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865600000089

第89章 隋唐以降最有影响和最有争议的几部经论(5)

顺便指出,心静与无动的具体表现是“无念”。“无念”一词来源于秦译《维摩诘经》。其卷六中说:“是动是念为二,不动则无念;无念即无分别。通达此者,是谓入不二法门。”鸠摩罗什注曰:“惑心微起名动,取相深著名为念,始终为异耳。”此处把“动”定义为“惑心微起”,把“念”定义为“取相深著”,与《起信论》所说“心起”即是“动”,不管有惑与否,心动即“念”,不管是否“取相深著”,含义明显不同。从这个角度说,“无念”也是中国佛教特有的概念。它从整体上表明心性寂然的状态,更容易为中国僧俗所接受。

五、 《大乘起信论》论“止观”实践

大乘佛教将成佛之路分解为六,所谓“六度”。其中布施、持戒、禅定、般若等,都曾各成流派,在域外的不同时期有所发展,但介绍到中国,始终作为一个整体,尽管也有所侧重,例如特别看重般若就是。《起信论》将“六度”改为“五门”,把禅定与般若合并为“止观门”,用大篇幅突出论述,可以说是以“止观”统摄佛教全部修持的尝试。这可能是受天台宗先驱者们的影响,但成为智倡导“止观双修”的自觉行动,则与《起信论》反映的这一思潮有重要关系。而后的禅宗,更以“禅”概括全部佛教,实际仍然离不开“观”的教理。从这个意义上说,《起信论》也为中国佛教的实践,开辟了一条新路。

《起信论》讲“止观”,有自己的特点:

第一,它以“止一切境界相”规定“止”的性质,使它同外来的禅法区别开来。古印度的禅法类别和名称很多,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心一境性”,注意力集中在一个特定的对象上。传入中国最早,而且影响最大的是“安般禅”(即数息观),与“不净观”并称为“二甘露门”,前者要求注意力集中于呼吸,后者则以尸体为构想对象。以此二门为中心,增添所谓“慈悲观”、“因缘观”、“界方便观”等,形成“五门禅法”,也都各有自己的特定观想境相。五门禅法曾经风行于东晋以来几乎所有僧侣中,但在《起信论》里,则完全贬值,受到排斥。因为它主张“无念”,必然“无相”;若从“心一境性”出发,必然与“无念”的主张矛盾。

然而,在具体的禅定修行中,很难做到不依任何对象而“止一切境界相”,高度入静。因此理论上尽可以自圆其说,实践上却造成困难。因此,新译本《起信论》作了更改,谓“息灭一切戏论境界是止义”。“止”,只止“戏论境界”,戏论境界,指世俗语言执持的境界。而非“一切境界”,大大增加了可行性,也为观想佛理和佛像留有余地。梁本说:“亦不得随心外念境界,后以心除心”,新本改为:“前心依境,次舍于境;后念依心,复舍于心”,两者含义完全相反。新本对旧本的这一修订,也是在强调禅定依境、依心的不可避免性,使行者便于实际操作,尽管最终的目的仍然是境、心均止。

《起信论》对“观”的定义为“分别因缘生灭相”,新本更明确地说:“明见因果生灭之相”,目的在使禅定不脱离佛教人生观的轨道,不忘度生救世的大任,所以它的禅定,依然含有思辨的性质,也反对远离尘世众生的独修孤行。它主张,“唯除坐时专念于止。若余一切悉当观察应作不应作。若行若住,若卧若起,皆应止观俱行。”要求将“止观”渗透到日常的一切世俗生活之中,与后来的禅宗相同;但它依然需要分别善恶染净,遵循宗教道德原则,与后来禅宗一味提倡任运自在者不同。《起信论》将“止”的最高水平叫做“真如三味”,由此“一切诸佛法身与众生身平等无二,即名一行三味”,也就是在禅定中证知自心与真如是一非二的认识。这在理论上,与禅宗没有差别,但具体到“一行三味”,则与弘忍根据《文殊般若》所开“东山法门”的“一行三味”不是一回事。《起信论》对禅宗的影响最大,但并不是所有观点都相同。

