛出去。应该说,这是每个下属对领导者都会提出的起码的企望和要求,因而属于最低层次的心理追求。
2.追求温暖——企望领导者能关心自己的疾苦,及时帮助自己解决生活上和工作上遇到的各种困难,为自己提供起码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有时候,领导由于受到本地区、本单位财力和物力的限制,一时难以解决自己遇到的有关困难,但只要领导者能够表示一下关心,自己也就感到组织上的温暖了。虽然,这属于下属的较低层的心理追求。
3.追求信赖——企望领导者能够充分理解自己,信赖自己,十分放心地让自己参与各种重要的组织管理活动,把一些比较重要的工作交给自己,经常听取自己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并能够对自己说一些“知心话”。
显然,下属对领导者提出的这些企望和要求,并非人人都能得到满足,它已经属于较高层次的心理追求了。
4.追求事业——企望领导者和自己情趣相投,思想一致,能够为自己获取事业上的成功,提供一切方便条件,甚至企望领导者在必要的时候,为自己的尽快成才承担一定的决策风险。不难看出,这是少数雄心勃勃的下属对领导者提出的最高层次的心理追求。
老练的领导者,不仅对下属在四个层次上的共同心理追求了如指掌,而且还对各个下属在不同层次上的特殊心理追求知之甚细。针对这些不同类型的被使用对象对领导者抱有的各种心理追求,领导者就能因人而异,投其所好,分别采取不同的攻心谋略。
例如:
——在适当时机,适当的场合,采用适当的方式方法,对某一偶犯过失的下属公开表示谅解和袒护,以此来满足多数下属追求“安全”的心理企望,增强大家的“安全感”;
——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帮助下属解决生活上和工作上遇到的各种困难,并使这一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包括指定专人负责抓好这项工作),在必要的时候亲自出面,对重点下属表示一下“关照”,以此来满足多数下属追求温暖的心理要求,使大家感到组织上的温暖;
——有意识地让一些素质较好的下属参与一些重要的管理工作,经常征求他们的意见和看法,并在不出大格的前提下,对他们说一些“知心话”,以此来满足部分下属追求信赖心理要求,有效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为少数德品皆优、确有成才希望的下属开辟道路,甚至将自己兼职的官位让给他们,以此来满足他们追求事业的心理要求,使他们尽快成才。
——在采取上述攻心谋略时,领导者可以选用各种灵活多样的攻心手段,导演出一幕幕令人目不暇接、拍案称奇的好戏来。在这方面,我国古代有作为的统治者,都分别创造了具有自己个性特色的攻心“剧目”。诸如:商朝末年西伯侯请姜子牙;战国时代魏文侯藏书任将,对乐羊深信不疑;燕昭王筑黄金台招贤纳士;三国时代刘备当着赵云的面,将他从乱军中救出的幼子扔在地上,说:“为一孺子,险折我一员大将”,使赵云感动得当即跪倒;曹操马踩青苗,当即削发示众,以严军纪……所有这一切,都属于精彩绝妙的攻心行为。
需要指出的是,有些领导者误以为,攻心谋略只不过是掌权者为了实现自己的管理目标所玩弄的一种收买人心的政治权术。倘若这样来认识攻心谋略,那就大错特错了。诚然,在中外用人史上,确有不少统治者是通过玩弄政治权术来收买人心的,包括我们在上面提到的那几则用人故事,其中有的也掺杂着一些政治权术的成分。但是,那些依靠政治权术来收买人心的统治者,只能得逞于一时,很难维持长久,一旦下属识破了他所玩弄的权术,他的攻心企图也就彻底失败了。因此,作为一个正直的领导者,他要真正获得理想的攻心效果,并且将这种攻心效果长期保持下去,使下属由衷地信任自己、敬佩自己、拥戴自己,只有一个办法,就是“以己之心,换人之心”。除此之外,别无他法。这就是攻心谋略的真谛!
