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按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主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坚决打击各种危害国家安全和利益、危害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犯罪活动和犯罪分子,保持社会长期稳定。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新的奋斗目标,提出要在21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个奋斗目标,连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党的建设等方面的战略部署,共同构成了我们党和国家在新世纪之初的行动纲领。
“小康”是一个充满了传统文化色彩的概念。一般认为,在儒家思想里,小康是比大同理想社会较低级的一种社会形态。“大同”、“小康”的提法最初见于《礼记·礼运》中记述的孔子与其弟子子游的对话中。“大同”就是高度的和平与安乐,而“小康”则是低一层次的和平与安乐。“大同”社会和“小康”社会分别是儒家的最高目标和现实目标。中国共产党人赋予小康以新的内涵,把中国人民对于未来理想社会的追求逐渐由一种美好的设想转变为一种发展战略。我们今天讲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这样一种把世世代代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理想变为现实的发展战略。
(一)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人类社会跨入21世纪的时候,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新的发展阶段是在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实现的基础上起步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是根据邓小平从1979年、1987年先后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翻两番”以及“本世纪末走两步”,“在下世纪用30~50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四千美元”等战略构想,经过党的十二大,到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并确立的。要认识新的发展阶段,首先要了解“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
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这个“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在时间上是从1980年到2050年,要历时70年;在发展程度上,依次实现温饱、小康和中等发达水平。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第一次科学地制定的分阶段、有步骤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部署和战略目标。
“三步走”的第一步目标,即第一个翻一番实际上到1987年就已经实现了。在此基础上,“九五”计划提出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到1997年底也已经提前实现了。尽管人口增长和汇率变动等因素,2000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按现行汇率计算均超过1万亿美元,当年全国人口12.6亿,人均超过800美元。这表明,邓小平设想的“人均800美元”的战略目标,到2000年如期实现了。中国多少代人梦寐以求的愿望,已经变成了现实,12亿多中国人终于告别了生活贫困、供应短缺的年代。2000年年底召开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豪迈的向国内外宣布:我们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这就是党的十六大作出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一科学判断的由来。
(二)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
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前两步战略目标之后,新世纪之初的我国怎么发展?早在1997年,当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即将完成时,党的十五大就对我国2010年、2020年和新中国成立100周年的发展目标做了展望和部署:新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十五大的这个战略部署,人们也称之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小三步”。
2000年6月召开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指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六大又明确提出,在21世纪头20年来,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1.为什么要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第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指要使全体人民都过上比现在更加殷实、更加富足的小康生活,我国虽已在2000年进入小康社会,人民生活在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真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至少还需要奋斗20年。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发展很不平衡,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还很大,即使在东部沿海省份,大城市与山区、乡村之间,发展水平也有不小的差距。实际上,全国各个地区达到小康水平客观上是有先后的。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在全国总体水平达到小康之前已经进入较高水平的小康。例如,上海、北京、深圳等,2001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达到或超过三四千美元。而中西部一些经济落后地区还处在温饱阶段,有的甚至还未脱贫。我国的直辖市、省会城市以及相当多的地级市等城市的发展状况还是好的,但广大农村地区发展就很不平衡了。所以,我国现在已经达到小康,还是低水平的小康,不全面的小康,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使全国人民都过上更加殷实、更加富足的小康生活,乃需要进行长时间的艰苦奋斗。
第二,我国目前初步达到的小康水平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表现为“三个不全面”:
一是实现小康的层次不全面。目前的小康基本上还停留在物质性的生存层次上,以精神性消费为特征的小康水平还比较低。其表现为我国人民以生存消费为基本内容的物质生活满足程度虽然比较好,但是教育、文化娱乐、信用和道德等方面的精神生活满足程度还比较低,特别是农村教育经费不足,义务教育水平还停留在初步小康前的状态,服务领域短缺现象普遍存在,人民群众对社区服务、文化体育、高等教育、医疗卫生等需求还不能很好地得到满足。
二是实现小康的内容不全面。总的看,目前的小康主要体现在个人消费方面,以制度保障为基础的公共消费水平还比较低。虽然城乡居民的个人生活总体上是温饱有余,但有相当数量的人群还不能得到比较充分的社会保障。特别是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还很薄弱,不少地方几乎是空白。城乡困难群众的生活很容易从小康阶段退回到温饱阶段甚至重新成为贫困人群。
三是实现小康的系统不全面。目前达到的小康只局限与人们自身消费的满足,至于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还有很大距离,生态与生产、生活的矛盾还很突出。
2.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高度概括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我们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在十六大确立的全体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第一,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居民消费率稳定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
第二,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第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
第四,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第五,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的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产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到2020年全国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既体现了对邓小平小康思想的继承,又体现了时代特征,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这个目标的实现,将使我国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有了这个奋斗目标,就有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基点和前进方向。
21世纪的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我国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2003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达到1000美元,到2020年要达到3000美元以上。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程昭示我们:在这个机遇和挑战并存,希望与压力同在的黄金发展期、矛盾凸显期,如果举措得当,经济社会发展将实现新的跨越;如果应对失误,很容易导致经济徘徊、社会动荡。我们面临的仍将是一个总体上有利于我们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但不利因素可能增多的环境。我们一定要牢牢把握和切实利用好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妥善应对各种挑战,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