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698300000014

第14章 导演与剧作(1)

剧本是未来影片的基础,基础不牢靠,上层建筑就不稳固,甚至会倒塌。所以历来的导演和制片人都非常关注剧本的好坏,因为剧本关系着未来影片的成败,也关系着影片的社会反响和经济效益。

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导演专业的教学大纲中,都把剧作课作为专业主干课设置,但它与文学系剧作专业的培养方向和学习目的有所不同。前者培养导演,后者培养编剧,所以在教学内容、课时安排、授课方式和方法上是有所区别的。

那么,学习导演,为何要学习剧作知识呢?因为导演创作时,首先接触的是剧本,所以导演必须把好剧本关。要以特别慎重的态度,甚至要以苛求的眼光去审视剧本,以免将来陷入困境,甚至是陷阱。

因此,学习剧作知识,即是为了帮助学生获得如何分析和判断剧本的优劣,如何理解剧本的含义,如何参与修改剧本或创作剧本,如何和编剧合作,如何将剧本转化为银(屏)幕形象等有关剧作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学习这些知识和技能虽不是为了培养导演系的学生去做编剧,但也不排除其中有的人将来会成为编剧,或者集编导于一身。不过那是将来的事。

一、认知剧本

剧本是由编剧编写出来的。这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如何认识剧本的功能与价值,却还有不同的看法,甚至存在着严重的分歧。比如,我们在“剧本”之前,常见冠以“文学”二字,谓之“电影文学剧本”。其目的就是为了使电影文学剧本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具有阅读和欣赏的价值,享有文学的高尚品位。因此,较为强调剧本的文学性。文学气息要浓,文学味要足,要有文学根基,而且要有文采。这样,剧本可以在诸多文学样式中占有一席之地。另一些人则认为:编写剧本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投拍电影之用。如果剧本不能被采用,被拍成电影,即使文学价值再高,对于电影来说,它也是毫无用处的,毫无价值可言的。

对于电影来说,剧本只是个半成品,只有根据它拍成电影后,它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真正变成了成品,观众才能享用和鉴赏。近年来,人们很少能见到出版的电影剧本。读者只愿购买小说、诗集等,因为这些都是独立的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阅读和审美价值,深受读者的青睐。而读者看完电影后,则很少再有人去阅读剧本。因为他们看完电影后,已经了解了故事内容,很难再有阅读剧本的愿望。除非专业人员出于研究的目的,才去寻找剧本来阅读,其目的也是为了研究和分析影片时作参考。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编剧程式和方法也和西方有所差异。现在电影的生产和制作正面临着严峻的形势,要和世界接轨,势必要进行大胆的改革。就以编剧来说,我们多年来的编剧方式基本上承袭了文学的创作方法。编剧如同作家写小说那样独立进行,基本上保持着艺术创作的独立性,强调个体劳动。即使有合作者,也是在二三人之间小范围内进行。这种创作方式,从生产角度看,还属于作坊式的手工业生产模式,产量和效益都不高。

搞编剧的人常常会感到心理不平衡,觉得影片一旦拍成,电影活了,剧作仿佛死了。试问能有几人记得住编剧?能有几人再去阅读剧本?其实优秀的编剧是不会被人遗忘的。在国内外许多电影节上,都曾为最佳编剧设置奖项。只不过剧本已经化作银幕形象,人们欣赏它,不是透过书本文字完成的,而是通过银幕形象欣赏到的。银幕是剧本的土壤,它只有扎根在银幕上才能成活。否则,用文字书写的剧本,如果不能化作银幕形象,那倒是真的死了。

电影界最为风光的是演员,编剧、导演、摄影、美工等许多为电影作出贡献的人,只能做幕后英雄,要甘于寂寞。

因此,剧本之前冠以“文学”的倾向,可能是以此才好赢得文学的地位,提高自身的品位和身价,可以和其他文学样式平起平坐,在文学领域中一展风采。其实电影剧本高攀文学而不愿屈就电影,在写作上靠近文学、疏远电影的做法,不仅不利于剧本自身,甚至会大大降低剧本的成活率。

