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50~1951年度到2000~2001年度,印度进口额从60.8亿卢比增加到23087.3亿卢比;印度出口额从60.5亿卢比增加到20357.1亿卢比。若以美元计算,1950~1951年度印度对外贸易总额约为25.42亿美元,到2000~2001年度增加到1041.58亿美元,约增加39.9倍,其中商品出口额从12.69亿美元增加到448.94亿美元;商品进口额从12.73亿美元增加到592.64亿美元。因此无论以卢比计算还是以美元计算,独立后50年中印进口额都比出口额增长快些。其次,以卢比计算的独立后50年中印进口额和出口额的增长幅度要比以美元计算独立后50年中印进口额和出口额的增长幅度大得多。若以卢比计算,独立后印度进出口额分别增加377倍和338倍;而若以美元计算,独立后印度的进出口额只分别增加45.6倍和34.4倍。这主要是因为印度货币卢比对美元不断贬值所引起的。再次,无论是以美元计算还是以卢比计算,独立后50年中印的进出口都存在较大的波动。若以卢比计算,独立后50年中印进口额增长最多的年度比上年度增加了58.3%,下降最多的年度比上年度减少21.1%;独立后50年中印出口额增长最多的年度比上年度增加了42.8%,下降最多的年度比上年度减少19.3%。若以美元计算,独立后50年中印进口额增长最多的年度比上年度增加55.6%,下降最多的年度比上年度减少了20.5%;独立后50年中印出口额增长最多的年度比上年度增加30.1%,下降最多的年度比上年度减少18.6%。这在一定程度上与独立后印度经济发展的周期波动有一定的关系。
(二)外贸商品结构的变化
独立后,印度进出口商品结构也发生重要变化。总的趋势是,在印度商品进口总额中,机器设备所占比重不断上升,谷物等粮食产品所占比重逐渐下降。在印度出口总额中,农矿产品所占比重大幅度下降,而工业制造品所占比重大幅度上升。从1950~1951年度到2000~2001年度50年期间,农产品在印度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从80%以上下降到20%左右;而同期,工业制造品在印度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却从不足20%上升到80%左右。这基本上反映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变化普遍存在的趋势。
独立后印度进口的商品主要有粮食、食用油、石油、润滑油、化肥、钢铁和一些消费品,及金属制品、机器设备、运输设备和宝石、珍珠等。其中大宗进口商品主要为基本原料、半成品和粮食等。基本原料和半产品除石油、化肥、钢铁等外,还包括橡胶、纤维、羊毛、原棉、原麻、动植物油、化学原料、纸浆、纸板、非金属矿物和非黑色金属等。非大宗进口商品主要包括资本货物、珠宝及其他商品等。
独立后50年中,在印度进口商品中占主要地位变化最大的有粮食、石油、化肥、机器设备、金属和珠宝等。就粮食进口而言,独立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印度曾大量进口粮食,1966年印度进口粮食创最高记录,达到1036万吨。由于粮食产量增加,到“四五”计划结束时,印度基本实现粮食自给,粮食进口迅速减少,在以后年度里,印度出口部分粮食,且出口量不断有所增大。就石油进口而言,印度国内生产量一直小于消费量,因此印度一直靠进口来满足国内消费需要。1995~1996年度创最高记录,达到4,769.32万吨。2000~2001年度石油进口额达到156.5亿美元。印度也一直进口化肥,2000~2001年度为6.64亿美元。就资本货物进口而言,独立后印度资本货物进口额一直较大,2000~2001年度保持在55.34亿美元。由于印度国内宝石加工业的迅速发展和宝石出口的增加,印度宝石进口额在2000~2001年度达到48.38亿美元。独立后,印度对化工产品、医药产品、纸和纸浆、纸板等进口也一直在增长。金属制品、机械产品和运输设备等资本货物进口额,2000~2001年度保持在56.34亿美元;其在印度进口总额中的比重为11.8%。独立后印度一直进口食用油,2000~2001年度为13.34亿美元。
