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用实词
词是具有一定意义、一定语音形式、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
每个词都有一定的词汇意义和语法功能。它既是语法单位,也是词汇单位,因此,用词方面的错误,既有语法方面的,也有词汇方面的。
现代汉语里的词,根据它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相结合的原则分类,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类。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和量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和叹词。
实词有比较实在的意义,能够独立充当句子成分。用词造句时,如果没有分清各类实词的语法特点或是没有弄清词的意义以致用错了,就叫误用实词。
误用实词而造成语病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没有理解词义
要用一个词,必须先理解这个词的意思。只有对词义有了确切的理解,才能在造句时选用恰当的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否则,就会出现词不达意的语病。例如:
(1)井冈山、遵义、延安和西柏坡,是中国革命的几处胜地。
(2)今年七月十三日是我爸爸诞辰六十周年。
(3)小明勇于改进错误,大家还是信任他的,改选劳动委员时,又投了他的票。
(4)你弟弟出了车祸,受了伤,我向你和你全家表示深切的悼念。
上面例(1)中的“胜地”指有名的风景优美的地方。圣地:指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作用的地方。根据语境①句加点处改为“圣地”。例(2)中的“诞辰”跟“诞生”混淆了。“诞辰”就是出生的时日,是生日的敬称,“诞辰六十周年”,用“六十周年”补充说明“诞辰”的时间长短就不通了,应把“诞辰”改为“诞生”。“诞生”是出生的意思,“诞生六十周年”是说得通的。例(3)中的“改进”是指本来不够完善的事物,经过修改变动以后,使它在原有基础上完善起来。“错误”怎么能进一步完善呢?应该把“改进”换成“改正”才对。例(4)中的“悼念”是怀念死者,表示哀痛的意思,这里用在对活着的人表示这种悲痛的感情,说明作者对“悼念”一词的词义不理解,应该把“悼念”改为“慰问”才对。
词义就是一个词所包含的一定的意义,它不是某一具体事物或现象的反映,而是从许多同类的事物或现象中概括出来的;它不是个别人主观规定的,而是由使用这些词的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共同确定下来的,正因为如此,人们才能对同一词义有共同的理解,才能通过它来交流思想。所以,用词的时候,应该弄清楚每个词的确切意思,对多义词还应该了解它的多种意义,不能满足于一知半解;使用一个词的时候,要仔细加以选择,对理解不确切的词,要查一查字典、词典或请教别人,不能图省事,想当然地使用,这样,误解词义而造成语病的现象就可以大大减少甚至避免了。
二词类误用
词类是指对词的语法分类。每类词都有它的特点。如名词可以用数量词作定语;不受副词修饰;人称名词后边可以加上“们”表示复数等。动词(及物动词)能带各种宾语;能够带上时态助词,分别表示动作的持续、完成、经历等时态,能够接受副词修饰,但不受程度副词修饰,只有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如“想”、“喜欢”之类)才可以受程度副词修饰;能够用肯定否定重迭的方式表示疑问(如“去不去”、“吃不吃”);不及物动词一般不带宾语等。词的词类特点和独有的
特性,影响着词与词之间的搭配关系,影响到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如果不注意区别不同词类的特点和作用,把这类词误当作另一类词去使用,那就会出现语病。例如:
(1)我对他提意见是愿望他进步得更快。
(2)这首诗的结束很含蓄。
(3)有的同学对语言很兴趣,有的同学对数学很兴趣。
(4)在法网夺冠是李娜创造的又一奇特。
(5)你这篇作文的毛病是段与段之间不贯穿。
