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162900000009

第9章 “修辞立其诚”:礼的正当性问题(1)

战国时代,名义上天下仍归姬周,故宗礼的周制依然具有理论上的合法性。这也是战国儒家一般被视为保守派的重要原因。但是,由于周室极度衰微,诸侯各自为政,周天子的实际地位甚至还在诸侯的家臣之下,显然已不具备以礼治天下的真正权力,礼的合法性就沦为了极其空洞的形式;战国时的政治实践与诸子学说的兴起,也使礼的正当性地位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这时,仅仅诉诸“对于古代的尊崇”,显然已不足以维护礼这一传统的正当“概念”的有效性。虽然荀子看到了权威可以作为恢复传统生活方式的保障力量,但现实中已不具备这样的权威。在此情势下,他只能首先为礼的正当性进行辩护。唯当礼的正当性以他人能接受的方式明晰之后,他才能考虑下一步的问题。荀子辟“机祥”、排“异说”,其目的正在于,矫正时人观念上的偏歧,在人群中重新确立传统——礼——的正当性地位。但是,仅仅排除那些具有破坏性的观念和学说,还不足以达成这一目的——对手的错误并不能证明自己的正确。因此,他必须作出积极的、正面的回应。

3.1一种可能的理解:“起源”的进路

较之此前的儒家学者,荀子为传统辩护的特别之处首先在于,他看起来试图将政治共同体的起源作为论证的基础:万物同宇而异体,无宜而有用为人,数也。人伦并处,同求而异道,同欲而异知,生也。皆有可也,知愚同;所可异也,知愚分。势同而知异,行私而无祸,纵欲而不穷,则民心奋而不可说也。……无君以制臣,无上以制下,天下害生纵欲。欲恶同物,欲多而物寡,寡则必争矣。故百技所成,所以养一人也。而能不能兼技,人不能兼官。离居不相待则穷,群而无分则争;穷者患也,争者祸也,救患除祸,则莫若明分使群矣。强胁弱也,知惧愚也,民下违上,少陵长,不以德为政,如是,则老弱有失养之忧,而壮者有分争之祸矣。事业,所恶也;功利,所好也;职业无分,如是,则人有树事之患,而有争功之祸矣。男女之合,夫妇之分,婚姻聘内送逆无礼,如是,则人有失合之忧,而有争色之祸矣。故知者为之分也。

这里可能给人一个印象,他试图从人的自然欲望和人与人之间自然欲望的冲突出发,来追溯政治共同体的起源。其论述虽然相对简单,在思路上却与霍布斯就“自然状态”论国家产生的做法有较为相似的地方。不过,正如施特劳斯(LeoStras)指出,“对霍布斯来说,所谓‘自然状态’,并不是一个历史事实,而是必须的构想。”就荀子的以上论述而言,类似的说法同样可以成立。从历史的角度看,他的论证其实很难成立,因为,“原始时代的社会并不像现在所设想的,是一个个人的集合”,“它是一个许多家族的集合体”。‘9但这并不能构成对荀子的诘难。他谈论政治共同体的起源,显然是为了引出“明分使群”的合理性;他并不是在谈论历史,而是在作必要的论说。这一点,在接下来的讨论中会更加清楚。

“明分使群”的说法虽可在某种意义上延伸而与现代理论接轨,但在荀子,它并不是一个独立的论点,而是他论证礼的正当性的必要基础:

人何以能群?日:分。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宫室可得而居也。故序四时,裁万物,兼利天下,无它故焉,得之分义也。

“义”即是礼之本质。仅仅论证“分”义之必要,还不能完全阐明包括外在文饰的礼的正当性,因此,荀子的辩护就不能停留于此,而必须作进一步的论说:

礼起於何也?日: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於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故礼者养也。刍豢稻粱,五味调香,所以养口也;椒兰芬苾,所以养鼻也;雕琢刻镂,黼黻文章,所以养目也;钟鼓管磬,琴瑟竽笙,所以养耳也;疏房槌?越席床笫几筵,所以养体也,故礼者养也。

