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餐次和间隔一般都是1日3餐,两餐之间间隔5~6小时。用餐时间为早餐上午7时,午餐中午12时,晚餐下午18时。这种膳食时间安排符合人体生理功能。因为一般混合膳食在胃内停留时间为4~5小时,待胃排空、出现饥饿后再次进食,可刺激食欲,增强消化功能。另外,老年人因消化吸收功能弱,还可实行1日4餐制,两餐之间间隔4~5小时,用餐时间7时、11时、14时及19时。实际上是在正餐之外,午休起床后加上一餐,对于年老体弱者是最佳的用餐规律。
3.各餐食物分配全天各餐食物分配的比例,一般应提倡午餐较多,早、晚餐要少,也就是常说的“早餐要好,午餐要饱,晚餐要少”的原则。以热量计算通常早餐应为全天总热量的30%,午餐40%,晚餐30%。
这种分配既符合人体生理需要,又适应日常工作的要求,因为早上起床后食欲较差,为了满足上午活动的需要,进食一些体积小、营养价值高的食物,以保证热量的供给,午餐既要补充上午活动的能量消耗,又要为下午活动做准备,故其在全天各餐中热量最高,晚餐食物的量略低于午餐,热量不可过高,因为晚间睡眠热量消耗低,如果吃得过饱或多吃难于消化的蛋白质和脂肪,则会影响睡眠。
(四)减少主副食营养素损失的烹调方法
1.主食淘洗米不超过3次,不要用力搓洗或流水冲洗,以减少水溶性维生素和无机盐的损失。为防止B族维生素的破坏,煮稀饭时不加碱。油炸食物B族维生素几乎完全损失,应尽量少食。蒸馒头用酵母发面,少用或不用碱面或小苏打。煮水饺、面条、馄饨应把汤利用起来,可减少维生素和无机盐的损失。
2.副食蔬菜先洗后切,不宜切的过碎,切后即炒,以减少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的氧化。炒菜应急火快炒,可减少维生素的损失;不要过早放盐,否则菜不易熟,菜汁多,一些维生素和无机盐也会溶出;可用淀粉勾芡,使汤汁浓稠,与菜肴粘在一起,使维生素的利用率提高。
三、平衡健康膳食的构成
(一)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地中海式饮食”调查发现,生活在欧洲地中海沿岸地区的人,是世界上长寿地区之一。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号召人们接受“地中海式饮食”,即“含高糖类和低脂肪的食品,并有丰富的蔬菜和水果”。经研究分析,虽然近20年来该地区肉食消费量日渐增多,酱菜、土豆和面包的消费量有所下降,但鱼类仍然是他们食谱中的基本食品,简单清淡,又富含营养仍是地中海式饮食结构的重要特点。
(二)美国推行的“食物指南金字塔”
(三)我国传统膳食结构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饮食结构,从生活实践中体验、发展和创造了“医食同源,药食同用”和“寓医于食”的营养学理论,并发展成为灿烂的饮食文化。总结出“食不可无绿”、“可以一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豆”、“粗茶淡饭,青菜豆腐保平安”、“宁尝飞禽四两,不吃走兽半斤”、“男不可百日无姜”、“女不可百日无糖”等传统饮食的“金科玉律”,其中的道理已在养生篇中详细论述过,这里不再复述。
四、饮茶饮水与健康
茶源于我国,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饮茶是我国的传统习俗,茶是中国的传统饮料,产于我国中部至东南部和西南部。茶叶含有茶碱、咖啡因、鞣酸、挥发油等,有温和的兴奋大脑、强心效能和强力的收敛作用,除充作饮料外,并为制茶碱、咖啡因的原料。绿茶性质偏凉,消炎解毒的功用较好,红茶经过发酵,性质偏温,有温胃止泻和帮助消化的效能,半发酵的乌龙茶介在绿茶和红茶之间。因此,解毒消炎喝绿茶为宜,温胃止泻喝红茶较宜,半发酵乌龙茶可供日常饮用,紧压茶为少数民族习用的调和乳酪饮料,有帮助消化之功用。
茶的医疗保健作用是与茶叶所含的成分有关的。
