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865600000083

第83章 从《宝积经》到《菩萨藏经》(12)

最后是“依趣于法,不依趣数取者”。这里的“数取者”,泛指一切有情,从凡夫到阿罗汉,以致独觉、菩萨和出现于世的如来。但是,本经指出,这些“数取者”,只是“名言”:如来依世俗谛为众生说。若有众生于此言教起于执著,如是等类不应依趣。何以故?如来欲令于彼正依趣故。佛薄伽梵说如是法:汝等依趣诸法实性,无宜依趣彼数取者。任何有情(无我),都是名言假设,所以不应依趣,而应依趣于诸法实性。于是早期所谓“依法不依人”的含义,在这里变了,变成了不要依趣“我执”而应依趣“法性”。同一个命题,表达的内涵已经完全被替换了。由此转过来讨论所谓法性问题:所谓无有变异、无有增益,无作无不作,不住,无根本,如是之相,是名法性……无有分别、无有所缘,于一切法证得决定、究竟体相,如是名为诸法实性。这个“法性”即诸法实性,依旧是脱离一般认识,但可“于一切法中证得”其“体相”的实体,所谓“离言自性”。

以上“四依趣”,即以依趣这一“法性”为归宿,亦以依趣“法性”为总纲:“由证入如是门故,于一切法依趣一切法性故……如是名为菩萨摩诃萨四种依趣”,亦名“依趣善巧”。

第七,关于“资粮善巧”。所谓“资粮”,指菩萨为证得菩提而进行的一切修行,一般归结为两大类,即修“福”、修“智”。这里沿袭一般说法,唯要求依般若慧为指导,“善能通达二种资粮”。

所谓“福德资粮”,一指“住福所作事业”,即为获取福报而应作的一切事业,例如“为诸如来营构制多,令丈夫相具满足故;积集无遮大祀法会,为随显相令圆满故;积集种种善根资粮,为庄严身故”,乃至于“修行布施一切珍宝,为欲获得无尽之财及无尽藏故”——供奉于佛,可以为供奉者积累更大的福报。二指“大慈定大悲方便”,包括为“诸贫穷者,摄以财物”,对众生“以无染心宣说净法”,“所爱重物先用行施,为欲令诸众生暂见便起清净信故”——这是用财、法作布施,换取受布施者的信仰。

所谓“智德资粮”,指为摄取和成就佛之正智的修习条件:“由住如是因缘法故,摄取于智,是故名曰智德资粮”,由此资粮所成之智,亦名“摄智”。“如是摄智,以何等法为因为缘?”简单说有两项:一是行者主观上“欲无厌(求智之心无有厌倦)精进寻求,智随行性”;二是对外“亲近善友,趣诸佛智,不趣声闻及独觉智”。

第八,关于“道法善巧”,这是对传统修道法,即三十七菩提分的全面清理。我们这里选择几个重点来看:

首先是对“四念住”的重新释义——按“身、受、心、法”本是佛教对“人”的构成所作的另一种分析,通过分析观察,确立他们完整的人生观。传统上一般认为“身”是“不净”,“受”是“苦”,“心”是“无常”,“法”是“无我”,由此建立人生是苦、人身可厌的悲观厌世主义,同时破除世人将“人”视做“净乐常我”的“四颠倒”。本经是这样解释的:

① 关于“身念住”。先要“观察是身前际过咎”:思维如是身者,颠倒业起,因缘所生,本无主宰,无所摄受,如彼卉木丛林药草等……我今不应于是身分,妄有所计。是故,我今当以如是不坚之身,用贸坚身。人的生身固然“无常”不可取,但完全可以“用贸坚身”——以“无常”的生身,换取“坚实”的“常身”。于是问:何等身者名为坚实?谓如来身是坚实身……如来身者,即是法身,金刚之身,不可坏身,坚固之身,超于三界最胜之身。而且不止于此:观察是身,四大种摄,为住随眠所依窟宅。是故,我今当以此身为诸众生驱役给使……用此四大所合成身,以种种门无量差别境界资财,当为众生之所受用。此是运用“生身”换取为众生服务的“受用身”。复次:虽观此身,体性是苦,而不厌患如是苦身;虽观是身,究竟尽性,而不厌患流转受生;虽观是身,其性无我,而无厌倦成熟众生;虽观是身,我寂灭性,而不堕彼永舍寂灭……菩萨成就如是身念住已,其身清净,无有染污,具足一切清净身业,得清净相庄严之身。此是转变“生身”用以教化众生,相当于“化身”。

