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是国民党逃到台湾后台湾局势相对稳定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基本特点是:社会上突发事件不多,局势比较稳定;美国和台湾的关系进一步加强;台湾的权力核心不断巩固;经济发展较快。
一、美国和台湾关系的加强
(一)美国从举棋不定到公开干预台湾事务
早在1948年间,美国总统杜鲁门和国务卿艾奇逊就对蒋介石丧失信心。1949年1月,美国支持李宗仁,迫使蒋介石下野。1月底,美军顾问团撤离中国,美国对蒋介石的军事援助也中止了。当时美国国务院的一些中国问题专家,希望中共只是“土地革命者”,希望新中国成为“南斯拉夫第二”,与美苏保持等边关系,当然更希望中国能倒向西方。即使毛泽东在6月30日表示了要向苏联“一边倒”,美国方面还是认为有可能争取毛泽东作“铁托第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国舆论在是否承认新中国的问题上有三种意见:一种是主张立即承认或在一定限期内承认新中国;二是主张有条件地承认新中国;三是主张更积极地支持蒋介石。国务卿艾奇逊采取“尘埃落定”的政策。他宣布:“美国政府在采取进一步行动之前,将先等待亚洲之尘埃落定。”此前,艾奇逊在会晤共和党一批主张援蒋的议员时曾表示:“森林初崩,尘埃未定,对华政策,尚宜稍待。”此时美国采取的是等待观望的政策。当时,美国害怕新中国倒向苏联一边,认为如果能使新中国成为“东方的南斯拉夫”,便可阻止苏联在亚洲的扩张。因此,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一个短时间内,美国一方面对中共作出种种试探;另一方面对台湾表示“不干预”,采取观望的政策。
美国这种等待观望政策为时短暂。1950年2月,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对美国政府产生了重大冲击,使之大失所望。美国认为,中苏的接近将造成“共产主义在亚洲的扩张”,对美国在亚洲的战略利益构成了威胁。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这场战争的爆发,阻碍了中国共产党以武力解放台湾的进程,使国共两党的内战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的对台政策出现重大转变,国民党当局的命运也由此而获得一线转机。
对蒋介石来说,朝鲜战争爆发前那段日子是最难熬的。海南岛、舟山群岛丢失后,台湾岛上人心惶惶,各方面都一团糟;杜鲁门、艾奇逊等着看他的笑话;苏联要求从联合国驱逐台湾代表;海峡对岸,中共两个兵团的几十万大军天天登船练习水战,准备解放台湾。有的报纸开始用“坐待毙命”来形容蒋介石的命运了。
这段日子蒋介石特别关心时事。他每天看两次报,早上7点半吃早餐时看台湾各报,下午3点钟香港的报纸到了,他也要看。太忙的时候,侍从要为他用红蓝铅笔划出该看的标题。1950年6月25日早上7点过后,蒋介石像往常一样翻阅报纸用早餐。蒋经国急匆匆拿着两份材料走进来,说:“打起来了!在三八线打起来了!”蒋介石听到这个消息,精神为之一振,眼睛都亮了:“经国,加紧与驻汉城的邹大使联系。”【1】蒋介石认为:“韩战对于台湾,有百利而无一弊。我们面临的中共军事威胁,以及友邦美国遗弃我,与承认匪伪的外交危机,已因韩战爆发而局势大变,露出一线转机。”对于朝鲜战争,他认为:“今后韩战发展如有利于南韩,亦必有利于我国,如韩战演成世界大战,不仅南韩必然统一,我们还可以由鸭绿江,由东北,重返中国大陆。如果韩战不幸而不利于南韩,也势必因此而使美国及自由国家,加紧援韩,决不致使国际共产党渡海进攻台湾了。”事实上,朝鲜战争成全了蒋介石。
朝鲜战争的爆发,使美国改变了对台湾的观望政策,决定援助蒋介石,用武力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6月25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得知朝鲜战争爆发的消息后,当晚召集军政首脑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拟定的行动方案。杜鲁门命令驻日美军总司令麦克阿瑟率部火速赴朝援助南朝鲜当局;命令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防止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台湾的攻击。6月27日,杜鲁门发表了声明(即“六·二七”声明),宣称:“共产党军队之占领台湾,将直接威胁到太平洋地区的安全,并威胁到该区域履行合法而必要之职务的美国部队。因此,我已命令第七舰队阻止对台湾的任何进攻。作为这一行动的应有结果,我已要求台湾的中国政府停止对大陆的一切海空攻击。第七舰队将监督此事的实行。”【2】他公开否认台湾是中国的领土,认为“台湾未来地位的决定必须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复、对日和约的签订或经由联合国的考虑。”【3】他还说:“我已指示加强美国在菲律宾的部队,及加速对菲政府的军事援助。我同样已指示加速以军事援助供给在印度支那的法国及成员国的部队,并派遣军事使团以便与这些部队建立密切工作关系。”【4】
