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865600000035

第35章 大乘佛教主要经典的若干考察(二)(10)

第四,《华严》包容了这些说法,更进一步指出:“心”其实有两重性,虚妄颠倒只是它的“世俗性”,它的更深层乃是“如来性”;“如来性”是与人为善的本性,是使一切世界、一切事物变得美好的源泉,正如同太阳令万物生气盎然,与众生以饶益一样,所以用光明喻之;“如来性”是卢舍那佛的内在化,是处于众生心中的存在形态,而卢舍那佛也可以视为如来性的外在化、对象化和神化,成为异己的力量。因此,所谓“法界”,说到底,就是存在于每一个体中的如来性,外化为神一样的卢舍那佛。

复次,在一切美好的世界、美好的事物中,无不蕴含或体现着与人为善的心本性,即卢舍那性,因而同样发着光辉,使世界与世界之间、事物与事物之间、个体与个体之间,互相照耀,互为饶益,互相关怀,以及在这一基础上,交织成一个普遍联系、互依互存、互惠互利的光明之网,共同造就了善良美好、互爱互助、温暖和谐的光明世界——华藏世界。

因此,每一世界,每一事物,任一时空,任一个体,甚至所有微尘,无不是“法界”存在的形式;“法界”即存在于一切个别的具体事物之中。也正因为如此,唯有在个别的事物及其内外联系中,通过个别的事物及其内外联系,法界才能成为具象的、被认识的对象。就是说,不论是卢舍那佛还是如来性,就其抽象性来说,都不能成为认识真正把握的对象,所谓不可言说,不可思议;但是通过对一切个别事物及其共同本质和普遍联系的观察,就完全可以悟解,尽管这是一个无限的过程。

“入法界”就是这种悟解方式的示范。按照这一示范的要求,普贤行者必须深入群生,深入生活,学习一切知识,掌握一切知识,从个别中悟解法界的一般规定。《十行品》所谓“入于真实妙法界,自然觉悟不由他”,指的就是这回事。这些知识有两类,一类是为了谋生需要的技能,《华严》列举出来的,多与社会活动和商业行为关系密切,没有关于农业和畜牧业方面的记载,这大体反映了当时佛教接触的社会阶层及其乐于从事的行业;另一类即是佛教自身的知识,尤其是佛教修习的种种法门,包括既有的及新创的两部分。这些知识为“天”、“人”所拥有,称为“善知识”。善知识中的“人”,是世间具备特定技能和知识的众生;“天”则多是被神化了的能够提供特定知识的“物”。向人学习,向物学习,是获得知识,也是悟解法界的唯一方式。因此,善知识在佛教修习中的地位和作用,被提到至高无上、决定一切的程度。

卷四六中文殊告诫善财修普贤行的要点,是这样四句话:求善知识,亲近善知识;问菩萨行,求菩萨道。因此,“普贤行”也可以概括为追求善知识。卷五八中有言:“善知识者则为慈母,生佛家故;善知识者则为慈父,以无量事益众生故。”这样,善知识对菩萨为养育,为守护,为大师、导师、勇将、牢船、船师、良医、雪山,如此等等,“菩萨因善知识究竟一切菩萨行,一切菩萨波罗蜜,一切菩萨地……一切菩萨大愿……如是等一切法,善知识为本,依善知识起,依善知识生,依善知识取,依善知识发,依善知识长,依善知识住,依善知识得”(卷五八)。因为善知识就是“真佛子”,是取得菩萨资格的基本要素,“知识”则会变为“神力”,而只有具备“神力”,才能实现利益众生、教化众生的菩萨职责,所以说,“众艺皆是解脱法门”。

对一切善知识的估价,就是对一切众生的估价,因此,也没有一部经像《华严》这样明确地承认普通俗人的价值,尤其是个体的价值,并显示出对个体个性的尊重。这使它总体上主张的“摄取众生,不舍方便”原则,具有了超越一般佛教褊狭性的意义。