近来,又有人在倡导,让“文学托一把电视”。有的人提出,“将文学引入电视是新的探索,是条新路。”也有的人声言,“将文学要素引入电视剧……也是电视剧的一个发展方向。”我认为这些观点或论点很值得研究和商榷。

关于“电影性”与“文学性”已经讨论过很长时间,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现已事隔多年,如今又有人提出电视剧的文学性,最好不要重蹈电影讨论时的覆辙。电视剧要发展自身,可以借鉴别人的长处,但依靠别人,仰仗人家托自己是托不起来的。

在电影或电视剧中,的确渗透着文学的元素,同样,也渗透着其他门类艺术的元素。因为电影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它需要向各种门类的艺术学习和借鉴,当然,也需要向文学学习和借鉴。但是这种学习和借鉴的本意,应该是借鉴和学习文学对生活犀利的认识、独特的发现和深刻的开掘,以及附丽于内容的优美形式的创造,而不是向文学靠拢,让文学代替或束缚自己。学习别人的最终目的是发展自身。

尽管有些电影评论家或电影导演,通过电影的创作实践,总结出有“小说电影”、“散文电影”、“诗电影”,等等,但这种小说的、散文的、诗的,仅仅是一种借喻,一种形式上的类比,决不意味着等同,或者把电影化成了文学。

毋庸讳言,越强调电影的文学性,同电影的本性离得就远。正如电影理论家钟惦棐在《电影文学要改弦更张》一文中指出的那样:“诸种艺术均需发展其自身,不然就不足以说明自己。”

是不是由此可以这样认为:电影越成熟,就要六亲不认,要越走越远呢?我们应该看到时代在飞速前进,社会在不断发展,现已进入信息时代,过去没有的,如数字技术,或者寄人篱下的许多门类的自然科学、生物科学,已经从原有的学科中独立出来,自成体系,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就像新兴的电视剧一样,也已自成体系。所以该分家立业的就要另立门户,不必强行把大家拉扯到一块,事实上早已形神离异的户主,强行合在一起,不仅会影响各自的发展,而且也是过不到一起的。

文学主要靠文学语言来传达信息和思想,读者看不到具体形象,只能靠联想来接受感染,或靠想象来捕捉形象。而电影的本质在于为自身创造了一种和文学语言完全不同的,为人类所能共同理解的视觉语言。比如镜头从一个人的全景立即切入这个人的头部特写,不至于使观众误解为身首异处而感到惊骇;它也可以从冰天雪地的景色立即化入百花盛开的画面,让观众感受到冬去春来的时间与空间的转换,而不会影响场景的真实性或者产生断裂感。这种电影语言无须通过文字的诠释或注解,即可成为通行的国际性语言。因为它直接诉诸观众的视觉和听觉,所以更具直观性。

在文学描写中,能够感动读者的情景,如果直接图解在银幕上,有的则无法复制。如“她心如刀绞”这样的画面如何拍?有的即使能拍出来,也不一定能打动观众。

凡是看过电影《人到中年》的观众,大概都会认为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情景莫过于陆文婷吃孩子悄悄送来的冷烧饼那个场面了。但是这场动人的戏,在文学剧本中,仅为一段简略的叙述:

一会儿,园园给她送一个烧饼,又给她倒了一杯白开水放在桌上,自己一边吃一边跑了出去。

陆文婷坐在桌旁,一手拿着烧饼,一手端起白开水,呆呆地望着这间挤得满满的12平方米的小屋。

银幕处理与文字描述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感人的效果却大不一样。其原因不单是电影让观众看到了具体的人物形象,同时它还渗入了演员的表演艺术。演员潘虹的表演是有分寸的,看得出来,她在吃烧饼时,是和泪水一起吞咽的。但她的面部表情却又在极力控制内心的波澜。这种越是控制感情外露的表情,却越能触动观众的神经,引起那些有相似经历的人们在思想上的共鸣,为中年知识分子的遭遇一掬同情之泪。由此可见,银幕上“这一个”陆文婷塑造得成功,还得力于演员的创造。这也是电影不同于文学之处。而文学作品中的陆文婷形象,只能由读者在想象中去认同,而每个读者头脑中的陆文婷形象虽大致相同,但具体的又各不一样。

