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农村住户基本情况调查,农村木瓦结构房屋还占房屋总数的32%,这些房屋的历史一般都在30年以上,这些年代久远的房屋相当部分是危房,容易倒塌和发生火灾,这类结构的房屋亟待改造。砖瓦平房容积率低,通过提高容积率,改平房为楼房,可腾退大量建设用地,将是今后农村居民点整理的重点。考虑到规划期内,随着农民收入增加,农村新建房和改造住房逐年增加,宅基地闲置现象将更为突出。预计到2020年,闲置农村居民点平均可改造率达到86%。按照此标准对湄潭县各乡镇农村居民点规模进行测算,湄潭县的农村居民点整理规模为985.76公顷,与户均标准测算的最低规模接近。
湄潭县农村居民点整理规模表
乡镇 农村居民点
(公顷) 现状户数
(户) 规划户数
(户) 户均用地
(平方米/户) 闲置率
(%) 整理规模
(公顷)
湄江镇 374.69 9047 8344 414 9 54.03
永兴镇 619.49 13441 12397 461 12 105.32
复兴镇 415.69 9995 9218 416 12 70.70
马山镇 274.87 7688 7091 358 12 46.75
黄家坝镇 492.22 12846 11848 383 9 70.97
鱼泉镇 205.16 4865 4487 422 12 34.89
高台镇 440.69 8057 7431 547 12 74.93
茅坪镇 145.29 3204 2955 453 12 24.69
兴隆镇 482.01 9751 8994 494 12 81.90
西河乡 336.7 7587 6998 444 18 74.61
洗马乡 292.02 6854 6322 426 18 64.70
新南乡 393.79 6812 6283 578 18 87.25
石莲乡 332.34 7468 6887 445 18 73.68
抄乐乡 311.64 5074 4680 614 18 69.05
天城乡 235.99 4902 4521 481 18 52.29
合计 5352.59 117591 108457 - - 985.76
注:闲置面积包括(1)现有农村居民点中的闲置用地面积;(2)农业户数减少导致的闲置用地。
3、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模研究
本次研究中测算农村居民点整理规模时共采用五种方法:按现状人均农村居民点标准估算、按人均农村居民点标准估算、按户均农村居民点标准估算、按城镇体系规划方案估算和按抽样调查估算。
(1)按现状人口估算的规模结果简单直接,但未能将规划期间影响规模的人口、经济、社会等动态关键因素列入,使得测算结果偏于静态,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动态预测规划期间城市化对规模的影响。
(2)规划人口测算规模简便易行,综合考虑了影响规划的动态因素,但得出的结果也只是理论规模,不能表达出各乡镇内部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的差异以及由理论规模转化为现实规模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3)农村住房配置是以户为基本单位的,按户均农村居民点标准估算比按人均农村居民点标准估算更符合农村的实际,但是,此种方法与第二种方法类似,除有相同的优缺点外,对农户数量变化及家庭结构的预测也是一个难点。
(4)按城镇体系规划方案测算的规模,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湄潭县未来农村居民点变化的情况,但是,在农村传统思想影响深重的特殊背景下,加上户籍等制度的限制,农村人口在由农业向非农业转移的同时并没有完全实现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流动方式,割裂了人口从农业向非农业和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必然联系,即进入城市的农民许多仍保留着宅基地。
(5)按抽样调查估算也符合湄潭县的实际发展情况,但是,该方法通过抽样调查,反映了农村居民点内部土地闲置情况,这部分面积几乎都可以转化为现实规模,但由于采用典型样点的数据应用于整个测算区域,难免以偏概全,难以保证测算结果的准确性。
湄潭县农村居民点整理规模方案对比
方 案 整理规模
(公顷) 特 点
现状人口测算 低方案 755.95 采用现状人均标准方法简单,规模结果估计较为直接,但由于未能将规划期间的人口、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列入思考逻辑,规模结果估算较为静态。
中方案 570.24
高方案 436.41
规划人口
测算 低方案 1220.88 使用《村镇规划设计标准》,通过对农村居民点规划调整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规模结果较为客观。
中方案 1064.22
高方案 944.21
规划户均
测算 低方案 1513.21 使用户均用地的规定标准,属于建设用地规模,特别是低方案,由于用地指标要求过于严格,现实中难以实施。
中方案 1277.23
高方案 1111.10
(续表)
方 案 整理规模
(公顷) 特 点
规划城镇
体系 低方案 1792.37 通过自然村的迁入中心城镇和中心村,对其他农村居民点考虑较少,规模结果偏小。
中方案 1567.24
高方案 1342.1
抽样
调查测算 985.76 属于闲置用地开发规模,实地调查结果,规模较为客观。
综上,五种方法各有利弊,但其共性在于测算结果多高于实际的整理规模,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实施缺乏实际的指导作用。有鉴于此,在本节中笔者尝试基于农户意愿、地形、经济条件等因素对测算的理论规模进行空间群体分类以得到可指导实际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的农村居民点整理现实规模。
理论规模分级方法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规模应该是指目前的自然环境、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制度供给等约束条件下,在一定时期内可实现的新增有效土地面积,它的实施要取决于许多内部和外部条件,理论的规模和现实规模往往存在有着巨大的差距(李宪文、张军连、郑伟元,2004;宋伟、张凤荣、孔祥斌,2005;陈荣清、张凤荣、张军连,2008)。在充分考虑湄潭县特有的自然条件的基础上,以体现农村居民点利用的现势性、适宜性和预见性及城镇化的发展要求,以有利于生产、方便生活为原则,依据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及其演化趋势对农村居民点用地调整类型的聚类划界和空间上的群体分类。其基本思路为尝试在研究区域,建立基于农村居民点整理复垦的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空间聚类模型(SOM,Self-Organizing feature Map),模拟研究区域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格局,并以此为基础,对研究区域近、中、远期的农村居民点进行分级,最后统计其用地面积,选择在空间上集中连片、在数量上具有整理现实性的图斑作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模的确定区域。
SOM神经网络原理与技术路线
SOM神经网络是一种竞争性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该模型认为一个神经网络在接受外界输入模式时,能够对输入模式的信号特征进行自组织学习,进而自组织地形成对输入模式具有不同响应特征的不同区域,而在输出的空间中,这些神经元自组织形成映射图,使得功能相同的神经元在空间分布中得以聚集,从而实现SOM神经网络的自动识别聚类功能(Kohonen,T,1997)。正是由于SOM具有神经元的自组织、自反馈的作用,将其与地理信息系统结合,可以用于空间样本的竞争模拟。其独特优势在于可通过对空间样本竞争中规则的改变,区分不同类型样本,从而实现非线性的复杂系统空间分布的聚类与模拟。因而与其他模型相比,更适用于土地复杂系统的空间分布模拟研究(凌怡莹、徐建华,2003)。近年来,SOM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土地复杂系统的空间模拟研究中,如土地利用变化空间动态分布、耕地压力空间分布以及土壤质量空间分布特征等方面(周忠学、任志远,2007;李春华、李宁、史培军,2007;付强、王志良、梁川,2002),取得了许多有意义的研究成果。其技术路线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