上面例(1)中的“愿望”是名词,表示希望将来能达到某种目的的想法。句中误把名词当作动词用了,应该换成动词“希望”。例(2)中的“结束”是进行到最后阶段,不再继续的意思,动词。这句里误以为名词了,应把“结束”改为“结尾”。例(3)中的“兴趣”是名词,名词不受副词的修饰,句中误作为动词用了,应该在“兴趣”的前边加上“感”字,“感”是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就可以受程度副词“很”的修饰了。例(4)中的“奇特”是形容词,这里误作名词了,应换作名词“奇迹”。例(5)中的“贯穿”,指穿过,连通,是动词,这里误作形容词用了,应改为“连贯”。连贯,才是连接贯通的意思。
词类误用的现象,在同学们的习作中是比较常见的。要避免词类误用,就要掌握词的词类特点和独有特性,如前所述,各类词都有它不同的特点和独有特性。掌握了它们的特点,使用时多加注意,不要粗心,词类误用的现象是可以避免的。
这里,要请同学们注意的是词的兼类和词的活用现象。例如,在“我要为城市建设作出贡献”一句中,“建设”是名词;可是在“我们要把祖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这一句中,“建设”又是动词,这是词的兼类现象。又如,“朦胧”本指月色不明,是形容词,但在“月色便朦胧在水气里”(鲁迅《社戏》)一句中,带有一般谓语动词常用的地位补语“在水气里”,活用为动词,有“水气使月色朦胧”的意思,这是词的活用现象。词的兼类是客观存在,词的活用是修辞所允许的,所以,同学们不可把词的兼类和词的活用误认为是词类误用。
三误把不能单用的语素当词用
在古代汉语中,单音词很多,可是,在现代汉语中,双音词在词汇中占了绝对优势。双音化是现代汉语词汇发展中的一个明显倾向。有许多字,从前可以单独作为一个词使用,但现在不行了,必须跟其他字结合成双音词才能自由运用。如果为了省事,把已经双音化了的词,在书面语言里还是写成不能独立使用的单字,这样,别人就看不明白了。例如:
(1)从塔的最高层可以瞰全市的景色。
(2)他伫在我的面前,微笑着。
(3)你的脸不对,是身体不舒服吗?
(4)金融危机使西方国家经济普便萧。
上面例(1)中的“瞰”,是从高处往下看的意思。但是现在已不单用,应改为“鸟瞰”或“俯视”。例(2)中的“伫”是书面语,伫立的意思,现在已不单用了,应该改为“伫立”。这样,句意明确了,读起来也顺畅。例(3)中的“脸”,在句中显然是指脸色,这里写一个“脸”字,人家看了,不禁要问:脸有什么对与不对的呢?应该改为“脸色”,人家才能看得明白。例(4)中的“萧”是冷落,没有生机之意,但现在也不单用,应该为“萧条”,句意才显豁明确。
四同音词混淆
语言中读音相同而意义完全不同的一组词叫同音词。同音词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读音相同,字形也相同,但意义上没有任何联系,词性也不同。如“阳光”的“光”和“不学习,光贪玩”的“光”;另一种是读音相同,字形不同,意义也完全不同。如“难”和“南”,“攻势”和“工事”。由于读音相同,对词义理解不确切,对字形记不牢,所以,同学们经常在该用这个词的时候,却用了另一个同音异形异义的词。这样,就出现了同音词相互替代的错误,造成语病。例如:
(1)每个青年都应当有远大的报复。
(2)老师的这番话,给我不少启事。
(3)这个任务很光荣也很坚拒。
(4)这个烟斗是祖上流传下来的。
上面例(1)中的“报复”是指对批评自己或损害自己利益的人进行反击,而句中要说的是“远大的志向”,所以,“报复”应该改为“抱负”。例(2)中的“启事”是为了公开声明某件事而在报刊上或贴在墙上的文字,句中要说的是“对自己有启发,使。自己有所领悟”的意思,所以,“启事”应该改为“启示”。例(3)中的“坚拒”是坚决拒绝的意思,而句中要说的是“困难而繁重”的意思,所以“坚拒”应该改为“艰巨”。例(4)中“流传”指传下来或传播开,多与抽象事物搭配,“留传”传留下来给后代,多用于具象事物,所以“流传”应改为“留传”。
同音词的产生有多种原因:一是由于语音的限制。汉语的音节只有四百一十一个,加上四声的变化,也只有一千三百多个,但汉语的词汇非常丰富,要用有限的音节来表现众多的词,必然就会产生同音现象;二是语音的演变。有些词的语音形式(声、韵、调)在古代并不相同,如“后”和“厚”,在古代这两个字的声调不同;“青”和“清”,在古代这两个字的韵脚也不同,但现在都变成同音了;三是外来词的借用。如“一米长”的“米”,是从英语翻译过来的,是公制长度的单位,但跟我们说的“一斤米”的“米”同音,于是,也成了同音词;四是词义的演变。有的词的意义经过辗转引申,词的意义联系逐步消失,转化为同音词。如“一刻钟”的“刻”和“雕刻”的“刻”,在从前是一个词,现在却变成同音词了。