第二,《起信论》关于坐禅入魔的记述和对治,使它超出了外来禅法。修禅不当会引起病态,佛教早就注意到了。刘宋沮渠京声专门译有《治禅病秘要法》二卷,当是练禅者的经验之谈。其所集各种禅病中,以精神错乱为最多,重者疯癫狂乱,轻者幻觉丛生,有的乍寒乍热,有的喜怒无常,说明当时对禅能致病,已有相当的认识。但治疗的方法,大都停留在以禅治禅上,特别推崇用构想佛菩萨形象的方法,使佛菩萨现前,或使行者本人自觉成为菩萨,由此诱导学者走上信仰佛教之路。《起信论》在倡导“一行三味”的同时,也列举了禅病种种,但进一步指出,这些都是“邪网”、“业障”,是“世间三味”的表现。它尤其呵责“或现天像、菩萨像,亦作如来像”,以及因此而听说的种种佛法神通,认为这能“令众生贪著世间名利之事”,与佛教的宗旨相违。

根据现代心理学和精神病理学,像禅观导致的种种病态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来自外力诱导或自我暗示,对它们的生理、病理机制,已引起国际性的注意,正在开展研究。有些研究成果证明,某些宗教信徒,特别是各种教派的教祖和专业性的巫觋、萨满等,往往都有过类似禅病的经验。《起信论》把见神见鬼、现佛菩萨等,一律排出在佛教“正念”之外,列进禅病范围,又斥其修持者为“外道三味”,其提倡者是“贪著名利”。这减免了佛教的巫术化,也减免了为追求神秘效果而给信众带来各种伤害,反映了中国佛教的优胜处,是有积极意义的。

第三,提倡“净土”念佛:“谓以专意念佛因缘,随愿得生他方佛土,常见于佛,永离恶道。”这里它特别指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尽管它强调这是为众生所设的“初学法门”,仅仅是建立“正信”的一种“方便”,但对禅宗的影响依然很大。中国西方净土之教虽说发源于东晋慧远,但其所以能够不断推广普及,实赖于禅宗。禅宗自弘忍就开始以念佛为入门方便,经后来者的不断提倡,终于形成宋明以来禅净并修的风气,一直延续至今。首开这一风气的,当是《起信论》。不过按其思想体系,即心外无境言,西方净土依然是在自身心中,所以专意念佛不过是为了给“正信”无力者设置一种法门,并不承认在心外实有其佛、其土的存在,这与真正的净土信仰是不同的。

佛教的传统禅法,都以成就“三明”、“五通”(或六通)为最高目标,幻想一旦修禅成功,就能变化自在,知宿命、未来、他心、辩才无碍,因而成为救度众生、游戏世间的手段,《起信论》对这类粗卑惑众的表现,大致取否定态度。但这一切有异于外来佛教神秘主义的主张,都不能说明《起信论》是无神论者。首先,《起信论》所谓的“一心”,带有明显的“神明”、“神我”的性能,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真实识知义”、“常乐我净义”、“清凉不变自在义”等就是。在这里,“我”是核心,有了“我”,就有自体的常恒永存,自在变现,欢迎无穷;“明”则是“我”的功能,有了“明”,即能真实识知,智慧光明,遍照法界。因此,这样的“我”与“明”都是“神”,或者说是“神”的根本属性。也可以说,“神”即是“明”,以“神我”将这一精神本体的所有功能总括起来。

“神我”的思想本出于《涅槃》,在刘宋间译出的《大法鼓经》中得到充分的发挥。此经断言:“众生必应有常”,“有常”即是“有我”,“若有我者,必有解脱”,而“有解脱”又必“有色”。此“我”又名“真我”,即是“佛性”、“如来性”,众生悉有,“无边明净”。这一思想,随着《涅槃》学的普及,信奉者颇多,像著名的道生就宣传“佛法中我,即是佛性”,所谓“佛性即我”。在《起信论》中,没有突出“神”和“我”这一术语,因为在传统的佛教中,既否定“神”,也否定“我”,所以它将“神我”的精髓转移到了佛教普遍接受的“法身”身上。

