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854300000043

第43章 结社集会(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五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公民的上述自由,写上了当代绝大多数国家的宪法。

但在传统社会的实际生活中,尽管没有这样的概念,却有这样的事实存在。老百姓常说的“庄稼地里骂朝廷”,讲得文雅一点就是庶民议政,言论自由。文人雅士结成诗社文会,吟诗作对,乃至将诗文刊刻出版,历来多有。《红楼梦》里贾宝玉混在女儿堆里,大家结成“海棠社”,吟风弄月,也没有什么衙役捕快来干涉。似乎曹雪芹在粉饰太平,掩盖文字狱的严酷存在。

历代王朝委派官吏,到县一级为止。至于广大乡野,有点放任自流让乡民自治的意思。那好像就成了“小政府、大社会”的历史标本。乡民自治的社会,果然成了“社会”:既能结“社”,又可集“会”。

礼失求诸野,我们宜于好生打捞捡拾一回乡间曾相当普及的结社集会的存在状况,以呼应宪法,以整合我们或有的宪政资源。

文武之道,未坠于地

张:无论关于“大政府小社会”的现状表述,还是“小政府大社会”的愿景呼吁,近年来颇显几分热闹。大和小,可以是政府与社会之间对应比照的概念,也可以是政府与社会各自纵向比照的概念。希望大政府小一点,小到什么程度是适恰的?恐怕这绝不仅仅是个理论上给出量化标准的问题,倒是一个须由实践检验的问题。

我们两个这一回对谈的话题是“结社集会”,定下这个话题,我多少有点疑虑。不像我们前面谈过的题目,那些古礼、传统习俗,虽然饱受摧折,在乡野的实际生活中往往还多有遗存。结社集会,这几十年来却差不多成了一个空壳话语。这方面我可能稍好一点,脑海里还存有不少1955年合作化之前的记忆。至少还有的说。

鲁:咱们初议这个题目,不瞒张老师你说,我是真的有点惶惑。这已经远远超出了我的生活经验,或者说,在我的生活经验里有过关于乡村结社集会的记忆吗?或者说,乡村结社集会这种事情可能吗?我得仔细想想。

细想一回,还好。

先说一件事情。你应该记得河曲县七月十五放河灯的事情,在1988年之前我根本不知道河边还有这样一个风俗。1988年七月十五那天,突然看见苍茫茫的河面上渐次漂起闪亮的灯盏,很是诡异,后来才知道那就是放河灯。

前去打探,原来是老城水西门口早年有七月十五漂河灯的习俗,用以祀祭亡灵。这个风俗的来由搞不清楚,至少在形式上、祭祀月日的确定上,有佛教盂兰盆会的影子。1938年,日本人轰炸河曲,水西门口商户船家纷纷逃散,这个风俗便戛然而止。1988年,水西门口几户老邻居商议,想把这个风俗恢复起来。几户老邻居,或是老船工,或是老艺人,或者就是过去的老船家,根据灯盏制作成本核算,每户集资二三十块钱,村里承包渡口的船工则免费提供船只使用,不收取摊派。然后粘纸灯,置香烛,在七月十五那一天,大家撑船到河中央上流头去放那纸灯,一放三百六十五盏。自此之后,每年如此,年年不断。

到1992年,这个事情引起了县里的注意。钱财靡费由县里承担,但还由几个老住户主持其事,这项活动竟越办越大。这个风俗当然沉淀了老码头上几户老住户的人生记忆,这是另外一回事。但就组织这个事情而言,算不算结社集会?几户人家动议,共同出资筹办放河灯事宜,是为社,七月十五那一天聚齐放灯,是为会。虽无正式名目,实际上已经是结社集会行为。

张:顺民,你这动脑筋一想,想得好。“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礼失求诸野,其中有个“求”字。遍地都是,满眼都在,倒用不着咱两个来磨牙费嘴了。对于我们,对于这方面的有心人,对于专门的研究家和学者,对于有关制度的设计者,这首先还是一个正心诚意的问题。端正了态度,肯于用心去捡拾,去寻求,乃至花大力气去挖掘,我们就会有所发现。

