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药的正确煎法】
煎煮中药最好用砂锅、陶器、瓦罐,因其导热圴匀,热力缓和,锅周保温性强,水分蒸发量少,不易发生化学变化且价格低廉。也可用搪瓷器皿、不锈钢锅、铜锅等煎煮药物。
煎药用水当以洁净为原则,自来水、井水、纯净水、蒸馏水均可。用水量多寡有多种计算方法,但常用的是目测,煎药时观察加水量超过药物表面2~3厘米即可;另外一种以每克药材加水10毫升为标准来粗略估算需水量。
煎药的火候分“武火”和“文火”。武火指火势急,火力猛,温度上升快,水分蒸发多的一种煎法。文火指火势缓,火力弱,温度变化不大,水分蒸发慢的一种煎法。一般煎药先用武火煎沸,后改用文火再煎10~15分钟即可。但有些方剂如解表剂、清热剂、芳香药为主的方剂只用武火,不宜文火久煎。而厚味滋补类方药宜文火久煎,以使药味尽出。此外,附子、狼毒、乌头等有毒药宜慢火久煎,以减低其毒性。
一般煎煮方法是,首先将药物置于容器中,加冷水浸泡20~30分钟,然后加盖放火上加热煎煮。先用武火煎煮,再用文火煎煮。在煎煮过程中,要注意适度搅拌,以免糊锅,同时也能提高药物有效成分的煎出率。但不宜过于频繁打开锅盖,以尽量减少挥发性成分的丧失。文火煎煮10~15分钟后,滤取第一次药液;然后加热水适量,依上法煎煮,取第二次药液。将两次药液混匀,依医嘱服用。
另外,还有一些药物需要特殊方法来煎煮。
1.先煎
介壳类、矿石类药物,如龟板、鳖甲、磁石等,因质地坚硬,难以出味,应打碎先煎,煎煮20分钟后再下其他药物,以使药性充分煎出。另外,泥沙含量大的药物如灶心土、糯稻根等,或质地较轻而体质大的药物如夏枯草、白茅根、竹茹等,应先煎取汁澄清,然后以药汁煎煮其余药物。
2.后下
气味芳香,借其挥发油取效的药物,如薄荷、砂仁、白豆蔻等,宜在一般药物煎好时下,煎煮4~5分钟即可,以防其有效成分散失。
3.包煎
为防止煎药后药液浑浊及减少药物对消化道、咽喉的不良刺激,如赤石脂、滑石、旋覆花、车前子、枇杷叶等,要用纱布将药包好,再放入药锅煎煮。
4.单煎
也就是另煎。某些贵重药物如人参、西洋参、犀角(代,即为保护野生动物,以功效相似之品替代)、羚羊角(代)等,为了尽量保存其有效成分,减少同时煎煮被其他药物吸收,可另煎。
5.烊化
胶质、黏性大而且易溶的药物,如阿胶、龟胶、鹿胶、蜂蜜、饴糖等,用时应单独加温溶化与药液兑服,或加入煎好的药汁中溶化后服用。因其同煎时易黏锅煮焦,且黏附其他药物,影响药效。
6.冲服
散剂、丹剂、水丸、自然药汁以及某些贵重药物或芳香药,需要冲服,如麝香、牛黄、三七、六神丸、生地黄汁等。这些药品只需用开水单独冲开服用即可。
【服用汤药的学问】
人体生理活动、病理变化都遵循一定的时间规律。一般药物宜在饭前1小时服用。驱虫药在晨起空腹时服;安神药在睡前服;截疟药宜在发病前2小时服;滋补药宜空腹服。中药汤剂一般是1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或分早中晚3次服用;病情危重的,可1次顿服;咽喉病多采用噙化;呕吐的患者可取少量频服。总之,要掌握服药时间的规律性,通过选择最佳服药时间,以最大限度发挥药物的疗效,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一般汤剂多用温服。解表药宜热服,并温覆或喝热粥以助汗出。热证服寒药,宜凉服;寒证用热药宜热服。但在病重邪甚,拒药不纳,出现呕吐时,可采用热药凉服或寒药热服。一般服药呕吐的患者,可以加入少许姜汁,或用鲜生姜擦舌,或嚼少许陈皮,然后再服汤药;或用凉服,少量频服的方法。如遇患者昏迷,吞咽困难时,宜鼻饲给药。对于使用峻猛或毒性药,应审慎从事,宜从少量开始,逐渐增加,有效即止,慎勿过量,以免中毒。
最后提醒,服用中药,一定要遵从医嘱。
§§§第四节望闻问切,四诊合参
