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105600000005

第5章 绪论(4)

宗教也同政治、文化、道德一样,都属于上层建筑,乍看起来,它离开经济基础似乎较远,但它经常受经济基础深深制约。它的产生和形成是如此,它的发展变化也是如此。随着社会演变,政治、经济条件相应变迁,这时,宗教也必然会发生更动,否则就会危及本身的存在,更谈不到继续发展了。

但是,宗教的变化往往表现为一种特殊的方式,即宗教基本教义和信仰纲领,基本上不发生重大变化,表现了它的执着继承性,否则,就意味着被一种新的宗教所取代。然而宗教制度则不同了,历史事实证明,任何一种宗教制度,都曾经历不断的变化。宗教的变迁主要表现为宗教制度的变化,宗教制度是宗教变迁最活跃的因素,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就足以说明宗教变化的这种特殊性了。

其实,不论伊斯兰教,还是基督教、佛教、道教,自从它们产生以来,在历史长河中,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条件的变化,无不随之经历种种演变。同时,各大宗教的移植也是如此。它们之所以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当中得到广泛传播和长期存在,在于不断吸收当地的文化养分来丰富自己的内容,在一定范围与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相结合,才能适应新的环境的需要,这一点,从外来宗教在我国传播的情况中就可得到有力的证明。

在我国,除道教是土生土长的古老宗教外,先后由国外传人佛教、袄教、摩尼教、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等。但这些宗教传人后的传播和发展情况,就各有千秋了。

古代波斯的祆教,大约在公元6世纪南北朝时传入我国,隋唐东西两京都有袄祠,并设置萨宝府和祀官,管理袄教事务。至北宋末和南宋初,在汴梁、镇江等地还有祆祠。宋亡后,在中国史籍中消失。

摩尼教约于公元6至7世纪传入我国新疆地区,武则天执政时期传入内地,历宋、元、明三代,逐渐融合于佛、道教中,至清代,已不复作为一个独立的宗教而见诸文献。

犹太教也于12世纪传入我国,但它的命运也大体如此。祆教、摩尼教和犹太教这三种宗教,在我国都早已销声匿迹,至今只遗留少量的历史残迹而已。

基督教在我国古代,亦曾数度传入,但并未获得成功,也都先后消失。只是到了近代,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基督教才在我国得到一定的传播。

外来宗教在中国传播最成功的,当推佛教和伊斯兰教。佛教的故乡本来是印度,但它在母国却未得到很大发展,东汉时传入我国后,不断在中国土地上汲取营养,“援儒、道入佛”,在统治阶级的倡导下,佛教一度达到鼎盛。唐玄奘西天取经,归国后创立了“法相宗”的佛教流派,并且把印度的佛学思想接入了我国哲学领域,影响到以后直至宋明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广阔的大地上,巍峨的寺庙建筑比比皆是,轮回、因果、报应的宗教信仰说教,不仅是儒家伦理观念孝悌忠信的补充,而且已成为主宰人们心灵的强有力的控制工具,比起居于“独尊”的儒学思想来,其影响之广之深,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佛教又从中国传入日本、朝鲜和东南亚各国,终于发展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伊斯兰教和佛教、基督教一样,同是从国外传进来的宗教。自唐时传入我国,历宋元以迄明清,已成为我国十个少数民族普遍信仰的宗教,教众遍及全国各地。伊斯兰教在我国得到如此广泛传播,伊斯兰教文化本身的适应性,无疑具有决定性的因素。特别是以回族为载体的伊斯兰教,表现更加明显。回族在我国的分布极广,从我国的西北角至东北、华北、华东以至中南、西南,到处都分布着回族穆斯林。西北还有较大面积的回族聚居区域。其他各地的穆斯林的人口分布则较分散,真可谓陷入汉族社会的“汪洋大海”之中了。但是,不论西北地区还是中原以至华南,伊斯兰教都能在当地扎下根来,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传播发展。基本的原因,就在于其表现形式能够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而不断发生变化,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