实际上,“义”本身是无形而不能独存的,只能显现于器,具体的礼即是其恰当的表现方式。有“礼义”,则必有礼之文;或者说,惟有礼之文才具有现实性,“礼义”只能体现于其中。故此处荀子先言“先王”“制礼义以分之”,并述“分”之功效,后即以“是礼之所起也”作结,盖礼之“分”义非以礼文不能表现、发挥作用,二者实不可分。这里论“礼起於何也”,以一种更为简洁的方式重复了前面关于政治共同体起源的论证思路。这不仅可据以推想前面提到的“必须的构想”极有可能同样适合于理解此处对礼的起源的论述,也表明礼与政治共同体的产生是同源同时的。并且,这里讲“先王制礼”,显然是对前引文中澄清政治共同体起源的“知者为之分”的具体说明,从而将政治共同体与礼在起源上完全联系在一起。这就意味着,只要政治共同体存在,礼就是不可或缺的;只有实行礼,政治共同体才可能完整。显然,这段引文也可运用于讨论荀子“距墨”,因为从内容和用语上看,《富国》、《礼论》明显具有针对墨子的意味。这说明,在荀子,礼的正当性很大程度上是在论辩中确立起来的——墨子正是礼的最明确也最激烈的反对者。这就更有必要考虑他展开这类论说在权宜方面的可能性。

从历史的角度看,荀子关于“礼的起源”的解释其实同样可疑,按《礼记·礼运》: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杯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於鬼神。

这明示,礼发端于先民的祭祀活动。而且,“古者风气敦朴,君民之侈俭,相去初不甚远”,故“贵贱有等”、“贫富轻重”并不明显。如孔子所言,“殷因於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礼,所损益,可知也”,成熟完备的礼实际上是遵循一种类似西塞罗所说的“自然之路”的进程,在历史中慢慢地、自然而然地生长形成的。如果荀子是在谈论礼的起源,其解说显然与史实大相径庭。如前所述,他关于人的原始状态的描述也同样不可靠。所以,他对政治共同体的产生和礼之起源的说明,都不能看作对历史事实的描述,也很难视为他关于历史的“由衷的”看法,而只能理解为他并不关心或有意地忽视礼的真实起源。实际上,关于这‘一点,他在《礼论》中已有所提示:

凡礼,事生,饰欢也;送死,饰衷也;祭祀,饰敬也;师旅,饰威也。是百王之所同,古今之所一也,未有知其所由来者也。

据此,礼乃是实实在在、源远流长的传统,其开端是无法追溯的。这就意味着,荀子先前所说的“先王制礼”并不是礼的真实源头。更为重要的是,“未有知其所由来者也”的说法暗示,荀子自己也不知道礼所来何自;但与此同时,他又极为关心“礼起於何也”的问题,花大量笔墨对之进行讨论,并作出明确回答。这一矛盾非常明显,完全不能以思想的内在矛盾来解释。结合以上的讨论,这只能理解为,荀子所谓的“礼之所起”与礼的真实起源(“由来”)根本不是同一个问题;进一步说,他讲“先王制礼”并非意在说明礼的真实起源,而是另有目的。

荀子论“先王制礼”的主要目的,可以从《淮南子‘修务训》中找到线索:

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於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乱世阎主,高远其所从来,因而贵之;为学者蔽於论而尊其所闻,相与危坐而称之,正领而诵之,此见是非之分不明。

按此处,古之论说者,通达人情,以“能人说”为要,而不拘泥于“事实”;托言上古“圣王”,并非因为实有其事,而不过是为其主张寻找能够说服“世俗”、“闰主”的权威根据。