茶叶内含有茶碱、咖啡因、可可碱、胆碱、黄酮类、儿茶素、糖类、脂类、挥发油、多种维生素、氨基酸、蛋白质、矿物质等上百种有益的化学成分。这些成分互相协同而产生了对疾病的防治和保健作用。茶叶中所含的咖啡因有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人脑皮层的作用,因而可改善思维活动,提高对外界刺激的感受性,消除瞌睡,减少疲劳,使人坚持较长时间的脑力活动。咖啡因还可促进胃液分泌持久地增加,起到增进食欲、解除油腻、促进消化的作用。饮茶可影响体温调节中枢调节体温,并刺激肾脏,促进排泄;另一方面,茶叶中的酚类、糖类、氨基酸等化学成分与口中涎液发生化学反应,使口腔得以滋润,产生清凉的感觉,起到解热止渴的作用。
饮茶的好处很多,但要注意饮茶的合理性,特别是中老年人更应掌握,清淡为好,适量为佳,饭后少饮,睡前不饮,即泡即饮,服药不饮,夏绿冬红的原则。
中老年人的饮茶方法:早饭后泡一杯茶水,待口渴茶温,慢慢品饮,并不断续水,这样一杯茶水,上午饮,咖啡因和鞣酸浓度较大,提神消食;至中午茶水已淡,无碍午休;而到了下午,基本上可以饮水为主。
水是一切生命的源泉,人体内大约60%的重量是水。水占血液成分的90%,也是机体营养素、内分泌素、新陈代谢产物和细胞内环境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体温的调节剂。如果一个人丧失全身水分的20%,则生命垂危。在无食可进的情况下,只要有水喝,仍可维持生命十天至数十天。
科学地按照人体的生理特点安排每天的喝水时间、量及方法,对健康是至关重要的。有些中老年朋友往往当有口渴感时才饮水,其实,这是错误的,因为口渴是机体缺水的警报。这时,人体水分已失去了平衡,各种细胞已经有一定程度的缺水,经向大脑求援,才由中枢神经系统发出口渴信号。
有的人除一日三餐外不饮水,等到口渴时才大喝一通。这种做法对身体非常不利。首先,大量饮水会使体液内盐与水的平衡受到破坏,极易引起胃肠道不适。其次,大量饮水后胃液的酸度迅速下降,使病菌乘虚而入,增加发病率。健康的成年人每天平均总进水量约为2500ml,其中饮水1200ml,从食物中摄取1000ml,每天摄入的糖类、蛋白质等经过代谢产生约300ml水。与此同时,人体每天通过肾脏排尿1500ml,粪便排出约200ml,皮肤蒸发约400ml,肺呼出气中含水约400ml,其总排水量也是2500ml。不论摄入或排出哪一方面的变化,人体都会进行适当调节。那么怎样才是科学饮水呢?
首先是要早晨空腹饮水,经过一夜的睡眠,人体的水分消耗较多,空腹喝一杯水,约300ml,可及时稀释血液黏稠度,预防心脑血管病急性发作,有利于胃肠道排便和肾脏排泄功能的调节。
其次是要在饭前一小时,饮一定量的水(不超过250ml),水在空胃中停留2~3分钟,就迅速进入小肠并被吸收进入血液,一小时左右可补充到全身组织细胞内。这样既可保证体内分泌足够的消化液,又可促进食欲,帮助胃肠消化吸收。如果饭前不补充适量的水分,饭后胃液大量分泌时体液失水也会引起口渴。
这时再喝水,就会冲淡胃液而影响消化,同时还会因为突然进水过多而加重心脏和肾脏的负担。
餐后2小时也是最佳的饮水时间,既便于补充水分,又不影响消化进程。一般一次饮水200~300ml为宜。
喝什么样的水才科学?目前各种饮料层出不穷,商家受利益驱动,也只讲各饮料的保健作用。但饮料中的咖啡、可乐、果汁大都有利尿作用,饮用后,身体排出的水分更多。同时,饮料中大多含糖或糖精、电解质、合成香料、色素,或防腐剂,这些物质不仅刺激胃肠道,影响胃肠道的正常功能,还能加重肝脏解毒、肾脏排泄的负担。喝白开水最科学,经常饮用白开水,可以起到“内洗涤”作用,有助于改善内脏的生理功能,提高免疫力,保持皮肤水分,控制血液黏稠度以及供应机体营养和运输排泄代谢产物等功能,祛病健身。
有五种开水不宜饮用:沸腾时间太长的水;放置一天的开水;多次煮沸的残留水;锅炉中隔夜重煮或未重煮的开水;蒸饭后的剩余水,这些“开水”往往变质或受污染。
纯净水是经过特殊装置过滤的水,缺少矿物质及微量元素,因而不宜多饮。矿泉水,必须是天然的,含有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如果它含有的矿物质人体不缺乏,多饮反而有害。