伊斯兰教是一个十分重视现实的宗教。进入近代以后,伊斯兰国家不少人士纷纷提出改革要求,希望重新振兴宗教。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伊斯兰教的传统宗教制度就面临着科学的挑战和社会现代化的冲击。民法、刑法、商法首先从伊斯兰教法中分离出来,为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法律和民俗所代替。接着,伊斯兰教关于婚姻家庭的习俗,在土耳其、叙利亚、伊朗、也门、巴基斯坦、摩洛哥、突尼斯、埃及等国,也进行了改革。

据1983年牛津大学出版的《复兴伊斯兰教之呐喊》所载《伊斯兰教——社会变革》一文指出:“伊斯兰教尽管与社会和政治相结合,但仍可作出一种区分,即一部分是不可改变的;一部分是需要发展变化的。”“伊斯兰教的训令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关于调整真主与信仰者个人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是由真主所规定,是固定不变的。另一部分是涉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方面允许随着情况变化而变化。”从中外伊斯兰教发展史来看,它的确具有某种通过变化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在当代伊斯兰教改革中,普遍重视引进科学文化,促进穆斯林进步。1983年11月12日至24日在巴基斯坦的伊斯兰堡召开了15个伊斯兰国家参加的“伊斯兰社会中之科学”国际会议,开幕词中强调:“伊斯兰教是一个发展的宗教。它不是静止地看待宗教,而是创造地看待生活,并使人们有可能在既服从真主的旨意,又为人类进步做出建设性贡献的同时臻于至善。”会议的宗旨是:伊斯兰世界要用科学知识进行补充,使中国回族伊斯兰宗教制度概论之强盛起来。因为“科学知识从来不和穆斯林教义处于对立地位”,强调科学知识为伊斯兰服务,要知识“伊斯兰化”,使科学知识符合于伊斯兰教义,融进伊斯兰思想体系之中。

回族的伊斯兰教,从回族史前唐宋时期蕃坊伊斯兰教说起,至今1000多年了,宗教制度曾经历了四次重大变革:

第一次变革,可以远溯至唐宋时的蕃坊伊斯兰教制度,经过元明逐渐演变形成回族伊斯兰教的基本形式,也就是格迪目教派为代表的传统形式。

在回回民族的形成中,伊斯兰教发挥了重要作用。反过来,东来的穆斯林们在特殊的历史条件和环境中,在中国的土地上已融合为一个新的人们共同体。这就促使伊斯兰教也要适应民族发展的需要进行变革,采取新的传教手段,以利于在新的社会环境下的存在和发展。于是,传人中国的伊斯兰教本身也有了发展,并使自己具有民族色彩。它的基本特征是:

1.宗教组织上,由唐宋时期政教合一的“蕃坊”制,到元时之“回回哈的”制,演变为政教分离的教坊制了。

2.唐宋时蕃坊穆斯林,在公共祈祷中,只为原来母国的苏丹们作祈祷。元以来,便开始在各种重要聚礼活动中为中国的皇王们作祈祷,为国王祈福;明时要祝延圣寿;到了清朝有时礼拜寺中还要供奉“万岁牌”或建起“万岁楼”。

3.在掌教制度上,由唐宋时之蕃长,元时之哈的掌教制,演变为伊玛目三道掌教制,后来又为阿訇掌教制所取代。

4.清真寺的建筑形式、风格和功能,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元代起,回族地区的清真寺已由阿拉伯式建筑向中国传统建筑形式过渡。到明代,清真寺一般不再圆柱拱顶式,而是演变为中国宫殿式的建筑。到当代又建起了阿拉伯建筑风格的清真寺。