在他们,历史事实的运用服从于现实目的,在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构造“事实”。这也可以视为荀子对“历史”之用的理解——其所谓“善言古者,必有节於今”,即显明了这一点。关于古人这种灵活、实用的态度,张舜徽讲得更为具体透彻:“周秦诸子,每谈到自己所提出的议论主张,必高远其所从来,以求取得时君世主的重视。自然免不了在介绍他的理论时,过分地夸大它,把它说成至高无上、莫与比伦的神秘物,藉以提高它的作用和价值。”可见,荀子论“先王制礼”,是借“先王”的权威为礼的正当性进行辩护。由于“先王制礼”的说法本身并不见得“神秘”,其用意就很容易被掩盖了。如果说这是一种“欺骗”,也非荀子有意为之,因为他已经明示过他对待历史的实用态度。何况“托古”也是先秦古籍的“通例”。不过,较之一些古代著述,荀子托言“先王制礼”还有更深一层的论证意义。从其关于“礼之所起”的论述看,他是在发生学的意义上讨论“礼之所起”,通过追溯到所谓的礼的“发源处”,进一步确认礼的正当性地位。在这一点上,他与现代思想有不谋而合之处:按戴维·施密茨(David Schmidtz)的说法,就制度的产生过程获得的正当性,是一种“(基于)发生的正当性”(emergent justification),荀子运用的论说策略正近于此。不过,“(基于)效益的正当性”(utilitarian justmcation)概念,更能描述荀子论证的关键之处。他“证明”礼“发端”于满足人的自然欲望的要求并为政治共同体所必需,其实就指出了礼的实际效用,由此“效益”也成为礼重要的正当性基础。就当时的普遍趣味而言,这种论证很有说服力。但另一方面,对荀子来说,礼的正当化从不是一个理论论证的问题,而是运用论说技巧,说服人们承认并接受它的过程。因此,他的论说与现代意义上的“正当化诉求”其实有相当大的距离。在他的论说中,论证的基础及论证本身都是工具性的;所谓政治共同体和礼的起源理论,只不过是他为证明礼的正当性而搭建的桥梁,自然以实用为指向,不免使他的论说带有较强的功利色彩。因此就可理解,何以有论者指出,荀子以“功利主义”解释政治共同体的起源——循此诠释思路,他关于礼之起源的说明显然也可同任此责。实际上,他甚至可能更为功利,因为,即便他真的就礼之来源作出了功利主义的解释,也很难看成他自己“真诚的”想法,倒更多是基于现实考虑而为的一种权宜的论说策略,换言之,他不过是在“功利地利用”功利主义。

3.2礼的“自然”基础

虽然想必荀子很乐于接受其上述论说的效果,但给人一种在谈论礼之起源的阅读印象,却可能是他始料未及的。考虑到古人特有的思维方式,并更多地参照苟书,对他的以上论说,更贴切的理解可能是,礼和政治共同体的产生乃是“势之当然”,有不得不然的缘由,或者说有其必然性。于此,章学诚对“道之大原出於天”的理解很有启发性:道之大原出於天,天固谆谆然命之乎?日:天地之前,则吾不得而知也。天地生人,斯有道矣,而未形也。

三人居室,而道形矣,犹未著也。人有什伍而至百千,一室所不能容,部别班分,而道著矣。仁义忠孝之名,刑政礼乐之制,皆其不得已而后起者也。

人生有道,人不自知;三人居室,则必朝暮启闭其门户,饔飧取给於樵汲,既非一身,则必有分任者矣。或各司其事,或番易其班,所谓不得不然之势也,而均平秩序之义出矣。又恐交委而互争焉,则必推年之长者持其平,亦不得不然之势也,而长幼尊卑之别形矣。至於什伍千百,部别班分,亦必各长其什伍,而积至於千百,则人众而赖於干济,必推才之杰者理其繁,势纷而须於率俾,必推德之懋者司其化,是亦不得不然之势也;而作君作师,画野分州,井田封建学校之意著矣。故道者,非圣人智力之所能为,皆其事势自然,渐形渐著,不得已而出之,故曰天地。

