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02700000013

第13章 :让妄想跟妄想本身打交道

白云守端禅师在方会禅师门下参禅,几年来都无法开悟,方会禅师怜念他迟迟找不到入手处便借着机会,在禅寺前的广场上和白云守端禅师闲谈。

方会禅师问:“你还记得你的师傅是怎么开悟的吗?”

白云守端回答道:“我的师傅是因为有一天跌了一跤才开悟的。悟道以后,他说了一首偈语:‘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封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方会禅师听完以后,大笑几声,径直而去,留下白云守端愣在当场,白云守端想:“难道我说错了吗?为什么老师嘲笑我呢?”

接下来几日,白云守端始终放不下方会禅师的笑声,饭也无心吃,睡梦中也经常会无端惊醒。最后他实在忍受不住,拖着憔悴的身形前往请求方会禅师明示。

方会禅师听他诉说完几日来的苦恼,意味深长地说:“你看过庙前那些表演猴把戏的小丑吗?小丑使出浑身解数,只是为了博取观众一笑。我那天对你一笑,你不但不喜欢,反而不思茶饭,梦寐难安。像你对外境这么认真的人,比一个表演猴把戏的小丑都不如,如何参透无心无相的禅呢?”

白云守端禅师先是一愣,然后幡然醒悟。我们每天都在和他人、世界打交道,外界的一举一动倒影到在心湖。像白云守端禅师那样连他人一笑的缘由都要打破砂锅问到底,人生岂不是负累无数,难得片刻轻松。而这种无法耿耿于怀纠结在本焕长老看来,其实就是妄想在作祟。

可是世间的烦恼没有长在他人身上,而是源于我们的内心。看到他人有好工作,就愁自己为什么没有那般好运气;看到他人可以轻松消费,就怜惜自己需要算计着过日子;看到他家的孩子上了全市数一数二的幼儿园,就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如此愁来愁去,遗憾、不满、失望等等妄想,一个接一个,像无数的小虫子一样咬的人心疼。在这个过程没有别人的指责、鄙夷,难看、失落皆是自己一手缔造。由此看来,妄想之所以成为妄想,是因为人们总是止不住杞人忧天,那些本来是海市蜃楼般不可触及的东西,愚人却偏偏要苦苦跋涉,非要探出个所以然来不可。如此为空想、自欺所累的,人心即妄。

对于这样的自取其辱,本焕长老一面同情、惋惜,一面开示道:

“不要怕妄想,怕它也怕不成的。为什么?因为我们无始以来的习气、烦恼、妄想,无边无际,多得不得了;我们有哪一时哪一刻不在妄想中,不在同妄想打交道?没有妄想是不可能的。那么,对待妄想该怎么办呢?你只管用你的功,让它找它的妄想好了,只要你不断地用功,妄想自然而然地会灭的。”

为了解释清楚自己的话,本焕长老作了个很好的譬喻,他说:“我们现在住的这个灵泉寺,是惟戒法师一手建成的。忽然有一天,外面来了一个野人,要把他赶走,独占这个房子。他肯定不会走,肯定要跟这个野人打死架的。

要知道我们的妄想也是我们自己一手把它造成的,今天我们突然参‘念佛的是谁’,想把这些妄想赶走,你想想,这些妄想怎么会答应呢?它们会跟你打死架的。打死架怎么办?你不要怕它,怕也怕不了;你也不要有心去除它,有心去除它也除不了。”

简单概括本焕长老的这番话,就是说让妄想跟妄想本身打交道,别人无意说出的话,不去探究是否是因为自己做错了什么;看到别人拥有的,可以赞美,可以恭贺,但不去希求,看看自己手中已有的,其实这些已足够安然度日……总之是不要在一个无谓的念头上来回兜圈,果敢地撇下那些如无根清风一般的妄念,轻轻松松地走自己的路。

有句佛语叫掬水月在手,苍天的月亮太高,凡尘的力量难以企及,但是开启智慧,掬一捧水,月亮美丽的脸就会在掌心微笑。面对生活中各种纷繁复杂的问题也应有此心境,不要一心攀摘得不到的,而要以智慧心发觉生活的千般美丽。

