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农牧区青年和中年人开始穿着西服,中年和青年男女中毛衣毛裤开始取代棉衣棉裤。城镇居民中男式西服已经普及,少数人打领带,男女皮鞋日趋多样、时髦,粗呢大衣和裘皮防寒服、棉绒防寒服在男子中比较普及,皮茄克、细呢大衣、滑雪衫在中青年妇女中流行。
2000~2005年,全县居民的穿着得到更大的改善,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料质多种类,款式多样化,求真、求美、求舒适,追求品牌、追求个性已成为人们着装的趋向。不论城乡,西装革覆、仪表整洁者比比皆是。款式不同,色彩各异的皮茄克已非常普遍,保暖内衣、羊绒衫裤、牛绒衫裤在城镇普遍流行,农牧区的富裕人家也开始穿着。农牧区居民平均有3套衣服,城镇居民平均有5套衣服。
三、居住
天祝藏区的住房既有受汉族影响而修的木房,又有本民族的居住点。农区、半农半牧区、牧区有所区别。同时,冬夏各异。
(一)半农半牧区、农区
这些区域的房屋,一般为土木结构,每家有独立的庄院。大户人家大都有一进两院的住所,为四合头院。屋内有石板、木板铺成或铺猫儿刺打成的火炕。火炕有两种,一种是灶房的火炕,也叫烧炕,做饭时烧的烟火穿过炕底,使炕暖和。另一种炕洞在房外,其内填写入畜粪、碎草、点燃;有的填入煤,延长取暖时间。
火炕上一般铺席子和毛毡,中间置火盆和饭桌。以前盖的多为毡被、褐被、皮袄等,后家家户户有棉被和绸缎被褥。房屋宽裕的人家,专有一间佛堂,供奉佛像,藏族叫乔康。每当初一、十五或节日、喜丧都要点灯、烧香、献净水,全家人朝拜。房屋少的人家,设一个佛龛供佛。院中有火桑炉和挂有白色经幡的嘛尼旗杆,每天清晨或初一、十五用松柏枝煨。
历史上有用石块砌成的碉房,分上下层,上层住人,下层存放物品,还有用木板垒成房或用小树杆编成篱笆、里外抹上泥巴的房屋。
(二)牧区
牧区的定居点同于农区。夏季出圈放牧,住在帐篷或窝铺。窝铺是放牧点上最普遍、最简单的房屋,呈马脊形,里面有锅灶、仓库等。帐房有黑牛毛帐房和白布帐房两种。有的用一个横梁、两根木柱支起来,用绳扯紧外面下角,栓在钉地的小桩上,这种形状叫“马脊梁”,也有的形似乌龟。还有用八根柱的帐方,素称“一颗印”里面很宽畅,中间是火灶,旁边是用香柴、鞭麻垫的地铺。
至1989年,天祝县的居住条件已基本得到改善,由于农牧业连年丰收,加之双龙沟采金业的发展,有一半左右的农牧民盖了新房,绝大部分的房屋是土木结构的齐头平房,少数有砖木结构的齐头平房或廊房。个别先富起来的农牧民盖了砖木结构的瓦房或平顶房。随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思想观念的转变,农村牧区居民对住房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至2005年,全县农牧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2平方米,比1989年翻了一番,房屋质量也有很大提高。土砖木结构的房屋全县平均占总数的30%,经济比较发达的乡镇砖木结构或砖混结构封闭式廊房大量涌现,少数人家修建了二层楼房。有些平房和楼房墙面用瓷砖贴面或水刷石,院内和屋内地坪用水泥硬化,个别的用水磨石或瓷化地砖。天祝人素来重视院门,称之为“财门”。院门的修建优于房屋。样式多,用料好,有的门楼砖混结构,贴有镶嵌吉祥图案、对联的瓷砖,有的用彩色水刷石装饰,也有的建成仿古木质门楼,云头飞檐,挂红瓦或琉璃瓦,门框、门扇有钢框铁皮门扇、钢框木门扇、木框铁皮门扇、木框木质门扇,力求壮观气派。而对院墙则要求较低,除极个别的砖墙外,多为土夯墙、土坯墙、石砌墙。