关于“法身”,佛教诸派定义颇多,《起信论》指的则是“心性无动”的“真心”。此心“不动”,即静,是“法身”自体,或名“真如”、“本觉”。静心中“具足无量性功德”,“满足一切性功德”,亦名“如来藏”,此“如来藏”,含有种种“方便智”,经过修持,“除灭无明,见本法身,自然有不思议业种种之用,即与真如等遍一切处”。据说,获得此等“不思议业”用的菩萨,能于“色究竟处示一切世间最高大身”,遍及“十方”,“利益众生”。这所示“最高大身”,就是世间所见的“佛身”,“利益众生”,包括各种神通变化。因此,修持大乘,除灭“无明”的过程,也是开发自我本具的“性功德”的过程,而所谓“性功德”,与今人神秘化了的所谓“潜意识”、“特异功能”相当类似。

“不思议业用”所示“佛身”,《起信论》定为“应身”与“报身”两种:“凡夫、二乘所见者名为应身”;诸菩萨所见者“名为报身”。“应身”成为凡夫、二乘崇拜的对象,“报身”即是诸菩萨崇拜的对象。根据这种说法,则一切诸佛,凡众生所敬信者,都是众生意识的创造,由此发生的诸佛神通境界,只能是信仰者自己的幻觉。《起信论》还具体指出,“应身”依“分别事识”生,“报身”依“业识”生,与真心法身的无动、无相性质是不相应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起信论》反映了人是按照自己面貌造神的真理,所谓“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当然,也适用佛教的神话系统。在中国佛教史上,有不少高僧反对以神异惑众,把目击诸佛斥为幻魔,形成一种令人尊重的正派传统,《起信论》是这种传统理论化的典范。

然而,这并没有消除由“神我”和“性功德”之说带来的神秘色彩。《起信论》在指出“应身”、“报身”与“法身”不相应的同时,又强调说,“法身”虽然离于“色相”(应、报二身则是“色相”),但能现示“色相”。按照“色心不二”的原则,法身也成了色身。《大法鼓经》更明确地表示,众生最后的解脱,必然成就为永恒的“妙色”。这样,本来是把佛菩萨及其神妙境界视做精神世界的自我构造,似乎又变成了物质世界的真实存在,从而加深和拓广了神秘主义的领域。《大法鼓经》最后提出“有色解脱”,已接近“肉身成佛”的思想;《起信论》避免了这条路,更容易导向万物有灵论。

六、 《大乘起信论》在今天

《起信论》出世不久,即流传朝鲜,继之进入日本,使它在佛教的汉文化圈内,成为最有影响的论著。据统计,注释此论的作者约170家,为书不下千卷。梁启超:《大乘起信论考序》。传说唐玄奘曾译为梵文,以应印度僧人的要求。近代自铃木大拙于1900年英译于美国,至少已有三个英译本为西方所知。在一定意义上说,《起信论》成了中国佛教首先走向世界的著作。

近现代对于《起信论》的重新发现,不论褒者贬者,对它的历史评价都是极高的。梁启超说:“本论是否吻合佛意且勿论,是否能阐宇宙唯一的真理更勿论”,只以其“克岐克嶷显于世界”,“证明出于我先民之手,吾之欢喜踊跃乃不可言喻”,以致“不能不感激涕流也”梁启超:《大乘起信论考序》。。这种完全从民族自豪心出发的评论,在当时民族自卑心理的笼罩下,是令人鼓舞的。

关于《起信论》的教理价值,欧阳渐一系与太虚一系的评估有相当大的差别,但把它看做是中国佛教的基本精神所在,则完全一致。据印顺分析,太虚之所以维护《起信论》为马鸣造、是佛教教理的最后发展,那是因为他考虑到“中国佛教传统的思想,是和《起信论》一致的”,如果《起信论》被人推翻,“中国佛教所受的威胁是怎样的可怕!”印顺:《大乘起信论讲记》。吕澂在《起信与禅》一文中特别注释说:“隋唐时代的禅、天台、贤首等宗思想的结构及其发展,都受到《起信》的真心本觉的影响。”因此,把《起信论》看做中国佛教的哲学大纲,是不过分的。

