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动而无随。”(《庄子·在宥》)
要放松,才能融入环境。要恍惚,不要专注,你才会有“偶得”。这种“偶得”其实是“必得”,是掌握了对“偶得”之物出没的规律后的必然结果。所谓无意就是无多意,所谓不经意就是不贪心。这样越大意就越有发现,越粗心越有大惊喜。
很多人患了强迫症,不但强迫别人,也强迫自己,结果到处不讨好。并且自己给自己过不去,太累了。
强迫是无用的,刻意做事境界不高。
很多东西只有顺其自然,才能在不经意间得到。火候未到,功夫未到,你怎么着急也没用。不如节约精力,着力于自我的成长。
世界在变化,在你成长的同时,原来的一些难事已经自我瓦解得差不多了,你再从节骨眼上下力,自然可以攻破。
从前有个青年喜欢一个小姑娘,可是人家还很小,还在上中学。青年痴心一片,不停追求,结果自然是毫无结果,反而讨人厌,又耽误自己的时间。
这个青年痛定思痛,决定暂时抛开,等这小姑娘长大了再去求婚,于是埋头干事业,几年后,他成了一个成功人士。而当年那个小姑娘也大学毕业了。春节他们相逢于故乡,终于再续前缘,做了夫妻。
庄子就此讲了一个著名的寓言故事“玄珠偶得”:
黄帝在赤水以北游玩,登昆仑山时遗失了玄珠,派才智超群的智去寻找,但没找到。
派善于明察的离球去寻找也没找到。
派善于闻声辩言的诟去找,仍未找到。
于是派恍兮惚兮的象罔去寻找,象罔却把玄珠找回来了。
黄帝说:“奇怪啊,只有象罔才能够找回玄珠吗?”
这个故事很有意思,我在多处引用过。黄帝丢了玄珠,派聪明人找不到,派眼力好的人找不到,派耳朵好的人也找不到,最后却被恍兮惚兮、心不在焉的人“象罔”找到了。
这说明了刻意寻求某样事物是根本无效的,不那么在意反能与外物合拍,可以看到一些微妙的东西。
要放松。
才能融入环境。
走在黑夜里你能看见黑车上的黑衣人吗?你睁大你的黑眼睛找了半天都找不到,最后发现原来坐在你身边的朋友就是那个黑衣人。这不是笑话,我们常常不见眼前之物,老是投眼十丈外,却不见眼前。
要恍惚。
不要专注。
你才会有“偶得”。
这种“偶得”其实是“必得”,因为它是你掌握了对“偶然”之物出没的规律后的必然结果。
花花公子老是“碰上”艳遇,杀人惯犯总是“不小心”把人杀死了,小孩子胸前挂的钥匙常常“不巧”丢掉了,这些偶然的背后全是必然。
顺藤摸瓜,藤粗必瓜大。
但如果这根藤是根枯藤,你最好就不要摸了,因为既然是枯藤,恐怕早就瓜熟蒂落,被别人摸去了。
同样地,如果这根藤无限长,你也不要再像拔河一样往前进军,因为太长的藤不合常理,藤上必无瓜。不如放弃。
庄子说我们要“神动而无随”,就是这个道理。寻找一样东西时我们要神先动(指运用智慧心算目测),身体且稳住。这样才有胜算,并且不会掉入陷阱。动物性急,常被人诱入深坑。我们难道也要这样吗?
不要动。
对方自然会动。
你不暴露,它必暴露。这样你就会找到它,而它找不到你。
你要确信,你要找的人、你要做的事正在前方等着你。但不是坐在大路上,而是藏在某个洞穴中。你完全不必每处搜寻,你只需要迟到一会儿,只需要轻轻地走,只需要装作不在意,对方就会主动落入你眼中,最后落在你手上。
就这么简单,就这么神奇。
庄子讲一个故事“许由教尧”:
尧的老师是许由,许由的老师为缺,缺的老师为王倪,王倪的老师为被衣。
尧问许由:“我想借王倪来邀请缺做天子,缺可以做天子吗?”
许由说:“危险,缺智慧超群,办事快捷机敏,天赋过人,但却爱用人为的心智去取代自然规律,他做天子必定凭借人为摒弃自然,尊崇才智而谋急用,必为琐事所役使,目不暇接地跟外物应接,他可做百姓的长官而不可做一国的君主,治理天下必定天下大乱。”
故事中的“缺”这个人之所以不适合当天子,就因为他的心不定,老是“目不遐接”地做事,一定会做不好任何一件事。
“目不遐接”是做事之大害,我们要抓住一物,为此可以放弃万物。目不遐接就会把心搞乱,非智者之道也。
我们说“无意中就把事情做成了”,不是走马观花的意思,而是下马观花。所观之花可以有一万朵,但一定要下马观看。这样,我们走在花园中才能凭感觉找到最美的一朵。
在《小王子》中,小王子在地球上看到有处花园中有一千朵玫瑰,他不禁怅然若失,因为在此之前他只拥有一朵。但小王子深爱那一朵,最终弃万而得一。如果他想弃一而得万,就会连一朵也得不到。
所谓无意,就是无多意。
所谓不经意,就是不贪心。
这样,越大意的人就能有所发现,你的粗心会给你带来大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