这个话题,我先说一点父辈叙说过的经历。

我父亲十七岁到太原来打工闯江湖,入的是脚行。第二年,他才十八岁就当上了大工头。脚行,就是一个广义的帮会、行会。脚行是干什么的?码头城镇,五行八作齐全。打工卖力气,干什么的都有。扛麻袋干搬运的这一行,最是考较人的筋骨力气,传统的说法称为脚行。脚行的工头,不是谁来指派的,是苦力们公推民选的。大家信任,你就代表工方和资方打交道,上去谈判、回来派工。失去多数人信任,你便下台走人。几百号苦力,流动性又极大,居住伙食管理等等,皆是脚行自主。共产党就是看中了行会的这种松散自主,把我父亲发展成了地工人员。根据地来人,安插个把账房先生,先头的日本人不管,后来的国民政府也不管。

我妈被组织上从老家送上来,和我爹在城里租房成家,家里又成了交通站。为了掩护工作,我爹出任东家,还办起一个杂货铺“贤德盛”。贤德盛到商会注册,那商会也是民间组织,代表商家利益和政府打交道而不受什么行政干预。我爹曾经被捕受刑,近边的商家和商会都曾出面具保、呈递保状。他是不是共产党,商会不管;我们认为他是好人,是注册在案的合法商家,我们就要作保营救。

——或者,正是看到了类似帮会在民间的凝聚力以及对于政权的游离性,后来才“取消”各种民间组织的吧。结社集会的自由,因而从此不再是我们的生活经验。

当然,拜改革开放所赐,我们能看到这方面的稍许松动。在地理上最偏远的地方,在治理结构最松散的部位,结社集会在慢慢复苏。这种自由,实在不是理论上的争究与证明,它实在是生活本身的强烈诉求。

——顺民你接着再想再说。

社首、团头与纠首

鲁:1996年,护城楼上的主持提出要修葺“文革”时被红卫兵拆毁的玉皇阁大殿。大殿柱础尚在,东侧偏殿完好,复原不是大问题。因为和尚一个人难以承担此事,就求到村里。我父亲他们几个老成些的人物,主动承担起这个事情来。当然,庙宇布施收入是大头,余下的由村里各户筹集,有钱出钱,有物出物,庙宇所用椽檩均由各家捐出。不足一年工夫,消失三十年的玉皇阁复又出现在明代的堞楼之上。庙成之日,延请戏班前来唱戏,主持其事的负责人将捐钱捐物诸般事项张榜公布,知晓全村。这算不算是一个结社集会?较之放河灯,修庙唱戏已经是很隆重的事情,领头人选需大家公推,财务账目需要公布公开,已经具备了乡村结社集会的特点。

可见,在今天政府科层设置已经进入日常生活每一个角落的乡村社会,结社集会实际上还是存在的,哪怕它相当临时而欠正规。只不过跟昔日的乡村社会相比,在形式上不那么固定,轮廓不那么清晰罢了。但是,正是这种并不刻意的偶然,恰恰说明在乡村社会里面,结社集会这种民间组织形式,还是有着科层管理所无法达到的功效。若是政府突然要办河灯会,突然想起恢复玉皇阁,如果没有堂而皇之的口号,比如开发旅游产品,保护文物古迹等等,怎么都显得不太搭调。而恰恰是民间自发的这种结社集会形式,才具有实实在在的号召能力。所以,尽管民间结社集会这种形式不是那么明确,我觉得政府还是能不管就不管,听之任之反倒最好。

张:我们老家苌池镇由东西南三个自然村落构成。东村的北端,过去有一座东岳庙。据说大殿里塑有阎王判官地狱鬼怪什么的,进殿的过门脚踏石板下,还连接着机关,老百姓称作“条件”,踩到石板、牵动条件,阎王判官眼睛乱闪、牛头马面手脚舞动,场景煞是可怖。“土改”时贫农团砸烂塑像泥胎,说是塑像的胸腹里面安着金心银肝。建国后,整座庙宇做了国家的粮库。即便做了粮库,我小时去姥爷家路经那儿,始终很害怕,一直没敢到跟前看一看。