“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古人的诗句可谓一语道出了人生苦恼的境地,苦恼、妄念人人不可躲避,他可大可小,关键还是要看人心深处是否有过分的欲望和攀比心。有,欲望和攀比就会放大妄念,将人引向苦闷;没有,妄念对人就不会有什么影响,且留它们留在原地。这种看似没有作为的处置方式,在本焕长老看来却又着斩草除根的彻底性,他说:“对待妄想,宗门下用功要‘斩草除根’。”从心底里,把妄念揪出来,干脆、果敢地出离自讨没趣地陷阱,从容淡定地远离烦恼,会体验另一种生命,另一番境界。

佛法认为,一切世相本由心造。以妄念挟持的心观世,世界就好似一间紧闭门窗、装满烦恼的屋子,每个人都被关在这间密不透风的屋子里,像一只只焦躁的困兽,围着自己的尾巴打转,追逐无法得到的安宁。

如果能够静心抬头,为自己开一扇窗,便看得见广阔晴朗的天,心中的妄念好似天边浮云,转瞬便会消逝。生活有了繁杂才显真实,烦恼根本没有必要,不徐不疾地对待纷扰才能身心舒坦。

世间的好与坏原本就是一体,如果能够不汲汲追求好,也不厌恶逃避坏,就不会被外境左右而忽喜忽悲,就能在患得患失的浮躁中让心沉静下来。世界喧嚣,人生寂寞,如果希望自己快乐,就要调整观念,将烦杂的心念转移到“放松”上来。放下心中的妄念,放松身体,放松心情。保持一颗淡定之心,摒弃喧嚣,享受寂寞,从容观望每一道路过的风景。

工作忙心不忙,事情乱心不乱

弘法寺由本焕长老一手创建,因地处深圳这个特区城市,所以香客多为拥有高学历的年轻人。当今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需要为自己做各种周密而细致的盘算,权衡可能有的各种收益与损失,却无法为自己的生活和心灵留有一份空隙。因此,很多人都在无休止的忙碌中心力交瘁,四处寻找一份心灵的安憩之所。

身在俗世操劳一生,却能心安身安,这着实是一件不容易实现的事。针对于此,弘法寺对自身的定位是:以积极的态度参与社会,为忙碌的人们提供身心和谐的场所。

其实,忙碌的人不仅是城市中的人群,弘法寺的方丈印顺法师也是如此。2008年接任方丈职务以来,印顺法师一直为寺中各种事务忙碌不已。一次他接受记者采访。记者问:“你每天要见那么多人,办那么多事,对你修研、思考和管理有没有影响?”印顺笑道:“只要像本焕老和尚所说‘事忙心不忙,事乱心不乱’,那就一切都有序。”

本焕长老一句“事忙心不忙,事乱心不乱”,好似一泓清泉,浇灌入今人焦渴的心灵。佛家说:“心如工画师,能画种种物”,心好比一个画师,能画出各种各样的风景。心念一转,苦乐便只在一念间。好比同样多的事情,有人为世事所叨扰,忙得焦头烂额,有人却能泰然自若地悉数处理完毕。生活的智者总是懂得在忙碌的生活之外,存一颗闲静淡泊之心,寄寓灵魂。他们虽因忙碌而身体劳累,却因为心境清凉,使忙碌也变成一种欢喜。

心中有清静的力量,便能用这种力量去享受生活,放慢自己心灵的脚步,把生活当成了一门艺术来细细品味,就算生活的外在是忙,可心灵始终是丰盈的。心中有青山,就算是忙,也永远是“气定神闲的忙”。

忙碌的确是一种生活状态,但不应该成为心灵的常态。若只能从忙碌中体会到烦恼与纷扰,便很难体验到游刃有余、自由洒脱的心境。在忙碌的步调中,不妨想象即将成就的种种美好,将忙碌的劳累与不快沉淀到心底。保持一份内心的宁静,你会发现,世界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拥挤,生活也没有想象中那么痛苦难耐。

我们常常不知不觉就加快了脚步,生怕身边的人将自己抛下,于是在追赶的过程中渐渐失去了平常心,变得焦躁不堪,忙中出乱。给自己留有空隙,才有余地转身和后退,在匆忙的人生行程中保持从容。有空隙,兼容更多东西,才有可能达到更高的境界。

有一个僧人向禅师请教如何开悟。

他说:“我每日早起早睡,勤打坐勤念经,心无杂念,为什么还是无法开悟?”

