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865600000049

第49章 大乘佛教主要经典的若干考察(三)(7)

我们知道,“善”与“恶”一样都是道德范畴,但它们并不是抽象的。《大般涅槃经》对一切善都予以承认,都加以赞扬,也大力提倡;但有一条底线是绝对不可逾越的,那就是承认《大般涅槃经》是佛教唯一的圣典,承认其解释的涅槃佛性论是唯一的真理。这条底线也是衡量善恶的最后尺度:凡拥护《涅槃经》者,一切全善,淫、盗、杀也善,悉可成佛;反之,不信此经,反对此经及其所说,无论如何忠诚地吃斋念佛、修路补桥、慈悲布施,也属于恶,仍在可杀之列。道德善恶,服从经典神圣、教义权威和理论原则。经典之外,教理之外,别无道德,或只能作为附庸摆设。

现下有一种颇为流行的观念,认为宗教都是让人学好行善的,所以劝人入教,似乎宗教之外就没有道德。在这里,《大般涅槃经》给予了回答:所谓善恶的实际内涵,在不同宗教甚至同一宗教的不同教派和不同经典中,差别是非常大的,有兴趣的人不妨再翻翻基督教的《圣经》,查一查自“十字军东征”或更前以及迄今仍在继续的宗教战争和宗教仇杀的事实。英国的罗素曾来中国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个无神论者,可能具备高度的道德水准,同时,当道德和宗教发生过分密切关系时,道德往往会变为伪善。”可以说,善恶观念在实际内容上的差别,比之是非曲直还要大得多。看不到或抹杀这些差别,至少是糊涂的。

关于“一阐提”只可以诛杀而必定不能成佛的断语,是《大般涅槃经》前部分的主调,这同中国提倡中庸之道的儒家精神难以融会,因而受到当时名僧道生的强烈反对;昙无谶译出《大般涅槃经》的后一部分,提法有了显著变化。《高贵德王菩萨品》之六中,佛还坚持“一阐提中无有佛性”:众生佛性,无有住处,“以善方便,故得可见;以可见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阐提辈不见佛性,云何能遮三恶道?”但到了《师子吼菩萨品》之一,佛即改口了:我常宣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乃至一阐提等亦有佛性。一阐提等无有善法;佛性亦善,以未来有故,一阐提等悉有佛性。何以故?一阐提等定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如是,一阐提不但悉有佛性,而且未来定可成佛,因为得无上菩提就是成佛的标志。

大乘瑜伽行派是提倡“五种姓”说的。其中有类众生“无姓”,即无菩提种子,决定不能成佛,就是这里提出的一阐提。于是一阐提是否具有佛性的问题,到了唐代又掀起新的一轮辩论。中国佛教主流始终没有接受一阐提不可以成佛的论点,更没有接受一阐提可杀的主张。这当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使然。

§§§第八节因果非决定论

建立在业报论上的因果律,是佛教的基本教理、基本信仰。不论哪个派别,哪种经论,不论说“空”说到什么程度,没有谁敢站出来公然否定因果业报之说。抽掉或否定因果报应,佛教就失去了自己的信仰立足点。正因为因果律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所以研究因果关系也就成了佛教哲学的重点课题,从而有了诸种典籍和各个派别关于因果的多种说法。其中最系统的因果论,首推说一切有部,它所创始的“四缘”、“六因”和“五果”之说,到瑜伽唯识还在继续完善。般若中观在真谛意义上否认任何实在,但在俗谛意义上对因果律的肯定同样强烈。《大般涅槃经》则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

传统佛教的因果论强调,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因果是一对反映事物之间必然联系、不可分割的范畴,由此说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不爽。《大般涅槃经》则动摇了因果间的必然联系,同时认为,“因”可以脱离“果”而独存,“果”可以不由“因”而孤生,变革了佛教的业报法则。

《大般涅槃经》接收了不少般若经类的说法,其中之一,是认为一切法“自性不定”。这个“不定”说,对它主张如来、涅槃、佛性等“常住不变”,是一个极大的冲击,对于一阐提不能成佛的前分主张,也是一种致命的否定。尽管如此,它还是采取了这一“不定”说,而且反复运用,主要目的在于打破传统的业报决定论。