独立后,印度出口商品结构也发生了重要变化。农矿产品等初级产品在印度出口总额中的比例大幅度下降,工业制成品在印度出口总额中的比例大幅度上升。印度出口商品一般分为农产品及相关产品、矿产品、制成品和矿物燃料等四大类。第一类包括粮食、咖啡、茶叶、油饼、烟草、香料、糖、棉花、鱼、肉、水果、蔬菜、豆类等;第二类主要包括云母、铁矿石和锰矿石等;第三类主要包括棉制品、成衣、麻制品、皮革制品、手工制品、宝石制品、基本化工品、机械产品、运输设备、钢铁、电气产品和计算机软件等;第四类主要包括石油、润滑油和煤炭等。
独立初期,农矿产品在印度出口总额中的比例占80%以上,工业制成品在印度出口总额中的比例不到20%。到1990~1991年度,前者在印度出口总额中的比例下降为23.99%,后者在印度出口总额中的比例上升到72.91%;到2000~2002年度,前者在印度出口总额中的比例为16.0%,后在印度出口总额中的比例为79%。独立后,茶叶、黄麻及其制品、棉花及其制品等在印度出口总额中比重却大幅度地下降。1960~1961年度茶叶还占印度出口总额的19.31%,2000~2001年度其占印度出口总额的比例还不到1.0%。1960~1961年度黄麻制品曾经占印度出口总额的21.03%,1990~1991年度更下降到不足1.0%。
成衣、珠宝、手工产品和包括钢铁在内的机械产品等非传统出口品,其出口额大幅度增长,在印度出口总额中比重也不断上升。2000~2001年度其出口额为55.77亿美元,在印度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为12.5%。珠宝出口额,2000~2001年度增加到73.84亿美元,占印度出口总额的比例为16.5%。手工产品出口额,1990~1991年度为34.37亿美元,2000~2001年度下降到11.16亿美元;其在印度出口总额中的比例,1990~1991年度为19.0%,2000~2001年度却下降到2.5%。包括钢铁在内的机械产品的出口额从1960~1961年度的0.46亿美元增加到2000~2001年度的69.76亿美元;在出口总额中的比例从3.3%提高到15.7%。
(三)外贸地区结构的变化
独立后,印度出口贸易地区结构的变化呈现出如下特征:第一,经济合作组织国家在印度出口贸易中始终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1960~1961年度为66.1%,2000~2001年度为52.7%。第二,在经济合作组织国家中,欧盟国家约占印度对经济合作组织国家出口贸易额的一半;但是也呈现出下降的态势,从1960~1961年度的36.2%下降到2000~2001年度的22.7%。第三,在经济合作组织国家中,英国、美国和德国等国家在印度出口贸易中的地位最为重要。但是英国在印度出口贸易中的地位大幅度下降,从1960~1961年度的26.9%下降到2000~2001年度的5.2%;美国在印度出口贸易中的地位有所波动,但呈上升态势,从1960~1961年度的16.0%下降到1970~1971年度的13.5%,1990~1991年度回升到14.7%,2000~2001年度上升到20.9%;德国在印度出口贸易中的比例,1960~1961年度仅为3.1%,1990~1991年度上升到7.8%,2000~2001年度又下降到4.3%。第四,在非经济合作组织国家中,澳大利亚在印度出口贸易中的地位也呈现下降态势,从1960~1961年度的3.5%下降到2000~2001年度的0.9%;日本在印度出口贸易中地位较为重要,从1960~1961年度的5.5%上升到1990~1991年度的9.3%。但2000~2001年度,日本在印度出口贸易总的比重下降到4.0%。第五,前苏联曾经在印度出口贸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1960~1961年度的4.5%上升到1970~1971年度的13.7%,超过美国而在印度出口贸易中占首位,1980~1981年度更上升到18.3%,仍在印度出口贸易中占首位,1990~1991年度仍保持在16.1%,;但由于苏联解体,俄罗斯在印度出口贸易中的地位急剧下降,到2000~2001年度仅为2.0%。第六,石油输出国在印度出口贸易中的地位上升,从1960~1961年度的4.1%上升到2000~2001年度的10.9%。第七,在其他发展中国家中,非洲在印度出口贸易中的地位有所下降,从1960~1961年度的6.3%下降到2000~2001年度的3.2%;亚洲发展中国家在印度出口贸易中的地位大幅度上升,从1960~1961年度的6.9%上升到2000~2001年度的21.4%。这主要归因于印度对东南亚国家等的出口增加。
