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719400000004

第4章 病因病机(2)

第四章 病因病机(2)

(二)针灸疗法 (1)

针灸疗法是中国传统医学治疗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从产生到成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针刺的前身是“砭术”,砭术的主要工具是砭石。其萌芽于新石器时代,中国在考古中曾发现过砭石实物。在距今3 000年前的商代与西周初期的甲骨文、钟鼎文里,有表示针灸的象形文字,至春秋时期,医学摆脱了巫的束缚,有了专业医生。据《春秋左氏传》记载,名医医缓于公元前581年为晋景公诊病时,指出病人已病入膏肓,因而“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这里所说的“达”与“攻”指的就是针刺与火灸。战国至西汉时期,随着炼铁技术的进步,金属制造的九针逐渐推广。九针既包括针刺工具,也包括按摩和外科工具。由于九针逐渐代替了砭石,从而扩大了针刺的实用范围,加快了针灸医学的发展进程。至秦汉时期,针具已由石针、骨针、竹针而逐步发展为金属针。金属针具发展到现在,经历了铜、铁、金、银、合金及不锈钢针具等阶段。

随着医疗经验的不断积累,逐渐发现很多可以治疗某些疾病的腧穴,使其由最早的“以痛为腧”逐渐得以定位和定名。在腧穴不断增加的基础上,根据腧穴的主治作用,结合针刺效应和古代的解剖学知识,古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认识到人体有一个经气运行的完整结构——经络系统。通过不断总结、实践,将腧穴、经络从理论上系统化,形成了经络学说。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了两种记载经脉的帛书,即《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大约撰于战国时期,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经脉理论专著。被历代奉为中医理论经典的《黄帝内经》,标志着中医针灸基础理论基本形成。从东汉至南北朝时期,许多杰出的医学家都擅长针灸,特别是公元3世纪的皇甫谧,采用《素问》《黄帝针经》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这3部经典医籍的针灸内容,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撰成《针灸甲乙经》,这是一部从基础到临床构成完整体系的针灸专著,对后世有很大影响,被誉为针灸学术的又一次总结。

隋唐时期,针灸发展成为一个专科,在当时的医学教育机构太医署里设有针灸专业。至五代、辽宋、金、元时期,针灸学术向纵深发展。医官王惟一考订经络腧穴,增补了腧穴的主治病证,于1026年撰《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颁行全国,次年又铸铜人模型两具,对针灸学术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明代针灸名家辈出,研究的问题更加深入而广泛,代表性的医家和著作有陈会的《神应经》、徐凤的《针灸大全》、高武的《针灸聚英发挥》、张介宾的《类经图翼》、李时珍的《奇经八脉考》、杨继洲的《针灸大成》等。特别是杨继洲在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的基础上,汇编历代诸家针灸学术观点、实践经验而成的《针灸大成》一书,收编资料十分丰富,对后来的针灸学术界影响最大,被誉为针灸学术的第3次总结。

清代医者重药轻针,针灸不如明代之盛。1822年,清政府竟以“针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为由,将太医院针灸科关闭,针灸事业停滞不前。中华民国时期,当权者采取限制与排斥中医的政策,针灸处境艰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针灸获得发展。1951年,中国成立了直属于卫生部的针灸疗法实验所,1955年发展成为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1986年在北京建立了中国第1所针灸骨伤学院。1990年,全国已有75个科研单位设置了针灸经络研究机构,23所中医学院设置了五年制的针灸学本科专业,遍布全国的中医医院设有针灸科。针灸的科学研究深入展开,对针灸的调整、镇痛、增强免疫力作用,以及经络现象、经穴与脏腑相关等问题开展研究,取得了大量有价值的科学实验资料;对多种疾病,通过临床观察,建立客观指标和设置对照组,明确了针灸疗效,并初步了解了治疗机制。针灸治疗病种也不断扩大,临床实践表明,针灸对内、外、妇、儿、五官、骨伤等科300多种病证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对其中100种左右的病证有较好或很好的疗效。

大约在6世纪,针灸开始传到朝鲜、日本等国,并逐渐向世界各国传播。1949年以来,针灸学术在国际上的影响日益扩大,加快了对外传播进程。近年来德国、美国、英国等都兴起了针灸热,许多国家和地区已把针灸纳入医疗保险体系。为了适应针灸医学的国际化发展要求,成立了多个针灸国际培训中心,为许多国家培训针灸人才。目前在全世界已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了掌握针灸疗法的医务人员,有些国家还开展了针灸教学和科学研究,取得不少成绩。1979年5月中国针灸学会成立。1987年11月,由中国牵头筹建的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宣告成立,并在北京召开第1届会员大会,同时召开第1届世界针灸学大会。针灸疗法具有适应性广、疗效显著、操作简便、经济实用等优点,普遍为人们所接受,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医疗手段的组成部分。