东岳庙倒塌破败了几十年之后,前些年苌池东村的老百姓鼓噪起来要重修再建。主持其事的,是一位张姓企业家。而镇上的张姓是从我们沟里搬迁出去的,说来就是一族一家。一个电话打上来,希望我出于本家的情谊能支持一些木料。提出的具体要求是檩条一百根。一根檩条几十块,那也是大几千。我这儿放话,让他们到我家树地里挑拣最粗的砍伐。自家人嘛,下手放到一百二十棵大树,最终能截成二百多根檩条、二百多根椽子。

修成庙宇,佛像开光、立碑唱戏,组织者自然也有账目公布等等惯常程序交代村民。我有时间去听他们的账目吗?我需要去审核审计他们吗?对于民间组织,我们会产生一种天然的信任。民间临时社团,那是真正代表民意者才能成为主持人。老百姓不信任,那就不是后来审计的问题,一开初它就缺乏号召力。

——比方说,苌池东村的村委会向我提出要求,我决不会答应得这么爽快。你是谁?我是谁?咱们根本就不搭界。而假如是我们红崖底的村委会提出什么要求,我还真的考虑考虑。这中间有村情,还有家族血缘等等勾连。公家的事,也就暗暗转换成民间的事儿了。

鲁:事实上,今天的乡村社会里,无论是村委还是党支部,一旦被用选举或者被任命确定下来,他就具有了两种身份。大到公共的修桥补路、整渠打井,小到个体户家的婚丧大事,他在这个时候就不再单纯是一个行政意义上的领导者,而同时变成了结社集会的纠首或者社首。

我们护城楼是一个大村下面的一个小组,过去叫生产队,实际上等同于一个自然村,现在村里的小组长是我一位叔叔辈的,平常好打抱不平,说话做事也公道。村里面谁家有婚丧大事,分派帮厨、挨家借桌椅这些杂事都需要他来协调。如果是丧事,怎么打发,村民各家出多少礼数,他都得操心。这个时候,他的身份显而易见是一个社首式人物。

张:咱两个对谈了有十回了,回头去看,我们都是从各自最熟悉的故乡村庄入手说起。这在方法上,属于解剖一只麻雀,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从我们谈出来的内容衡量,并不那么典型的小村山庄,果然有那么多的古礼遗存,这着实鼓舞人的信心。

盂县苌池镇,古来属于县境内四大镇之一。从清初到民国年间,镇上有镇公所,镇子下属村庄有村公所。但镇公所村公所只是那么个名堂,并不属于政府一级机构,负责人更不是进入什么序列的干部。我们红崖底所处的一道山沟里,有三个自然村落,当年统称一个行政村;山沟叫做柏泉沟,村名便叫柏泉村。村子下边,是闾里设置。一村五闾,红崖底有两个闾。闾长不是上面指定,是由村民推举的。凡当闾长的,家道相对殷实,为人急公好义,无私心而勇担当,应酬上头、安抚下头,还得有性格优势能力优长。闾长,主要任务是什么?每年的国家税务,你得负责按期完成;出了人命大案,你得及时上报;县衙派差、国家征兵,你得负责完成任务。不挣一分钱,出力挨骂不讨好,谁都不愿意当;被大家公推出来,你还推辞不了,结果你就得接受群众监督,成了一个真正的人民公仆。

来回跑腿,上传下达,一个人太耽搁工夫,大家体谅认可,闾长之下允许雇佣一个“小甲”。无地农民,失了怙恃的半大后生,扛不了长工的闲汉,品格也还靠得住,听话腿快的,负责筛锣捣钟,等于村人出钱把他养起来。

