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696600000030

第30章 美国主流报纸为何褒扬台湾批评大陆(4)

众所周知,美国广播电视节目主要依赖于卫星传输。以美国加州旧金山湾区为例,华文广播节目中有49%来自大中华,而另外51%的节目立足于本地及全美。来自华语地区的卫星传送的广播节目中,67%来自中国台湾,16%来自大陆,14%来自中国香港,另外近4%来自新加坡。华文电视比广播更依赖卫星传送,电视节目中88%来自华语地区,其中49%来自香港,26%来自大陆,24%来自中国台湾,另外1%来自新加坡。

靠着最新的数字压缩技术,北美华语电视台如雨后春笋,其中以加州华语电视最多。在众多的华语电视台中,最成气候的是翡翠台(香港)、传讯电视(台湾)、北美卫视(台湾)、华美电视(台湾)。从发展速度和规模上看,台湾“国际视听”、台湾三大电视网和“优必胜卫星电视网”组成的国际华大公司和以台湾第四家无线电视台“民视”为核心的“太空卫星电视系统”咄咄逼人。这两大卫星电视系统都是采用最新数字压缩技术的多频道电视体系。其中优必胜有6个频道,已启用5个,24小时播放;太空卫视8个频道24小时播出,其中5个频道播放台湾新闻、综艺等节目。经粗略计算,旧金山和洛杉矶两地华语电视每天播放时间为355.5小时,其中台湾背景的292.5小时,约占82%,香港背景的36小时,占10%,大陆背景的27小时,占8%。难怪洛杉矶华人反映:“我们一打开电视机,看到的就是台湾的消息,即使有大陆消息,也是哪个地方地震了或闹水灾了或发生爆炸了等负面的东西。我们知道台湾的消息比大陆的多得多。”正如1997年8月15日出版的《商业周刊》指出的:“‘国际视听’与‘优必胜’的合作计划,根本是台湾官方欲在北美建构属于自己能掌控的华语电视台和台湾当局的喉舌。”

相反,对大陆媒体来说,CCTV-4的节目虽已覆盖全美,但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其落地入户效果还不太理想。长此以往,台湾当局控制下的媒体必然会占领整个北美华语电视市场。随着大陆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大陆综合实力日益增强,在台湾与大陆之间,海外华人更多关注的无疑是大陆。这迫切需要大陆积极探索加强对外宣传的新途径、新领域、新思路,力争通过大陆媒体特别是电视媒体丰富的报道内容和高超的报道技巧,取得美国主流社会特别是华人社会对大陆媒体的认同,进而塑造大陆的正面形象。为了达到更好的报道效果,就必须一面研究美国受众心理,以加强针对性,一面与台湾媒体争夺新闻市场,争取美国受众。台湾媒体强有力的渗透,突出了对台湾的正面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和淡化大陆媒体的影响力,也会间接影响到美国媒体、美国民意,给美国媒体批评大陆制造可乘之机。

第六节 美国民族优越感的作祟

美国人有个由来已久的传统,即认为自己比其他人优秀,并肩负着以美国理想重塑他人的使命。“美国使命”(American Mission )既是个宗教概念,也是美国的现实制度,它坚信世界的发展注定要选择美国的道路。对多数美国人而言,他们认为美国的发展模式就是普世的模式。在美国建国之前,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约翰·温斯罗普(John Winthrop)就提出了“山巅之城”这一思想,要把新大陆建成一个可供世界其他国家学习的榜样。“天定命运”也是这种思想的延伸。美国人是上帝的选民,上帝赋予了美国一个“特殊的使命”,即要把基督教价值文明的体系作为普遍真理推广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美国的社会模式是世界各国都应该效法的“样板”,美式价值观念是衡量其他国家民主程度的绝对标准,美国在道德上胜过其他国家,美国人有义务向世界其他地区撒播“文明”的火种。当今的美国记者依然抱有这种引导世界的使命感,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向全世界宣扬美国自由、平等的梦想。

从1784年美国“中国皇后”号首航中国以来,在两百多年的中美交往中,中国在美国人心目中的形象随着两国关系的变化而时有起伏,但贯穿始终的一点是,美国人从来都把中国人看成是需要拯救的“异教者”,中国人是“学生”,而美国人必须承担“老师”的角色。在中美关系较好时(例如20世纪七八十年代),大陆在美国人心中的形象也较高,但最高也不过是“中国人在走美国之路”之类的评价。而当大陆在美国人心中的形象很差时(例如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则认为中国人是“信仰异端的异教徒。”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等美国主流媒体常常在台海问题等方面向中国“提出建议”,在台海问题的报道上“抹黑”大陆、“擦亮”台湾就显得理所当然。

第七节 对美国主流报纸本质的认识

上述几个方面的原因,使得美国主流报纸在台湾问题的报道上对台湾充满同情,对大陆充满敌意。透过美国媒体在台海问题上相关年份的报道,也有助于正确认识美国媒体标榜的所谓“客观”、“公正”的本质,美国主流媒体决非“超阶级”、“超党派”、“纯客观”的,而是带有鲜明倾向性的,是美国国家利益的忠实代言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勇于为政府决策辩护

