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音乐是集戏剧、文学、诗歌、舞蹈以及音乐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这其中包括歌剧、舞剧、清唱剧、音乐剧、诗剧配乐以及各种地方戏剧、戏曲音乐等等。其他音乐在这里是特指音乐家们正在探索而未完全定型的一些音乐形式,其中有些是带有边缘性质的。
一、歌剧(Opera)
歌剧是综合了戏剧、诗歌、舞蹈、美术以及音乐等艺术要素而以歌唱为主的一种戏剧形式,它是西方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歌剧的台词全部或大部用人声演唱加上乐器伴奏,通常由咏叹调(aria)、宣叙调(recitative)贯穿始终,有时也有说白和朗诵,舞蹈场面等。剧中往往还要穿插重唱(duet)、合唱(chorus)。大的器乐段落则是序曲(overture)—用以提示和概况剧情;幕间曲(intermezzo)—在幕间演奏,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终曲—带有总结全剧的意义。在歌剧的表演中,男、女主角演唱的咏叹调一般篇幅较长,且富戏剧性,集中体现了主人公的形象或心理刻画,旋律性强,表现力丰富,往往引人入胜,是展示歌唱家演唱功力以及作曲家才华的重要途径。此外的二重唱、三重唱、合唱等,能同时表达两个以上人物不同的内心世界。宣叙调也是歌剧中的一种重要歌唱形式,通常称为朗诵调,旋律近于说白,节奏比较自由,它是歌剧中戏剧情节发展的重要途径。
欧洲最早的一部歌剧是佩里(Peri,1561—1633)根据里努契尼的剧本创作的《达芙妮》,可惜这部歌剧已失传。现存最早的歌剧是他们创作的歌剧《尤丽狄西》。那时的歌剧已有一种近于朗诵式的乐调,简单的剧情中穿插一些歌曲和合唱,伴奏只有一架羽管键琴、一台七弦竖琴和几把诗琴。意大利作曲家蒙特威尔第(Monteverdi)使歌剧音乐进一步戏剧化,在他写的歌剧中已出现了歌唱性的宣叙调和咏叹调的乐调。他创用了弦乐振音和拨弦的奏法,使伴奏乐队的表现力更加丰富。早先歌剧都是在宫廷和贵族的厅堂里演出,自从1637年蒙特威尔第在威尼斯城建立世界上第一座歌剧院以来,歌剧艺术也开始向广大市民打开了大门。这也是歌剧几百年不衰的一个基础。
在莫扎特以前的作曲家往往从古代神话或基督教初期的传说中寻找创作题材。选用现实题材,并以明朗、幽默的笔调生动地表现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人物形象,莫扎特是第一人。德国作曲家格鲁克(Gluck,1714—1787)曾在歌剧的创作中强调:首先是一个戏剧家,然后才是一个音乐家。而莫扎特却认为:首先应该是一个音乐家,然后才是一个戏剧家。因此,莫扎特写的歌剧十分强调旋律的优美动人和充分运用乐队作为重要的表现手段。在以后较长的时间里,法国、德国、美国、英国、奥地利等许多国家在意大利歌剧的影响下结合自己的文化和民族特点,逐渐走上了各自不同的道路,创造了各国歌剧的新传统。19世纪是西方歌剧的辉煌时期,拥有一大批杰出的歌剧大师和经典歌剧名作。浪漫派时代的歌剧可以说是歌剧历史的一个高峰,德国的瓦格纳(Wager,1813—1883)、意大利的威尔弟(Verdi,1813—1901)、普契尼(Puccini,1858—1924)和法国的比才(Bizet,1838—1875)等是这一时代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他们以自己的天才和勤奋,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丰富和发展了歌剧艺术,创作了大量的剧目,构成了歌剧艺术发展的灿烂长河。20世纪的歌剧作曲家中,初期代表人物有理查·施特劳斯(Strauss,Richard 1864—1949);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将无调性原则运用于歌剧创作中的贝尔格(Berg,1885—1935);四十年代迄今的则有斯特拉文斯基(Stravinsky,1882—1971)、普罗科菲耶夫(Prokofiev,1891—1953)、奥尔夫(Orff,1895—1982)等。
