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基础教育发生了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自治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律,把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放在“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改革和加强教育工作,实行基础教育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原则,建立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不断加大政府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全力推进“两基”攻坚,采取特殊政策措施,加快民族教育的发展,使民族基础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是全面实现了“两基”目标。2003年以来,自治区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使南部山区各市县(区)提前一年实现了“两基”目标。2010年,全区所有县(市、区)达到了自治区“教育强县”和义务教育实现初步均衡目标;14个县(市、区)实现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目标;实施营养早餐工程,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为中南部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阶段39万农村学生每天免费提供一个熟鸡蛋。享受营养早餐的少数民族学生占营养早餐学生总数的53.3%。二是民族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变。为帮助回族聚居地区迅速发展教育事业,自治区人民政府在教育经费上采取优先、倾斜政策,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实施民族教育“三大重点工程”(百所民族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一、二期工程,六盘山和育才中学建设工程)建设,极大改善了民族教育办学条件。
3.民族高等教育实现新突破
宁夏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创新发展机制,着力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在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之前,使宁夏大学进入了“211工程”,推动宁夏大学在人才培养、知识贡献、科技创新及服务经济社会等方面迈上了新台阶;固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宁夏师范学院,石嘴山职业技术学院升格为宁夏理工学院,北方民族大学正式更名挂牌,中国矿业大学银川学院正式招生,宁夏医学院更名为宁夏医科大学。同时,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支持宁夏大学扩建,宁夏医科大学和宁夏师范学院、宁夏理工学院迁入新校区。大力发展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将宁夏大学民族预科部建成全国三个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之一。宁夏普通高等学校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已完成首批40门自治区级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建设任务。经过多年的发展,高等教育实现了博士学位教育的零突破,硕士教育和本科教育实现了大的跨越,2010年全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5.10%,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步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4.培养壮大了回族师资队伍
1962年以前,宁夏没有本区培养的大学毕业生,中专毕业生也很少,主要靠国家从外省区分配大学生支宁。1956年以来,京、津、沪、豫、冀等地还集中动员大批人员支援宁夏,充实宁夏教师队伍。外地支宁人员在发展宁夏教育事业中起了重要作用,作出了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自治区针对回族教师队伍数量少的现状,采取在高校设立民族预科班,努力提高师范院校回族学生比例;在固原师范、同心阿拉伯语学校专门举办回族女子师范班,设立“回族女师范生助学金”;在回族聚居地区采取开办教师进修学校、电视远程教育、回族民办教师转正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回族教师的培养。2010年,全区少数民族教师比例达到24.55%。
5.民族教育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0世纪80年代起,自治区教育厅设立了教学研究室,成立了宁夏少数民族教育研究会、促进会,高等院校也设立了民族教育研究机构。区内外广大民族教育工作者、回族学与伊斯兰教研究工作者、民族理论研究工作者、民族工作者、专家学者、新闻工作者等,精心努力,撰写了不少有价值的回族教育、宁夏回族教育研究调查报告、学术论文。不同时期的研究成果均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有关领导和部门提供了发展宁夏民族教育决策的理论参考,从而对推动宁夏回族教育的发展和研究起了重要作用。
6.回族群众的整体文化素质得到提高
民族教育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提高了民族人口素质。据宁夏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具有大学(含大专)程度的人口为576702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784596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2120623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1879440人量。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增加2.1倍;具有高中程度的增加0.28倍;具有初中程度的增加0.28倍;具有小学程度的减少0.18。
二、自治区成立50多年来,宁夏民族教育取得的基本经验
总结宁夏民族教育发展的经验,主要在于党和政府历来对民族教育高度重视、坚持了民族教育的双重共治政策、加大了民族教育的经费投入、坚持宗教与民族教育分离原则、坚持优先发展重点扶持的指导思想等方面。
1.坚持转变观念是宁夏民族教育得以优先发展的重要保证
新时期教育成败的关键,首先取决于群众和领导观念的不断更新。回族本有重视教育的传统,但受50年代末至70年代各种政治运动的冲击,使教育成为重灾区,“读书无用论”一段时期甚嚣尘上。改革开放30年来,各项事业的拨乱反正起到了正本清源、解放思想的积极作用,“优先发展教育”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但应当看到,在回族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的南部山区,由于历史与现实的主客观原因,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与区内其他地区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因而在解决基础设施、师资队伍等问题的同时,观念的转变是一个迫切需下大力气予以解决的主要问题,只有使教育真正关系每个人切身利益和前途时,才能充分发挥教育的全方位作用。经过数十年的摸索与实践,在几代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在各项旨在改变山区面貌优惠政策的推动下,“知识创造财富”、“教育扶贫”等思想观念开始在宁南山区的群众中树立起来,群众支持办教育、自发办教育的热情被激发出来,为回族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打下了雄厚的群众基础。1999年11月召开的全区教育大会提出的“坚持优先发展、重点扶持的方针,努力提高民族教育水平”的总体目标,使各级政府对优先发展回族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上了一个新台阶。
2.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是民族教育快速发展的必要前提
50多年来,宁夏回族教育的发展壮大始终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回族教育由于起点低、基础薄弱,需要政策上的倾斜和资金上的扶持,而国家以及自治区各级政府长期以来,一直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保证了教育秩序的正常运转。
3.坚持各项优惠政策的贯彻执行是民族教育顺利发展的可靠保障
50多年来,宁夏制订的涉及回族教育的相关政策性文件20多份,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末全区民族工作会议、教育大会制订的一些特殊优惠政策,如举办各类民族学校(班)、实行特殊招生政策、教育经费倾斜照顾、助学金与生活费补贴、回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等,对回族教育超常规发展起到了积极保障作用。
4.制定并实施《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族教育条例》是民族教育健康快速发展的法制保障
2002年1月1日起施行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族教育条例》是五个民族自治区中第一个民族教育的专门立法。各级人民政府认真贯彻落实民族教育条例,各级人大以执法检查促进《条例》的贯彻实施,从法律上、制度上保障了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
5.坚持多方寻求资金渠道是宁夏民族教育赖以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
宁夏作为边远落后的小省区,多年来各级政府虽然尽了最大努力,但发展教育的资金仍有困难,回族教育同样面临困境。针对如此情况,在国家有计划、有步骤的资金倾斜政策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积极争取,获得多项资金支持,除“支援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世界银行扶持贫困地区教育贷款项目外,还通过官方和民间各种组织等多种渠道争取基金、捐款。同时采取群策群力宣传“人民办教育”思想,鼓励集资助学、社会力量办学、设立教育基金等灵活多样的措施和形式,解决教育经费不足的矛盾,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6.发挥宗教界人士积极办学的作用
在回族聚居地区,调动伊斯兰教人士办学的积极性,也是回族教育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历史上回族穆斯林群众有集资办经学教育的传统,现在面对改革了的回族教育模式,转变观念的关键就落在宗教人士的身上,宗教人士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回族穆斯林群众的行动。经过卓有成效的工作,涌现出许多带头办教育、支持发展回族教育、动员群众重视教育的宗教界先进人士,受到各族人民群众的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