望、闻、问、切四诊,是中医调查了解疾病不同的四种诊断方法,各有其独特的作用,不应该相互取代,只能互相结合,取长补短。四诊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因此在临床运用时,必须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也就是要“四诊合参”。只有这样才能全面而系统地了解病情,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只强调某中诊法的重要性,而忽略其他诊法的做法都是不对的。自从王叔和以后,诊脉和舌诊都有很大的发展,因而有些人便出现一种偏向,往往夸大脉诊,或夸大脉诊和舌诊,一按脉、一望舌便判定病情,莽下处方用药,而忽视“四诊合参”的原则,这是大大的不对。因为疾病的发生、发展是复杂多变的,证候有真象也有假象,有的假在脉上,有的假在证上,所以临床上有“舍脉从证”和“舍证从脉”的方法。如果四诊不全,便得不到病人的全面的、详细的资料,辨证就欠缺了准确性,甚至发生错误导致很严重的后果。
患者也需切记,尽管有“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的说法,但在中医师处就诊时,也切不可以此要求医生,使诊察不能顺利进行。
二、治病之本——伤寒学派
【学派概说】
伤寒学派,是以研究、阐发张仲景《伤寒论》的病、机、论、治为主的历代医家形成的一大医学流派。伤寒学派的诸多医家是从收集《伤寒论》散在旧论,订正校勘,继而在学习过程中阐发学习心得和学习方法,并同时进行医疗临床实践的过程。明末、清代之后,对于温病学的概念和辨析及证治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由于这些医家的实践内容多为温热病而因此有所区分,遂有伤寒学派之称。
伤寒学派总结了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把古代理论医学和临床医学结合起来,内容明确系统,理法方药完备,确立了临床辨证论治的方法,在中医学的发展中占有承前启后的地位。
§§§第一节温毒五大证
【庞安时与温毒】
庞安时(约公元1042~1099年),字安常,自号蕲水道人,被誉为“北宋医王”。庞安时出生于世医家庭,自幼聪明好学,读书过目不忘。取黄帝、扁鹊脉书研读,不久即通晓其说,并能阐发新义,时年不满二十。后安时病耳聋,进一步钻研《灵枢》《太素》《甲乙经》等医籍,经传百家与医药有关者,亦无不涉猎,融会贯通。他晚年参考诸家学说,结合亲身经验,撰成《伤寒总病论》六卷,对仲景思想做了补充和发挥。其突出特点是着意阐发温热病,主张把温病和伤寒区分开来,这对外感病学是一大发展。
对于温热病,他基本上分为伏气和天行两类。前者是冬时中寒,随时而变病,如春之“温病”、夏之“热病”以及“中风”“湿病”“风温”等。伏气又可有伏寒与伏热之分,但均不同于天行温病。因此他认为天行温病是感受毒性很强的“异气”引起,颇具有流行性、传染性的病证,是外感热病中另一类性质不同的病症,其治疗与伤寒不同,伤寒“有可汗可下之理”“温病若作伤寒行汗下必死”,提出了温病与伤寒分治,这对后世温病学说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庞安时从其丰富的临证实践中观察到,温病一类以温毒最为重险,他将温毒五大证与四时、五行、经络脏腑联系起来辨证论治。对“温毒五大证”的治疗,他着眼一个“毒”字,使用大剂量清热解毒、辛温散毒之品,处方多以大量石膏为主。另外,他还专立《辟温疫论》列举“疗疫气令人不染”方,有辟温粉、雄黄嚏法、千敷散等,体现出他治温病着重预防的思想。庞安时治伤寒是从病因、发病着手,强调体质因素在发病中的重要作用。
【轻松养肝在春季】
庞安时认为,春季温毒主要侵犯肝脏。
春天人的活动量开始加大,同时血液循环加快、营养消耗增加,这时调养好肝脏可增加抵抗力。除了避免过度劳累外,食疗是非常重要的。要养肝可多吃鸡肝、鸭血。
“以脏补肝鸡为先”,鸡肝属于甘温食品,可补血、养肝、温胃,是食补养肝的上佳选择,较其他动物肝脏的作用更强。
可取新鲜鸡肝3只,大米100克,同煮成粥后服食。这一食补方法对于肝血不足的中老年人以及食欲不振或是眼睛干涩爱流泪的患者尤其适宜。此外,感觉肢体麻木的患者,可取鸡肝5只、天麻20克,同时蒸服,每日服用1次,坚持半月,效果也不错。
此外,吃鸭血可补肝,这也是中医常用的补肝方法。可取鸭血100克,鲫鱼100克,大米100克,一同煮粥服食,可养肝血,还可治疗贫血。
鸭性凉有滋阴功效,而肝脏状态不佳者以阴虚内热居多,所以“雪梨炖全鸭”便成为保肝护肝的绝佳方法。
准备全鸭1只,雪梨3~4个。先将鸭剁成块,用开水去除膻味,捞起冲洗干净。油下锅放花椒、姜块炒香,将鸭块入油锅炒香。将炒香的鸭块放入砂锅(紫砂锅最佳),倒入适量开水(注意用冷水不好,热的鸭块突遇冷水的话,营养成分不易水解),炖上一个小时。鸭块熟透后,放入雪梨块,大约5分钟,时间不宜过长。起锅时放入盐、胡椒、味精和葱花即可。此汤微甜,味美。有润肺去燥,滋阴养肝的功效。