中国歌剧起步较晚。自宋元以来,由戏剧、诗歌、音乐、美术、舞蹈、武术、杂技等结合而成的各种地方戏曲还不能看做是真正意义上的歌剧。尽管如此,由于它们来自民间,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近千年来,这些地方戏曲占据着中国人的舞台,支撑着中国人的精神生活。这些东西虽然大都古老枯朽,但仍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因此,中国歌剧在沿用西洋歌剧艺术形式的同时,借鉴和吸收本民族的文化精髓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五四”以后中国曾出现了歌舞剧,这是在戏曲和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吸收西洋歌剧的某些特点而形成的新型音乐戏剧形式。一直到20世纪40年代在延安,在秧歌、戏曲等民族民间音乐戏剧的基础上,借鉴了西洋歌剧艺术形式,最终创作出了《白毛女》。《白毛女》可以看做是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歌剧。
1.罗西尼之《塞尔维亚的理发师》
罗西尼的歌剧《塞尔维亚的理发师》和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是姐妹篇。两出歌剧的脚本都是根据话剧名著《费加罗三部曲》的剧本改编,作者是法国18世纪后期著名的剧作家博马舍(1732—1799)。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取自三部曲中的第二部。而三十年后,罗西尼写出的歌剧《塞尔维亚的理发师》使用的却是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这部歌剧罗西尼用了大约三个星期写成,其中,他采用了以前作品中的一些素材。第一次演出由于反对派的捣乱而完全失败,但是第二次上演却得到广大听众的热烈欢迎,据说热情的听众还因此为罗西尼举行了火炬庆祝游行,可以想象当时这部歌剧受欢迎的程度。
歌剧《塞尔维亚的理发师》的剧情大致是这样的:有一个贪财又好色的老医生想要霸占他所监护的一个贵族出生的少女,用尽各种卑劣的手段禁止这位少女与任何男子接触。年轻的伯爵阿尔维瓦在仆人理发师费加罗的帮助下,运用计谋战胜了老医生巴尔托洛和音乐教师巴西利奥,最终与意中人美丽少女萝西娜结为夫妻的故事。它抨击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赞扬了以自由意志为基础的婚姻观,具有明显的反封建色彩。尤其引人注意的则是罗西尼笔下对当时称为第三等级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赞美,这就是以费加罗为代表的社会平民的乐观顽强与聪明机智。
全剧由交响乐队演奏的序曲开始。据说这部歌剧的序曲当时就丢了,罗西尼从旧作中找出这一首,用以表现费加罗的聪明快活与幽默机智,渲染了全剧的戏剧效果和喜剧气氛。序曲由始至终回荡着罗西尼优美抒情、流畅细腻、富于歌唱性的旋律。这部序曲现在也成为许多音乐会的保留曲目,常演不衰。
大幕在序曲的烘托下缓缓拉开,把人们带回到17世纪西班牙南部的塞尔维亚城。歌剧的第一幕有两个场景。
第一场是在医生巴尔托洛家旁边的街道上。医生为了防范自己的被监护人萝西娜小姐与外界接触,竟把他幽禁在这里。伯爵阿尔维瓦和琴师在萝西娜小姐的窗下拨动琴弦,唱起了著名的咏叹调《看微笑的天空》。伯爵这个角色在剧中是由男高音担任的,意大利美声唱法此时在西班牙吉它拨弦的伴奏下,显得尤为圆润甜美。正在这时,费加罗兴高采烈地来了,并唱起了另一首著名的咏叹调《给城里的杂役让一个位置》。费加罗的咏叹调以富有特色的同音反复造成了罗西尼典型的喜剧气氛,鲜明地刻画了费加罗豪爽粗犷、诙谐幽默、热情奔放的个性。
第一幕第二场是在巴尔托洛医生家的客厅里,那首著名而华丽的咏叹调《在我心里有个声音》就是萝西娜读完情书后唱的。萝西娜在抒发了自己对林多洛的激情后,又唱了一段《我是温柔的,表现了她追求爱情、追求婚姻自由的决心。
第二幕的场景仍在巴尔托洛医生家里。化名林多洛的伯爵悄悄地安慰自己心爱的萝西娜,告诉她不久就会把她救出去,然后举行秘密婚礼,幸福是属于他们的。在费加罗的策划下,伯爵、萝西娜和费加罗这三个年轻人,计划着如何从巴尔托洛的手中逃走,他们唱了一首优美的三重唱《轻轻地、悄悄地》,全曲在三个人紧凑的穿插中,融成一片谐和的声音。最后,这三个代表反封建势力的年轻人,终于战胜了顽固狡诈的巴尔托洛和巴西利奥,以有情人的幸福结合而结束了整部歌剧。
