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到的第一站是新渠农庄。
新渠,俄语叫“绍尔别克”,我查了些资料,本意是清凉的山冈。
新渠农庄是中亚东干人——陕甘回民的五大聚居地之一,其他四个是:营盘(马三成)、江尔帕克(属于哈萨克斯坦)、米粮川和亚历山大洛夫卡(骚葫芦,属于吉尔吉斯斯坦)。
新渠农庄有一万多人,绝大多数是陕西人后裔,通用陕西话。新渠是从中亚第一个东干大农庄分出来的,大约在20世纪初。最初,英雄白彦虎带领的陕西人住在营盘(1878年),后来人口繁衍多了,许多人就分出来,住在新渠,这是最靠近营盘的农庄,约有7公里。后来,这些人又从新渠分出一个个东干农庄,如布拉巴顿、杜德维克(扎伊姆卡)、卡然少和考若德等。其中杜德维克和卡然少以前多是德国后裔,1991年苏联解体后,多数德国后裔迁走了,东干人就买下了房子和土地,形成了新的东干农庄。
这几个地方均属于哈萨克斯坦,位于秋河(又译称“楚河”,下同)北岸,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两国以秋河为界。秋河源于天山山麓,秋河的水是天山上消融的雪水,蜿蜒地由东向西流去。在天山和阿拉套山中间,是狭长的平原,也是最肥沃的地方,而在硕大的平原间,秋河像一条闪闪发光的银带,孕育了两岸的土地和人民。沿岸有许多沙棘树、花楸、桦树、杨树和河柳。春季,鲜花盛开,树叶飘逸,河水哗哗作响,是一幅优美的田园景色。
秋河旁的新渠农庄,中间有一条长长的公路,可以连接通往营盘与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和比什凯克。路两旁有商店、农庄办事处、市场和住宅,农庄有三所学校,一所小学两所中学,学生几乎全是东干人子弟,有几位哈萨克和俄罗斯族学生,他们也会讲陕西话。
新渠的东干人,几乎都以种菜贩菜为生,也有一部分人做生意。一部分人甚至去了白俄罗斯、乌克兰、莫斯科和西伯利亚种菜,他们说那边菜价高,收入好。
我在村子里碰到几位长相和模样很像哈萨克和吉尔吉斯人,以及乌兹别克人,与他们交谈,他们说一口流利的陕西话。原来他们的奶奶、妈妈都是祖先和外族通婚后的后裔。他们说,他们的奶奶、妈妈都会讲“东干话”,也会做“东干饭”。这样的人,陕西话私下叫“二转子”或“三转子”(指有三个民族的血统),直接去讲,是不礼貌或骂人的粗话,笔者是客人,开玩笑地叫其中一位姓“吴”的东干人为“三转子”,他们大笑不停。
新渠的好多老人还会讲一些陕西童谣,一位叫塞麦的阿姊背诵了几首童谣,如:
打锣锣,筛面面,
我娃是个金蛋蛋。
尖尖窗窗,糜面团团,
燕子喝水,马驹过河。
后面两首儿歌是:
豆芽芽,小怪怪,
我去南山做买卖。
三月三,我回来,
叫老婆,开门来。
先开门,后点灯,
老鼠在旮旯里背眼睛。
娃娃乖,穿新鞋
娃娃唠叨,猫咬来,
猫猫,你别咬,
咱们俩,各从好。
另几首东干妇女唱的儿歌,是笔者小时候熟悉的:
哄娃娃,睡觉觉,
山里来了个老道道,
头上戴个草帽帽,
腰里系的是草腰腰。
我娃乖,穿新鞋,
我娃不乖,穿旧鞋。
上述的童谣、儿歌是中国西北地区,特别是陕甘一带流传的。现在在国内西北大部分城市的人们都忘了,可在农村还有少许的流传,而东干人仍然保留至今。
东干人住在中亚100多年来,由于天山的自然屏障,以及冷战期间中苏关系的人为屏障,致使东干人与中国的交往几乎断绝了一个世纪。一位东干学者曾经讲到:“中苏交恶时,每当听到广播上指骂中国时,我们东干人心里最难受,住在这里,这种难受又不能说出来。”
1991年苏联解体,中亚各国独立后,这里的东干人便说:“这给东干人带来了两个好处:一是教门开放了;二是和中国老家可以来往了。”
20世纪90年代初,有一个陕西代表团访问苏联时,曾到新渠看望这批陕西人,新渠的东干人在历史上第一次看到老家来的人,新渠农庄的东干人沸腾了,挨家挨户请这几个人。当时东干人还收集了钱,把代表团的5个人,请到苏联的几个有名的大地方去转了一圈,来表达他们的心愿。
20世纪90年代,中国陕西的作家、教授王国杰(汉族)在苏联留学时,曾到过东干陕西村(新渠和营盘)。他描写道:在他第一次见到东干人时,东干人听到他讲的陕西话,用热泪欢迎他。他住了4个多月,东干人把收藏了很久的资料都交给了他,并没有感到他是汉族而见外,而是把他真心地看做是从陕西老家来的亲人。王国杰十分感动,回国后写了本有关东干人的书——《东干族形成发展史》,于1997年在陕西出版。他成了东干人的朋友,有些东干人到中国西安时还去探望他。
侯赛因·安说,他认识的中国人很多,他家还住着一位来自陕西的汉族姑娘,他认做干女儿,在那里学俄语,几乎和他家里的孩子一样。现在,任何一位中国人或者华人,当你们到东干人这里访问,都能亲身体会到他们的好客和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