城镇居民的住房发展很快,以县城为例,1989年只有4幢住宅楼约100套和100余套平房家属院,大多数居民住在原部队营房改建的住房内,拥挤、简陋,无上下水。尚有一部分居民占用办公用房或挤在机关单位的单身宿舍中。至2000年,有住宅楼147幢,面积30.19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1平方米,基本达到宽敞、舒适、方便。县辖镇的城镇户口居民也陆续修建了家属院,各乡政府所在地的城镇人口也有家属院或专门的家属宿舍。2005年,县城住宅楼已超过200幢,超过100平方米的套房增加很快,房屋的装潢考究。居民居住开始追求宽畅、舒适,功能齐全。
四、婚姻
天祝藏族基本是一夫一妻,严禁同宗同血统者婚配。存在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的封建婚姻及“恋爱自由,结婚包办”的奇特状况。
招木华
招木华即招女婿,亦称上门女婿,天祝藏区较普遍,不受社会歧视,有财产继承权。招女婿有两种,一种是要改名换姓,将男方的姓改为女方的姓;另一种是不改名换姓,女婿要将岳父母养老送终,所生子女可顶两门姓。招女婿时,女方家给男方家送聘礼,商量好进门的条件,在选定的吉日,男方家委派几人将小伙子送到女方家,举行结婚仪式,亲友们前来祝贺。
第八节风情民俗
天祝藏区风情与其他藏区相比较,有自己的特点。
一、传统节会
赛马会这是天祝藏族的传统节会,一般在农历二月初二、六月初六、六月十三、六月十五、六月十六及公历8月1日县庆节,分别在岔口驿、朱岔、阿沿沟、东坪、西大滩、黑马圈河、抓喜秀龙滩、古城、石门沟举行。赛马会期间,也是祭鄂博的日子,参加赛马会的人和佛教信徒用松柏枝煨起大火桑,吹起白海螺,进行插箭活动。赛马分为走马和跑马两项;走马又分为小马和成年马两个组。走马是要求马以对侧步快速行进,先到终点者为胜;跑马则以奔跑的速度取胜。每项(组)取前13名进行奖励,第13名受到重奖。对于赛马的优胜者,除举办者嘉奖外,亲友们都来祝贺,挂一匹红或者献上哈达、砖茶。
此外,尚有春节、藏历年、桑吉曼拉节(药师佛节)等。
二、婚娶
天祝藏族娶亲,要经过提亲、订婚、戴头、送亲、婚礼等仪式组成。男方家相中某家姑娘,便央媒带一瓶酒、一块砖茶、一条哈达去说亲。双方以对话和唱歌敬酒的方式表达。女方家若同意便收下礼物,当即开瓶,宾主共饮。此后,便择日带两瓶酒、砖茶、哈达前去定婚、讲彩礼,商量婚娶事宜。在姑娘出嫁的头一天,举行戴头仪式(即改变发式),同时接待前来祝贺的亲邻和迎娶的媒人。二位婶子,一边为新娘梳头、佩戴首饰、穿嫁衣,一边唱着忧伤的《哭嫁歌》。穿戴好后,由2人扶持围着院中的火桑炉或经幡自左至右转3圈才算结束。娶亲的早晨,新娘在佛堂磕头拜别,在伴娘和女眷的陪伴下绕火桑炉转3圈。新娘上马后全身用白褐衫或白毡包起来,娘家人向娶亲的人和送亲的人敬酒饯行。送亲的喜客一般有舅父、爷爷、父亲、姑父、叔父等直亲男子,新娘的一位哥或弟为新娘牵马。喜客一般都是自备坐骑。在新娘喜客上路的同时,男方家也派出2人在中途煨起牛粪火,暖上酒,铺上毡、毯,迎接送亲队伍。隆重的婚礼在中途要接待3次,一般简化为1次。待客人到来,下马围坐在火堆边。使者端起酒碗唱起迎宾曲,给舅父等长辈献上哈达,向每位客人敬酒,并互相致辞。新娘一行到达时,男方家在大门口煨一堆火,两个妇女手捧哈达站在前面迎接新娘。