《如来性品》之七载有两个对立的偈颂:一切江河必有回曲,一切丛林必名树木,一切女人必怀谄曲,一切自在必受安乐。

非一切河必有回曲,非一切林悉名树木,非一切女必怀谄曲,一切自在不必受乐。前偈是说明因果是决定的,后偈说明因果是非决定的。据经文解释,说因果决定,是为了调伏“诸国王、后妃、太子、王子、大臣”等的“慢心”,向他们“示现恐怖”,使其做事有所顾忌,所以是有条件的。这种因果决定不失之说,称为“有余”义,意有“未尽”。

此“有余”义或意“未尽”也成了《大般涅槃经》评判一切佛说的一项原则,看待任何佛经的一种态度:佛教是借助语言表达出来并指导行为的,而言不尽意的情况经常会发生;佛教所说教义,大都有很强的针对性,在一种条件下是绝对真理,但并不表示在其他条件下也是真理,所以佛教的具体教义不能代表佛教义理的全部,不能忽视它还别有“余义”。譬如,有一个说明佛教传统观念的偈颂这样说:一切属他则名为苦,一切由己自在安乐,一切慢势极暴恶,贤善之人一切爱念。(卷十,下同)然而有许多事例证实,“一切属他不必受苦”,像从师学智;“一切自在不必受乐”,如不从师学智;“一切慢之结不必暴恶”,如诸烈女以有慢心故,威仪成就;贤善之人也不须一切爱念,如贤善人犯重禁,护法者即得驱令罢道。

这种非决定论的方法,可以使学人避免教条主义,实事求是地观察具体的因缘变化。由此达到的重要成就,就是对传统业报法则的修正。像上述为护持正法和大乘经典,尽管破戒而不会受到恶报,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例。《圣行品》之二,佛陀举自身为例,说他往昔曾做大国王,爱乐大乘方等经典,只因为“婆罗门言:大王,菩提之性是无所有,大乘经典亦复如是。大王,何乃令人同于虚空……我于尔时,心重大乘,闻婆罗门诽谤方等,闻已,即时断其命根……以是因缘,从是以来,不堕地狱”。

佛之所以得出杀人无罪、而且有功的结论,从逻辑上说,与他奉行的善恶标准有关,与因果律本身没有直接关系,但佛却是作为因果新说中的意“未尽”、“有余”义来讲的。因为依照佛教旧说,凡杀即是罪,不管假借什么口实,没有例外。

然而一旦认定因果不定,佛教的业报法则是否继续有效就成了严重问题。我们已经说过,阿阇世是以杀父篡权坐上王位的。按业报法则,杀父奸母属“无间罪”,必定要下阿鼻地狱,备受苦罚,因此阿阇世做王以后,陷在极度的恐怖之中,想方设法寻找补救的办法。《梵行品》之六记其苦恼和到处求救的情景,十分生动:(尔时有大臣言:)法有二种,一者出家,二者王法。王法者,谓害其父则王国土,虽云是逆,实无有罪。如伽罗罗虫,要坏母腹然后得生;生法如是,虽破母身,实亦无罪……治国之法,法应如是:虽杀父兄,实无有罪。其余外道六师也都各以自己的学说为之解脱,说王者尽管杀生,如何如何无罪。但王始终不能解除良心的谴责和负罪的恐怖感,以至于闷绝躄地。此时世尊“即告大众:我今当为是王住世至无量劫,不入涅槃”(卷二,下同)。为什么?为的是让像阿阇世王这样怀有犯罪感的人,从理论上认识到杀人无罪,最后是从良心上安于杀人,将杀人当做常态。由是佛说:诸法无有定相……若彼王心是决定者,王之逆罪云何可坏?以无定相,其罪可坏。是故我为阿阇世王作决定心。所谓“作决定心”,就是让王牢固树立“法无定相”的信念。以下是佛与王的一段很长的对话。佛言:一切诸法,性相无常,无有决定,王云何言,必定当堕阿鼻地狱?阿阇世王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无定相者,我之杀罪,亦应不定。若杀定者,一切诸法则非不定……佛言:善哉善哉!一切法悉无定相。王复能知杀亦不定,是故当知杀无定相。这话可作为杀父无罪的理论纲要,而这纲要的原则,即是“法无定相”。