2.比才之《卡门》
歌剧《卡门》取材于杰出的法国作家梅里美的同名小说,脚本是由著名的法国剧作家梅里亚克和阿列维写的。这部不朽的名歌剧备受世人喜爱,现在,一提起比才就联想到《卡门》,一提起《卡门》就联想到比才,要说全世界每天都在上演,也许不算过分。据说,1947年在巴黎公民歌剧院曾举行了《卡门》第一千五百场纪念公演。
《卡门》全剧共分四幕。
第一幕:在那首著名的序曲声中启幕,场景是塞维利亚城镇的广场,班长唐霍塞接班执勤。烟草女工卡门和伙伴们走出工厂,卡门望着文雅的唐霍塞唱“哈巴涅拉”,并将手中的红花掷给他,走下。接着,卡门和女工玛奴耶利塔打起来,卡门被捕,唐霍塞奉命看守卡门,但他经不住卡门的诱惑,放走了卡门。
第二幕:在人们称之为“阿尔卡拉龙骑兵”的间奏曲中启幕。塞维利亚的郊区一酒吧,斗牛士埃斯卡米洛着“都牛士之歌”出场,卡门的心被他的雄姿所动。随后,唐霍塞出场,卡门高兴地款待他,为他跳舞。此时,士兵回营的号声响起,唐霍塞准备回营,卡门不悦,卡门劝唐霍塞和她一同逃走。队长斯尼格登场,斥责唐霍塞,两人厮打起来,走私帮伙协助唐霍塞赶走了斯尼格,至此,唐霍塞无奈,加入走私帮伙。
第三幕:山中,唐霍塞思念母亲,陷入沉思。卡门和唐霍塞争吵后和伙伴们摸牌占卦,一连几次占卦都是她和唐霍塞死亡,不禁愕然。斗牛士埃斯卡米洛来找卡门,唐霍塞大怒,扑向埃斯卡米洛,卡门上场相救。这时候,被走私帮伙抓住的米卡耶拉告诉唐霍塞其母亲病危。唐霍塞担心卡门变心,但仍决定下山。
第四幕:在著名的间奏曲:“阿拉贡舞曲”中启幕。地点在斗牛场门前。斗牛士们雄赳赳地入场,盛装的卡门也陪伴着埃斯卡米洛上场。当场上只剩卡门一人时,消瘦的唐霍塞上场,他乞求卡门回心转意,但遭到完全倾心于埃斯卡米洛的卡门的严词拒绝,并掷还唐霍塞从前赠给她的戒指。这时,被仇恨激得发疯的唐霍塞握刀刺向卡门,刀光闪处,卡门浑身是血,倒在地上。唐霍塞高呼“我杀死了她,我杀死了卡门,可爱的卡门!……”伏在卡门的遗体上放声大哭,幕落。
3.普契尼之《蝴蝶夫人》
《波西米亚人》(又名《艺术家的生涯》)、《托斯卡》、《蝴蝶夫人》称为普契尼的三大歌剧,《蝴蝶夫人》是根据美国剧作家大彼得·贝拉斯克的剧本创作的,讲述一位日本艺妓的悲剧故事。长崎是这部歌剧的舞台,长崎有一坐居高临下俯瞰长崎港的古式木结构洋楼,那就是蝴蝶夫人的姻缘之家—古拉巴宅邸。这坐风景宜人的洋房是明治时期英国人托马斯·古拉巴建造的。
在古拉巴宅邸的入口处,有一张长崎市设置的大型导游图,上面的介绍写道:
蝴蝶夫人:
“长崎有两位妇女闻名世界;一位是阿菊,一位是蝴蝶夫人。“蝴蝶夫人”是非常富有浪漫色彩而又带有悲剧性的女人,她被编在歌剧里,蜚声世界……”。然后,详述了蝴蝶女士和美国海军军官平克尔顿的恋爱悲剧。
其实,根本没有什么被当做蝴蝶夫人原形的女人寓居于此,只不过是因为那坐宅邸眺望长崎港的风景很像剧中的舞台罢了。而且,导游小姐还经常指着庭院角落里的一块巨石,向参观的人们讲解:“巧巧桑(巧巧桑是日语蝴蝶夫人的音译)就是站在这块巨石上唱那支著名的咏叹调《晴朗的一天》的”。长崎人热爱古拉巴宅邸和巧巧桑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把历史和虚构混为一谈地牵强附会就有点不好了。
歌剧《蝴蝶夫人》的故事梗概:
第一幕
美国远东舰队海军中尉平克尔顿就要和艺妓巧巧桑结婚,巧巧桑讲述她家本是士族,父亲因某案牵连剖腹自杀,家道衰落,沦为艺妓。在他俩的婚礼上突然闯进一名僧侣,怒斥巧巧桑叛教。客人惊散,舞台上只剩下泪人儿巧巧桑和平克尔顿,巧巧桑说:“我被大家抛弃了。但是,我是幸福的……”两人唱其甜蜜的二重唱。
第二幕
第一场
三年以后,在巧巧桑的家里,平克尔顿说:“知更鸟筑巢之前,我就会回来,”他回美国去了。平克尔顿返美,一去不复返,并且和美国人凯特正式结婚。巧巧桑对平克尔顿的背叛一无所知,她抚养着她和平克尔顿生育的孩子,和忠实的女仆铃木等待着平克尔顿的归来。这时,拉皮条的哥罗代公爵上场,他想说服巧巧桑改弦易辙,巧巧桑毫不动摇。美国领事夏普列斯劝她为将来着想,嫁给公爵,巧巧桑怒火冲天。忽然传来炮声,军舰入驶长崎港,那正是平克尔顿搭乘的林肯号。巧巧桑匆忙在屋里查满鲜花,盛装打扮,静等丈夫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