按《入法界品》说,各种世俗技能、外道学说和佛教各派思想,都体现着法界,是法界的特殊存在。因此,菩萨需要从每一个别事物中去体察和增强对法界的认识深度和广度。诸佛世尊只是法界的觉悟者,是觉悟法界的结果,所以法界即是法身,诸佛色身即是他的化身。这样,《华严经》用“法界”一词,替代了真谛、实际、真如、实相等大乘佛教常用的词汇,从而将佛教真理安置到了一切现象、一切事物,以及一切崇拜的对象之中,建立起与人们社会生活更加紧密的关系:由于众生差别无限,知识无限,所以法门无限,需要学习的东西无限。

还没有一部佛经能像《华严》这样,注重向社会学习,注重学习一切知识。因为离开体现在个别中的佛法,就无以把握佛法一般;佛法一般若不能贯穿于个别事件中,就无所作用。《入法界品》本来应该是论述抽象佛理最集中的地方,实际上却全部讲述了善财童子参学求法的故事。这种结构自身,就在于将作为成佛依据的“法界”纳入日常的生活,不但一般地反对和防止佛教脱离生活、脱离社会、脱离众生,更多地是建设一种新的生活,在利益众生中教化众生。

这种精神,是遍及《华严》全经的。卷四三解说“华严三昧”时说:“菩萨希望一切断,于一念顷游十方,示现十方如满月,无量方便化众生。”而教化的法门无限多:随顺众生起病门,一切对治诸法门;随彼众生烦恼性,如应说法广开化。如是一切诸法门,随其本性而济度……令离忧恼得欢喜……随其所乐而说法,八万四千诸法门。诸佛以此度众生……随众生性化导之;众生苦乐利无利,一切世间所行法,悉能普应同其事,以此摄法度众生。(卷六,下同)因此,菩萨必须有所示现,不断变化自己的身份,以成就对群生的种种利益和快乐,给以诱导教化,共同把整个世界真善美化起来:随顺世间度众生,不住世间如莲花,能令众生大欢喜……示现世间众技术,譬如幻师现众像:或为长者邑中主,或为贾客商人导,或为国王及大臣,或为良医疗众病;或于旷野作大树,或为良药无尽藏,或作珠宝随所求,迷道众生示正路;若见世界始成立,众生未知资生法,是时菩萨为工匠,为之示现种种业;不作恶业害生具(刀杖之类),欲令群生寿安乐,咒术药草学众论,悉为诸佛所称叹;或现仙人殊胜行,一切群生所爱乐,示行苦行及深法,随其所应悉能现;或作外道出家人,或复示现事火法,或现裸形无衣服,能为彼人作师长;见有邪命种种行,习行非法以为胜,一切梵志诸苦行,能于其中而化度;五热炽身随日转,或受牛鹿畜生戒,被服草衣奉事火,为化是等作导师;现乐游行诸天庙,自投恒河求解脱,食果服气而饮水,思维正法不放逸……如是等类诸外道,具观彼意如应化,菩萨苦行无与等,外道由是得解脱。若见世间无正见,常依一切邪见住,方便为说甚深法,悉令得解真实谛。此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对待“外道”,即异教徒的态度。《华严经》既没有一神教那样不共戴天的排他性,也反对《大般涅槃经》那样对一阐提的分类,更不用说加以迫害了。它所宣示的,是接触、对话、学习、说服、感化,而不是隔离、排斥、消灭和仇杀。这种态度,代表了佛教发展的主流。

《华严经》的这些主张,在中国的僧侣中引起相当普遍的响应。“遍游十方,求善知识”,行脚参学,蔚然成风。有论辩,有派性;无敌视,不排斥。这也是一种开放的态度,对于防止佛教的自我封闭和教派主义倾向非常有利。它承认外道异端存在的合理性,倡导吸取它们的思想,并努力融合这些思想于自身,作为一项原则,对于中国佛教各派的相互融会以及促进儒释道三教合一,起着积极作用。它主张学习各种世俗技艺和谋生手段,对佛徒的技能训练和经济的部分独立,以至于最后发展为“五明”的学术体制,提供了教义上的支持。