闾长带领这么个小甲,完成国家大事之余,有时也参与到村中的其他公益事业中来。但这要看老百姓是否需要,谁都不会揽权多事,况且你想揽权也办不到。

比如集资修庙,这个要靠自愿募捐,不能搞摊派,闾长小甲你就先靠边。谁来负责集资并主持整个工程?村人热心其事者,就推选一名纠首出来。纠首者,有临时负责纠集的意思。重修庙宇再塑金身之后,往往要立碑铭记,谁谁捐银几钱几分,包括某某女性捐献头发几两,都会刻上石碑。当然,那个操心最多费力最大的纠首某某,姓名要当先刻上碑铭。

比如大正月里扮红火、社火摊子八音会、高跷铁棍旱船队,人家原本就有团队会社,团有团头、社有社首。这是相对固定的民间团体,有相对固定的首领。扮出红火来,要老百姓叫好,出村表演要争一个什么名堂,这是热心人、操办人和爱好者的一份荣耀。老百姓满足了,觉得给自家村子争光了,便也乐得自愿捐助一点钱物,让会啦社的添置一点服装道具。

鲁:从唐代敦煌出土的文件来看,乡村结社最基本的结社集会形式就是婚丧互助的团体,这个在汉代的一些典籍里也有记载,可见其古老。乡村结社在这里体现出其基本特点,在以宗族为号召的乡村社会,靠亲缘族缘可以维持一定的社会秩序,但是人毕竟要跟社会打交道,毕竟亲族内部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亲缘、族缘之外,好多问题还要靠地缘来解决。结社集会就应运而生,这个是挡不住的,也不是什么力量可以代替的。

以村下丧事为例。我们村是杂姓村,谁家里有丧事,家家都要来祭奠,上一份礼之外,还要供香烛纸火和敬献祭菜若干。这些财物集起来,数目虽然不能说可观,至少可以缓解事主一时之难,这是物质上的互助。

临到办事,各种差事,每家至少得出一名劳力前来帮忙,帮厨的帮厨,打墓的打墓,上坟收拾坟场的收拾坟场,还有人数众多的扛幡执花圈的,这是人力上的互助。

送丧出门,邻家妇女还要帮忙搀扶孝子孝女,两男搀一男,两妇扶一女,陪泪叹息。或者,还有跟到坟地哭得呼天抢地的,这不能不说是精神上的抚慰,可视作精神上的互助。

同类推荐
  • 爱无助

    爱无助

    是—本从男人的视角来透视生活中女性的书,故而所写的人物皆为“男人的另一半”!
  • 赵瑜散文

    赵瑜散文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赵瑜散文的首次集结。赵瑜向以纪实文学力作震荡文坛。其实,他的散文同样深厚、独特而有趣。面对时下散文的疲软与苍白,赵瑜的叙述有现代气象,有北国古风,因事而作,有感而发,是将泥土夯实之后烧制而成的一块块沉砖。我们能体味到作家心灵的率性和真诚。
  • 我们这一代读书人

    我们这一代读书人

    书中集中收录季羡林对陈寅恪、郑振铎、胡适、冯友兰等师友的回忆文章,勾绘出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群像,揭示他们各自或张扬或内敛、或率性或周正、或持正坚守或隐忍委曲……的人生性格及因此遭际的不同命运。每一个学者身影的背后便是一段20世纪中国文化变迁的历史。这些百年中国栋梁之才,与季老一道构成了20世纪中国学术和文化的风景线。那一篇篇温馨感人的文字向我们揭示了季老的识人之术与交友之道,并为我们认识和理解中国老一代读书人的家国情怀和兼济理想提供了一份最真实的知识分子心路档案。
  • 大罗山纪事

    大罗山纪事

    《大罗山纪事》以崭新的视角和真实的情感展示了基层派出所民警丰富的内心世界,评论界人士指出,主人公是老百姓期望的有真性情的警察化身,拉近了与人民的距离。作者用率直的情感、崭新的视角、带领读者走进绮丽优美的山区田园风光,原汁原味的乡村警察的真实生活。《大罗山纪事》的整体行文风格是随笔和散文式的,几乎每一个章节都可以抽出来成为一篇独立的随笔或者散文。本书的成功首先是敢于讲真话,这是一本警察题材的文学作品,每一个故事都非常的精彩,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多情的文笔,不仅给读者展示出了大罗山下绮丽的田园风光,而且也展示出了一个普普通通的乡下派出所民警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
  • 空灵之约