独立后,印度进口贸易地区结构发生重要变化,印度商品进口地区结构变化呈现出如下特征:第一,经济合作组织国家在印度出口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却呈逐渐下降态势。其在印度出口贸易中的比重从1960~1961年度的78.0%下降到2000~2001年度的39.9%。第二,在经济合作组织中,欧盟在印度出口贸易中的地位最为重要,但是仍呈下降态势。其在印度出口贸易中的比重从1960~1961年度的37.10%下降到2000~2001年度的19.8%。第三,在欧盟国家中,比利时、英国和德国在印度对外贸易中的地位最为重要。英国在印度出口贸易中的比重从1960~1961年度的19.4%猛降到2000~2001年度的6.3%。同期,德国在印度出口贸易中的比重从10.9%下降到3.5%;比利时在印度出口贸易中的比重则从1.4%上升到5.7%。第四,在经济合作组织中,北美特别是美国在印度出口贸易中曾经占有十分重要地位,但也呈下降态势。美国在印度出口贸易中的比重从1960~1961年度的29.2%下降到2000~2001年度的6.0%。第五,在非经济合作组织的发达国家中,澳大利亚和日本在印度出口贸易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其在印度出口贸易中的比重从1960~1961年度的7.1%上升到1990~1991年度的11.2%,2000~2001年度又下降到5.9%。日本在印度出口贸易中的比重从1960~1961年度的5.4%下降到2000~2001年度的3.6%。第六,前苏联曾经在印度出口贸易中占有一定地位,其在印度出口贸易中的比重1980~1981年度为8.1%,1990~1991年度下降到5.9%,2000~2001年度更下降到1.0%。第七,发展中国家在印度出口贸易中也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且还逐渐有所上升。其在印度出口贸易中的比重从1960~1961年度的11.6%上升到2000~2001年度的17.5%。其中亚洲发展中国家在印度出口贸易中的比重从1960~1961年度的5.7%上升到2000~2001年度的14.4%。
七、其他
(一)旅游业
作为文明古国,印度名胜古迹众多,重要城市不少,最为著名的城市和旅游胜地有:
1.德里
位于印度西北部,包括新德里和老德里,为印度共和国的首都,南亚次大陆重要陆上交通枢纽,印度政治、文化和宗教中心,著名的德里大学和尼赫鲁大学就设在该市。德里为印度第三大城市,面积483平方公里,人口937万人。作为古都,德里有许多名胜古迹,其中最为重要的有德里皇宫————红堡,其宫墙长2400多米;贾玛大清真寺,有三座白色弧形的大理石圆顶,造型极其宏伟;杜布塔,高达72.5米,为印度最高的石塔;还有圣雄甘地墓等。
2.孟买
位于印度西海岸,为马哈拉施特拉邦的首府,由一些小岛和大陆部分组成,印度的金融与商业中心,印度最大的城市,世界第七大城市,人口1260万人,也是印度重要的工业中心和文化教育中心之一,孟买的纺织工业最为突出,著名的巴巴原子研究中心就设于此。孟买也是印度重要的信息产业中心。
3.加尔各答
位于印度东海岸,为印度第二大城市,第二大港口,西孟加拉邦首府,印度东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世界规模最大的城市之一,大都市面积1425平方公里,人口1100万人,全市有170座公园、广场等,占地5平方公里的马伊丹广场最为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