该剧原作者兼编剧谌容说,当她看过拍成的影片之后,深感电影和小说的区别是显著的。电影能够表现的,小说却写不出来,或者写出来的却不像电影那样感动人。而剧本中的几句话,在银幕上却赋予了那么动人的情景,那才是电影的。

以上是作者兼编剧的由衷之言,是她经过剧本与影片对照之后而悟出的道理。这个道理对说明用镜头捕捉到的形象,与笔尖上流淌出来的形象的差异,是非常鲜明的。

但从另一个角度去看,透过镜头捕捉到的形象,在银幕上令人激动人心的场面,如果用文字直接记录或译成文字,读起来也可能索然无味。

例如,在国产影片《城南旧事》中,英子学骆驼吃草的动作和神态,是非常动人的,有一种只能亲身目睹才能意会而难以言传的美。这种带有韵味的美,只有通过摄影机镜头的视角才可以捕捉到,这是电影独具的魅力。如果用文字记录下影片中英子的动作,或者像剧本中所写的:“站在自家门口的英子看着骆驼吃草,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英子模仿着,她的上下腭也交错地动着。”把这种文字描述与电影画面的体现两相对照,文字形象显然展示不出银幕上英子所流露出来的神态美,以及那种可以直观的美的韵味。

以上引证,并无贬低文学之意,只是为了说明两种不同门类的艺术在传递审美信息时,需要发挥各自的特性。同样,文学在刻画人物性格、描写人物内心活动的细致笔触,在写情、写景、写意和叙事、抒怀、言志时的生花炒笔,又不是摄影机的镜头所能企及的。

另一方面,文学不仅难以反映出镜头捕捉到的神韵,亦难反映出听觉所能感受到的音律美。我国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其名作《琵琶行》中,曾对琵琶演奏的曲调和声音作了非常精彩的文字描绘。如: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水下滩。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这首诗对声音的描绘和形容,可以说是呕心沥血,匠心独运。利用文字符号传达难于捕捉的音响,难度很大。诗人主要借助各种比喻以激发读者的联想。例如他把弹奏声比作急雨、私语、珠子跳落玉盘的声响,形容为黄莺啼叫、泉水呜咽;把曲中的顿歇,誉为无声胜有声;把强烈的节奏,描绘成银瓶突然破裂,水浆迸射,似铁骑冲出,刀枪齐鸣;把曲终时的四弦一声巨响,形容似撕裂绸子的声音,可谓绘声绘色,文采飞扬,让读者陶醉在文学营造的意境之中,充分体现了文学的审美价值,让读者得到了文学的审美享受。

但是,文学语言终究代替不了直接进入听觉的音乐旋律,音乐则直接带给听觉另一种审美享受。何况电影还可以看到演奏人员的神采和指法,更能烘托出演奏时的气氛,增强音乐的感染力。例如在电影《海上钢琴师》(又译《声光伴我飞》)中,钢琴奏出的声音、旋律,演奏者的神采、指法,真是令人为之神魂倾倒。

以上所强调的电影的审美魅力,决不是为了炫耀电影,事实上文学的伟大成就早有公论。它和电影的成就将分别载入史册。

以上的论证,意在说明电影剧本应该是为拍摄电影服务的,而电影又是由工厂生产制作出来的。那么电影剧本理应成为生产过程中的组成部分或是首道工序。因此,无论是电影还是电影剧本,必然都带有天然的商品属性,都要投入到市场中参加竞销机制。质好,价高,畅销;质次,价低,滞销。这就是电影面临竞争的惨烈事实。我国过去一直以作坊式的编剧模式写作剧本,显然和大工业生产商品的模式是不相适应的。

在国外,特别是西方国家的一些编剧模式则与我们大不相同。他们多是由制片人收购一个认为好的、具有拍摄价值、仅有几页稿纸的故事梗概,然后再另请编剧设计出每一场戏的动作,写出一个较为详细的只限于视觉性的故事,没有对话,可算作动作剧本。此后,制片人再约请一两位专门写作对话的剧作家来补写对话。所以剧本几经周折才能最后定型。