第二节科学饮食,预防疾病
一、营养不良易患病
(一)维生素缺乏
维生素A,又名视黄醇,抗干眼病维生素。维生素A溶于脂肪,促进生长发育,增强对传染病的抵抗力。
维持正常视觉功能及上皮细胞的健康。暗适应的快慢取决于维生素A的充足程度。缺乏时夜视功能降低,发生夜盲症。并引起腺体分泌减少、皮肤干燥甚至角化。除此之外,当维生素A缺乏时,淋巴器官会发生萎缩,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活性降低,细胞免疫活性下降,机体对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抗原成分产生的特异性抗体明显减少。维生素A主要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如牛奶、肉、肝、鸡蛋等。植物性食物中绿叶蔬菜及胡萝卜含有胡萝卜素,食入后在人体小肠及肝脏中能转化成维生素A。
维生素D,又叫钙化醇。它促进钙和磷的吸收,并作用于骨骼组织,使钙和磷成为骨质的基本结构。成人缺钙时会造成骨质脱钙,引起骨软化症或骨质疏松症。维生素D溶于脂肪故存在于肝脏和禽蛋中,奶类也有少量。皮肤中的7-脱氧胆固醇经日光紫外线照射后可以转化成维生素D,成人每天供7.5~10μg(300~400国际单位)即可。所以只要勤晒太阳,并适当食用含维生素D的食品,就可以满足需要。
维生素E,又称生育酚,是强抗氧化剂。具有抗衰老和维持人类生殖机能的作用,还具有维持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结构的功能。对促进毛细血管增生,改善微循环,降低过氧化脂质,抑制血栓形成,防治动脉硬化和心脏血管疾病有一定作用。维生素E存在于动物植物食物中,特别是豆类和植物油中含量较多,所有绿叶植物都含维生素E,也存在于肉、奶、蛋、鱼油中。
维生素E在酸性环境稳定,烹调时损失不大。
维生素K,又叫凝血维生素,具有促进凝血作用,也有促进肠蠕动和分泌功能。维生素K可以在肠道内由细菌合成。食物中含量也较丰富,如菠菜、白菜、西红柿及动物肝脏中含量均较丰富,一般很少有缺乏现象。
B族维生素,在体内糖代谢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能保持神经和肌肉系统的健康,是体内重要辅酶的组成成分。缺乏维生素B,糖代谢不完全,神经肌肉系统出现易兴奋、疲劳、肌肉萎缩、麻痹及心衰等症状。这类维生素广泛存在于肉、蛋、豆及谷物中,只要膳食及烹调合理,就不会引起缺乏。
维生素C,又名抗坏血病维生素。在人体代谢中具有多种功能,既可以氧化型又可以还原型存在于体内,是生命活动极重要的物质。它参与细胞间质胶原蛋白的合成,降低毛细血管的脆性,可防治维生素C缺乏,加强血胆固醇的分解与排泄而降胆固醇,能与毒物结合转化成无毒物质排出而起解毒作用,将难吸收的三价铁转变成易吸收的二价铁,能治疗贫血及出血性疾病,防治感冒,提高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并有报道可阻碍亚硝酸胺的形成,有一定抗癌作用。除此之外,维生素C可促进淋巴细胞生成,提高机体对外来细菌、病毒和体内恶变细胞的识别和吞噬;维生素C可提高酯酶活性,增加补体的产生,还能促进产生干扰素,干扰mRNA的转录,抑制新病毒的合成。白细胞含丰富的维生素C,当机体遭遇急性或慢性感染时,白细胞内维生素C含量急剧减少。服用维生素C可增强血液中中性粒细胞的趋化作用,改变免疫功能异常者中性粒细胞的移动和杀菌功能。轻度铁缺乏可引起机体细胞免疫系统的损伤。维生素C存在于各种食物中,特别是新鲜蔬菜和水果中含量较高,所以只要饮食多样化,常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就不会缺乏。因其易溶于水及易被破坏的特点,所以烹调时,菜要洗净后切,急火快炒可减少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