自身免疫性疾病

1.系统性红斑狼疮

穴位:大椎、身柱、曲池、合谷、三阴交、太溪。

配穴:热毒炽盛证加委中、大陵、陷谷、阳陵泉;阴血亏虚证加迎香、风池、大陵、阴陵泉、复溜;阳气虚衰证加百会、足三里、命门、商丘;气滞血瘀证加膻中、气海、章门、内关、血海、太冲。

刺法:主穴必取。按辨证分型选取配穴。进针得气后,以捻转结合提插施平补平泻之法,留针30min,隔日1次。

方解:大椎为诸阳之会,配身柱能振奋阳气,驱邪外出。血海活血,阴陵泉、三阴交健脾益气。其余根据辨证选穴。

2.类风湿关节炎

穴位:大椎、风池、风府,病变部位局部阿是穴。

配穴:上肢组,曲池、外关、合谷、八邪;下肢组,阳陵泉、膝眼、悬钟、八风;腰背组,病变部位相应的华佗夹脊。

刺法:主穴必取。用热补法,八邪、八风点刺出血;余穴施平补平泻法,早期患者留针20min,每日1次;晚期患者留针40min,隔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

方解:大椎为诸阳之会,取其振奋阳气,驱邪外出;风池、风府治内外之风;病痛局部取阿是穴,为“腧穴所在,主治所能”。根据病变部位循经选穴,取“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之意。诸穴合用,疏通经络气血,使营卫调和而风、寒、湿、热等邪无所依附,痹证遂解。

3.干燥综合征

穴位:廉泉、风池、天柱、足临泣、光明、复溜。

配穴:燥邪犯肺证加列缺、尺泽;肺肾阴虚证加肺俞、太溪;肝肾阴虚证加肝俞、肾俞;脾胃虚弱证加脾俞、胃俞;血虚生燥证加血海、膈俞。

刺法:主穴必取。根据证型选取穴位,施平补平泻法。

方解:廉泉为唾液所聚之处,津液之道;风池、天柱治内外之风。血虚生燥证取膈俞、血海以行血活血,遵“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义;脾胃虚弱证加脾俞、胃俞以健脾和胃;肝肾阴虚证加肝俞、肾俞以补益肝肾;肺肾阴虚、燥邪犯肺证加列缺、尺泽、肺俞、太溪以滋阴润肺。

4.皮肌炎

穴位:大椎、身柱、肺俞、膈俞、肝俞、血海、三阴交。

配穴:阴虚内热证加列缺、照海;瘀热痹阻证加丰隆、阴陵泉;脾肾两虚证加脾俞、肾俞。

刺法:主穴必取。血海、丰隆、阴陵泉施泻法,余穴施平补平泻法。

方解:大椎为诸阳之会,配督脉之身柱、肺俞,以振奋阳气、驱邪外出;膈俞、肝俞、血海活血化瘀;阴陵泉、三阴交健脾益气、导湿下行。

5.系统性硬皮病

穴位:分3组。前额皮损者,上星、阳白、头维;上肢皮损者,扶突、大椎;腰背和下肢皮损者,腰阳关、环跳、秩边。

(二)针灸疗法 (2)

配穴:分3组。血海、三阴交;印堂、太阳;承山、三阴交。

刺法:根据病损部位选择用穴,主穴与配穴对应配用。以26号毫针进针,待得气后,施烧山火手法,使病变部位产生温热感,留针30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3~5d。

方解:根据皮损部位辨证选穴,近部取穴。另外,取血海、印堂、太阳活血,阴陵泉、三阴交健脾益气。

6.雷诺病

穴位:分2组。尺泽、手三里、内关、合谷;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

配穴:气海、关元。

刺法:第1组用于上肢病变,第2组用于下肢病变。尺泽、三阴交施先泻后补法,足三里、合谷施热补法,余穴施导气手法使针感放射至手指尖或足趾尖。配穴施温和灸30min。每日1次,18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1周。