赏是管理学上的润滑剂
封赏是用人的一种重要手段。而这种手段又主要是统御人的。所以会不会行封论赏,会不会巧妙而策略地使用行封论赏的大权,是考察一个政治家、一个将军会不会用人的重要标志。刘邦在行封论赏方面,是运用最好的开国皇帝之一,正是在这方面,亦可见出他用人艺术的高超之处。
应该说古代的封赏和今天的奖励是大不一样的。今天的奖励最多是金钱方面、名誉地位方面的,而不像古代那样封赏一大片国土给一个有功之臣。封一片国土给人,是冒着政治上分裂的危险的。但是刘邦却很善于封赏,封赏起来也很有度。韩信攻下齐地之后,刘邦听从张良的劝告,在此地封韩信为齐王。这对于韩信这样一位虽有高才,但却起于贫寒的人来说,不能不是政治上最大的信任和重用。韩信在作了齐王之后,没有任何理由来背叛汉王。这正是刘邦善于封赏的最好作用。
刘邦与项羽相争不下,各自的人马都苦于战事,于是两家谈判,划鸿沟为界,鸿沟以西为刘邦所有,以东为项羽所据。项羽于此时以为天下要平静一阵,刘邦也想引兵西归关中。但张良和陈平却劝刘邦于此时汇集兵马与项羽决战。刘邦采纳了这一建议,但汇集各路诸侯的命令下达之后,到了汇集的时间和地点,只有汉王刘邦的兵马到了,韩信和彭越的两路大军却不到,结果刘邦被项羽击破,坚壁自守不敢出战。刘邦很忧虑,就问张良:“韩信、彭越不服从决战的命令,是为什么呢?”张良就说:“项羽即将被打败,韩信、彭越这样的大将虽有封号,但却没有实际的封地,他们不来赴决战是理所当然的。如果汉王能与他们共分天下,那么他们立即会来与你会师,寻求与项羽决战。如果汉王不能与他们共分天下,那么天下的事就未可知了。如果汉王能把陈以东的地方全部许诺给韩信;把睢阳以北至黄河的地方许诺给彭越,使他们各自为自己的国土去打仗,那项羽就会很容易被击败的。”刘邦认为张良的分析是正确的,立即派使者告诉韩信和彭越:“如果你们能与汉王刘邦并力击楚,楚破之后,齐国的旧地全部归齐王韩信,睢阳以北至黄河的地方归彭越。”韩信、彭越听到刘邦使者的话以后,立即答应与刘邦会师,并力击败项羽。其他各路诸侯之兵也答应并力击楚。于是各路兵马会于垓下,在韩信的调度下,在垓下将项羽的楚军重重包围,一举消灭楚军,项羽自杀而死。
其实,在击败项羽后,刘邦并未如他这次许诺的那样,给韩信、彭越那么多封地,而是封了别的地方,但是他的这次许诺却是相当有效的,并且向各路诸侯显示了一条极为重要的政治信息,那就是刘邦在击败项羽后,愿与诸豪杰共有天下。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何况封国这样大的赏赐,其诱惑力更大,没有人会于此时放弃机会,来共享天下。
刘邦在封赏方面,绝不犹豫,也绝不吝啬。刘邦与项羽于中原相持不下,不见胜负,项羽又挟持着刘邦的父亲和妻子不放。刘邦就想与项羽在谈判桌上解决问题。第一次派儒士陆贾去说服项羽,项羽不为所动。刘邦第二次又派侯公往说项王,结果项王被侯公说服,同意以鸿沟为界,共分天下,并归还刘邦的父亲和妻子。这下侯公立了大功。刘邦立即封侯公为平国君,并说:“侯公乃天下辩士,所居倾国,所以要封他为平国君。”
郦食其也是一个辩士,第一次来拜谒刘邦时,刘邦根本就不想见他。但一旦召见,郦食其便劝刘邦以陈留这个富饶的地方为根据地,来发展自己的力量,并帮助刘邦实现了这一谋略,刘邦就因为郦食其的这一策略,立即毫不犹豫地封郦食其为广野君。郦食其后来又凭他的三寸不烂之舌,去劝说当时的齐王田广,使田广与汉王刘邦联合起来共击项羽,立下了汗马功劳。一张嘴顶几十万大军。对这样的人,刘邦毫不犹豫会加以重用,毫不吝啬地加以赏封。在刘邦定天下大封功臣的时候,他把那些运筹帷幄的人在有野战之功的人之前论封行赏,并且把这些人的功劳评价的比野战之功高,这又是他善于封赏的一个典型表现。因为刘邦抓住的正是他得天下的关键方面。没有那些智谋之士的通力合作和提供的取胜策划,只靠攻城夺地的胜利,刘邦是不能得天下的。后来的曹操曾总结说,行封论赏要以“帷幄之规”为上,以“攻拔之力”为下。所以当那些有野战之功的人对刘邦重封运筹帷幄的人表现出不满时,刘邦却毫不动摇。
当刘邦封陈平为户牖侯,陈平以自己无野战之功不敢受封时.刘邦坚决地说:“吾用先生谋,战胜克敌,这难道不是功劳吗?”陈平则说:“没有魏无知这样的人推荐我,我又怎么能为陛下尽力呢?”于是刘邦不仅封了陈平,又重新重赏了魏无知这个荐贤之人。当你读史读到这个地方时,你是不能不对刘邦的善于使用封赏而叹服的。行封论赏,中间潜藏着劝善、劝人进取的作用。封什么、赏什么,都对人的作为有引导的作用。精妙地使用它,用人之术也就可以说掌握了重要的玄机。
行封论赏,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最有力的杠杆。正是因为刘邦巧妙地使用这一杠杆,所以天下贤能之士,皆愿为他效命,都愿为其所用。因为人的任何追求,都是与一定的利益相关的。行封论赏,就像用人之道上的高级润滑油,能持之以恒地用好它,用人之术,就会真正变成一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