有关“身”的此等观念,与传统所解,可以说大异其趣,与一般大乘的三身之说,也不相同。此处则突出以“生身”换取“法身”,而“受用身”和“化身”则是为众生“受用”服务的,全没有为佛或菩萨自受用的身体。就是说,本经的佛身说全是建立在为他主义上的,或许这才是大乘创立“三身”的本意。

② 关于“受念住”。此处所理解的“受”,与传统佛教规定的性质基本一样,所谓“诸所有受一切皆苦”。但念“受”的目的与众不同:不止是诸菩萨自身要熄灭“一切所受诸过失法”,而且“应具发起方便善巧及与大悲,摄诸众生令于诸受皆得熄灭”,直到“于诸受智慧简择,能引于乐,不引于苦”。知苦是手段,引于乐才是目的。

然而最大的变化是,这里的所谓“受”,已经超出传统上特指伦理学的主观感受,所谓苦乐和不苦不乐等,而是把对一切外在事物的主观容受统称之为“受”,使之外延大为开展,数量无限,内涵也为之一变。如说“一受,所谓一心了别诸境”,此受即是知识诸境,属于认识论范畴;或说“五受,所谓思维如是五蕴”:把五蕴作为对象,接受进来思维分别,更是认识论问题;或说“十受,所谓十善业道等”,此“十善业道”是特定的道德观念,因而接受观念形态的东西也是“受”。于是诸受皆苦,就变成了一切认识和分别对象都是苦——但同样,从对一切对象的认识中,经过“智慧拣择”,亦“能引于乐”。于是“受”既是苦,亦能引于乐;“了别”既是苦,亦能引于乐——对于感受世界和认识世界,就由绝对的必要,大大增添了乐观的成分。

③ 关于“心念住”。此处照样重复传统观点:“观察于心,生灭散坏,念念不住”。但是,如果据此指导佛教实践,就产生了一系列问题:我忆最初曾所发心如是,诸心生已即灭,离散变坏,不可了知诣何方所;又,我所有无量诸心积集善根,生已即灭,离散变坏,无有方所。如果心生即灭,无有方所,那么修行积善如何能够聚集成果?念想记忆佛说如何成为可能?继之一个问题是:我所有无量心相回向菩提,而心体相不能自了,云何此心能作是念,我当证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何以故?以此心体不能了心,不能观心,不能通达于自心故。这个“心体不能了心”,或曰“心不了心”——这是从“心法无住”中直接推论出来的一个重要观点,假若此说能够成立,那么善心如何才能证知本有的菩提?