在台海问题上为政府决策辩护,是美国媒体服从美国外交的重要体现。1992年9月2日,布什政府决定向台湾地区出售先进武器。两天之后的9月4日,《纽约时报》就替美国政府的决定辩护,称美国对台军售“完全符合”中美“八一七公报”精神。1995年5月22日,克林顿政府同意李登辉到访美国,对这一明目张胆制造“两个中国”的举动,5月23日的《华盛顿邮报》辩称:美国若不这么做,美国国会可能进一步采取立法程序促使李登辉成行。媒体勇于替政府决策辩护,值得大陆媒体借鉴。

截至2008年5月,笔者鲜见美国两大报纸就美国政府的涉及决策进行批评与指责。媒体在政府决策一旦形成之后,总之自觉站到政府一边,即便在之后出现偏差,也不会错怪政府,只是讨论下一步如何改进。

在布什执意发动伊拉克战争之后,美国媒体也与政府亦步亦趋,反战舆论立马消失。但由于对伊发动战争缺乏合法理由,美国媒体在美军伤亡不断增加,同时伊拉克未发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后,开始抨击布什政府。但台海问题上,媒体的批评少之又少。

二、善于看政府脸色行事

美国媒体在不同阶段,批评或赞美报道对象,纯粹受国家利益主导和支配。在台海问题上,美国媒体的报道与美国政府一唱一和,高度默契。1996年,美国主流媒体对李登辉大加赞美,称赞李登辉在台湾推行的“总统直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主选举,认定李登辉是“民主社会”的“热爱和平”的领导人。2000年,国民党败选后,美国主流媒体称李登辉是“独裁者”。在2000年,美国主流媒体认为陈水扁实现了台湾的“成功故事”,将陈水扁美化为饱经坎坷、不屈不挠的“坚定斗士”。但是陈水扁上台后在“台独”路线上越滑越远,罔顾民生、挑衅大陆,其行径试图单方面改变两岸现状,尤其是2006年2月,陈水扁宣布废除存在16年的“国统纲领”和“国统会”,布什政府对其表示不满。2006年5月,陈水扁访问台湾“邦交国”波多黎各和巴拉圭,原定过境美国,但是临行前,美国通知不允许陈水扁过境美国本土。随着政府对陈水扁的冷落,美国媒体对陈水扁的态度也发生很大转变,不再竭力为陈水扁张目。《华盛顿邮报》在2006年5月4日题为《台湾领导人取消过境美国;美国拒绝陈水扁前往拉美途中在美过夜停留》的报道中提到:陈水扁遭冷落,是因为他推行“台独”激怒了美国。陈水扁在2月份做出终止“国统会”的决定让美国深感惊讶。《纽约时报》在2006年5月4日题为《美国对台湾领导人过夜停留说“不”》的报道中指出:“美国的指责表明,布什政府不满陈水扁在2006年2月份宣布废除一个旨在谋求与大陆统一的政府部门(国统会)”。

但是,美国主流报纸在报道台海问题过程中,尽管本质上是国家利益的忠实代言人,但是在报道形式上,还是保持了高明的策略,主要是它们的报道在形式上还是保持了“客观”和“全面”,注意平衡报道。

以《纽约时报》为例,该报一直坚持将客观性作为其办报箴言,从1896年奥克斯时代开始,该报强调“刊登一切适宜刊登的新闻”(All the news that's fit to print)。2000年5月陈水扁就职时,对陈水扁所谓“四不一没有”的报道,美国媒体相对客观全面。2000年5月21日的《纽约时报》指出:在今天的“总统”就职演说中,陈水扁承诺,除非大陆袭击台湾,他不会宣布独立,不会更改台湾“中华民国”“国号”,也不会采取步骤实施形式上的“台独”。该报在报道中提及陈水扁所设的预设前提,不失为全面报道。

美国主流报纸的上述客观报道形式需要大陆媒体借鉴,这对提高大陆媒体报道的报道水平、增强可信度大有裨益。

同类推荐
  •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概要-勤学篇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概要-勤学篇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全党全社会必须共同承担的重大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切实担负起政治责任,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领导。要把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胡锦涛
  • 宁夏公民德行教育大讲堂

    宁夏公民德行教育大讲堂

    宁夏首届公民德行教育大讲堂于2011年8月17日开始到21日圆满落幕,在宁夏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进程中,可谓树立一个极具影响力的里程碑。社会各界人士对这次大讲堂活动的反映强烈,说政府办了一件大好事,为家庭、社会的和谐作出了贡献。许多人上了4天课后,才了解到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如此广博,蕴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遗憾没早点认知、学习、实践、受益。
  • 阳光的轨迹