方解:手三里、足三里能振奋阳气;尺泽、内关、合谷、阳陵泉、三阴交健脾益气、行气活血、驱邪外出;气海、关元补益元阳、振奋正气。其余根据病变部位辨证选穴。

7.结节性红斑

穴位:风府、大椎、合谷、曲池、膝阳关、丘墟。

配穴:阴虚内热证加尺泽、阴谷;内热炽盛证加曲泽、阴陵泉;外邪阻络证加风池、身柱;阴阳两亏证加足三里、阴陵泉;阳气不足证加命门、气海、关元。

刺法:主穴必取。根据证型选取穴位,施平补平泻法。

方解:大椎为诸阳之会,能振奋阳气、驱邪外出;风池治内外之风;尺泽、曲泽、阴谷滋阴降火;阴陵泉、三阴交健脾益气;命门、气海、关元益火之源。

8.混合性结缔组织病

穴位:大椎、身柱、曲池、合谷、三阴交、八邪、八风。

配穴:热毒炽盛证加印堂、大椎;血脉痹阻证加血海、太渊;阴虚内热证加太溪、复溜;气血两虚证加足三里、气海、关元;脾肾阳虚证加命门、肾俞、脾俞。

刺法:主穴必取,配穴据证取穴。行针得气后,血海、三阴交施平补平泻法;印堂、八邪、八风行捻转提插泻法;余穴行捻转提插补法。留针20~30min,留针期间,行针3次。每日或隔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

方解:大椎为诸阳之会,配身柱能振奋阳气、驱邪外出。八邪、八风驱上、下肢之邪;血海、太渊活血通脉;阴陵泉、三阴交健脾益气。其余根据辨证选穴。

9.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穴位:中脘、天枢、关元、上巨虚、三阴交。

配穴:下焦湿热证加阴陵泉、下巨虚;脾胃虚弱证加胃俞、脾俞、足三里;脾肾阳虚证加命门、脾俞、肾俞;肝郁脾虚证加肝俞、脾俞;瘀阻肠络证加长强、大肠俞。

刺法:主穴必取,配穴据证取穴。天枢、气海、关元针刺1~15寸,得气后,以小幅度提插捻转补法,使针感放射至腹部和外生殖器。背部俞穴斜向脊柱针刺,长强、足三里、三阴交等穴直刺1~15寸,以得气为度,施平补平泻手法,留针15~20min。每隔5min行针1次,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5~7d。

方解:中脘为胃的募穴,腑之会;神阙可温补元阳、固本止泻;天枢为大肠募穴,能调理肠胃气机;足三里、三阴交、公孙健脾益胃。其余根据辨证选穴。

10.克罗恩病

穴位:天枢、大横、上巨虚、下巨虚。

配穴:痰瘀交阻证加血海、丰隆;湿热蕴蒸证加三阴交、阴陵泉;热毒内攻证加大椎、长强;肝肾阴虚证加肝俞、肾俞;脾肾阳虚证加脾俞、肾俞。膝踝关节炎以局部取穴为主,膝关节炎可取鹤顶、膝阳关、膝眼、阳陵泉、阴陵泉;踝关节炎可取然谷、太溪、昆仑、丘墟、解溪。

刺法:主穴必取,配穴据证取穴。膝踝关节炎以局部取穴为主,施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min。每隔5min行针1次,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5~7d。

方解:天枢为大肠募穴,能调理肠胃气机;足三里、公孙健脾益胃;上巨虚为大肠经下合穴,下巨虚为小肠经下合穴,取“合治内腑”之义。其余根据辨证选穴。

11.自身免疫性肝炎

穴位: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阴交。

配穴:肝胆湿热证加阴陵泉、阳陵泉;阴虚内热证加内关、复溜;肝郁淤滞证加期门、太冲;肝脾两虚证加肝俞、脾俞。

刺法:主穴必取,配穴据证取穴。行针得气后,阴陵泉、阳陵泉、三阴交施平补平泻法;期门、太冲行捻转提插泻法;余穴行捻转提插补法。留针20~30min,留针期间,行针3次。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方解:肝俞、胆俞、阳陵泉可疏肝利胆;脾俞、胃俞健脾和胃;阴陵泉、三阴交健脾益气、导湿下行。其余根据辨证选穴。

12.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穴位:膈俞、脾俞、血海、三阴交。

配穴:血热妄行证加行间、涌泉;气血两虚证加足三里、胸夹脊11~12;气虚血瘀证加气海、太冲;肺热炽盛证加尺泽、大椎;阴虚火旺证加太溪、太冲;脾肾阳虚证加命门、肾俞、脾俞。

刺法:先针膈俞、脾俞,在穴位旁2~3分处进针,呈45°向脊椎方向斜刺,得气后采用提插捻转补法,继针血海、三阴交直刺得气后,行捻转提插补法,留针30min,留针期间,行针3次。每日或隔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