《起信论》在哲学理论上影响于诸宗派的,是它的“如来藏缘起”说,对宗教实践影响最大的,则是它的“止观”,特别是静心说。前已说过,《起信论》提倡以“不动”、“无念”、“无相”为特征的静心说,不同于外来佛教的涅槃寂静,而是类似今天某种气功要求入静的“静”。因此,它从一开始就有双重性能:一方面导向修心养生,成为一种防治疾病和健身长寿的手段《起信论》的禅,可能吸收道家的养生术。梁武帝自叙他的健身明意的经验,结构就在于“静”,见《净业赋》。;一方面导向宗教妄想,诱使开发静心本具的特异功能,所谓“性功德”。不过对士大夫来说,大都以“静”作为超越是非好恶或应付突然事变的心理条件,这又是一种情形了。

佛教哲学传入西方的时间较早,其宗教实践被看重起来,当开端于19世纪中下叶。通过巴利文上座系统的介绍,引起对“神智”的兴趣,为西方的心灵学增添了东方的内容;介绍北传汉文系统进入欧美的,则首推日人铃木大拙。

同类推荐
  • 小乘佛教

    小乘佛教

    小乘,梵语hina—ydna。亦称声闻乘。二乘之一。乃大乘、菩萨乘之对称。意译为狭小之车乘,指运载狭劣之根机以达小果之教法;即所修之教理行果,与能修之根机均为小劣之法门。小乘之名,原系大乘佛教徒对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之贬称,其后学术界沿用之,并无褒贬之意。小乘佛教之教义,主要以自求解脱为目标,故为自调自度(即灭除烦恼,证果开悟)之声闻、缘觉之道,而异于大乘佛教自利利他二者兼顾之菩萨道。
  • 禅定养心

    禅定养心

    佛教文化源远流长,它渗透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观念和习惯。其中,佛教对人体医学、生活保健的认识博大精深,对身心调和与健康生活的具体要求比比皆是,它们,涉及到我们日常的饮食和呼吸,涉及到我们的道德修养,涉及到我们的情绪调节,也涉及到我们精神生活的达观和纯净……
  • 苦才是人生

    苦才是人生

    人生本来就是活也苦,死也苦,有钱没钱都痛苦,但很多人就不明白这一点,遇到一点违缘就怨天尤人:“老天太不公平了!为什么我这么倒霉,所有的不幸全落到了我的头上?”却不知轮回的本性即是如此。这是一本帮我们解脱生老病死之苦的珍宝之书,里面讲了很多藏传佛教中解决各种痛苦的不同方法,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经常串习,所有困难都会迎刃而解,消除痛苦轻而易举。无论是事业、家庭、爱情,全都变得一帆风顺。把它请回家,就好像与佛陀朝夕相处,一呼一吸都得到了加持,不仅今生拥有不可思议的好运,而且后世也会得到一份幸福的保险。
  • 修好心成好事:佛学大师开释人生的12堂明心课

    修好心成好事:佛学大师开释人生的12堂明心课

    本书通过佛学的12堂明心课,细致讲述从观照内心到开悟自我、从一份放下禅到一颗厚道心、从拥有包容的智慧到实现付出的力量、从舍下贪欲到心怀慈悲的人生开释历程,以理入事,以事入情,带领读者体会佛家的做人智慧,为那些追求幸福却又为现实所苦、被心灵围困而寻不到出路的朋友们指点迷津,重新找回真实的自己。
  • 生死皆是禅