杜鲁门声明中关于台湾海峡两岸关系的内容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美国关于“台湾中立化”政策的内容。从表面上看,美国好像采取“中立”的立场,制止国共之间相互攻击,但实质上是阻挠中国实现国家统一,通过联合国仲裁的办法使台湾“独立”,是对中国主权的粗暴践踏。美国的“台湾地位未定论”,违反了《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关于台湾地位的规定,既妨碍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的进程,否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台湾的主权,又把台湾纳入了美国“太平洋安全体系”之中,并且为国民党在台湾的生存提供了条件。
杜鲁门的声明表明,美国已经放弃了对台湾“袖手旁观”的政策,从“弃蒋”走向再度“扶蒋”。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美国决策者认为,各国共产党都听苏联的指挥,此次朝鲜战争的爆发,不仅是南北朝鲜之间的冲突,而且也是苏联用突然袭击的方式公然向美国势力范围挑战的行动,是苏联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前奏。从这种判断出发,杜鲁门认为,苏联下一步攻击的目标是欧洲或中东。美国必须进入战备状态,立即在朝鲜迎击挑战并加强全球防务。他还认为,苏联人已从朝鲜向美国开刀,如果中国大陆乘机攻击台湾,日本就很难保住。其结果,美国西太平洋的防御圈就有崩溃的危险。虽然美国战略重心在欧洲,但失去亚洲后便会破坏美国全球战略的平衡。因此,必须尽快控制台湾,稳住亚洲,不能让共产党得手。
美国在出兵救蒋的同时,还要阻止蒋介石向大陆挑衅,其顾虑是:如蒋介石进攻大陆,就会引起中美全面冲突,使美国深陷远东而不能自拔,还会破坏美国在亚洲的形象,并引起盟国的不满。所以,尽管蒋介石一再表示派兵朝鲜援美,均遭杜鲁门婉拒。美国人是最大的实用主义者。他们认为,国民党军队赴朝鲜帮助美国作战,很可能会招致中共出兵朝鲜或进攻台湾,使战争扩大化,而且在美国人的潜意识中,国民党军队腐败、战斗力差、士气低落,即使赴朝助美,事实上也起不了多大作用。此外,美国的盟友也反对起用国民党军队。
杜鲁门的上述政策遭到了他的部下“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的反对。在1950年1月杜鲁门发表不干涉台湾的声明时,麦克阿瑟就主张“保卫”台湾。朝鲜战争爆发后,他又积极主张利用国民党军队,并借助朝鲜战场进攻中国大陆,还希望美国政府改变对台政策。7月31日,麦克阿瑟擅自率领50多人的军事代表团访问台湾,与蒋介石、陈诚、周至柔、桂永清、孙立人等国民党军政首脑会谈。双方商定:双方陆、海、空军归麦克阿瑟统一指挥,共同防守台湾;增派美国空军第十三航空队驻台湾,在台湾设立军事联络办事处。麦克阿瑟称台湾是“不沉的航空母舰”。
对麦克阿瑟擅自访台,杜鲁门十分不满,他立即派哈里曼去东京见麦克阿瑟,指示“绝不允许蒋介石成为发动对大陆上中国共产党战争的导火线,这样做的结果可能使我们卷入一次世界大战”。
美国对台政策发生变化后,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巡弋;美国第十三航空队在台湾设立指挥所,8月5日,十三航空队的喷气式机群飞到台北。
1951年5月1日,美国“军事顾问团”在台北成立,美国对国民党当局的军事与经济援助同时恢复。
(二)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的签订,美台关系的加强
1952年11月5日,美国大选揭晓,共和党候选人艾森豪威尔当选总统,1953年1月20日就职。他任命坚决反共的杜勒斯为美国国务卿。此后,艾森豪威尔和杜勒斯从遏制共产主义发展的战略出发,进一步加强了美国和台湾的关系。
1953年2月2日,艾森豪威尔在致国会的咨文中说,他已下令解除1950年6月27日杜鲁门声明中关于台湾“中立化”的规定,美第七舰队不再限制台湾军队对大陆自由行动,美国第七舰队留在台湾海峡,负有协防台湾的任务。
对于美国撤除“中立化”的举动,有舆论称是“放蒋出笼”,旨在利用台湾问题对中国施加压力,使正处于微妙阶段的朝鲜停战谈判产生心理上的影响。同时,这也是对台湾的一种安抚。
与此同时,杜勒斯就任国务卿以后,表示美国对华政策要坚守三项原则:①承认“中华民国”政府;②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③反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联合国。3月18日,美国政府正式任命蓝钦为驻台“大使”,美台关系进入一个新时期。1953年7月,朝鲜战争停火,美国增加了对台湾的援助。8月20日,美国第七舰队与国民党军队在台湾海峡举行全岛性的、以大陆为假想敌的军事演习,向中华人民共和国示威。