但是,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在参学一切的活动中,有一个总原则,那就是“有所闻法,即自开解,不由他悟”。自解自悟,并非闭目塞听,更需要多闻博识;而多闻博识的目的,在于对《华严》教理的解悟。然而说到底,解悟是不能仅从对外学习中获得的。

三、 “入法界”体现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特点

从认识论上讲,“一般”是个别的本质,只能存在于个别之中,离开个别,本质就成了不可认识的;“个别”包含着一般,离开一般,就意味着割断了此事物与他事物的联系,成为不可理解的。《华严经》主张,个别与一般在认识上都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一般与个别之间,此个别与彼个别之间,互相包容,互相渗入,互相依存,圆融无碍。由此形成的方法论,要求观察事物时,从个别深入一般,从一般把握个别;由内到外,由外而内,由此及彼,由彼至此,反映出“相即”、“相入”、“相摄”、“互现”等关系错综复杂、重重无限的整体景象出来。

卷四五,记普贤“广说师子奋迅三昧”,现菩萨功德:深入十方甚深法界,摄取十方一切法界,于一一微尘中,现成正觉;于无色性现一切色。能以一方摄一切方……于菩萨身中,及楼阁中、庄严具中、师子座中,以法乐故,不可思议力故,于念念中各放无量光明云,普照法界,觉悟众生。“三昧”既是佛教构思的方式,也是佛教的一种认识方式。通过“三昧”的构思,它就形象地、神奇地表达了一般入于个别、个别反映一般的普遍联系原理。

《初发心菩萨功德品》中讲:欲知微细世界即是大世界,知大世界即是微细世界;知少世界即是多世界,知多世界即是少世界;知广世界即是狭世界,知狭世界即是光世界;知一世界即是无量无边世界,知无量无边世界即是一世界;知无量无边世界入一世界,知一世界入无量无边世界;知秽世界即是净世界,知净世界即是秽世界;于一毛孔中悉分别知一切世界,于一切世界中悉分别知一毛孔性;知一世界出生一切世界,知一切世界犹如虚空。这里讲的是两对范畴,一讲个别即是一般,一般摄略个别;一讲部分组成全体,全体包括部分。所以从个别能认识一般,从部分认识全体,也能从一般认识个别,从全体认识部分。故曰:“细微”即是“大”,大即是细微;“少”即是“多”,多即是少;“广”即是“狭”,狭即是广;“一”即是“无量”,无量即是一。如此类推,矛盾的双方互相依存、互相转化,所以也可以说,“秽”即是“净”,净即是秽。矛盾双方的相入关系,也可以如此理解。它强调的是,见微知显,一叶知秋,“于一毛孔中悉分别知一切世界”:悟解佛理,就从跟前最细微处着眼,三昧中所见无边无际,一切世界,清净无垢,也同样适应对眼前的生活琐事的认识,以至于有助于对日常世事的处理。

对于时间,也应该如此了知:欲悉了知(过去未来际以及现在)一切世界劫数成败,故发菩提心:欲知长劫即是短劫,短劫即是长劫;知一劫即是不可数阿僧祇劫,不可数阿僧祇劫即是一劫;知一切有佛劫,知一切无佛劫;知一佛劫中有无量佛,知无量佛劫中有一佛;知异劫中有无异劫,知无异劫中有异劫;知有尽劫是无尽劫,知无尽劫是有尽劫;知无量劫即是一念,知一念即是无量劫;知一切劫入无劫,知无劫入一切劫。(卷九,下同)这种方法也适应对众生的认识:欲悉知十方一切世界众生种种欲乐故……欲知种种无量欲乐即是一欲,而亦不坏一切欲性;欲悉知一切众生欲乐海;欲知一众生欲即是一切众生欲;欲悉知一切众生去来现在种种欲乐;欲悉知相似欲、不相似欲;欲知一切欲即是一欲,一欲即是一切欲;欲得具足如来种种欲乐力;欲知有上欲无上欲,有余欲无余欲,等欲不等欲,有所依欲无所依欲,共欲不共欲,有边欲无边欲;善欲不善欲,世间欲出世间欲;大智欲、净欲、胜欲、无碍智欲、无碍智佛解脱欲;清净欲不清净欲,广欲狭欲,细欲粗欲……这种互入互出的关系,不只反映在个别与一般中,而且蕴含在个别与个别之间,表现为一种事物向他种事物的转化。所以《十行品》中要求:解佛法、世间法等无差别;世间法入佛法,佛法入世间法;佛法、世间法而不杂乱,世间法不坏佛法。佛法和世间法可以互相转换,所以两者“等无差别”;但两者各有自性,所以又不许“杂乱”。