据此,佛为之逐一分析:大王,如汝所言先父无辜横加逆害者——何者是父?但于假名众生五阴妄生父想……若色是父,四阴应非;若四是父,色亦应非;若色非色合为父者,无有是处,何以故?色与非色,性无合故。此说是一切佛教的老生常谈,所谓五阴和合,假名为人;若以为实有,即是“妄想”——但却从来没有把它运用到杀父上。即使退一步说:凡夫众生于是色阴妄生父想,如是色阴亦不可害。何以故?色有十种,是十种中唯色一种,可见可持、可称可量、可牵可缚。虽可见缚,其性不住;以不住故,不可得见,不可捉持,不可称量,不可牵缚。色相如是,云何可杀?若色是父,可杀、可害、获罪报者,余九应非;若九非者,则应无罪。按佛教通常分别,一切物体不出“五根”、“五境”,所谓“色有十种”。但人们能见、能执持的,唯有眼所见色一种;如果即此一色认做“父”,那么捉持杀害的也只是所见色,并不能施及其他九色。从一色看可谓“杀”,从余九色看则不是杀,所以杀或不杀不决定。至于色法,其性念念不住,捉持都不可能,何况是杀?(复次,)色有三种:过去、未来、现在。过去、现在则不可害。何以故?过去过去故,现在念念灭故;遮未来故名之为杀。如是一色,或有可杀,或不可杀,有杀不杀,色则不定;若色不定,杀亦不定;杀不定故,报亦不定,云何说言定入地狱。这些说法,都可以看做运用般若空观对杀者无罪的判决。

般若经类在理论逻辑上导向否定业报法则,是必然的,中观学派的激进论师的这一倾向也很明显,只是由于提出“二谛”之说,避免了对佛教这一根本信仰的动摇。《大般涅槃经》为了给王者赎罪,强化了“不定”说,让它直接为否定因果律作辩,则显示了它对“二谛”说的特殊诠解。

《梵行品》之六论及杀事时谓:非有非无而亦是有……受果报者名之为有,空见之人,则为非有;有见之人,则为非无,有有见者亦名为有。何以故?有有见者得果报故,无有见者则无果报。常见之人则为非有(36卷本“非有”作“非无”),无常见者则为非无(36卷本“非无”作“非有”);常常见者不得为无。何以故?常常见者有恶业果故。这段话不甚好解。大意是说所谓善恶果报,不是客观的适应一切的法则,而是随认识的不同,或有或无,而不决定。其中“空见之人”所见之空,相当于真谛;而“有见之人”所见之有,则相当于俗谛;“常见之人”指承认大涅槃的人,“无常见者”指持早期佛教观点的人。“常常见”者,不知所指。总之,对待果报存在两种不同的认识,也是一类二谛,所以是不决定的。

又,“众生者名出入息;断出入息,故名为杀。诸佛随俗,亦说为杀”,实不是杀;从俗故,得有杀报。

又,“譬如幻师,四衢道头幻作种种男女、象马、缨络、衣服,愚痴之人谓为真实,有智之人知非真有。杀亦如是,凡夫谓实,诸佛世尊知其非真”。

此等说法都可以归为二谛,均非决定。所以说到底,佛说是实,余说为妄;第一义谛是真,俗谛则妄。以真除妄,那就是一切听从佛说:杀法、杀业、杀者、杀果及以解脱,我皆了之,则无有罪;王虽知杀,云何有罪。

譬如有人,主治典酒,如其不饮,则亦不醉;虽复知火,亦不燃烧。王亦如是,王虽知杀,云何有罪。

又如人于日月照耀之下劫盗,此日月实不得罪,杀亦如是,虽复因王,王实无罪。这类说法,有些语无伦次,但既是佛说,也只好当真。不过这已经透露出因果分离的消息:虽然作因,但可以不获报应。

单从佛教二谛说看,《大般涅槃经》不仅轻俗重真,甚或以真驱俗,与般若经类对二谛平等相待、互为依存的主张,差别极大。而这些差别,在于《涅槃经》只顾提出自己的主张,而没有相应的逻辑和理论跟随上去。此处论证的“杀”无罪,实质在于通过对阿阇世王杀父一事的分析,给王者的杀人权以教理上的支持,也为它号召佛教徒诛杀一阐提作思想动员。这从《梵行品》之六提出的另外三种杀人无罪的理由中也可以看出来:

一者,被杀属于业报,是被杀者该杀,所以杀者无罪。佛告阿阇世王说:“汝父先王若无辜罪,云何有报?”此乃汝“先王自作,还自受之,云何令王而得杀罪?”就是说,其父频婆娑罗王被亲子所杀,是咎由自取,“自作自受”,该杀。佛陀还说,频婆娑罗之所以会“得居王位”,是因为过去世“常于诸佛种诸善根”。由于过去所种“善根”,所以今世才成为王者;同理,今世为王被杀,说明他过去造过该杀的罪业;如果杀他有罪,佛亦应有罪,因为频婆娑罗之为王,乃是他敬佛的果报。就此而言,“有罪者则有罪报,无恶业者则无罪报”,这是决定的。但据此用来向杀父的阿阇世王解释,则受报又成了“不定”的现象:“杀亦不定。杀不定故,云何而言定入地狱?”究竟是决定还是非决定,全看对其要论述的命题是否有利。

二者,杀猪杀羊与杀人杀父同是一杀,用不着为杀人杀父不安:“如王宫中常勅屠羊,心无所惧,云何于父独生惧心?虽复人畜尊卑差别,宝命重死二俱无异,何故于羊心轻无惧,于父先王生重忧苦?”

同类推荐
  • 仓央嘉措:我是凡尘最美的莲花

    仓央嘉措:我是凡尘最美的莲花

    《仓央嘉措:我是凡尘最美的莲花》内容简介:我生于莲花净地,门隅,藏语里称“白隅吉莫郡”,意为“隐藏的乐园”。藏历火牛年(公元1697年)我被确认为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的“转世灵童”,同年十月,于拉萨布达拉宫举行坐床典礼,成为六世达赖喇嘛——罗桑仁钦·仓央嘉措。“勘破、放下、自在”,此为人生悟道的三个阶段。然我穷其一生,也未必参透。转眼几度春秋,当我回望那一世,三百年的红尘轮回,不过我一人而已。有人踏浪而来,有人乘风而去,几多风尘不朽,我就在这里。而我爱的人,便也随我留驻在时间的长河里。
  • 持一句佛号回家

    持一句佛号回家

    女作家谭天,在沉寂几年后,集自己数年的修学和写《宽霖法师传》《能海上师传》的经验,发力在《持一句佛号?回家——净宗大德昌臻法师传》中,用独特的视角,通过对四川乐至报国寺主持、四川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93岁高僧昌臻老法师一生修行的展示,告诉我们:切勿外求,回照自心,去掉执着,学会放下,完善人格,烦恼自解,为我们呈现了一条回归心灵家园的路。同时明示我们,在浮躁的当今,回归心灵家园的重要!在不安的2012年,为我们带来一抹清凉。
  • 《金刚经》到底说什么:与南怀瑾商榷

    《金刚经》到底说什么:与南怀瑾商榷

    出家六年,精研佛经,一朝归来,即向文化大师南怀瑾叫板!此人就是本书作者董子竹。他认为,东方文化必须全面重估。六年如一日诵读《金刚经》,对儒佛道三家均有深入研究的董子竹认为:当代学者对中国文化的阐释存在着太多的漏洞与谬误。
  • 弘一法师全集01佛学·杂记

    弘一法师全集01佛学·杂记

    在浮躁的世俗社会中,很多人都试图从弘一法师的文字作品中获得智慧,继而获得内心的宁静,找到心灵的归宿,鉴于此,通过对民国时期有关弘一法师的资料的查找甄别,本套从书收集了所有现存的弘一法师的全部文字,《弘一法师全集》由此而诞生。
  • 佛家、道家、儒家智慧一点通

    佛家、道家、儒家智慧一点通

    立足于百姓平民,将高深莫测的道家智慧用最朴素的语言表述出来。全书从人生、工作、社会、婚姻等方面入手,谈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讲解了儒家智慧的精华,并穿插经典的儒家故事,以修身养性、心态胸怀、谦孝美德、社交礼仪、正视财富等篇章向大家阐释了儒家的博大智慧。立足于佛教圆满无上的智慧,从人生、工作、社会、婚姻等不同的角度着手,依靠古人的智慧,去解决现代的问题,以处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业,以此给忙忙碌碌的人们一个智慧参考。
热门推荐
  • 问鼎至高