方解:膈俞、血海活血补血;脾俞、胸夹脊11~12气血双补;阴陵泉、三阴交健脾益气。其余根据辨证选穴。

13.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穴位:足三里、膈俞、肾俞、膏肓俞。

配穴:湿热内蕴证加阴陵泉、三阴交;脾肾阳虚证加命门、肾俞、脾俞;气血两虚加足三里、气海、关元;气滞血瘀证加血海、太冲。

刺法:主穴必取,配穴据证取穴。行针得气后,阴陵泉、三阴交施平补平泻法;血海、太冲行捻转提插泻法;余穴行捻转提插补法。

方解:命门、肾俞、脾俞补脾肾阳虚;足三里、气海、关元气血双补;血海、太冲活血;阴陵泉、三阴交健脾益气。其余根据辨证选穴。

14.桥本甲状腺炎

穴位:足三里、三阴交、脾俞、肾俞、肝俞、命门、太冲。

配穴:肝郁气滞证加血海、太冲;阴虚内热证加太溪、复溜;气阴两虚证加足三里、列缺、照海;脾肾阳虚证加命门、肾俞、脾俞;甲状腺肿大者加人迎、合谷。

刺法:主穴必取,配穴据证取穴。行针得气后血海、太冲施平补平泻法;余穴行捻转提插补法。留针30min,留针期间,行针3次。每日或隔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

方解:脾俞、肾俞、命门补脾肾之阳;肝俞、血海、太冲活血理气、解郁化滞;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健脾益气。其余根据辨证选穴。

15.重症肌无力

穴位:手三里、合谷、足三里、阴陵泉、血海、三阴交、光明。

配穴:脾胃气虚证加百会、脾俞、胃俞;气阴两虚证加膻中、气海、关元;脾肾阳虚证加命门、肾俞、脾俞。

刺法:主穴必取,配穴据证取穴。行针得气后血海、三阴交施平补平泻法,余穴行捻转提插补法。留针20~30min,留针期间,行针3次。每日或隔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

方解:手三里、足三里为手足阳明经穴,能振奋阳气、驱邪外出;血海活血;阴陵泉、三阴交健脾益气。其余根据辨证选穴。

16.多发性硬化症

穴位:风池、风府、大椎、身柱、足三里、三阴交。

配穴:湿热弥漫证加阴陵泉、地机;痰瘀阻络证加丰隆、血海;肝肾阴虚证加肝俞、肾俞;心肝血虚证加膈俞、肝俞;脾肾阳虚证加脾俞、肾俞。

刺法:主穴必取,配穴据证取穴。行针得气后施平补平泻法,留针20~30min,留针期间,行针3次。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一般取患侧,也可先针健侧,再针患侧。

方解:风池、风府治内外之风;大椎为诸阳之会,配身柱以振奋阳气、驱邪外出;膈俞、血海活血;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健脾益气。其余根据辨证选穴。

(单永华)

(三)推拿疗法

推拿是中医临床学科中的一门外治法,防治手段主要是手法治疗和功法训练。推拿是人类最古老的一门医术。原始人类用摩擦生热以温暖肢体,抚摩、按压以减轻或消除病痛,并运用了可熨、可针、可摩的砭石进行保健和医疗。用来调节精神情绪和消除疲劳的原始舞蹈,也发展成后世的健身导引、自我推拿和体育疗法。

先秦时期,殷商甲骨文就有按摩治病和按摩医师的记载,殷人的主要治疗手段是按摩。名医扁鹊运用按摩、针灸等手段成功抢救了尸厥病人。马王堆汉墓医书《五十二病方》中,记载了推拿治疗17种内、外、伤、皮、儿科疾病和按摩手法、介质、工具等,并有极具特色的药巾按摩法,广泛用于养生保健和治疗。《黄帝内经》从理论、法则、诊断、治疗、工具、手法等方面对推拿有较详尽的论述。记载了按摩可以治疗痹证、痰证、口眼斜和胃痛等,并描述了有关的按摩工具。

《素问·异法方宜论》:“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这里的中央即我国的中部地区,相当于今之河南洛阳一带。从上述经文中可以推断出,我国的按摩最早发源于河南洛阳地区。我国第1部按摩专著《黄帝歧伯按摩十卷》(已佚),也是秦汉时期成书的。在《金匮要略》中已经有关于“膏摩”的记载,还有按摩治疗自缢未死者的方法,乃世界最早记载的人工呼吸法和心脏按摩起搏术。由此可见,我国在秦汉以前,推拿疗法已被普遍应用。东汉医学简牍中的“千金膏药方”是第1张包括药物组成、功效、用途、炮制、手法的膏药方,可服,可敷,可摩。东汉名医华佗亦用膏摩治疗头眩和术后康复常规治疗。