    空灵之约

    《空灵之约》汇集的十七篇文稿,是何为近几年关于古今中外名家名著的札记。
热门推荐
  • 美好的时光遇见了你

    美好的时光遇见了你

    一个外表霸气而内心柔软的少女,在她一生当中最美好的初中时光里遇见了一位特有个性的少男,他们两个之间的矛盾、恩怨、关系令人难以捉摸,他们两个之间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和好还是决裂?一路平坦还是曲折?拭目以待……
  • 印度高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印度高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印度高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是南亚前沿问题研究丛书之一,共分五部分十五章,内容包括:印度高科技发展战略形成的背景,印度高科技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印度高科技发展战略的实施,印度高科技发展战略的成效,印度发展高科技的经验、教训和启示。
  • 宜室宜家的女子

    宜室宜家的女子

    十二年过去,孙宜萧不改当初清澈无比的眼眸。她坐在典雅的欧式沙发上,一身华贵繁复的装扮,映衬出她紫罗兰般神秘优雅的气质。一张温润洁净的小脸委婉浅淡的笑容不染俗世尘埃。展信濛在侧,他的人生曾经风起云涌。如今也都安静闲适了。他的眼神不离她身,将她小心安放,免她一世烦忧。既然他们已经渡过缘法,那么在另一个他温柔痛苦的眼眸中。一切应该化为灰烬.................
  • 妃倾城:逆天大小姐

    妃倾城:逆天大小姐

    哼,最珍贵的九星玄天兽是吧?不好意思,我一手几百只!传说中的幻神诀是吧?哎呀,我背会了~白泽神兽对吧?对不起啊~他是我的契约兽!你又要闹哪样?小心我分分钟秒杀你!
  • 最初的情深

    最初的情深

    我曾经爱过很多人,但是我现在只想学着去爱一个人。
  • 征服太空之路丛书:中国人的骄傲-神舟家族

    征服太空之路丛书:中国人的骄傲-神舟家族

    刘芳主编的《中国人的骄傲——神舟家族》是“征服太空之路丛书”之一。《中国人的骄傲——神舟家族》内容涉及神舟家族的各个侧面,文字浅显易懂,生动活泼。
  • 妖兽时代

    妖兽时代

    妖兽时代,弱小的死灵妖兽,无人看好,一个5岁少年在意外进入一个遗迹时,拥有了一只最低等级的妖兽,而他的命运也随之改变!!
  • 神君

    神君

    神医白帝的爱徒,偷偷修炼神荒第一奇功,他靠着出色的炼丹术和阴险的赤火神兵,平定天下,拍人板砖,在中土活的是风生水起,最终成就大道。
  • 未有归期

    未有归期

    一个普通的小混混,却有着不为人知的身世,一次相遇,他们搭上了一生。过虫海,渡弱水,行大漠,攀泰山……一路走来,是刀光血影,还是暗潮汹涌?是鬼神拦路,还是人心叵测?不过一介说书人,说不清的是他人事,道不明的是自己心。世间路有千万条,你却选了这一条,那就请各位听书人走下去吧!这从来就不是谜团,只是我习惯了逃避。如果可以,我愿意扛下一切,换一个归期!
  • 王之世界

    王之世界

    王者必须腰杆要挺,胃口要大,心胸要广,手段要硬,最重要的是要博爱!但对于一个在死亡绝地吞了一窝蛋而引起一连串离奇故事的复杂家伙来说,这还远远不够…于是有关他的王者语录一条接着一条:他简直就是一个恶魔,做事总是我行我素!他简直太冷漠太无情了,难道不知道怜香惜玉?他简直就是一个深不可测的漩涡,他一身是迷,总能创造奇迹!他很怪,怪得总有一些不可思议的家伙出现在他身边。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家伙?而我要说他就是一个世界。这是一个有关于他的世界的故事,他姓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