    问鼎至高

    玄黄大世界,乃是开天辟地以来第一强者白帝,创造出的终极试炼之地。每个纪元,都有超过百亿的天骄人杰被选中加入玄黄大世界。作为地球第一强者,有史以来智慧最高的人,全球首富,无冕之王,大科学家,钢琴大师,影帝,文豪,数学家,哲学家,心理大师,机械大师...林远本以为自己这一生在没有了任何值得追求和学习的事物,没曾想,却在突然之间接到了一份来自玄黄大世界的邀请。一个败尽各族天骄的无敌神话,便由此诞生!
  • 曼珠沙华:嗜血公主的爱恋

    曼珠沙华:嗜血公主的爱恋

    春天,开学时,我们初遇了,你说你会永远爱我,可是,在校园一个阴暗的角落,你和帝灵蝶的亲热是什么?欧阳珅,我恨你!你把我的誓言当什么了?我以为,你是我命中注定的王子,没想到你是这样的人!等我的复仇吧!
  • 怪谭ABC

    怪谭ABC

    我——艾克,《怪谭ABC》副主编,自封博物学家,民俗学家,号称门门略懂,其实样样不精。我的怪异经历蛮多,倒是颇为符合我的怪谭杂志主编身份。曾有一段冒险经历还记入了一本叫《倪妹魍魉》的科幻小说中。现在又一个新的冒险故事《黑洞敢死队》掀开了扉页,咳咳,不过,故事是从一家精神病院展开的……
  • 诛仙之白夏荷

    诛仙之白夏荷

    无奈折断手中笔,樱花漫天雪飞起。逸寒二字被血洗留下的才是真知己。无知少女惨遭灭门逆天修仙改命
  • 负罪墓师

    负罪墓师

    魔法时代,魔龙狂舞之夜,无尽雨夜跪天棺。修真时代,山岳冥佛百年,回首凡尘苦于情。两千年前,西方世界走出了一个背负罪恶十字架的少年;两千年后,东方世界从佛山上走下了一个长发如雪的少年。咖啡屋、海边、小渔村……知道过万籁俱寂的人,都想要平平凡凡的在这里生活,可惜他不能。一杯咖啡的代价是一个灵魂的磨灭。在修真与魔法共舞的世界里,墓师,介入宗门、学院、皇城从另一种身份找出真凶,并'复活’死去的人。遗迹、古庙…那些远古大能修士的古尸,复活它们,是怎样的毁天灭地!
  • 命运邀请函

    命运邀请函

    在龙蛇混杂的都市之中,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但是他们却因为一张邀请函而聚到了一起。一张古朴暗黑的邀请函,如同噬人深渊巨兽,众人面对着这一纸之邀,是去抑或留?而等待他们的将是…
  • 超能法师

    超能法师

    他是世界上最强的法师,没有之一。家族被毁,父亲失踪,婚约被撕,法力被废……叶枫被陷害并赶出叶家,落魄的他穿着仅有的一件裤衩,走到悬崖边……兄弟等等,先让我爬上去了再跳?!
  • 江湖道长

    江湖道长

    一场神秘突遇,注定不平凡一生,一边降妖伏魔一边寻找五晶石途中,令他一步一步陷入很大阴谋中,这样一来,黄辰逸和火灵珠以及五彩晶石引起了包括、异族、幻魔界包括火神族的觊觎,他们动着各种各样的心思,明争暗斗或巧取豪夺,各种手段招数无所不用其极……在爱情、亲情、友情、正义面前该如何决择,看黄辰逸传奇一生,品江湖道长。
  • 仙人有徒名福宝

    仙人有徒名福宝

    有搞笑,有萌,有治愈……的风悠之徒福宝的故事。
  • 民国爱情故事

    民国爱情故事

    民国有佳人,且看她如何玩转这乱世。竹马是忠犬,大亨做备胎,贵公子为蓝颜,少帅装在碗里,总司令炖在锅中。滇南的女学生?军阀的女友?影坛新星?商业女强?她究竟会有怎样的人生?又该当情归何处。傲娇公主,痴情的青年军阀,腹黑凤凰男,玩世不恭的沪上四公子,才华横溢的电影导演,阴狠狡诈的特务头子,风情万种的女间谍,狼子野心的东瀛军官,各色人等粉墨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