禅师交给僧人一个葫芦、一块盐,叫他将葫芦装满水,再把盐倒进去。

“盐一溶化,你就会开悟了。”

僧人照禅师所说的去做了,过了一会儿,他向禅师抱怨:“我把盐块装进葫芦,可它化不了,葫芦口太小,拿一双筷子伸进去,却搅不动。看来我没办法开悟。”

禅师拿过葫芦,倒掉一些水,然后摇晃几下,盐一下子就化掉了。

僧人露出困惑的表情。

禅师说:“从早到晚不停用功,不留一点间隙,即使心无杂念,可是连平常心也没了,就像装满水的葫芦,摇不动又搅不动,如何化盐,又如何开悟?”

学僧仍旧不解:“不用功也可以开悟吗?”

禅师耐心道:“修行如弹琴,弦太紧就容易崩断,弦太松又发不出声音。保持平常心,不忘给自己留一点空隙,才能悟道。”

学僧终于有所领悟。

“修行如弹琴”,禅师的话听起来很精妙,其实只不过说明了一个平凡的真理:过犹不及。琴弦绷得太紧或太松,都弹不出美妙的音乐,心也是如此,太过紧张焦虑,会导致压力和烦恼缠身,太松弛懒惰,又会一事无成。

“过犹不及”的道理,蕴涵着一种禅机。心中有禅意,便能使每一件生活琐事都充满美的气息,无论工作行程如何紧张匆忙,都能保留一份优雅与从容。

一大早去上班,刚忙完了琐碎的事务,可能就接到开会的通知,开完会,又要马不停蹄地会见客户,见完客户又要赶赴别处,好不容易回办公室了,发现要处理的事又积了一大堆。一天忙下来,行程排得满满的,时间上毫无空隙。

但紧张匆忙的只是身体,而不是心灵。倘若内心被外界的紧张所带动,一有问题就着急慌乱,不能保持沉着,自然就会被繁多的事务牵着走。相反,在脚不沾地的匆忙中,若能做到心态上的游刃有余,便不会为外界的“忙乱”所影响。

工作是忙不完的,所以工作要“赶”,但不要“急”,应该忙中有序地赶工作,而不要紧张兮兮地抢时间。与其被忙不完的工作所驱使,不如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坦然面对,做得到的去做,做不到的不强求。积极的职场人,总是能够将手头的工作理出大小内外,轻重缓急,从而按部就班,有次序地一件一件解决,这样做,既可以保证工作速度,又能保持从容不迫的心情。

同类推荐
  • 18个放下忧虑的禅修练习

    18个放下忧虑的禅修练习

    《全然接受》作者塔拉;布莱克拥有担任禅修老师和心理治疗师20年的丰富经验,在本书中对许多学生、客户的案例做了详实的分析与阐释,为我们提供系统化的实修方法,告诉我们如何转化悲伤情绪并重获完整的人格。
  • 东晋宋齐梁陈比丘尼研究

    东晋宋齐梁陈比丘尼研究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先是依附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道术、玄学,至东晋时与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融合,影响遍及全国。当时,无论在文化或思想上,佛教逐渐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心灵之中。特别是佛教深入到士大夫阶层,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东晋文人的诗歌和文学创作。东晋的玄言诗、山水诗、佛理诗中都可以见到佛教的宗教理想和佛学理论独特的思维方式。佛经故事丰富的想象力,佛教宣扬的神通变化尤其是当时流行的观音感应故事,为中国古典小说带来了新的生命力,拓展了新的叙事领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 当代妙用