这两个问题,对于佛教义理的深入发展,起过相当大的推动作用,此处解决的方式比较简单:“菩提心”由“善根心”涵养,善根心由“回向心”涵养,回向心由“菩提心”涵养,如是构成一个因果连环,而前提是它们皆不坏灭失散:若菩提心由善根心无有失者,则善根心由回向心无有迷失;若回向心由菩提故无有失者,则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失。对这一因果连环的进一步发挥,是解释心之“法性”无作与诸法生起的关系:此缘起法,因果不坏;虽复是心法性,无有自性,无有作用,无有主宰,然此诸法,依止因缘而得生起。我当随其所欲积集善根;既积集已,修相应行,终不舍离是心法性。此处讲的是“心法性”,其本身无用无作,但菩提心、回向心等,得依“因缘”而生起——发菩提心就是因缘所致,由发菩提心而积集善根心,依此善根心而修行,于修行中而不离心法性,此谓之“善根”的“积集之相”,亦是因缘的结果。但是在具体解释“六波罗蜜多”善根何以积集时,说法便有了变化:是心本性,犹如幻化,无有一法而可施者;是心法性,而能布施一切众生,回向积集庄严佛土……是心本性,如梦所见,其相寂静;是心法性,而能守护尸罗,皆为回向神通作用……是心本性,犹如阳焰,究竟尽灭;是心法性,而能修习一切可乐忍辱之力,回向积集庄严菩提……心本性者,如水中月,究竟远离积集之相;是心法性,而能发起一切正勤,回向成熟无量佛法……心本性者,不可取得,不可睹见;是心法性,而能修习一切静虑、解脱、三摩地、三摩钵底,回向诸佛胜三摩地……观此心性,本非色相,无见无对,不可了知;是心法性,而能修习一切慧句、差别说智,回向圆满诸佛智慧。此处是把“心本性”与“心法性”分别开来的。从“心本性”说,心性虚幻不实,如幻、如梦、如阳焰、如水月,性空寂静;从“心法性”说,法性能导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从而回向一切佛法——“心本性”即是“心性”,无用无作,是不可了知的,但“心法性”,却能守护、发起种种菩萨修持佛法诸事。于是“心本性”体现着“般若正慧”;“心法性”体现着“般若方便”。据此推论,不论“本性”还是“法性”,都应该隶属于“心”,而此心非同凡心——了别之心,应该是般若智慧——无分别之正慧与有分别之方便的统一。经文就是以“心”的这两个方面,说明善根积集之可能以及完成的过程,所谓“积集之相”。

区分这两种心性,阐述两者的关系,是本经的特点之一:“心无所缘,无生无起”,“心无所因,亦无所生”。然而,“是心法性而能建立无量善法、摄受色相”,“是心法性而能摄受觉分法因”。又,“心性远离六种境界,亦不生起;是心法性而引发菩提境界因所生心”。如此说来,心性无生,不受因缘制约,所以是无条件、无任何规定性的纯存在。但此心具有“法性”,所谓“心法性”,却有建立、摄受、引发佛法的功能——所谓“建立”,指主体自我异化为客观对象;所谓“摄受”,指摄取客体转归自己所有;所谓“引发”,指“是心法性”的持续和扩展,亦即法性的引申发展。其中所“建立”的都是遵循佛教的“善法”,“摄受”的则有“色相”(三十二相、佛土等)和“觉法分因”(三十七菩提分等),其“引发”的则为“菩提境界因所生心”(指以菩提为境界所生之心,即菩提心的具体运作)。

同类推荐
  • 伊斯兰文化散论

    伊斯兰文化散论

    本书介绍了:《古兰经》名称考释;《古兰经》与圣训的文学价值;当代伊斯兰“中间主义”思潮述评;回族穆斯林对中国阿拉伯语教学事业的历史贡献等。
  • 李叔同说佛

    李叔同说佛

    本书是弘一法师晚年将其学佛心得整理、修订,以大才子、大学者、大艺术家的俗家修为向常人揭示出佛门的真谛。他的演讲稿与辑录的处世格言被梁实秋、林玉堂等作家誉为“一字千金,值得所有人慢慢阅读、慢慢体味、用一生的时间静静领悟”。
  • 大愿说药师法门(下册)

    大愿说药师法门(下册)

    大愿说药师法门(上册)分为药师法门的特质;身光破暗愿(开晓事业愿);魔外归正愿(回邪归正愿);解脱忧苦愿(从缚得脱愿);药师法门是当代最契理契机之法门;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卷上等内容。
  • 如何自在(禅·心灵·灵性)

    如何自在(禅·心灵·灵性)

    本书通过佛教史上一些僧人学佛求法的故事,和作者对佛教经典的感悟,结合当代人的精神问题,如信仰,道德观,注重物质忽略精神生活和心灵修养的种种问题,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其中充满了东方哲学的智慧,很多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要遵循的原则。比如尊重生命,保护环境,什么才是真的幸福等。
  • 有佛法就有办法