5.自明中叶以后,在回族穆斯林中兴起了一种颇具民族特色的经堂教育制度,使清真寺充分发挥了宗教教育中心的作用。

6.明末以来兴起了伊斯兰教汉文译着的学术活动。

第二次变革是17世纪苏非派由新疆传入甘宁青地区。苏非派的礼仪在回族伊斯兰教中获得广泛传播,并产生了新的教派和门宦制度。

第三次变革是本世纪发生的回族伊斯兰教维新运动,伊赫瓦尼教派崛起,进行广泛的宗教改良。

第四次变革,即回族伊斯兰教在当代,为适应社会主义社会而发生的一系列变化。

历史上回族伊斯兰教发生的大变革中,往往又伴随着大规模的教派分化运动。18世纪苏非派由新疆传入甘宁青地区以后,回族伊斯兰教中,分化产生了各种苏非派和许多大大小小的门宦;20世纪初,回族伊斯兰教的维新运动中,又分化产生了几个新的改良教派。

从回族伊斯兰宗教制度变革的历史发展,我们可以看出:

第一,回族伊斯兰宗教制度和任何一种宗教的制度一样,总是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和群众的生活习惯需要而设置的,既然是历史的产物,也必然会随同历史的进步而产生变革。从总的趋势看,这种变革体现了进步,是趋向自身的合理化,从而维持宗教信仰的集团性力量和不断传衍发展。

第二,回族伊斯兰宗教制度在任何一次变革中,信仰制度基本上处于稳定状态,受到全体穆斯林的共同维护,而与现实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社会制度、组织制度等,往往是变革的对象,剔除不适应时代和群众需要的旧内容,增添刺激宗教活力的新因素。

第三,宗教的变化和宗教制度的变革,同宗教的产生一样,都中国回族伊斯兰宗教制度概论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决定的因素是社会政治经济条件和时代环境,社会变动了,历史前进了,它也必然要随之发生变化和变革。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内在因素,外在因素只能通过内在因素才能起作用。

回族的伊斯兰教,在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各种不同于一般伊斯兰教地区的宗教制度,普遍地具有显着的民族特色,诸如回族伊斯兰教的教坊形式、管理组织、经堂教育、掌教选聘制度、门宦制度、汉文译着、汉型制文物、清真寺的建筑艺术和风格,以及它的自传自养自办宗教的精神和爱国爱教相一致的优良传统,都大大丰富了穆斯林文化和中国伊斯兰教的内容,对回族社会演进和发展,也起过一定的历史作用以及较深远的影响。

在回族发展史上,伊斯兰教是一种沟通回族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主要渠道,而其它政治、经济、哲学、艺术、科技甚至法律行为又大量通过宗教制度因素纵横于整个回族社会,成为回族社会机制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回族伊斯兰宗教制度汇集了道德与法的规范,从而作为物质实体而与回族共存,因此,回族伊斯兰宗教制度遂成为回族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而传存于世。回族的宗教与回族的文化两者俱荣俱废,回族的宗教制度与回族的兴亡亦命运与共。它清晰的程序,极强的集团性,对回族的生存和内部团结产生了凝聚作用。作为回族社会行为的调节形式,通过一系列完整的处事规范,使回族穆斯林得以明辨是非和克服严重威胁本民族生存的各种阻力,从而不断调整回族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回族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保证了民族的生存、发展和繁荣。

伊斯兰教的信仰目标主要通过规范化了的宗教礼仪和戒律而在穆斯林中持续保持。回族的伊斯兰宗教制度也根据这个传统,通过简易实用的传教和生活习俗制度,将实际生活同精神现象紧密地联系起来。在这些制度中,没有牵强附会的抽象概念,没有过分复杂的礼节和仪式,也没有过分的要求,奉行的道德准则是简易明了的,在实践上是多样化的,只要信仰核心完整无损,允许增添地方色彩,用常理常情贯穿其始终。所谓“一切动止,皆有经常达变之法”。因此许多世纪以来一直对回族穆斯林具有特殊的吸引力,使伊斯兰信仰在回族中保持至今。

