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懂得了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观点,我们在认识和实践中就要自觉地从联系的观点出发,在相互联系中把握事物。具体地说,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把个别事物从普遍联系中抽取出来,或者把事物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分割开来,单独地、分别地加以研究,这是完全必要的;但在研究个别事物或其组成部分时,不能忘记它同周围有关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不能忘记它同整体以及整体中其他部分之间的联系。曾有哲学家生动地举例说:人的手只有作为人体的有机组织部分,与其他器官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才是真正的手。把手割下来,使之脱离开人体,它就不再是现实的手,而且很快会腐烂。我们考察事物,只有在联系和整体中,才能获得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所以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特别要处理好全局与局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全局或整体是指由事物的各内在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及其发展的全过程。局部或部分是指组成有机统一体的各个方面、要素及发展全过程的某一阶段。正确处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就是要:
第一,树立全局观点,局部服从全局。一般说来,全局居于主导地位,对事物整体和各个局部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局部则处在被主导、被决定的地位。所以,局部要服从和服务于全局,有时为了全局的存在和发展,甚至需要牺牲某些局部。源于象棋游戏的格言“舍车马,保将帅”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又如,在1998年抗洪抢险中,亿万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舍“小家”保“大家”,牺牲局部保整体,表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其中就包括全局意识的发扬。
第二,重视局部的地位和作用,以带动全局的发展。局部是全局的构成要素和存在基础,任何一个局部,都是全局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都对全局有一定的影响,因此,要重视发挥局部的作用。就像一个班集体,它由一个个的同学组成,班集体的建设要靠每一位同学的努力,同时任何一位同学的言行都会影响到整个班集体的形象。
当然,不同的局部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一样的,有些局部在全局中居于关键的地位,所以我们还要善于抓住具有关键性、决定性意义的局部,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全局。所谓“牵牛要牵牛鼻子”,“打蛇要打七寸”讲的就是要抓住关键。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也要求局部服从全局,有“全国一盘棋”的观念。要坚决反对只顾个人利益、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的个人主义、小团体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同时,全局又离不开局部,全局的发展也要以局部的发展为前提。因此,我们又要注意充分发挥各个地区、集体和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局部的发展从而最终促进全局的发展。党中央在新世纪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这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要学会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一方面正确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固然重要,但当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就要自觉地让个人利益、集体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另一方面观察和处理任何问题,都要善于分析事物间的各种联系,才能深刻认识事物,正确处理问题,否则,就难免会只见局部不见整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就会犯坐井观天、以偏概全的错误,把问题简单化、表面化,从而无法正确处理问题。
2.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既然整个世界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过程,我们就必须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一切事物。
首先,要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由于客观事物都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都有其过去、现在和未来。因此,我们观察事物不但要了解它的过去,观察它的现状,还要预测它的未来。同时,正因为任何事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有一个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事物在这个过程的不同阶段上的状况是不同的。因此,观察事物还必须弄清楚它在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就像一个人的成长,有过去、现在和未来,也可以把它分为儿童、少年、青年、壮年和老年等不同阶段,每个阶段其身体状况、思维能力、知识水平都是不一样的。
其次,要树立长远眼光,坚持与时俱进。我们要通过分析研究事物的历史和现状,科学地预见事物发展的未来趋势,站在事物前进的立场上,与时俱进,克服那种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的“近视眼”和短期行为,以对未来负责任的态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第二节事物的发展是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
在西方哲学史上,有两个着名的辩论,一个叫做“谷堆辩”,另一个叫做“秃头辩”。前者说的是“增加一粒谷子,能否造成一堆谷子?”回答是不能。那就再加一粒,还是不能。再增加一粒,还是不能。继续一粒一粒地增加,结果会怎样?我们说,最终会造成一堆谷子。也就是说,谷粒向谷堆转化是一个渐进的量的积累过程,而量变的积累最终会引起质变。“秃头辩”从相反的方向说明了同一个道理。当一个人的头发一根一根地少下去,最终会变为秃头的。
如前所述,事物是永恒变化和发展的,而事物的变化总是表现为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并且总是在从量变到质变,又从质变到量变的无限交替过程中实现的。
一、事物是质和量的统一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一定的质和一定的量,都是质和量的统一。
1.事物的质
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这种规定性使这一事物是它自身,并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也就是说,质一方面表明了事物自身的同一性,“是此”;另一方面又表明了与他物的区别性,“非彼”,因而规定了事物为确定的事物。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形形色色,就是因为每个事物都有其自身质的规定性。
质与事物的存在是同一的,即质和事物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某种质存在就意味着某种物存在,只要某种物存在就意味着某种物的质存在;而且物的消灭即质的丧失,质的丧失即物的消灭,把握事物的质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和基础,只有认识了事物的质才能正确区分事物,才能使“鱼目不能混珠”。
2.事物的量
事物不仅有质的规定性,而且还有量的规定性。量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来表示的规定性,以及它的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例如,物体的大小、运动的快慢、温度的高低等,都是事物量的规定性。
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在一定范围内,量的增加或减少并不影响事物的存在。把握事物的量才能更深刻更精确地认识事物。
质和量是事物两种不同的规定性,两者互相依赖,互相制约。质是量的基础,量总是一定质的量;世界上没有无质的量;质总是一定量的质,没有一定的量,也就没有质。质与量的这种相互关系充分体现在“度”中。
3.事物的度
所谓“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范围或幅度,它体现着质和量的对立统一。事物的度的两端的界限叫做关节点或临界点。关节点是一定质的事物所能容纳的量的活动范围的最高界限和最低界限。事物的量在度的范围内变化,事物不会发生质变,量变走出度的范围,事物就会发生质变。例如,在标准大气压下,水保持为液体的度就是0~100℃。这个度的两端,即0℃和100℃就是关节点或临界点。度就是两个关节点之间的量的活动范围。如果水温的变化低于0℃或高于100℃,就突破了度,液体的水就会变成固体的冰或气体的水蒸气了。
二、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1.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状态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处在永恒的发展变化中,而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状态。什么是量变和质变呢?