魏晋隋唐时期,推拿有了较大发展,并广泛运用了膏摩疗法和保健按摩。晋代葛洪是第1位系统论述膏摩的医家,其著《肘后救卒方》使膏摩成为证治、法则、方药齐备的治疗方法,并将推拿用于难产、肠扭转、真心痛等急症治疗;所著《抱朴子》还载有固齿聪耳保健按摩法。梁代陶弘景《养性延命录·导引按摩篇》介绍了多种养生保健按摩法。南齐龚庆宣撰《刘涓子鬼遗方》介绍了外科膏摩法。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正论之后,独辑养生导引法,力主摩腹疗病养生。唐代为推拿发展的鼎盛时期,太医署设立了推拿专科,开展了有组织的推拿教学和医疗,并流传海外。唐代孙思邈重视日常保健,并首次将膏摩列为小儿保健方法,其著《千金要方》载“婆罗门按摩法”是中国推拿史中唯一记载的国外(古印度)按摩法。唐代王焘《外台秘要》集20余部著作中的推拿内容、治疗范围,遍及各科,全面反映了晋唐时期推拿的经验和创造。唐代蔺道人《理伤续断方》首次系统论述了推拿手法在骨伤科的应用。

宋代庞安时运用按摩催产。宋代张杲《医说》有运用搓滚竹管治疗骨折后脚筋挛缩的推拿按摩法,运用机械辅助关节运动、恢复筋腱功能。宋代《太平圣惠方》系统总结了膏摩疗法,载药摩、膏摩方近百首。宋代《圣济总录》注重对推拿手法的分析,全面论述了手法的作用、机制和辨证。金代张子和首将推拿列入中医治疗八法的汗、吐、下三法。元代朱丹溪创摩腰膏治老人体虚、风湿腰痛,并治妇人白带,流传甚广。元代危亦林创悬吊复位法,治骨折、脱位,所著《世医得效方》使伤科、正骨手法有了很大发展。

明清时期,小儿推拿得到空前发展,并形成了独特的小儿推拿体系。明代《保婴神术·按摩经》附于《针灸大成》卷末,是现存最早的推拿及小儿推拿专著,创立小儿推拿八法。它和明代龚云林《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周于蕃《小儿推拿秘诀》三书,详述小儿推拿穴位、手法、证治,基本奠定了小儿推拿体系。清代熊应雄的《小儿推拿广意》和张振鋆的《厘正按摩要术》等大量小儿推拿专著问世。此期正骨推拿也有很大发展。明代《普济方》和王肯堂《证治准绳》等记载20余种整复手法。清代吴谦把推拿列为伤科八法,所著《医宗金鉴》从诊断、辨证、治疗方面对推拿做了系统总结,而且形成许多较完善的推拿分支,如点穴推拿、一指禅推拿、眼科推拿、伤科推拿、内功推拿等。乾隆年间由政府编著的清代医学全书《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对宋以来的骨伤按摩成就及民间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和整理,把整骨按摩归纳为“摸、接、端、提、按、摩、推、拿”正骨八法。由此可见,明清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推拿专著出版最兴旺的时期。现存的推拿古籍几乎都是那个时代出版的产物。

民国时期,推拿在民间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在一指禅推拿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了法推拿流派;在练功和武术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了平推法推拿或称少林内功推拿流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医政策指引下,推拿疗法得到了重视。上海1956年开设了推拿专科学校,1958年成立了推拿专科门诊部,邀请全国著名推拿专家任教,培养推拿专业人才。在20世纪50年代,推拿治疗范围已包括内、外、妇、儿、伤、五官等各科疾病,同时开展了推拿的生理作用和治疗原理的初步研究,并开始了对推拿历史文献的整理研究工作。1959年有人提出用生物力学的方法来研究推拿的设想,并作了初步探索。到60年代的上半期,初步建立了一支推拿专业队伍,并做了大量的继承、整理工作。出版专著十余本,发表论文270余篇。推拿麻醉就在这个时期获得初步成功。50年代末期到70年代初期,推拿事业遭到了极大破坏。关闭了当时全国唯一的推拿学校,撤销了上海市推拿门诊部及全国很多医院中的推拿科,专业队伍遭到严重摧残,当时推拿治疗范围缩小到仅治疗3种疾病(扭伤、腰椎间盘突出症、漏肩风),学术活动完全停止。拨乱反正后,1974年上海中医学院成立了针、推、伤专业,又在1979年率先成立了针灸、推拿系。以后,全国各地的中医学院都相继成立,为培养推拿专业人才创造了条件。

推拿具有独特的医疗作用,已引起了国际医务界的重视,许多国家都已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古老的推拿疗法,正在为人类的保健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单永华)

