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中国地方税的一个税种:土地增值税。土地不增值怎么收税?于是很多地方政府开始卖地,并推高房价,以便收取税金。一届地方政府花了未来70年的土地出让金和土地增值税,继任者又该如何是好呢?
后来,中央政府又不允许卖地了,于是地方政府开始融资。但是由于地方税收很少,融资利息很难偿还,最后还得中央政府兜底。
地方政府一定会寻找其他税种弥补亏空,所有的后果一定会由公众承担。
中央税种和地方税种确定后,随着经济发展还会有新的税种产生,利益分配还会有不平衡,而地方政府的税收也需要中央政府的支持,因此,产生了“中央地方共享税”,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分享的一类税收。
我们总结一下,国家的税收一般分为中央税、地方税、中央地方共享税三种。以美国为例,中央税占了国家税收的70%,地方政府仅占30%;法国的中央税占了80%。
有人问,那地方政府还有钱吗,能干吗?在现代国家,高压统治已经不能维持,但是要保证中央税的优势,就必须要做到收入与责任相匹配。
中央政府担负起科技、文化、教育、国防、治安、航天、外交、社会保障、退伍军人安置等重要责任,而地方只要安心发展地方经济、促进地方社会发展、维护稳定就可以了。只要责任和收入成正比,大家就可以相安无事。
有人说中国地方政府的税收太少,但是负责的事情太多,因此地方政府总是钱不够花,这是促成出卖土地和高房价的主要原因。我认为确实有道理,但是话又说回来了,哪个政府觉得自己的钱够花了?支出不透明,不受公众监督,维持过于庞大的公务员队伍,项目投入没有绩效论证等,都会造成钱不够花,而且永远也不够花。
税收的支出
税就是财政收入。来自于民,用之于民,一定要支出,都支出哪些呢?
朋友们稍微一想就能想出很多,比如:国防、公共安全、外交、教育、科技、环保、交通等很多,有20多项。
但是有几项支出我需要特别强调一下:一个是“税收返还”,一个是“预备费”,一个是“转移支付”,一个是“政府采购”,还有一个是“政府投资”这四个概念大家会经常听到。
税收返还就是先收后退的意思,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税收返还,鼓励地方政府多收税;一方面是政府对企业的税收返还,鼓励企业照章纳税。
所谓预备费,顾名思义,就是预备着为了不测的事情支出。不但中央政府有,地方政府也有,商业活动中也有。
所谓转移支付,就是换一种支付方式。是上级政府为了提高下级政府的收入和购买力,额外拨付的款项。但是又怕下级政府乱花,因此这些钱大都具有福利支出的性质,比如社会保险、抚恤金、养老金、失业补助、救济金以及各种补助费等;农产品价格补贴也是政府的转移支付。
为了节省政府开支,政府施行集中采购货物,简称“政府采购”。既然集中,价格就会很便宜,政府开支就会减少,在很多民主国家已经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做法。但是在财政支出缺乏监督的国家,政府可以集中“高价”采购,使之变成腐败的温床。
政府投资就是财政拨款投资项目建设,没什么好说的。
但是请记住,这所有的税收的支出都必须有预算。
国际税收———“国际人”的困扰
国际贸易间的税收在“汇率”中的“赚取外汇的得与失”中已经讲到,为了得到别的国家的货币,很多国家牺牲自己的税收,将出口商品以“裸税”的方式卖给进口国,而进口国再加上自己的税收,也就是关税。在这里不再赘述。
国际税收有一个涉及个人所得税的问题,令很多“国际人”头疼。这些人一般都是些跨国公司的老总或者高管,或者做国际贸易的大款,经常这个国家住一段,那个国家住一段,各国政府早就注意到他们了,哪能让肥鸭子随便飞呀。于是,就从他们的居民身份、收入来源地、旅居时间等方面上做文章,目的就一个,想收他们的个人所得税。很有可能出现一个人在某一个时间段,符合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国家的纳税管理标准,出现重复征税的问题。
如果你是一位成功的“国际人”,一定要研究一下自己的税收问题。
预算制度的由来
预算制度起源于1215年英王约翰签署的大宪章,是为了限制国王的穷兵黩武和穷奢极欲;它发展完善于1908年的美国,是为了防止政府奢侈浪费、挥霍无度。
100年前,美国各州政府非常腐败,以纽约为例,建造市政厅原本造价35万美元,最终花了800万美元才得以竣工。期间,一个油漆匠两天的薪金高达13万美元;3张桌子和40把椅子的购置费为18万美元,维修费高达115万美元。
1907年,纽约市政府由于还不起所发债券的利息,不得以向JP摩根公司借钱300万美元。当时美元的含金量很高,大约是现在的100倍,JP摩根公司可不想让这些钱打水漂,因此,他们聘请了三位著名会计,研究如何监督控制市政府的每一笔支出。同时,美国媒体也相继介入,掀起了“扒粪”运动。
1908年,纽约市颁布了“预算法”,并逐年完善,越来越详细。预算法有三个特点:
第一,全面。所有开支必须在预算中列出;科目经费不得相互挪用。比如,买纸杯子的钱就不能买茶叶。
第二,透明。预算必须让每一位老百姓都看得懂,以接受公众监督。比如,“买10个笔记本、5支圆珠笔”,不能写成:买办公用品若干。尤其不能出现“其他”等含混不清的科目。
第三,权威。预算必须经议会审批;预算一旦审定,不得修改;政府每花一笔钱必须事先申请,不得事后报账。
1909年,美国联邦政府将预算法推广至全国。
预算法之所以能成功约束政府腐败,是它剥夺了每一个官员贪污的空间,剥夺了每一个官员决策的随意性。
郎咸平教授指出,目前全世界清廉的国家均有令人耸人听闻的,要求详细琐碎的预算制度。
财政年度
财政年度又称预算年度,是国家预算的有效起止期限,通常为1年。
因为政府预算要经过议会(国会、或者人民代表大会)的审议,因此,很多国家将财政年度的开始定为审议通过预算之后的日子。
例如,美国从当年10月1日起至下年9月30日止;泰国从当年4月1日至下年的3月1日止。
但是也有一些国家,例如德国、中国,采用自然年度为财政年度。这样就产生了一个矛盾:每年自然年度开始的时候,议会还没有开会,无法审议通过预算,但是政府工作却不能停滞。怎么办呢?