《入法界品》认为,菩萨有种种不同,其中有:以一劫为一切劫、以一切劫为一劫者;以一切刹为一刹、以一刹为一切刹、而亦不坏诸刹相者;以一法为一切法、以一切法为一法、而亦不坏诸法相者;以一众生为一切众生、以一切众生为一众生、而解众生无差别者;以一佛为一切佛、以一切佛为一佛、而解诸佛无有二者;以三世为一念、以一念为三世者;于一念中诣一切刹者,普照饶益一切众生者……依善知识不昧法者,住一切魔宫不乐欲者,入一切相而不舍一切智者……自身容受一切世界而不坏法性者……不离一切毛端处、而现一切世界、普为众生说正法者。这说明,事物间的普遍联系,反映的是事物的统一性、不可割裂性,但决不可以抹杀他们之间的差别性和各自的特性。个性和差别性,是他们相互联系和统一的前提。

若佛的法身是一,则佛的应化身是多;若如来智慧是一,如来智慧的运用是多;若诸法的法性是一,法性的表现是多;若众生的心是一,心的造作是多;若此是一,彼即是多。于是上述种种关系,都可以用“一”与“多”这对范畴加以表示,并扩大到对全体与部分的关系的论述上。

同类推荐
  • 听圣严法师说佛

    听圣严法师说佛

    佛教倡导的慈悲心、放下、舍得、包容、上进等观念,永远是我们应该深思并奉行的人生准则。在浮躁、琐碎、焦虑的现代生活中,能让人从中寻得自己的一间静温禅房,让心灵得到宁静。鉴于此,笔者将法师对佛理的解析编撰成册,让更多人聆听法师的教诲。本书从弘一法师李叔同的对禅理的精辟见解入手,深层挖掘其中蕴含的生活哲理,并用一些经典故事加以阐释,让人们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状态下,品味到禅带来的心灵洗涤与智慧指引,解除疑惑,透悟人生。
  • 佛教的传入与传播

    佛教的传入与传播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 圣经旧约的故事出埃及记羊皮书

    圣经旧约的故事出埃及记羊皮书

    本书将《上帝创造世界》、《伊甸园》、《偷吃禁果》等流传数千年的圣经故事,用简明通俗的现代语言重新诠释,展现圣经故事的精髓。
  • 道家智慧一点通

    道家智慧一点通

    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在探寻一个哲学命题——终极拷问。我到底是谁?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宇宙究竟是什么?而这个到底、究竟正是老子所说的道。在思辨分析中锻炼着我们的思维和大脑,从而使我们产生智慧,这也是道之为道最有趣的地方。不过经过这一番思考追问,虽然没有得到答案;但是你会发现你变得豁达了,轻松了,透亮了。这就是“道”的道理。
  • 莲心禅韵

    莲心禅韵

    一位印度智者追寻禅宗智慧,探求人生哲理的心路历程,带你走向心灵自由之路,文化没有国界,思想没有疆界,智慧的激情碰撞,文化的和谐沟通。
热门推荐
  • 孤行者

    孤行者

    每个人,都是孤独而又冷清的走完那条叫做人生的道路的...
  • 怖眼

    怖眼

    前世今生,前世的情缘在今生中仿佛慢慢的浮现在我的脑海、几世的轮回几世的思念,本不该去想、但有些事,始终改变不了一场风雪一场缘,一支百合一支生、百人不同世,合情有一人。乱世有清颜,红尘谁风筠…
  • 对公司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Mbook随身读)