    阳光的轨迹

    本书收录了44篇文章,记录了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的点点滴滴,包括《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成长》、《汗水洒绿了校园》、《六位中学校长搭建起来的数学系》、《赛仓教授与合作民族师专》等。
  •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概要-廉正篇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概要-廉正篇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全党全社会必须共同承担的重大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切实担负起政治责任,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领导。要把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胡锦涛
  • 明代宗族研究

    明代宗族研究

    宋以后新宗族形态的重要特点是组织化,明代则是这一新宗族形态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时期。本书依据大量的明代文集、族谱、方志等万史文献,从整体上综合性地把握宗族祠庙祭祖形态和演变,深入研究宗族制度与乡约推行的关系,着力论述士大夫重建宗族的理论探讨与具体实践。作者考证了明代宗族祠庙祭祖制度及其演变,注意区分明代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祠庙祭祖形态,提出宗族乡约化的概念,把宗族活动放在宋以后士大夫的化乡实践中认识,对著名宋濂、杨士奇、罗钦顺的宗族思想进行了探讨。本书是第一部研究明代宗族问题的学术专著,对于探讨明代社会文化史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热门推荐
  • 宜兴历史上的今天

    宜兴历史上的今天

    古老而年轻的宜兴,位于江苏省的最南端,距沪宁杭三大都市各约160千米,地处美丽富饶的长江三角洲中心腹地。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居住在这块2038平方千米上的世代宜兴人,写就了令人称奇的华美篇章。在百万宜兴人豪迈地行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征途中,市档案局编纂出版了《宜兴历史上的今天》一书,这对于鉴古知今、继往开来、激励斗志、开拓创新,创造宜兴更加美好的未来,有很大裨益。
  • 萌医七小姐

    萌医七小姐

    异世重生,脱胎换骨,历经磨难,冲上巅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 乱门引之美人夜妆

    乱门引之美人夜妆

    不谈过往,不念平生,惶惑之行,余谁命魂,十年之局,尽散前文,无妄未知,尔等默认,故人已分,往事已沉,怨生念狠,岂能不真,繁华声声,生死枯等,折煞世人,遁入空门,人情速冷,人世易分,落地生根,羡煞谁人,纠缠脱身,空留你恨,蹉跎年轮,空抱痴嗔,付尽一生,毁念旧人,劝诫不闻,意绝心横,而今世事,不过大梦,今日谁人,踏入绝程,归期难等,生死莫问。
  • 王国养成日志

    王国养成日志

    成了一国之君,有了能让天才俯首称臣,女神积极逆推的强大身份,肯定是爽翻天的事情!然而夏杰掌权的王国有点美中不足,这国家有点穷、人有点少、生存环境有点恶劣、还总有人想干掉他……夏杰表示当一国之君好难!他只想好好的建设王国,保护自己周全的同时,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君王,做符合身份的事情。天才称不称臣无所谓,有女神逆推就行……
  • 歧路风云

    歧路风云

    一次穿越,易铭到了中世纪的明末清初的年代,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在那里,他成为了一支失利的起义军的首领。于是,在他的领导下,义军于穷乡僻壤、待化之地的小地方崛起,东征西讨、逐鹿中原,最后实现了定鼎天下的伟业。但这绝不是他的真正目的,当他的所爱变成一场幻梦,他一手创建的恢弘事业成为一种障碍。为此,他不惜一次次冒险求索,当劫波渡尽,真相大白,却发现世事人生,歧路多歧,让人肝肠寸断、不知何为......。
  • 镇仙诀

    镇仙诀

    一剑破天宇,一剑引苍穹。妖魔鬼怪横行,道法宗门林立,我要还苍天之志向,平众生之苦患,安天下之大难。孤儿墨雨,斩妖灭仙,一路前行,唯君相伴。
  • 修真大道

    修真大道

    修真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只为在这修仙之路中留下自己的身影
  • 中医是如何诊病的

    中医是如何诊病的

    本书介绍了中医诊断的基础知识和中医治疗的宗旨纲要。具体包括:该说中医诊断、健康与疾病的分水岭、中医怎样诊断疾病等内容。
  • 网游之盘古世界

    网游之盘古世界

    绝症少年选择自我放逐在盘古世界,当封禁的游戏再次面世。当呆萌少女揭开神秘封印,那少年破封而出。神河文明的崛起,永生计划,不死的传说,星河中的神秘存在,都将一一揭开面纱。虚幻与现实,爱情、悲情、仇恨、阴谋、杀戮……
  • 极品转校生

    极品转校生

    “我的特长吗?十八般兵器,三十六门道,七十二绝学,我都有涉猎。我还会推拿正骨、手机贴膜,最拿手的是看手相,沈老师要不要试试?很准的!喂……沈老师你别走啊……”林初看着沈语心窈窕的背影,暗暗苦笑,我说的可都是真的啊林初,自称玉林小白龙,在玉林市的一个小山村中被师傅师姐摧残了十七年,一朝踏入都市,只为解开压在身上十七年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