汉语中,同音词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只要我们仔细加以区别,弄清一组同音词的不同词义,并认准字形,同音词互相替代的现象也是可以避免的。
五同义词分辨不清
语言里词义相同或相近的一组词叫同义词。同义词分两种:一是词义完全相同,如“手绢——手帕”,“太阳——日头”,“爸爸——父亲”等;二是词义相近,如“坚强——顽强”,“宽大——宽敞”,“难受——难过”等。第一种情况,尽管有的同义词意思完全相同,但使用的场合不同,例如,“爸爸”和“父亲”这组同义词,用“爸爸”时带有比较亲切的感情,方式也比较随便;用“父亲”时则带有比较严肃的感情,方式也比较郑重。又如,“逝世”和“死”这组同义词,“逝世”用于比较庄重的场合,而“死”则用于一般场合。所以,使用时,要注意这种细微的差别。第二种情况,意义相近的同义词,它们“同中有异”,所以一般不能互相替换。如果使用时分辨不清,就会出现语病。错用同义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词义的褒贬不分
有的同义词,意义虽然相近,但感情色彩不同。如“果断”、“武断”、“决断”这一组同义词,“果断”指办事明快、不犹豫,表示赞许的意义,带有喜爱的感情,这叫“褒义词”;“武断”是指只凭主观判断,表示贬斥的意义,带有憎恶的感情,这叫“贬义词”;“决断”是拿主意,做决定的意思,既无褒义,也无贬义,这叫“中性词”。用词造句时,如果不把词的感情色彩分辨清楚,就会出现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的错误。例如:
(1)在一些人的鼓励下,小强一放学就去网吧玩游戏,作业也不做了。
(2)班长的优点是谨小慎微,凡事都考虑得很全面、很周到。
(3)食品添加剂的添必须尽快制定规则,如果无人监管,结果不堪设想。
上面例(1)中的“鼓励”是“激发,勉励”的意思,是个褒义词,但“一些人”唆使小强去玩无益的游戏,以致荒废学业,这是坏事,促使他人去做不好的事,不能叫“鼓励”,应改用贬义词“怂恿”或“唆使”。例(2)中的“谨小慎微”,指做事过于拘谨,放不开手脚,是个贬义词。句中的意思是赞扬班长办事细心周到,所以“谨小慎微”应该改为褒义词“谨慎周到”。例(3)中的“结果”是个中性词,句中指的是将来可能产生很坏、很严重的结果,所以,“结果”应该改为“后果”才对。
2.词义的轻重不分
有的同义词,意思相近,但轻重程度上有差别。如果用词造句时不分轻重,那么,句子的意思也就不能准确地表达出来。例如:
(1)快上课了,王林逼着我快走。
(2)张老师对我们要求很严厉。
(3)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管谁犯了法,都要受到法律的制止。
例(1)中的“逼”,含有强迫的意思,语意重了,可改为“催”。例(2)中的“严厉”是“严肃而厉害”的意思,语意也重了,可把“严厉”改为“严格”。例(3)中的“制止”,语意轻了。犯了法,就不是“制止”的问题了,而是应该受到“惩处”、“制裁”,所以,“制止”应该改为“制裁”。
3.词义的范围大小不分
有些同义词,意义相近,但是所指的范围有大小之分。如果不分词义范围的大小,就会出现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的毛病。例如:
(1)同学们争着为希望工程捐款,那局面实在感人。
(2)除夕夜,武警战士依然保卫着省委、省政府大楼。
(3)在中学时代,我们不仅学了文化知识,还学到了一些劳动技术。
上面例(1)中的“局面”,是指一个时期内事物发展变化的一定形势,着眼于全局,范围比较大,时间比较长。同学们为希望工程捐款,是一定场合下的情景,谈不上什么“局面”,应把“局面”改为“场面”。例(2))中的“保卫”,适用的对象是重大的事物,有“不惜一切,全力护卫”的意思,所指的范围大。一般指具体地守护在某处,护卫着某一物体,应该用“守卫”。例(3)中的“时代”,范围也太大。“时代”是指以历史上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状况为依据而划分的某个时期。这句里指的是具有某种特征的一段时间,所以,应该把“时代”改为“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