    当代妙用

    本书阐述了作者对当下诸多文化和学科如超心理学、科学、哲学、人文、医学、文学、社学会等等的认识,体现了作者对现实的关怀。本书分为“对学者说”、“对学生说”、“对读者说”、“对都市精英说”四个部分,讲述了西部心灵文化在文化、信仰、人生、生存等诸多层面的“妙用”。这“妙用”,包括看世界的目光,包括应世的技巧,包括对其他文化的包容,包括对人生选择的阐释,包括一个人追求成功时应该注意的诸多问题等等,包罗万象。
  • 《金刚经》到底说什么:与南怀瑾商榷

    《金刚经》到底说什么:与南怀瑾商榷

    出家六年,精研佛经,一朝归来,即向文化大师南怀瑾叫板!此人就是本书作者董子竹。他认为,东方文化必须全面重估。六年如一日诵读《金刚经》,对儒佛道三家均有深入研究的董子竹认为:当代学者对中国文化的阐释存在着太多的漏洞与谬误。
  • 当代人间佛教思潮

    当代人间佛教思潮

    本书包括:绪论、现代思潮与东亚佛教的“人间化”、当代中国佛教思潮、人间佛教的诞生与太虚思想、人间佛教的崛起与印顺思想等11章内容。
热门推荐
  • 魔法三公主之爱的旅行

    魔法三公主之爱的旅行

    三公主与三王子从小亲梅竹马,可不知道对方姓名,最后才相认!
  • 在那个雨天

    在那个雨天

    初遇的那个雨天,你是我灰暗人生中的一缕阳光。因为你,我努力活下去,我重拾信心与希望。你的温柔体贴让我沉迷其中。我爱你,但我不能告诉你......
  • 妻是他的女儿

    妻是他的女儿

    这是一个让很多人感动的小说,叔走了,带着小光所有的爱,离开了。。。倘若天堂里没有眼泪,每当叔俯首下望尘世的时候,一定会看到小光思念他的眼神。我一直在你身边,从未走远。。。
  • 一宠倾城:每天必须宠一宠

    一宠倾城:每天必须宠一宠

    ‘’你放开我‘’张苏雅说道。‘’是不是要亲亲了。‘’高远非狡诈的回答。‘’你不毒舌不好过吗?‘’张苏雅气愤地吼着。‘’宝宝千万别生气啊?我可爱你了,你一生气,我会心疼的。‘’高远非不怀好意的说着。把她柔弱的身体推倒在床上。
  • 明良论二

    明良论二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襄阳记

    襄阳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陈年旧账之不要和我重名.

    陈年旧账之不要和我重名.

    告别青春的最后一年。这个年龄写自传虽然是虚构但还是会得罪很多人。我们无法预测下一刻将会遇到怎样的天灾人祸,珍惜现在活在当下。我并不希望人们能记住我,我写的东西只希望给不认识我的人看,永远都找不到我的人看。这样我才会比较安全。写字是一件非常累人的工作,这都写一个月了,才区区几万个字。那些专业作家,随随便便就能写几十万字,还有那么高的艺术价值,他们真的不容易。以后我不会再写自传式的文字,甚至以后我不再写字。我是个很单纯的人,写字会让别人把我想的很复杂。如果有天我还要用文字来表达过去,那么一定是在我60岁退休后。也许我会活到那一天。
  • 极品狂少

    极品狂少

    林浩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强,选择离开世界级杀手组织,来到华中帝国,一边保护大明星一边寻找实力晋升之路!
  • 梁晓声说:我们的时代与文艺

    梁晓声说:我们的时代与文艺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艺不再是中国社会的主流。但梁晓声一直坚持创作,在各个历史时期不断推出自己的作品,其中饱含着充沛的人文主义情怀,一直为大众所喜爱和尊敬。在本书中,梁晓声站在作家、大学教师、读者等立场,对这个时代的文艺、文学等问题作了多维度的沉思。
  • 极品修真狂少

    极品修真狂少

    当一个有着神秘家世的少年修真之后,又当这个少年进入都市之后,这个世界顿时风起云涌,在收获众多妹纸的同时,少年也踏着众多敌人的尸骨成为了一代强者,当站在世界最顶峰的他抬头看向头顶的天空时,他发现,上面还有着更广阔的天地在等着他去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