这里,“天”并非存在之“天”,而有“天然”(自然)之意,与人为相对,也区别于“偶然”。故所谓“道之大原出於天”,是就其自然且必然地体现于人类生活中而论,表明“道”不仅不出自人的构想,也为人的智力所不及,是“非如此不可”。由此看,章氏所说的“道”或“势之自然”隐有“规律”的意味,是内在于人类生活之中的必然性。虽然有人始有“道”,但由于人们必然且不自觉地依照“道”展开生活方式,因此,它看起来好像是一种先于人的、与天地同久的存在。从事实的层面看,这固然是一种错觉,不过,鉴于“道”的必然性和非人为的特点,说它“出于天”也未尝不可。所以,古人以“天”言“道”,并不必然有神秘的或形而上的意味,只不过表示“道”为不得不然之“势”。这样一种平实的理解是很理性的。荀子没有使用类似的说法,也更不可能讲“道之大原出於天”,但其论说思路与此非常相似:……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日:分。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宫室可得而居也。……故人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弱则不能胜物……

同类推荐
  • 厚黑学

    厚黑学

    作为闻名于世的学府,哈佛大学培养了许多名人,他们中有4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美国总统以及各行各业的职业精英。哈佛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大学之一,关键不在于它传授给学子们多少知识和智慧,而在于它教授给人非凡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和方式是能锻炼出来的。《哈佛学生最爱玩的逻辑思维游戏(精选版)》精选了哈佛学生历年来最热衷的逻辑思维游戏,这些题目不仅设置巧妙,提供了快速拓宽思维广度、挖掘逻辑潜能的方法,而且绝对好玩,让你越玩越有趣!越玩越入迷!越玩越聪明!
  • 二重论

    二重论

    本书分为两大卷共五个部分。第一卷共两部分,是对二重论的逻辑学研究;第二卷共三个部分,是对二重论的哲学研究,并包括几个初步的应用研究。
  • 听南怀瑾讲《庄子》

    听南怀瑾讲《庄子》

    本书以生动流畅、引人入胜的语言,讲述了《庄子》一书中的智慧,是作者精心研读南怀瑾大师《庄子讲记》后的个人感悟之作。全书分为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和应帝王七篇。
  • 价值论美学

    价值论美学

    美学不仅是知识学,而且是价值学的建构。基于此,从比较美学方法出发,《价值论美学》先行论证了价值论美学的基本结构。然后,着力探讨了审美价值形态与审美价值体验的内在机制。在确立了价值论美学的基本问题之后,作者从价值论美学的思想渊源与价值论美学的艺术实践两方面,系统地分析价值论美学的文明根性。作者认为:康德与马克思的价值论美学,展示了现代西方文明的价值追求;道家和新儒家的价值论美学,则展示了中国文明生活的诗性价值追求。不过。也应看到,乡土中国生活的悲歌,则突显了现代价值论美学重建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全书语言优美生动,富有激情和理性,显现了现代人诗性生活价值的创造意愿。
  • 弗洛伊德的智慧

    弗洛伊德的智慧

    本书是弗洛伊德原著代表作的精选译本,是集弗洛伊德思想之大成的作品。书中作者以大量实例阐释了其理论,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从书中我们可以了解人的心理结构,了解病态精神及其起源的相关知识,了解人类的性爱问题,还可以了解精神与梦的关系。当然,原著亦有不足之处,比如书中存在很多令人费解的有关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与理论,并且书中的某些内容由于缺乏连贯性和用词晦涩难懂,给人一种不知所云的感觉。所以,在翻译的时候,译者对原著的用词和段落进行了适当的删节和改动,目的就是为了使读者可以比较容易地理解弗氏的理论。读弗氏的书,可以使我们认识现代生活造成人们某种精神疾病的根源,从而有效地调节、完善我们的人生。
热门推荐
  • 天寒大帝