量变就是事物在数量上的变化,如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量变是事物在原有质的基础上,在度的范围内微小的、不显着的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我们经常见到的统一、相持、平衡、均势、静止、稳定等,都是事物的量变状态的表现。
质变就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事物变为他事物。它是超出度的范围的变化。质变表现为急剧的、显着的变化,是事物连续过程的中断。我们日常见到的分解、相持、平衡和稳定的破坏,都是事物的质变状态的表现。
由此可见,区别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在于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是量变,超出度的范围的变化是质变。比如说,给液体水加热,水会慢慢升温,只要不超出100°C,就属于量变,还是液态水;一旦加热后温度超过100°C,水就会发生质变,变成水蒸气了。
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既有量变又有质变,量变与质变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事物的质变不是偶然的,更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以量变为基础,由逐渐的、不明显的量变所准备好的。所以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量的变化积累起来,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引起质变。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我们都知道,楼总要一层一层地盖,布总要一线一线地织,饭总要一口一口地吃,路总要一步一步地走,这些普通的常识说明,任何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古人云:“应知学问难,在乎点滴勤。”人的学问就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众所周知,我国明朝药物学家李时珍写《本草纲目》花了27年时间,他一点一滴地积累资料,写出一页又一页的初稿越积越多,这就是量的积累过程。李时珍把平时日积月累的初稿经过反复修改和提炼,最后写成了《本草纲目》这本完整的着作,最终实现了质的飞跃。如果没有长期的积累就没有这本书的问世。人们在很早以前就明白了事物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比如,战国时期的荀子在《劝学》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老子在《老子》一书中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常言道“万丈高楼平地起”,“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说的都是一个意思,即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到一定程度才有质变,想“一口吃成大胖子”是不可能的。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也就是说,任何事物的量变都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会突破事物存在的度,引起事物的质变。比如,液态水的温度不断升高或者不断降低,当达到其临界点即沸点或冰点的时候,必然会变成气体形态的蒸汽或者固体形态的冰。古人所说的“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我们平时讲的“积劳成疾”等,都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的道理。
第三,质变巩固量变的成果,并引起新的量变。
量变突破旧事物度的关节点必然转化为质变。质变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飞跃过程,如果没有质变,量变最终会受旧质的制约而限于停滞。质变不仅巩固了量变的成果,而且在新事物基础上又开始了新的量变,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揭示了事物发展的一个普遍规律,即质量互变规律,它认为: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由量变到质变,又由质变到新的量变的无限循环往复,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演进过程。
三、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指导意义
首先,要重视量的积累。既然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和准备,在实际工作中就要有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要把远大的理想和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把一生的追求与每天的行动结合起来。“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小事不为,大事不成,要想做成一件大事,必须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从点滴做起;否则,好高骛远,不愿做一点一滴的量的积累工作,目标再远大也是实现不了的。
国家建设就是这样的。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大国搞建设不能急于求成,只能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进行长期的、艰苦的努力,不断进行量的积累,才能把我国建设成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强国。如果急躁冒进,片面追求高速增长,幻想一朝一夕就实现现代化,只能得到事与愿违的结果。
个人的成长同样如此。古今中外着名的科学家、思想家以及其他对社会作出较大贡献的人,他们的成就都是在长期艰苦学习、刻苦钻研和反复实践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所以,我们应该树立远大的目标,同时必须有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精神,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