据说,剧本到了扮演其中主要角色的明星手里,他还可能再请编剧专为自己所扮演的人物进行加工和润色,使人物更加鲜明、丰满,有戏可演。所以西方电影界人士对剧本都是十分重视的,在运作上也比较合理和科学。

西方这种编剧模式的形成,可能是商业电影给剧本创作带来的影响。从实际情况来看,他们不是创作剧本,而是在流水线上生产剧本。电影既然是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而剧本也像工厂里生产出来的产品一样,打上了制造的烙印。尤其是美国好莱坞被喻为制造梦幻的电影厂家,几乎都是运用这种编剧的模式在制作剧本。

同类推荐
  • 农村文化娱乐常识——小品

    农村文化娱乐常识——小品

    文化,天地万物(包括人)的信息的产生融汇渗透(的过程)。是以精神文明为导向的融汇、渗透。文化,是精神文明的保障和导向。娱乐可被看作是一种通过表现喜怒哀乐或自己和他人的技巧而使与受者喜悦,并带有一定启发性的活动。很显然,这种定义是广泛的,它包含了悲喜剧、各种比赛和游戏、音乐舞蹈表演和欣赏等等。
  • 给初学者的绘画手册

    给初学者的绘画手册

    唯一一本适合所有年龄段绘画初学者的绘画入门读物。精美插图与表述的结合,能使读者更加清晰明确的掌握作者所要讲解的绘画技巧。由易到难的讲解技巧,能够让读者渐渐提高绘画技巧。
  • 影视精品导视

    影视精品导视

    任何教材都是关于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不同的认识会有不同的知识体现,不同的理解也会有不同的知识追求。“影视精品导视”课程,是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影视类专业的基础课。
  • 青闺爱巧:中国女子的古典巧艺

    青闺爱巧:中国女子的古典巧艺

    本书在内容上注重鉴赏方法的介绍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追求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选取了名家名篇作为经典鉴赏实例。选文贴近高职学生的特点,在注重介绍中国传统文学,展现中国优秀文化精神的基础上,努力做到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古代文学与现当代文学相结合,对外国文学也有涉及。在形式上采用了“理论知识”“作品示例”“讨论探究”和“拓展阅读”,部分作品增加了“辑评”。“理论”部分简明扼要,条理清晰,便于学生掌握;“示例”部分经典而生动;“探究”部分激发兴趣,让学生有话可说;“辑评”“拓展”部分让学生课堂得法,举一反三,相关篇目、不同观点举证链接,课堂内外融会贯通。
  • 唐山皮影艺术及其历史文化研究

    唐山皮影艺术及其历史文化研究

    墨瑶先生生长于滦河岸边,自幼对滦水孕育的皮影艺术情有独钟。他长期从事皮影艺术研究,对唐山皮影的历史有着深入了解,在理论上有独到的见地。虽年逾花甲,仍潜心研究,笔耕不辍。本书是墨瑶先生怀着对皮影艺术的挚爱,积几十年心血精心雕琢而成。该书全面介绍了唐山皮影艺术的演变、形成及发展,从文化史学、民俗学等诸方面,对唐山皮影艺术的历史传说、沿革演变、相关民俗、演出形式、剧本唱腔、操纵表演、皮影造型和雕刻工艺,以及唐山皮影艺术与世界文化的交流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
热门推荐
  • 百城屠夫

    百城屠夫

    屠百城,名剑山庄三弟子,偶得鬼谷绝世秘录,邂逅峨眉女弟子苏眉,情定三生,双双行旅江湖,不料竟遭无妄之灾,苏眉红颜薄命。为救苏眉,屠百城一念成魔……
  • 绝色:扮猪吃虎八小姐

    绝色:扮猪吃虎八小姐

    一朝穿越至一个不知名的大陆,究竟是随逐浮沉,还是迎难而上。。。。。。上斗皇子下斗绿茶婊,即使在这人生地不熟的大陆依旧本性难移,狂妄?!呵呵,不好意思,我这叫有个性!扮猪?!装傻?!呵呵,我这叫低调奢华有内涵!彪悍?!呵呵,那是你见识少,回家多读两年书再来和老娘斗都不够格!(小编很努力,票票赏多点)
  • 琴剑双绝