    天寒大帝

    空前强大的敌人令主角一次次陷入绝望死境,兄弟反目,至爱凋零,孤立无援的他,绝望之下破开时空来到未来,与长子天邪,次女天情共同商讨谋划了一个瞒天过海的天纹计划。但是,另一个无限恐怖的惊天大阴谋,却悄然浮出了水面……我的故事没有高歌猛进,没有嚣张跋扈,只有一路的血与骨,一路的苦与痛,难以抉择的恩仇未泯,血泪如海的胸怀天下……开兵血刃,浴血搏命,儿女情长,侠骨丹心。唉,简介太啰嗦,简单来说,一句话。一场穿梭时空的战斗!
  • 神灵游戏:位面军团

    神灵游戏:位面军团

    混沌的虚空,本是一片黑暗,不存在任何物质只有暴虐的能量,直到混沌意识的产生,看见无边的虚空顿感无聊,造出了无数的位面,以供他消遣。然而,看见无数独立的位面无聊的发展,他再次感觉到了无聊,灵光一闪造出了一个混沌能核……“现在就看看在这万千位面中谁有运气,被它选上了,来让我看看好戏……”神灵的游戏,造就无数位面的传奇。
  • 九子之有女玲珑

    九子之有女玲珑

    老皇帝年迈,太子未立;北方战事岌岌可危,民心不稳;九子夺嫡,天下风云变换;那把椅子,最终鹿死谁手?她是镇国公府的嫡次女,但真正身世成谜?不知不觉卷入夺嫡战争,如何爬出这无限漩涡?本文一对一九子系列第一部《有女玲珑》
  • 无世之界

    无世之界

    听说这片世界之外,有个无世之界,只要到达无世之界,便能直到世界的尽头。一个自小被视为废物的少年,却迎来意料之外的时来运转,岂料又面临着被大妖当作神药的危机……且看他是如何在这片大世之争,夺得一席之地。
  •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最极致的梦想守望,最感人的命运独白,一片片还原爱情最真实的轮廓。口耳相传感动万千读者,犀利温暖的一支笔,揭晓岁月的秘密,写尽难以言表的青春回忆,被誉为“最好看的纸上纯爱电影”,引发集体共鸣,这不仅是一场真挚的心灵之旅,更是一面时光镜,让我们遇到年少时的自己。
  • 金融定成败

    金融定成败

    一场金融危机揭示了大国经济甚至政治的运转密码,金融毫无疑问地成为当今世界的第一显学。世界经济的中枢是什么?大国的游戏规则是什么?美元想干什么?人民币怎么办?是谁在操纵油价?黄金真的能保值吗?股市向何处去?资本泡沫从哪里来?房价彻底走上了不归路?中国经济的下一站在哪?通货膨胀下我们怎么办?老百姓的金融逻辑在哪里?……这一切的答案都蕴藏在“金融”这枚神奇之果里?本书作者立足民间立场。结合官身多年金融实践经验。抽丝剥茧。试图以浅显易懂的语言揭开这枚神奇之果的内核。并对人们普遍关心的金融问题进行了深入透彻的分析。从国计到民生解释了金融的秘密和逻辑。
  • 花墨染

    花墨染

    《花墨染》讲述了:28岁的美女林岚在一次神秘占卜后离奇穿越到古代,化身为被帝王全家抄斩而侥幸逃脱的16岁少女玄舞。她利用自己的聪慧和商业头脑,在古代做时装品牌,开美人温泉,混得风生水起,后阴差阳错成为南帝太子封月翎的最爱。兜兜转转、生生死死后,她才发现,自己的穿越本是缘分巫女和命运之神在幕后操纵的一个计划,为的是洗净封月翎的前世―秦始皇身上过重的杀孽!而她―21世纪的潮女林岚,竟然是阿房女的转世!林岚在那个时代究竟有怎样的遭遇?又能否回到自己的时代?一切尽在《花墨染》。
  • 遗论九事

    遗论九事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栀子花未开

    栀子花未开

    最后一片花朵绽放,春天却还未归来最后一片雪花融化,栀子却还未绽放【短篇】
  • 仙古劫

    仙古劫

    苍生有情,苍天无情,无论多少劫,多少难,我依然寻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