对回族伊斯兰宗教制度的研究,不仅仅是一种纯宗教的研究,而且是对回回民族的民族心理、民族文化和民族历史最深层结构的研究——对一种文化之根的挖掘和追索。这种研究也不仅是一个“纯学术范围”的问题,这直接牵涉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宗教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建国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一度曾使用行政手段,想一举改革宗教制度,希望通过这种改革可以将信教群众加快引向平等、富裕的社会主义新生活中。但是,不管在当时还是以后由于我们对宗教制度的渊源、内容和社会作用都还缺乏全面的、实事求是的研究和分析,因此,这一改革运动的效果很不理想。通过对回族伊斯兰宗教制度产生、发展和演变的探讨,有助于我们充分揭示宗教制度这一复杂的文化现象在我国所具有的现实矛盾和它的适应机制。有利于总结历史经验,协调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关系。此外,通过对中国伊斯兰宗教制度的系统研究,对今后编写中国伊斯兰教史、回族伊斯兰教史,以至编写回族史、民族史提供一定的历史和理论根据。

为了使这项研究能为民族地区的四化建设服务,我们在编写过程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阐述中国回族伊斯兰宗教制度发展演变和它的历史作用,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民族角度进行理论分析,努力去探讨其发展演变的规律性东西。同时,结合当今社会的特点,探讨回族伊斯兰宗教制度的现状、发展及其同社会主义四化建设的协调关系。

同类推荐
  • 做才是得到

    做才是得到

    现在,许多人常抱怨生活太苦,想尽各种方法寻求解脱之道。实际上,就算有人告诉了你苦的真相,以及改变逆境、离苦得乐的究竟智慧和方法,但你不相信,就是不去做,最后还是只有在人生中高一脚、低一脚地跋涉,从一种苦陷到别一种苦中,对快乐只有望洋兴叹。本书开示我们:唯有敬畏因果、感恩无常,依靠佛法的殊胜加持,方能挣脱逆境,不怕苦、不怕死,享受人间各种福报利益。如此,人生不同年龄段的所谓“难关”,也只不过是通往解脱的阶梯而已。
  • 向释尊问佛

    向释尊问佛

    本书通过释加牟尼和底子阿难的对话,以问答的形式阐释佛法世界中的生命意义。
  • 弘一法师全集之书信(03)

    弘一法师全集之书信(03)

    弘一法师出家前名李叔同。皈依佛门之前,他已在文学、律学等等各方面都颇有造诣。人生的一个转折让悟性极高的李叔同出家归隐。从此佛门多了一位修为甚高的法师。弘一法师的智慧与超然让世人敬仰,他的定力与慈悲让世人敬重。
  • 与仓央嘉措一起修行

    与仓央嘉措一起修行

    世界上最好的道理,就是一个人走过的路和他活出的人生。如果他刚好是法相庄严俊美,又有诗意的智慧、传奇跌宕的身世的圣域之王仓央嘉措,那这个道理,就是他用出世者的眼光望着俗世时显露出的智慧。如果向我们传达这一智慧的作者,又刚好是一位在伊拉克的巴格达经受过战火、在耶路撒冷见证过巴以最激烈的冲突,去过北极,重走过“丝绸之路”,内心有过深度挣扎和痛苦、最后又归于宁静的人,那我们读这本书,得到的就是双重智慧,摆脱浮躁心境、回归心灵安宁的双重通道。读仓央嘉措,我们读的不仅仅是诗歌,而是他走过的路和他活出的人生,以及他用出世者的智慧解世情之种种。
  • 佛家智慧一点通

    佛家智慧一点通

    生活在纷乱繁杂的世界里,整天就是房子、车子、面子、票子;使我们难以认识真实的自我,倾听内心的声音;所以迷失于大千世界。本书通过佛教智慧为读者阐述生活的真谛。
热门推荐
  • 玄武狂尊