1954年12月2日,美国与台湾当局在华盛顿签署了具有军事联盟性质的《中美共同防御条约》。该条约共10条,主要内容有:
①缔约国将个别以自助及互助之方式,维持并发展其个别及集体之能力,以抵抗武装攻击,及由国外指挥之危害其领土完整与政治安定之共产颠覆活动;
②每一缔约国承认,对在西太平洋区域内任何一缔约国之领土上武装攻击即将危及其本身之和平与安全,应立即报告联合国安全理事会,采取恢复并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之必要措施;
③缔约国所有“领土”等辞,就“中华民国”而言,应指台湾与澎湖,就美国而言,应指西太平洋区域内在其管辖下之各岛屿领土;
④台湾当局同意美国有在台湾澎湖及其附近为防卫需要而部署美国陆、海、空军之权利;
⑤本条约不影响台美在联合国宪章下之权利义务,或联合国为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所负之责任。
1955年1月14日,台湾“立法院”通过了《共同防御条约》;2月9日,美国参议院通过此条约;3月3日,美台互换批准书,条约正式生效。
这个条约,正式确立了美台之间的互助同盟关系。它不仅使台湾当局得到了美国的保护,而且使美国在台湾的驻军合法化了,从而给中美关系的发展设置了重重障碍。
1954年12月8日,周恩来总理兼外长发表声明,指责美台《共同防御条约》是“非法的、无效的”。为了反击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的签订,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击台湾当局控制的沿海岛屿。1955年1月20日,人民解放军解放一江山岛,2月6日解放大陈岛。
面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强大的军事压力,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一方面鼓吹停火,企图通过联合国斡旋来停止中国沿海的战争;另一方面,1955年1月24日,他向美国国会递交了特别咨文,要求国会授权美国总统在必要时有权使用美国军队来保卫台湾和澎湖列岛的安全。1955年1月25至28日,美国国会参众两院通过了《美国国会参众两院授权美国总统在台湾海峡使用武装部队的紧急决议》(即《台湾决议案》)。《决议》指出:“兹授权美国总统,在他认为对确保和保护台湾和澎湖列岛不受武装进攻的具体目标是必要的时候,使用美国武装部队。”【5】
与此同时,美国策动新西兰出面,于1955年1月28日在联合国安理会提议讨论台湾海峡停火问题。美国的用意是通过联合国安排两岸停火,使台湾问题国际化。针对美国的意图,中国政府采取了三项措施:首先,中国政府在1955年2月拒绝安理会讨论台湾海峡停火问题。其次,周恩来总理4月在万隆会议上宣布:“中国政府愿意与美国政府坐下来谈判,讨论缓和远东紧张局势问题,特别是缓和台湾地区的紧张局势问题。”【6】再次,周恩来总理在5月的全国人大会议上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台湾有两种可能方式,即战争的方式和和平的方式。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条件下,争取和平方式解放台湾。”【7】
美国不顾中国人民的反对,积极扶植国民党当局。从1951—1958年间,美国向国民党当局提供了约16亿美元的赠予性军事援助;美国在台“军事顾问团”达3000多人;台湾的陆、海、空军编制、训练和装备均由美国一手包办。为了长期控制台湾,1951年3月13日,美国防部宣布:今后美国协防台湾的责任,由李奇微的驻日远东统帅部转移到檀香山太平洋舰队总部。这样,以指挥权调整的名义,把控制台湾和朝鲜战争分开,使美国协防台湾的政策,从临时变成了无限期。美国侵略势力从各方面向台湾渗透。美国要求台湾最精锐的“特战部队”领取美国薪饷、配备美国装备,甚至将指挥权完全交给了美方。美国商人开始移居台湾,美国在台湾的教会达数百家,台湾被纳入美国势力范围。
与此同时,美国还采取多种措施促使台湾当局与日本签订《台日双边和约》。1952年4月,台湾当局的全权代表叶公超与日本全权代表河田烈在台北签订了《台日双边和约》。7月,和约正式生效。《台日双边和约》共14条,主要内容有:双方战争状态结束;日本放弃台湾、澎湖群岛、南沙群岛及西沙群岛等领土之主权;规定了有关日本在台湾的财产以及在台湾的国民党和居民对日本财产请求权的处理;日本与台湾之间因战争状态存续的结果而产生的问题,依照旧金山和约之相关规定来解决;台湾放弃依据旧金山和约第十四条(A)一之规定日本所应供应之劳役利益【8】。
1952年8月,台湾与日本互设“大使”,台湾与日本建立“外交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