    有佛法就有办法

    本书是一本将佛学禅修与现代生活感悟完美结事的励志书。本书将历代的佛学大师的佛心禅语汇编成十二堂课,结合现代人的心理诉求,从幸福、做人、做事、生活、修心、舍得、爱情、事业等十二个人们最关心的角度入手,帮助读者从自我心灵汲取力量,缓解烦恼与压力。本书每一个励志故事都是一丝顿悟的人生哲理,给读者以启迪性的人生智慧。
热门推荐
  • 玩转大都市

    玩转大都市

    20世纪末,农民出身的他,一无所有。站在人生的转折点,他决定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未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明天的事情谁又说的准呢?带着这样的想法,他走出了村口,奔向了充满惊喜的未来!
  • 史前绝秘

    史前绝秘

    三个身份不同的年青人,一个千万年前的时空阵法,修真与科技的对撞,哪种文明才是人类的完美归宿?想要揭开谜底,先要找到传说中的四块无素魔法水晶球和八块神兽符咒,启动时空阵法……
  • 穿越之状皇妃元

    穿越之状皇妃元

    赵畅没想到自己会穿越,而且还到了架空的古代,自己是一个大学语文老师,已经三十几岁了,还没有谈过恋爱,好不容易存了足够的钱,买了一套房子,还没有住进去,就名莫名奇妙的穿越了。刚刚睁开眼睛就被卖到了妓院……自己怎么可能接受得了一夫多妻,男尊女卑的古代,还不如当以个男人自在些……白炎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竟然会对一个男生女相的男人有想法,自己后宫什么美人没有,可是自己从来没有怎么动心过……穿越,架空古代,男扮女装
  • 前世鉴定师

    前世鉴定师

    能入蜀山修真,这是何等了不起的仙缘,随便学几件本事,都将受用无穷。可我们的主人公却选了这个最没前途,最窝囊的职业,差点没把师父气得翘辫子。不过别着急,正所谓职业不分贵贱,且看我们的“小强”同学如何在不起眼的职业干出惊天动地的丰功伟业。
  • 你的香尸,我的魂

    你的香尸,我的魂

    每个人的食指都代表着贪婪,因为吃是人类最原始的欲望。有个成语叫做“食指大动”,说的就是人在看到食物的时候食指就会跳动。现在我就告诉你一个关于食指的故事。只不过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女明星身上......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众神结

    众神结

    一千年后的地球,魔法师和异能者成为世界的主导,神界毁灭,众神纷纷陨落人界化身为人,无数谜团浮现,众神的结局,是再次毁灭,还是获得新生。迷茫的少年突然惊觉,原来这世界,不止一个神界.......
  • 魂王座

    魂王座

    这也是一本关于天空与海、执着或懦弱、后退或远方的小故事
  • 科技中华

    科技中华

    一个小市民,偶然得到未来的生物智脑,从而翘动地球,让世界人民而疯狂。看一个小人物的发迹史,一步一步走上巅峰。
  • 百货公司浮生录(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看行业)

    百货公司浮生录(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看行业)

    遭遇百货工作里的形形色色的人群,女人与男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底层社会里各人的生活百态,幽默、有趣还掺杂一些些生活里的酸甜苦辣,无奈、好气又好笑的对话方式,刁蛮的顾客可爱的顾客糊涂的顾客,在导购员眼里的百货生活。
  • 月澜战神

    月澜战神

    这个故事发生在梦幻般的月澜大陆,充斥着战争血腥,主人公彬诙谐又充满霸气的姿态,让众多的美女为其倾倒,也让世间众多民众依赖他的救助,在坎坷而充满磨难的冒险路上,彬找到了他的使命,一步一步向着救世战神的目标靠近。。。。原推联盟作品:杀无赦,历史与登徒子,妖仙记,11C成人记,网游之血族传说,现代艳帝传奇,神的使命,四十岁撞大运,网游之异世,真龙传说,觉者的传说,人工绝恋,任风随柳意飘扬,大航海II之金牙海盗,无涯,终极轮回,我的异能魔法,网游之死灵君主,女子军校,不通宝鉴,天童,文明,桃花缘,灾星,月澜战神,我从山中来,网游之祭祀也疯狂,乞儿传奇,天地任逍遥,校园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