(四)外治法

外治法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几千年来同疾病作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包括除口服以外的所有中草药制剂施于皮肤孔窍腧穴以及病变局部等部位的各种治病方法。其种类达100余种,与内治法有殊途同归、异曲同工之妙。

中药外治远早于内治,但由于各种原因,后世医家大多以内服药为主要治疗思路。直至宋、明时代,中药外治才引起了许多医家的重视,使其治疗范围不断扩大,方法、制剂等不断完善,为清代中药外治理论体系的建立,近代中药外治法的实验研究、应用研究奠定了基础。

中药外治源远流长。在远古时期,人们为了生存,常常与猛兽做斗争,当被各种猛兽咬伤后,便用树叶、草茎等植物涂敷伤口,逐渐发现有些植物外敷能减轻疼痛和止血,并且加快伤口愈合。同时发现身体不适和疼痛的部位因热得以减轻或缓解,用兽皮、树皮等包裹烤热的石块或沙土局部加温,消除疼痛效果更好,于是便产生了现在所说的热熨法。经过长期的反复实践,渐渐发现某些植物作燃料对局部进行温热刺激,可以消除疼痛或肿物,这样便形成了灸法,因之,烟熏、洗、鼻嗅等中药外治法相继产生,这就是中药外治的起源阶段,这一阶段也正是中医学的萌芽阶段。

周秦至春秋战国时期,中药外治不论是理论基础,还是具体方法的运用,虽无完整的体系和专著,但其治疗思想已经形成。《殷墟卜辞》中就有不少中药外治的史料。《周礼·天官》不仅记载了治疗疮疡常用的外敷药物法、药物腐蚀法等,还对药物的炼制及运用做了描述。如“疡医掌肿疡、溃疡、折疡、金疡、祝药刮杀之齐,凡疗疡以五毒攻之”。“祝药”即敷药;“杀”就是腐蚀恶肉;“齐”通“剂”,即药物剂型。这是外科丹药炼制和应用的最早记载。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文献《五十二病方》中就有熏浴法,疮口清洗法用药有“谷酒”“沃”“娓”法,疮口外敷法有“傅”“涂”“封安”法,药物辅助疗法有灸、熨等多种方法。其所载酒剂止痛和消毒,当是酒剂外用的最早记载,同时还强调了外治的注意事项。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扁鹊用针熨并举,立起虢太子“尸厥”,至今被传为佳话。《黄帝内经》中较详细地论述了中药外治的方法和内容。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说:“其邪者,渍形以为汗,”这是利用热汤沐浴发汗的先例。还有“桂心渍酒,以熨寒痹”,用白酒和桂心以涂风中经脉等记载,被后世誉为膏药之始。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是一部理、法、方、药较完备的经典著作,并创立了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其点药烙法,药摩顶法,吹喉法、嚼鼻法,舌下含药法、耳法、坐药法(纳阴道法)、导法(蜜煎导法)、扑粉法等是此前古籍中鲜有记载的。所例举的诸法,有证有方,方法齐备,如治阳明病津伤便硬者,用蜜煎导法;治服大青龙汤出汗过多者,用温粉扑之。

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记载了用狂犬脑外敷伤口治疗狂犬病的方法,实为免疫学之先驱,并对不同原因引起的创伤及脓肿分别采用酒洗、醋水洗、“煮黄柏洗之”等不同清洗疮口的方法,体现了辨证论治思想。晋末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就有水银治疗皮肤病和对脓肿进行切开排脓的记载,可见当时在外科领域药物与非药物外治已并驾齐驱。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更对外治法数法参合、综合运用,如“相摩拭目,令人目明”。示医若按摩时先涂以药膏,既可防止手法不当使皮肤破损,又利于药物透入皮肤,手法和药物相得益彰。

唐代是我国方剂学的鼎盛时期,对中药外治法的研究也蔚然成风。孙思邈除了用外治以疗常见内疾,还用以急救。《千金要方》载许胤宗治柳太后中风不语,用大剂黄芪防风汤熏蒸而苏醒。孙氏尤善中药外治儿科疾病,仅《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书就收载了27种290条之多。同时还倡导“无病之时”用膏摩囟上及足心以避“寒心”;用“太乙流金散”佩戴胸前或烧烟熏屋,以“辟瘟疫”的未病先防思想。可见中药外治在唐代得到了空前发展。