    对公司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Mbook随身读)

    《对公司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讲述了:公司和员工是一个共生体,公司的成长,要依靠员工的成长来实现;员工的成长,也同样需要公司这个平台。公司兴。员工兴;公司衰,员工衰。如今在职场,责任感已经成为公司最为看重的员工品质之一。对公司负责,就是履行你作为员工对公司、对上级的责任。任何一名员工,在享受公司给自己带来的利益的同时,都不要忘记对公司的责任和使命。公司与员工是唇齿相依的关系,对公司负责就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 不朽盾

    不朽盾

    一位神秘的大叔,来到一所不起眼的大学,拉拢一位低调的青年,东拼西凑之下组成了一支职业战队!等等!一支战队不是五个人么?怎么是六个人的游戏呢?一更大神也发愁!这游戏小说要怎么写......
  • 锦瑟人生

    锦瑟人生

    一个年少不羁出走的少年,从社会的底层一步一步的成为经商能手,成就他的是一个特定的年代,几十年的努力,在一次经营失误中把所有的一切都埋葬在金钱的坟墓里。留恋纸醉金迷,留恋莺歌燕舞。用钱购买了女人的身体,过着古代帝王拥有的三宫六院的生活,豪赌烂醉,陷入了一个巨大的商业陷阱,他还能不能重新站起来呢?也是我对这篇小说所需要思考的!
  • 正魔同修

    正魔同修

    逃命逃的掉进水里,还碰到个美女。被美女欺负的不要不要的。后来才知道原来这个美女是几万年的老器灵。额。。是几万年的美女器灵。在美女的调教下。主角脱胎换骨,出来虐这些渣渣。虐完渣渣,突然发现沉睡多年的母亲消失了。身为大孝子的主角当然是玩命的寻找了。从此带着美女器灵踏上了寻找母亲的道路。另外给大家稍稍的透露一点,主角真实身份,和这个美女器灵的真实身份。哎哟哟,不简单的哦。这个文中会慢慢揭晓。说出来就没意思了嘛。郑重提示:本书为修炼流爽文。虽然套路可能有些老套,但故事绝对是新颖的。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哦!另外糖豆是新人哦,文中毛病肯定是有的。还请大家多指教。为了让自己进步,糖豆还是会谦虚的听大家的意见的。
  • 红军留下的女人们

    红军留下的女人们

    这是一部纪实文学。作者从历史的角度,把握住特定历史人物的个性,描写了14组红军女战士的光辉形象。这些女人,在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了白区,承担着献身革命与护卫家庭的双重重担。作者从这些红军留下的女人身上,挖掘她们的伟岸人格,圣洁的品格,不屈的个性……
  • 复仇萌妻哪里逃

    复仇萌妻哪里逃

    盛世以前没有真心实意爱过一个女人,直到遇上了她。而陌清悠却也因为他,开始了一辈子的沉沦。到了最后的最后,才发现,原来这根本就是昙花一梦,谁是谁非,早已分不清楚。
  • 生活再苦也要笑一笑

    生活再苦也要笑一笑

    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哭泣,它也会给你摆出苦脸;你对它微笑,它便会对你展开笑脸。无论多苦,都试着给生活一个微笑,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情,你才能乘风破浪,尽快突破困境。本书通过十章的讲述,将人生的浅显而又深刻的生活哲理向您娓娓道来,希望它能够让您重新感悟人生的真谛和美好,放下过去的包袱,面带微笑走上新的征途。
  • 容我地狱三十天

    容我地狱三十天

    那本是一场正义,力量与邪恶力量的交锋,却总免不了牵扯上一些——不相干的事。从而开始了,这个故事。这是一个关于人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做“寻找”。纯属虚构,脑洞大开,如有雷同,纯属巧合,支持原版,拒绝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