    玄武狂尊

    少年穿越异界,资质平凡,被逐出家族。凭借天生传承武魂神通,逆袭强者,天雷锻体,练霸决,控炎焚尽苍穹,武碎乾坤!苍天之下,霸体无敌!
  • 红色的双瞳

    红色的双瞳

    十年,是她等他的时间。十年,是她经历了绝望的疼痛。凌辉轩,你是不是已经忘记了我的名字?只因我不可以是神?
  • 江湖朝廷

    江湖朝廷

    所谓朝廷,不过是一个摆放在暗面上的江湖罢了,虽没有江湖上的刀光剑影,但是却有唇枪舌剑;虽没有武功盖世的高人,但是却有战功赫赫的将军。他,天资聪颖却不学无术,虽身怀天下至宝,但又是一届花花公子。所幸并无人识破。可,那年初夏,相遇之时,他便沦陷,誓死保护之人,到头来,却是执念一场。是可笑,还是可悲?国破家亡,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可是,少年,你是否依旧安康?可还记得年少时的青梅竹马?
  • 月下云拍花暗香

    月下云拍花暗香

    佛祖青灯下,伴着一只金蝉,每日只叫三声,佛祖故赐名三蝉子。日夜往复苦了寂寞,伤了孤独的三蝉子调皮的与房檐下的一只小蜘蛛偷入苦海,坠了红尘。海州八方,西南漠北有一国,城廓巍峨耸立,有女降生,哭叫声如蝉鸣,声声翠丽沁人心肺,父取名-蝉音。若干年后,国破山河碎,新国建朝,遍寻名为蝉音的女子-----。小蝉对小蛛说:“尘世太可怕了,我们回去吧。”小蛛慵懒的抚摸着帝王印冷冷的说:“你先回去吧-----。”若干年后,国破逃亡路,抱着帝王印傻傻的笑着:“蝉音我来了,你--还在么---?”
  • 召唤之百将军团

    召唤之百将军团

    大凡界,有九天之境,苍天之境大茅山,一道雷电附体,宅男秦羽魂穿而来,而伴随他穿越的,还有那三国杀中无数的三国名将,极品装备。拥有召唤系统的秦羽,在茅山傀儡门,一跃成为一匹大黑马,帅气的赵云,一枪在手,敢挡我者,通通死啦死啦滴,黑脸的张飞,红脸的关公当门神,许褚负责赶老虎车,神将诸葛,斗转星辰,战神吕布,戟扫九天。妖娆妩媚的貂蝉来暖床,文雅高贵的蔡文姬抚琴弦,洛神甄宓捏捏肩,大乔小乔会撒娇,驾驭百将,怀抱美女,醒掌天下,醉卧美人,一切尽在召唤之百将军团!
  • 才女在世:丑妃也刁蛮

    才女在世:丑妃也刁蛮

    伊人,爱憎分明。伊人,爱恨纠缠。颠沛流离的医术人生,接踵而至的苦难。若爱有天意,请勿伤伊人所爱之人。若天负伊人,则为爱以身逆天而行。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沦落此世,伊人自当护其所爱之人。乱世容身,爱己之人,有缘无分,唯有来世,自当生死不离。伊人泪,吾来讲述
  • 开启智慧之门的寓言故事

    开启智慧之门的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
  • 倚仗临风听暮蝉:王维

    倚仗临风听暮蝉:王维

    一片诗心,绘成画境,一片画境,酿出禅意。他 那稳藏在墨色里的人生,氤氲着一个传奇而动人的秘 密。他就是——王维。朱丹红编著的《王维(倚仗临 风听暮蝉)(精)》为“大唐才子诗传”系列丛书中的 一本,《王维(倚仗临风听暮蝉)(精)》讲述了大唐才 子王维“才人老去例逃禅”的一生。
  • 诗意玲珑

    诗意玲珑

    古风文,有诗意玲珑,有哲思小雅,有动人至深,有隽秀文字,只为喜欢文字的你带来朦胧芳香。
  • 名门盛情之天后萌妻

    名门盛情之天后萌妻

    她是娱乐圈炙手可热的当红花旦,却在颁奖典礼上遭人陷害,名誉扫地。她是经济学院天资聪颖的校花,遭人记恨失足踏空与世长辞。当花旦变成校花,她又心痛又激动。她发誓,不管她是谁,有仇报仇,有恩……以身相许如何?(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