双方高唱赞歌,两个妇女向牵马的人献上哈达,要从他手中接过新娘坐骑的缰绳。牵马的却不愿轻易地把缰绳交出,要找出对方不合礼仪的缺点进行责难,有时几经反复才能把新娘的马缰绳拿到手,扶新娘下马。在燃起的火堆前用药水让新娘洗脸,再迈过火堆到门口,绕“巴什丹”(供桌)自左向右连转3圈后,送新娘进屋。其他喜客在门口,敬酒3碗后方可进到院内。喜客喝过茶后,新郎、新娘站在院中用青稞洒成的吉祥符号上,接受老者的祝福。同时将男方家送的彩礼和女方家陪送的嫁妆摆在院中,供大家观赏,并进行一番赞颂和叙述。
半夜进行祝酒仪式,男方家将成坛的酒抬进堂屋,由一位长者致祝酒辞。女方家的长者致答辞,接着唱起酒曲,互相祝福赞美,也互相逗趣嘲讽,不过都无伤大雅,不失分寸。同时在场院里点起火堆,跳起锅庄舞。第一夜,新郎不入洞房。第二天早饭后进行“仲”的仪式,即打份子。将一只宰杀的羊按送亲客人的亲属关系,每人分给羊特定部位的肉一份。送给舅父一匹马、叔父一头牛、弟弟一只羊、母亲一头奶牛(现在一般都象征性地用少量钱来代替)。下午是“尕什杂”(祝福)仪式。新郎、新娘站在白毡上,长者向他(她)们致祝福词。其他人割一点生肉在院中的火堆上烧熟,与神佛同享。送亲客人们告辞时,主人家便敬酒相送,客人们唱起酒曲离去后,主人家连呼“中布桑,赛拉肖”(藏语意为请客人回来),客人们便勒马回来,再次接受敬酒,如此3次,正式辞行。当晚新郎方可入洞房。
三、丧葬
家中死人后,请僧人念经,谓之“超度”。后人一般穿白褐衫、白板皮袄(有的反穿),不戴帽。妇女解下各种饰品,在发辫上系一绺白羊毛;男子可在纽扣上缀一绺白羊毛。天祝藏族历史上曾盛行天葬,的逐渐改行火葬和土葬。人死后,用绳扎成蹲式、合掌拜拜佛状,装进六尺长的白布袋,抬入灵轿,火葬时,将尸体放入焚尸坛,点燃柴火,并将灵轿也砸烂投入火中,有的放一段时间后再埋葬;土葬时,将灵轿上入墓穴,用土掩埋,攒成墓堆。
藏族人死后忌大声嚎哭。新友们带上哈达、清油(点灯用)前来奠祭。家人戴孝49天,期间每天早晨都要煨火桑,同时还要到寺院放芒加(斋茶),念经超度。
四、忌讳
家中来客人,忌将空桶、空背斗等放在客人经过的道上或眼前,禁忌用有裂缝、豁口的碗、碟、杯,忌讳向客人敬献破旧哈达。给老人、客人端饭、斟茶、递物、敬酒时用双手,否则被认为不礼貌。忌讳来客人时扫地、打骂孩子,认为这样做是对客人的不尊重。
禁忌春节期间吵嘴打架,否则一年中家庭将不安宁;禁忌过年时杀生。
禁忌产妇及月经期间的妇女进入佛堂或寺院。
忌食圆蹄牲畜的肉,忌喝圆蹄动物的奶、如马、驴、骡等。
忌食尖爪动物的肉,如狗、猫、狼、狐狸、哈拉(旱獭)等,认为食之不卫生。
忌食鹰、乌鸦、喜鹊、鸡等尖嘴飞禽的肉和蛋,认为食之使人败兴。忌食海生动物如鱼、虾等肉,认为鱼类是下界生物,食之下贱。
忌食死牛羊肉,一般深埋之,以防传染病。
禁忌打古叉(高大凶猛的雕鹫),认为古叉是神鹰。
忌讳乌鸦在房上、墙头或帐篷近处叫唤;忌讳夜晚在村庄附近有野狼、狐狸和猫头鹰嚎叫,认为不吉利。
忌讳在路上大小便;忌讳在高山豁口休息,认为会碰上秽气而中风。
赛马会上忌讳黑马夺魁,认为黑为凶,黑马夺魁不详。
严禁在家中或野外有长辈时唱“拉伊”(情歌)、花儿或讲粗野之话。
严禁在寺院、佛堂抽烟、打闹和嬉笑。
五、天祝地方风味小吃
酥油牛奶茶它是用黑砖茶熬成茶水再加上熟牛奶、酥油即可饮用,是天祝草原的上乘饮料。
酥油糌粑糌耙是藏语炒面之意,以酥油调拌的炒面以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低胆固醇和青稞的粗粮特征颇得现代人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