宋明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极大地丰富了中药外治的内容,使之得到不断改进与创新,出现了和其他学科相互渗透与结合的运用研究。如把敷药法和经络俞穴的特殊功能结合起来,创立了穴位敷药法,大大提高了疗效。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就记载了不少穴位敷药疗法。南宋《幼幼新书》中已提到在配制点眼剂时,用新棉过滤、低温沉淀,取其上清液的制剂方法;药粉要密绢筛罗,确保安全有效,体现了眼药制备的改进和规程的严格性。同时中药外治的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等科数百种疾病的治疗。《圣济总录》初步探讨了膏能消除“皮肤蕴蓄之气”“熨、资火气之熨寒结”等中药外治机制。张子和把众多的外治法归入汗、吐、下三法中。“凡是灸、蒸、熏、渫、洗、熨、烙、针刺、砭石、导引、按摩等,凡解表者皆属汗法”;“凡属化涎、漉延、喷气、追泪,凡上行者皆属吐法”;“催生、下乳、逐水、破瘀、泄气,凡下行者皆属下法”。这种分类法虽不尽完善,但标志着开始对中药外治机制的探讨。

清代是中药外治逐步成熟的阶段,赵学敏《串雅外篇》用一整章的篇幅介绍了120种民间外治方法。《验方新编》收录了大量民间单方、验方,其中外治法更为多见,几乎达到了大部分疾病都有一至数种外治验方。程鹏程氏《急救广生集》集清以前历代外治疗法之大成,博收约取,详细介绍了各种病证的外治方法,并强调在治疗过程中应当注意“饮食忌宜”“戒色欲”等,为中医外治第1部专著。另外,“外治之宗”吴尚先《理瀹骈文》的问世,奠定了中药外治的理论基础,以其丰富的内容,理、法、方、药俱备,说明了中药外治这一分支学科体系的成熟与完善。

“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治病求本的思想也在该书有所体现,“外治必如内治者,先求其本,明阴阳,识脏腑也。”他十分强调学习和运用外治法要与内治法一样,必须探求其根本,以辨病之阴阳属性,病在何脏何腑。“三焦分治”是《理瀹骈文》在外治辨证论治方法上的创新,将众多的外治方法依归“三焦分治”门类之下,并以“嚏法”可散上焦之雾,主表;“填法”可疏中焦之沤,统治表里,半表半里;“坐法”可决下焦之渎,主里为指导思想,创立三部应三法为外治大营主帅,而统领“约六经”“察六郁”“明升降”“参针灸”的寓法于里,理法合一,纵横贯穿,上下相应,法中有法,纲目俱悉的外治体系,把中药外治疗法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到了现代,由于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中药外治法这一传统医学分支学科有了进一步发展。近年来有关中药外治法的实验研究、应用研究,已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中药外治主要是通过体表皮肤、黏膜、窍道等的吸收而发挥作用,因此吸收机制的研究对于提高外治疗效有着重要作用,已经进行此类研究的主要有皮肤吸收,灌肠吸收,鼻腔吸收,眼部、肺部吸收等。结合现代科技手段,中药外治新方法、新器具、新剂型正不断产生,提高了传统方法的疗效,也丰富了理论上的内容。目前中药外治法治疗的急症、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科疾病多达500余种。中药外治作为一门古老而又崭新的分支学科,由于其作用迅速,简、便、廉、效,易学易用,使用安全,不良反应少等优势,必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单永华)

同类推荐
  • 药理学实验方法

    药理学实验方法

    本书是一部将药理学实验方法与药检药理及临床前研究联系在一起的专业参考书,在保证科学性基础上,重点强调实用性。本书重点介绍了药理学实验中的基本方法和通用技术,内容包括药理学实验的多个方面。既包括传统经典方法,也介绍了最近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全书共分六章,分别介绍药理学实验基础知识,常用实验动物与基本操作,主要药效学实验方法,药品安全性检查方法,分子药理学实验和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内容全面、实用。本书是一本全面实用的参考书,主要面向新药研究人员、药品检验行业的药理专业检测人员、药理学相关专业研究生,为他们的药理学实验研究工作提供帮助。
  • 病有所医的回顾—贵州民族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历程

    病有所医的回顾—贵州民族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历程

    本书介绍了贵州民族自治区医药卫生发展历程、贵州民族自治县医药卫生发展历程、贵州世居民族医药概述、贵州民族医药资源调查与研究等内容。
  •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室)知识问答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室)知识问答

    消毒供应中心(室)是医院中的一个特殊部分,它虽不直接服务于病人,但服务于临床各个科室,担负着全院可重复使用物品的回收、清洗、消毒、灭菌与发放工作,具有供应的无菌物品数量大、周转快、涉及范围广等特点。其工作质量与医院感染发生有密切的联系,直接影响医疗护理质量。消毒供应中心常被人们称为医院的“心脏”、“肝脏”,其已从原有辅助科室的位置“晋级”到医院关键科室的行列,它将是现代化医院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 健康体检和常见疾病的检验结果解读

