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学习目的】
认识职业道德修养的实质和目的
明白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意义
了解职业道德修养的内容、途径和方法
在职业生涯当中进行道德评价
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到“慎独”
马克思主义根据现实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去把握人的本质。认为:首先,“人之初”,不是“性本善”,也不是“性本恶”。人的道德品质上的善恶,即人的本性,不是天赋的,而是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其次,人性既然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因而人的道德品质是历史的。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不存在永恒不变的道德。第三,人的本性是具体的。由于人的本性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人们的社会关系不同,本性也不同。在人类社会中,根本不存在一般的或共同的、抽象的人性。在阶级社会中只有带阶级性的人性,而不存在超阶级的人性。第四,人性是可以改变的,人的道德品质具有可塑性,它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在教育和自我锻炼中逐步形成的。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既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物质生活条件,也离不开个人的生活实践和主观修养。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理论,不仅揭示了道德修养的可能性,而且揭示了道德修养的必要性。青年学生要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就必须自觉加强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修养。 第一节职业道德修养内容
一、什么是职业道德修养
(一)职业道德修养的含义
“修养”是一个含义广泛的概念。它一方面指一个人在政治、道德、学识、技艺等方面所进行的学习和锻炼过程,另一方面又指经过长期努力所达到的某种能力、素质和造诣。如我们经常所说的政治修养、文化修养、艺术修养、思想修养等。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修犹如磋琢磨、养犹涵育熏陶”的说法。这里,所谓“修”,主要是指陶冶、锻炼、学习和提高,所谓“养”,主要是指培育、滋养和熏陶。修养是人们提高自身文化水平、专业技能及进行思想品质锻炼的重要手段。职业道德修养,既与道德修养有密切联系,又同职业修养密切相关。所谓职业修养,主要是指人们在职业技能、技艺等方面所进行的自觉学习、磨炼和陶冶的功夫,以及从事某种职业所达到的能力和水平。而职业道德修养,是指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实践中,按照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在职业道德品质方面的自我锻炼和自我改造,从而使自己形成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和达到较高的精神境界。
(二)职业道德修养的实质和目的
职业道德修养是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道德修养要解决的基本矛盾主要有两个:
1.社会对职业道德的客观要求和个人道德选择能力之间的矛盾
社会对职业道德的客观要求以规范和理想人格的形式表现出来,它所表达的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一定阶级、行业对从业者的职业道德标准。它在客观上要求个人能够自觉地按照这种职业道德标准去履行义务。如社会主义的职业道德的客观要求,要求每个从业人员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坚持集体主义原则,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这种客观要求,是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经济及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反映,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劳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性的反映。而道德选择能力则是指一定社会中个人的道德品质素养及实践一定社会道德要求的自觉程度。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个人道德选择能力与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客观要求之间不相适应的矛盾,在每个社会成员身上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职业道德修养较差,职业道德境界不高的人,其言行举止与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客观要求差距大,这对矛盾就表现得更突出。即使职业道德境界已经相当高的人,他的道德选择能力与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要求之间也会产生不一致的地方。所以,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有必要不断加强职业道德修养,解决个人道德选择能力与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客观要求之间不相适应的矛盾。
2.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与非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中这一矛盾的存在,是因为非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残余和消极影响,主要是封建主义职业道德、资本主义职业道德的残余对人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影响的结果。同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存在这种经济关系结构的复杂性,市场经济体制的竞争机制及趋利本性的影响等原因,造成了不同的经济主体。不同的阶层与行业、不同的人在职业行为中表现出不同的职业道德价值取向。这些不同的职业道德价值观,必然表现为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与非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矛盾冲突与对立。所以,在社会主义社会,只有不断地自觉抵制和克服一切非社会主义道德的消极影响,才能提高自身道德品质修养。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修养的实质,是人们在职业活动实践中,通过积极的思想斗争,不断提高自己道德选择的能力,不断抵制、克服和消除自己身上的一切非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残余和消极影响,逐渐提高职业道德水平。而职业道德修养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培养全体社会从业人员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使每个从业人员在自己的职业实践中,把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自觉地转化为个人内在的要求和坚定的信念,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成为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的社会主义劳动者。正因为职业道德修养实质上是人们在内心自觉地进行思想斗争,所以,职业道德修养的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就是古人所说的“自讼”,即当事人经常在思想意识内设立“道德法庭”,自己充当“法官”,自己同自己“打官司”,自己“审理”自己,自己“判决”自己。也就是说同一个人既是这一斗争的主体,又是这一斗争的客体。他必须自我认识和自我解剖,自我判断和自我评价。在“自讼”的过程中,“原告”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和规范,“被告”是不符合这些原则和规范的思想和行为。而“法官”就是自己所具有的道德责任感。通过这样内心的斗争,达到提高职业道德水平的目的。
二、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
职业活动是人们奉献社会和个人谋生的根本途径,在人的一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一名学生,要想在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在工作中做出成绩,有所建树,就必须充分认识个人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那种认为无须经过职业道德修养也能做好工作的认识是十分错误和有害的。