    生死皆是禅

    有人说,这婆娑世界便是一片苦海,无论如何都难逃尘世的重压,却又一切尽如镜花水月,繁华过后终成空。无论悲喜,哭过笑过之后,亦为罔然。所以,看惯这尘世浮华之人,苦求解脱,却终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依附于禅。那么禅为何物?事实上,禅的本质极其简单,只要放下知见分别、远离价值判断、取舍贪著,透彻地直指事物本身,就可以明心见性。然而,这世间有几人可以放下、远离、不贪?所以虽经苦修,却依然难成正果。因此,我们不必强求真实的解脱,只需将一颗狂躁、贪恋、执著的心放平和一点,再平和一点,不要太过狂躁、贪恋、执著,就会活得比原来真实、快乐。
热门推荐
  • THE RED FAIRY BOOK

    THE RED FAIRY BOOK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明伦汇编人事典洒扫部

    明伦汇编人事典洒扫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逃妃:皇上,我要休了你

    逃妃:皇上,我要休了你

    一场离奇穿越让她成为青楼花嫁寻死的花魁,本以为身体的主人只是一位简单身份的贞洁烈女,却不知背后隐藏的是一个绝大的阴谋。她被邪魅男莫名订下初/夜,被名义爹爹送入皇宫当冲喜娘娘,却在花嫁当天再次莫名转为战争的牺牲品送给敌国的亲王,而且得知敌国的亲王居然是一个根本不近女色的主。
  • 笑话王中王:幽默益智小故事

    笑话王中王:幽默益智小故事

    《笑话王中王》系列收集了大量的幽默故事,一则笑话能够让我们感到快乐喜悦,一则笑话可以使我们获得轻松解压。只有在一个轻松幽默的环境下,我们才能笑口常开,才能笑对人生。
  • 极械传

    极械传

    齐桓,一个被赶出家门的“富二代”,为谋求生活无奈的成为一名低级制械师,似乎从此再没有出头之日。在一次交易会上他“无意”中找到的半片残械却改变了他的生活,从此他踏上了未知的极械之路。
  • 妖魅公主之爱情圈圈转

    妖魅公主之爱情圈圈转

    “小姐,难道你爱上我了吗?”“拜托,先生,你哪只眼睛看到我是小姐了,还有,本少爷很正常,不是GAY。”“是吗,可是您的喉结那里去了呢?”“喂!你干嘛?本少爷可没空陪你这变态!”“小野猫,放心吧,我们还会见面的。”变态男,谁会见你!你长得再好看,我也不稀罕!
  • 聪明女人必备的九张牌

    聪明女人必备的九张牌

    本书从女人的追求、人脉、心态、理财、魅力、13才等角度入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女人成功必备的九个方面。本书认为,对于女人来说,最不能丧失的就是追求。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女人如果没有追求,一味沉溺于没有意义的生活,终会因为脱离社会而变得迟滞不前,或是成为男人的附属品,与社会彻底脱节。所以,对于女人来说,要想拥有独立的人格,独立的自我,就得有所追求,千万不要成为社会的寄生虫。这样,即使身处逆境,也不会迷失自己。
  • 王爷别烦我之来世相见

    王爷别烦我之来世相见

    我叫女主角万万没想到,我穿越了苍天啊,大地啊,我知道作为杀手的我曾杀害过许多人作为毒医的我毒死过更多的人可是,不带这么玩的啊不仅给我一个面瘫的凶残王爷,还给我一个战斗力只要五的渣渣(萌也是种技能)你这样对得起我么?
  • 易烊千玺之易笙易轼一双人

    易烊千玺之易笙易轼一双人

    某女坐在沙发上看手机,突然来了一句“我们换情侣名吧!”坐在沙发另一头的人愣了一下。随即说道“好啊,换什么?”某女坐在那里愣了愣,自言自语道“你姓易,你是易先生,我就是易夫人。。嗯,就用易好啦…我知道啦!我呢就用易笙,何以笙箫默的笙;你呢就用易轼,苏轼的轼!”他又是一愣,微笑着问她“为什么起这个名字?”她笑着挽着他的手,在他耳边轻声说道“因为易笙易轼一双人呐~”【宠宠宠,没有虐哦~喜欢宠文的宝宝来看哦~】
  • 梦醒回高中

    梦醒回高中

    重新回到年轻的高中时代,我要活的精彩!那些年欠我的荣耀,我要变本加厉的要回来!我要的,现在就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