    健康体检和常见疾病的检验结果解读

    为了帮助健康体检者、患者及家属、亲友解读健康体检的检验结果,由温州市老卫生科技工作者协会检验病理专业委员会牵头,会同温州医学院检验医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温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实验诊断中心等单位,组织老专家和在一线忙碌的同道共同编写了《健康体检和常见疾病的检验结果解读》这本科普性读物,其内容简明扼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专业性、普及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 常见疾病诊治:常见产科疾病诊治

    常见疾病诊治:常见产科疾病诊治

    妇产科是临床医学四大主要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女性生殖器官疾病的病因、病理、诊断及防治,妊娠、分娩的生理和病理变化,高危妊娠及难产的预防和诊治,女性生殖内分泌,计划生育及妇女保健等。现代分子生物学、肿瘤学、遗传学、生殖内分泌学及免疫学等医学基础理论的深入研究和临床医学诊疗检测技术的进步,拓宽和深化了妇产科学的发展,为保障妇女身体和生殖健康及防治各种妇产科疾病起着重要的作用。
热门推荐
  • 因为是你所以爱

    因为是你所以爱

    永远无法理解声控对声音的热衷,她们有着自己的执着
  • 纯唇

    纯唇

    本书讲述一群中学生的生活故事,如果有人认为是《萧秋》的续集,那我也不反对;。依据就是里面依然有何漠,秦月他们的故事存在……
  • 折枝尽

    折枝尽

    在很早以前冬雅就知道她和张青是不可能在一起的,果然一语成谶。其实不怪他的,冬雅说最起码我知道他一直爱我,从未改变。
  • 都市的升斗小民

    都市的升斗小民

    人生若只如初见,刹那便是永远!手绢??定情信物?不!那只是以前懵懂的少年!现在成长了,虽然并不是很帅,但是我成熟啊!不会做饭!没关系你会就OK啊。什么,你问我会什么!告诉你,我只会抓抓鬼,和牛头马面,黑白无常聊聊天。偶尔钓钓鱼,吟吟诗。所以啊我还是个文艺青年呢。像我们这样的升斗小民,才不会关心什么国家大事呢~在说了我还只是一个大学生。好不好!!马蛋,R国的阴阳人你们捞过界了这TM是我照得!我告诉你们啊,苍井空是世界的,钓鱼岛是中国的。NO逼逼,单挑啊!这就是我,一个道士,一个闲人!
  • 花样坑爹修仙路

    花样坑爹修仙路

    茫茫修仙界中,一个不是人类的‘东西‘出现了。好吧,她只是一堆无辜的游戏数据。她只想人如其名安静做个白莲花,可强制接受任务是什么鬼??别人修仙她升级,好不容易找个靠山师祖却要飞升??不行不行,想走没那么容易,等她满级再说!
  • 亲情边缘

    亲情边缘

    看了一个关于80后独生子女尽孝的视频,突然想写一篇小说献给所有为人子女的故事的主角身世惨淡。步入社会后,慢慢被社会中的不良气息所影响,走上不法之路。杀人,抢劫,赌博,贩毒。最终主角命运如何,敬请期待。
  • 山河扣问

    山河扣问

    山河扣问,是邓涛在叹惋历史文化足迹中,娓娓道出的对生命、对往昔的体验感知;是通过心灵关切探寻着沧桑世道是非曲直的文化捕捞;是用内心独白式的温润对秦砖汉瓦的深情抚摸;是一支秀气的笔,在拨开朦胧,于迷雾中印证自己紧抱不弃的人生信条。
  • 余思尽

    余思尽

    倾尽余生,终不负卿。你是我所剩的最后生命,没了你,一样不能苟活。
  • 有个圆咕隆咚的家伙叫地球

    有个圆咕隆咚的家伙叫地球

    神秘的百慕大、金字塔,神奇的恐龙世界,千奇百怪的动植物,还有遥远的太空及外星人,以及历史上数不清的传奇人物和故事,对孩子来说,都有着莫大的吸引力。根据调查研究表明,中、小学生对历史知识、生物知识、未解之谜等特别感兴趣,而探究这方面的知识,有利于孩子增加阅读量,加强知识的储备,更重要的是孩子能主动寻找问题的答案,对小学生思维的训练和潜能开发起着重要的影响。
  • 冰雪公主的复仇使命

    冰雪公主的复仇使命

    本是快乐公主,却被妹妹的阴谋推向深渊,从此变得冷漠,无情,嗜血。十年后她华丽回归,开始她的复仇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