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九辩》
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司马迁称:“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可见,屈原之后又有不少人喜爱和善于写辞,但他们更多的是以写赋着称于世。可惜的是,其他人所写的楚辞作品多数没有流传下来,只有宋玉的《九辩》被《楚辞》一书收录,得以保存至今。《九辩》有255句,1500多字,在规模上是仅次于《离骚》的又一长篇抒情诗。《九辩》与《离骚》有很多相似之处,都委婉地表达了对君王的忠心和自己忠而见疑的哀怨,但《离骚》更多地表现了对国家兴亡的忧虑,而《九辩》则更多地抒发个人的落拓与不平。《九辩》从思想内容到艺术手法明显带有仿效屈原作品的痕迹,所以两诗有前后和高低之分。不过《九辩》的艺术手法也有其独创性的进步。它不似《离骚》那样直接倾泻内心的激情,而是着意加强对环境的描写,用情景交融的气氛来感染读者。这突出表现在对秋景的描写上,悲风冷叶的场景与凄凉孤寂的心情融为一体,美不胜收又感人至深,开拓了诗歌的意境,提高了诗歌表情达意的作用。后世诗歌中常常出现“悲秋”的主题,诗人们借助秋风、秋物、秋声、秋色制造出一种萧瑟冷落的气氛,又以这种气氛作衬托抒发自己幽怨悲哀的情绪。鲁迅先生曾认为《九辩》“虽神驰逞想不如《离骚》,而凄怨之情实为独绝”(《汉文学史纲要》),由此可看出《九辩》对后世影响之深远。
五、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屈原以其爱国诗篇开创了中国文学史的新时代,成为中国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高贵品格和灿烂诗篇光耀中国历史,对中国人民的精神和中国文学的风貌都产生了无可比拟的重大影响。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1.精神遗产
屈原是一个文人,却宁折不弯、为国捐躯,为后世文人树立了处黑暗而不惑、受压抑而不屈、求真理而不悔、死国难而认归的爱国斗士精神,一扫儒家明哲保身、温良敦厚、随遇而安、左右逢源的中庸之道。屈原思想的核心是对祖国最真挚的爱,他希望祖国强大,希望人民幸福。他提出了“举贤授能”、“修明法度”的美政理想,以及“联合弱小以抗强秦”的治国之策,这些思想是符合楚国人民利益的。屈原深广的爱国情怀以及不幸而又悲壮的一生,通过优美的诗歌传之后代,强烈地感染着后世的人们。汉代贾谊、司马迁,唐代李白、杜甫,宋代陆游、辛弃疾,当代鲁迅、郭沫若等众多文人,乃至整个中华民族都受到屈原思想和精神的深刻影响。屈原的遭遇在中国历代的文人中都能找到相似的印记,因其具有普遍性,所以引起文人们强烈的共鸣和认同。屈原的精神影响造就了中国文人关心国事、以天下为己任、外弱内强、刚烈不屈、为着国家和民族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的性格特征。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批又一批文人志士在乱世中寻求强国安民的方略和道路,为着国家的进步和发展,为着他们心中的光明理想,勇敢地面对艰难与死亡。中国人民心中普遍存在的强烈爱国情愫不能不说与屈原的精神一脉相承。而深固不移的爱国情怀对提高人生的价值、认识生命的意义、培养高尚的情操、培养坚韧不拔的斗争勇气无疑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2.文学遗产
屈原首先开启了立意标题诗创作的先河。《诗经》中的诗歌多为民间自然传唱而成的诗歌,较少专题的刻意创作;而屈原的《离骚》、《九章》、《九歌》等都是标题创作诗歌,是作者倾其全部生命和才华的精心之作。屈原因此成为中国第一位伟大的诗人。
屈原开创了积极浪漫主义的写作手法,丰富了文学的表现能力。诗人将理想、感情、叙事、想像、神话和写景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一种亦庄亦谐、亦梦亦幻、亦虚亦实、亦假亦真的感人艺术氛围,强有力地冲击着读者。《诗经》和《楚辞》成为中国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两座高峰,“风”、“骚”成为中国诗歌的代名词。中国诗歌开始在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或二者结合的道路上蓬勃发展,从此奠定了中国诗歌大国的坚实基础。
屈原打破了《诗经》四言体诗的结构和格局,开创了以运用“兮”字结构和楚声方言为特色的“骚体诗”,使诗歌语句更舒缓流畅、表达更丰富生动,是诗体形式上的一次解放,同时也为五、六、七言诗的形成开辟了道路。例如“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其中都暗含着五、六、七言的句式。
屈原首创长篇叙事抒情诗的作品风格。《诗经》中多为抒情诗歌,虽然也有少数叙事诗,但篇章短小、内容单一。而《离骚》篇幅宏大、叙事复杂、论理清晰、感情沉郁,用诗叙事写史又不直接用铺陈手法,而采用夹叙夹议并以抒情为主的手法,同时随着感情的起伏大胆运用浪漫主义的夸张和联想,使全诗内容饱满、语言华美、感情强烈、场面壮观、将叙事抒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它标志着中国诗歌从蒙昧时代进入了信史时代,成为中国诗歌咏史、写史之滥觞。
屈原的诗歌还以浓墨重彩凸现出诗人鲜明的个性特征,为后人塑造了一位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诗人形象。读屈原的诗似乎在与屈原进行心灵的沟通,似乎可以看到他行吟泽畔的身影,他是在用生命写诗。他的举手投足,他的呼吸行止,他的悲哀困惑,他的理想希望,他的生与死,他的呼喊与歌唱……他的一切都在诗中了。这样的诗已经不仅仅是文学意义上的诗,更是诗人生命的再造和延续。
屈原的诗歌无论内容和形式都来源于楚地民歌,《九歌》更直接是为民众的需求而创作。
这种取自人民、为民所用的文学创作态度亦是屈原伟大的文学精神之一。文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是今天的文学家都领悟到的,而屈原的时代能做到如此却难能可贵。正因为屈原诗歌具有强烈深刻的人民性,它才得以受到人民无比的喜爱和崇敬,虽语言艰深却不曾“曲高和寡”。充满正义和持有真理的文学作品无论怎样压制都不会被埋没,因为它们生根在人民心中,会得到永远的爱护,并世世代代传递下去。屈原死后几千年来,中国人民每逢端午节还要吃粽子、划龙船以纪念屈原,世界和平理事会1953年将屈原定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永远纪念,都说明了这一点。屈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中国文学的骄傲。
《楚辞》作品补充阅读
屈原
《九歌·云中君》:
“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灵连quán蜷兮既留,烂昭昭兮未央。蹇将dàn憺兮寿宫,与日月兮齐光。龙驾兮帝服,聊遨游兮周章。灵皇皇兮既降,biāo猋远举兮云中;览冀州兮有余,横四海兮焉穷?思夫君兮太息,极劳心兮忡忡。”
《九歌·山鬼》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bì薜lì荔兮带女萝。既含dì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wèi遗所思。余处幽huáng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
留灵修兮澹忘归,岁既晏兮孰华予!采三秀兮wū於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怨公子兮怅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闲。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君思我兮然疑作,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yòu狖夜鸣。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
《九歌·国殇》: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gǔ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凌余阵兮liè躐余行,左cān骖yì殪兮右刃伤。mái霾两轮兮zhí絷四马,援玉fú桴兮击鸣鼓。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xié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