有办法!政府可以先少预支一部分工作经费,待到议会开会审议通过预算之后,国家再将剩余部分预算拨付政府。
预算编制分类
编制预算分“增量预算法”和“零基预算法”两大类。
所谓增量预算法(又名调整预算法),就是在以往财政年度预算的基础上,编制新一年的预算。这种方法简便易行,省时省力。但是,既然要参考以往的预算,那么,上一财政年度的实际花销就显得很重要。
假如去年网络维护是70万元,今年考虑通胀影响可能会涨到75万元。但是如果你去年想为国家省钱,只花了30万元,那么今年的网络维护预算可能也就35万元了。
类似鼓励花钱的事件屡见不鲜,很多部委和地方政府还要刻意进行年底的突击消费。自2006年开始,中国每年第12个月的财政支出均占全年财政支出的25%以上。
为了避免增量预算法的弊端,1979年,美国卡特总统在联邦政府全面推行按“零基预算法”,许多州政府纷纷效法。
所谓零基预算法,就是在编制当年预算时不考虑往年的预算,一切从实际需要出发。
零基预算法里又分为“定期预算”和“滚动预算”。
定期预算就是我们理解的普通零基预算,它与财政年度相配合;但是大多数项目的实施并不与财政年度相吻合,因此,为保证项目的连续性、完整性,产生了滚动预算,其中又分逐月滚动、逐季滚动和混合滚动三种方式。
无论“增量预算法”还是“零基预算法”都解决不了政府官员选择项目的盲目性。很多项目投入很大而收效甚微,有的干脆就没有意义。
怎么办?有人建议,政府选择项目时应该先写方案,然后进行投入产出比的分析,进而决定是否实施、实施规模多大、财政投入多少。
1993年,美国国会颁布了《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开始全面采用新的绩效预算编制方法。事实证明,“绩效预算法”能有效提高支出效益、防止浪费。
税收的作用
今天我们总结一下税收的作用吧。
第一,政府有钱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第二,协调各地均衡发展。通过财政倾斜,转移支付等手段,有效消除发展不均衡。
第三,宏观调控作用。
税收的多少可以人为调整:经济过热,税收增加,市场萎缩;经济低迷,税收减少,市场发展;
税收还能自动调节:税收的累进制就起到了自动稳定器的作用,可以熨平经济波动。
税收还有很多作用,税制也在探索中,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研究一下。
税收的两难———税收不是灵丹妙药
如果你是一位政府领导人,怎样才能收到更多的税呢?
有朋友说,提高税率不就行了。不行,因为税的高低直接影响商品价格和公众消费能力。提高税率会导致消费下降,市场萎缩。没有了市场流动,怎么会有税收呢?如果再引起生产萎缩,就会导致经济危机,影响社会稳定。或者像法国的富豪们一样,为了躲避富人税干脆改变了国籍。
难道要降低税率吗?开始降低税率的时候,财政收入一定会减少,但是可能促进经济发展,商品流通逐渐增加,税收收入就会不断增加。
因此,税率的高低全靠领导者拿捏了。
税收可以缩小社会收入差距。
第一种方法是采用累进税率,这在以前已经讨论过。表面上,税率是累进,但是人们的消费边际效应递减,使得对富人的影响仍然不如对穷人的影响,而且富人有更多的避税办法,也就是说,累进税率会产生累退效应。如果继续提高累进税率,让大家的税收“痛苦指数”一致,一定会挫伤富人的生产积极性,进而影响经济的发展。
第二种方法是提高奢侈品税率。这个听起来很合理,但是也会适得其反。如果奢侈品有过多的税,最多是富人不再使用了。最后产生的结果可能是生产和销售奢侈品的企业倒闭了,从事奢侈品行业生产的工人失业了,失业率增加了。
税收本来讲的是公平,但是也会出现某些人税负过重的问题。它不是来自于税率,而是来自于税收的转嫁,并且总是从强势的一方转嫁到弱势的一方。比如买房子,如果市场行情很好,房子不愁卖,那么卖方应缴的税金就会转嫁到买方。道理很简单,你要是不帮我缴税,我就把房子卖给别人。因此,国家为了控制房价而提高税收的行为,一定会继续加重购房者负担。我想大家都有体会。
税收两难的问题比比皆是,只要你留心,就会发现。因此,税收可不是什么宏观调控的灵丹妙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