    琴剑双绝

    他巧遇各路奇人,传其琴剑绝技,练成万夫不当之绝世神功!复仇杀敌经历中,邂逅各类绝色女侠,后宫佳丽三千人莺燕成群!华山论剑成就武林盟主之位!最后能否武破虚空飘然而去?
  • 名心

    名心

    一代君主,通情达理,被人民戴爱,直到她的生活闯入了一位女子,把他装在心里,却又狠狠地抛弃,沦落为暴君。
  • 冥寂妖妃

    冥寂妖妃

    她叫妖冥寂,天生银发鸳鸯眼,被冰封千年……千年之后,封印解除,开始祸害天下!却不知从哪跑来了一个双胞胎的妹妹,整天缠着她喊姐姐,她无奈只好手拿宝剑,诛仙降魔,只为了养活几个吃货……
  • 你好,我亲爱的大叔

    你好,我亲爱的大叔

    这世界总有一个人会与你相遇、相知、相爱。她在漂泊五年之后终于意识到自己终究忘不了那个人。分手时的满心愧疚,在重逢之后全都化为须有。“沈大爷,你离我太近了吧?”加一紧贴着墙壁,将脸转向一侧。男人呵出的气息轻轻拍打在她的脸上,“还不够,我想更近一点。”加一红着脸,用力推着他的胸口:“你想做什么?”男人声音魅惑,徐徐说道:“在想你所想的。”加一怒道:“流氓!”
  • 将军的魅姬——烟花烙

    将军的魅姬——烟花烙

    在传说中,她姿容秀丽,气度高华,她的容貌可以使任何一个粗鲁的武夫也变得彬彬有礼。在正史中,她容貌妖艳,媚君迷臣,喜好治游,常令国中张灯结彩,游乐其中。在这里,她是一个高贵的郡主,亲眼看到自己的父母被仇人的剑斩杀,为了活命,为了复仇,她在血泊中又或了他,用自己绝世的容貌,换来了一个活下去的机会!从此以后,她再也不是那个倾国倾城的河西郡主,从此以后,她再也不是那个纯洁无邪的敦煌之珠。红颜本是为君生,怎奈血海无涯泪做舟……最后,在仇恨的烈火中,她永远的埋葬了自己一生的爱恋……
  • 打望美女

    打望美女

    美女是男人永远的话题,喜欢看美女是男人的一个共性。夏天、李德文等一帮城市男青年,茶余饭后,特喜欢上街打望,以期饱览人间美色,因审美观念不同,对美女的取向有了一些小小的冲突,其中不乏对美女的独到见解。要想了解他们这种另类的情感生活方式,不妨走入书中瞧瞧。
  • 暴君给本宫笑一个

    暴君给本宫笑一个

    该死的白无常抓错了人,不仅害她肉身没了还无良的将她独自扔在古代!骗她说她是什么天生皇后命,那晓得从小就受尽煎熬与欺凌,几次差点连小命都没有鸟!~好不容易找个师傅练了一身的好武功,好不容易长大碰到亲爱的太子爷,以为终于可以圆了多年来的皇后梦了。可是那晓得太子爷居然和丞相的儿子有一腿.......哎,谁让她天生就是心慈手软没药医的超级大腐女,最后只好眼泪连连的成全了他两。扭头去找一直暗恋自己的不破王爷,哪里晓得人家早已经抱得美人入梦欢了。靠!那还了得!这些自以为是的男人们,到底将她这个堂堂正正的未来的皇后往哪面放了!!!
  • 有一种洞察叫角度

    有一种洞察叫角度

    人生哲学与其他学科一样,都不是为业余爱好者准备的,如果这是正确的话,“每个人的人生”也是一样,他也不是为业余爱好者准备的,他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专业”,他需要人们去“热爱”,否则,你就毕不了业呀!人生万维,本书仅从25个角度解读了人生,未尽之意,还须明者自悟,所谓人生万象,全在于心领神会,明者一点即通,昧者懵懵懂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