1.职业道德修养是实现新时期党的总任务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需要
我们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我国的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文明、民主、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完成这一宏伟大业,在新世纪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求我国的全体劳动者切实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增强事业心和职业责任感、使命感,提高敬业、乐业、勤业、精业意识,立足本职,献身职业,默默工作,无私奉献。否则,没有职业道德素质良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劳动者队伍,四个现代化,民主、文明、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2.职业道德修养是提高职业道德水平的必由之路
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和影响的结果,更是从业人员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刻苦锻炼、自我修养的结果。无论是优秀科技工作者蒋筑英、模范信访干部吴天祥、商业战线上的劳模张秉贵,还是抓斗大王包起帆,他们之所以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取得一定的成就,无不是严于律己,自觉地进行职业道德修养的结果。
3.职业道德修养对人生价值的实现具有决定性影响
人的伟大力量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产生于崇高的价值目标。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行动动力与他的价值目标成正比例。价值目标越远大、越坚定,焕发出的精神动力就越强,表现出的行为约束能力也就越强,产生出的品德塑造力就越大。因而,具有了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敬业、乐业,献身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不仅能够干一行,爱一行,而且能够干一行,专一行。这无疑为自己的人生取得更大的成功增加了举足轻重的一个砝码。
4.职业道德修养是每个人职前准备的一个重要方面
今天的学生,就是明天的职业工作者,就是明天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要使我们成为未来合格的职业工作者,在校期间除了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掌握过硬的专业技术本领外,还必须加强思想政治修养,接受职业道德教育,了解、掌握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规范,这样才能为我们将来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做好全面的准备。特别是在对外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等不健康的思想观念,在一些同学的思想意识中还有相当影响。所以,在校期间加强思想政治修养及职业道德修养,排除不利于个人进步的思想障碍、情绪障碍,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职业道德修养的内容
道德修养是“知”和“行”的统一。职业道德修养包括职业道德意识的修养和职业道德行为的修养。具体来说,可分为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提高职业道德理论知识水平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正确的认识是正确的行为的先导和前提。职业道德知识是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形成的理论基础。没有一定的职业道德理论知识,就不可能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知识修养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人们对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原则、规范等道德理论的认识,进而提高职业道德行为选择的能力。要加强职业道德知识的修养,除了自觉学习有关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方面的理论和知识以外,还必须积极接受职业道德教育。所谓职业道德教育,是指一定社会和阶级,为了使人们履行职业道德行为准则而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们施加系统的道德影响。通过职业道德教育中的善恶评价,唤起人们对消极的、落后的、腐朽的道德因素的厌恶,对积极的、先进的道德风尚的倾慕。
职业道德理论教育是职业道德要求转化为人们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的重要环节。有人认为职业道德教育是一种枯燥的政治说教,是空洞的“大道理”。这种忽视职业道德理论教育的认识是十分有害的。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而职业道德理论知识教育,就是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职业道德教育之所以必要,是因为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虽然批判地继承了历史上特别是历史上劳动人民优秀的职业道德遗产,但是,它又同历史上职业道德体系有着本质的区别。因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不可能靠历史上的职业道德传统感染、熏陶而自发形成,也不可能同旧的职业道德传统习俗自然决裂,必须依靠教育从外部渗透。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总是大道理管着小道理,小道理服从大道理。大道理不明白,行动就必然是盲目的。正因为明白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这一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大道理,才会有瞿秋白、夏明翰等无数先烈为了崇高的社会理想而英勇就义的慷慨壮举;正因为明白了社会主义高楼大厦要靠一砖一瓦砌起来的大道理,才会有雷锋等模范人物甘当铺路石子的高尚品德。不明白“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大道理,怎么可能有自觉地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行动呢?现实生活中的大量事实也证明,有些年轻人在工作中之所以犯了这样那样的错误,甚至严重危害社会公共利益,给工作造成重大损失,往往不是一开始就有意做不道德的事情,而是由于缺乏职业道德理论教育,对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规范的无知,不明白职业道德的大道理而造成的。
所以,一个对职业道德教育不感兴趣,听不进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大道理,不愿进行职业道德知识修养的人,很难在今后的职业生活实践中表现出高尚的职业道德风貌,也很难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二)陶冶职业道德情感
一个人对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有了一定的认识,具备了一定的职业道德修养,并不一定就能真心真意地按照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规范和要求去做。因为凡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语言上是巨人,行动上是矮子,这种言行不一,能说到而做不到的人在生活中并不少见。
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在工作中表现出缺乏职业道德,绝大多数不是因为他不知道怎样做是应该的,怎样做是不应该的,而恰恰是知道应该怎么做,但却不愿做,知道不应该怎么做,却坚持错误的行为。这里面反映出一个职业道德情感问题。所以,要把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变为一个人的自觉行动,光有职业道德理论知识修养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进行职业道德情感的修养。所谓职业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的职业道德关系和职业道德行为好恶的情绪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