除食疗之外,良好的睡眠对肝脏的健康也很重要,尤其是对爱美的女性。
肝脏是人体不可或缺的“化工厂”。肝脏是身体重要的排毒器官,肠胃所吸收的有毒物质,都要在肝脏经过解毒程序变为无毒物质,再经过胆汁或尿液排出体外。如果肝脏长期超负荷工作,太多的身体毒素无法及时排解出去,反映到人的皮肤上就是脸色暗黑、色素沉淀。
女性的美丽要靠充足的睡眠,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为晚上11时到凌晨3时是人体的“美容时间”,此时肝脏正在繁忙的清理身体内的垃圾,消灭有毒物质。如果这段时间不睡觉,就会皮肤粗糙、容易疲劳、口苦咽干、火气大。
§§§第二节防病治病,巧用石膏
【生石膏】
生石膏,味辛、甘,性微寒,归肺、胃经,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之功。使用时需打碎先煎、久煎。
用于温热病气分实热的证候。常与知母相须为用,如白虎汤。对于温热病,高热发斑,则常与犀角、玄参等凉血解毒药物配伍,以清热消斑,如化斑汤。
用于肺热喘咳,心烦口渴。常与杏仁、麻黄配用,以清宣肺热、止咳平喘,如麻杏石甘汤。
用于胃火亢盛,头痛,齿痛,牙龈肿痛。常与知母、牛膝等配伍,以泻火而缓痛,如玉女煎。
用于湿疹,疮疡溃后不敛,水火烫伤。常与黄柏、青黛等配伍,外用以清热敛疮、生肌。
生石膏主要成分为含水硫酸钙。此外,尚有少量硅酸、氢氧化铝、硫化物及微量的铁、镁等。内服经胃酸作用,一部分变成可溶性钙盐,至肠吸收入血后可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减轻骨骼肌的兴奋性、减少血管通透性,故有解热、镇痉、消炎等作用。
【煅石膏】
煅石膏,为净石膏在无烟炉火中或坩埚内煅至酥松,取出晾凉,打碎制成。药材为白色的粉末或酥松块状物,表面透出微红色的光泽,不透明。重量较轻,质软,易碎,捏之成粉,无臭。
煅石膏味甘、辛、涩,性寒,归肺、胃经,有收湿、生肌、敛疮、止血之功。外治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将煅石膏研末外用,治疗外科病,有清热、收敛、生肌的作用,常与黄柏、青黛等同用。
【石膏枕】
应城石膏,闻名遐迩,驰名中外。用石膏做枕头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这种“药枕”采用天然石膏矿石中的精品(纤维石膏)为原料,手工精心雕刻,磨制而成。因其充分发挥了应城石膏色泽鲜明、晶莹细腻和质地纯正之优势,巧妙运用天然纹理图案,设计新颖、造型独特,更是显得格调高雅,古色古香,堪称中华一绝,世界之最。
石膏枕适用于高血压、颈椎病、中风寒热、神经衰弱、偏头痛、咽喉肿痛、风火牙痛、眼痛红肿、流鼻血、顽固性盗汗等疾病的保健养护。
高血压属热证,石膏性大寒,用石膏枕头,能自然调节脑神经和人脑正常温度,使脑血管正常工作,可有效地控制血压升高,长期坚持使用能将血压逐步降低,趋于正常水平。
脑血管病患者在发病早期大都有发热症状,使用石膏枕后,降温过程持久,副作用小,尤其对中、轻症脑出血病人的脑部降温、减少脑细胞的损害、改善脑部血液循环等都有较大好处,体温降低对于预防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也有帮助。
石膏枕之造型能使头部保持抬高15~20度,其后颈部之填充作用又使颈部的生理曲度得以稳定,颈部肌肉得到了完全放松,减弱了其牵张反射作用,加上石膏之寒凉,使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头颈汗液分泌减少,结膜充血消失,过高血压降至正常,缓解了椎动脉血管痉挛,因而对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有较好疗效。
石膏枕使用方便。睡觉时将石膏枕头置于床头,人仰卧,高度以个人习惯为宜,头颈枕在高拱面,后脑放至凹面处,静心入睡。用时轻拿轻放。天冷时,可用毛巾枕套将其包裹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