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854300000016

第16章 买房置地(1)

农耕文明作为上层建筑,与其相对应的经济基础是土地私有制,是耕者有其田。领受田土获得土地所有权的自耕农作为国家公民,当然要缴纳赋税,儒家主张“取民有制”。纵观一部中国文明史,土地制度、田税制度始终是任何王朝立国的根本,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也是上升到制度设计层面的古礼。

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是个性尊严的物质基础。如果每个国人的脚下都没有属于自己的立锥之地,个人的任何权利与尊严都谈不到;推而及之,农耕文明也就成了无源之水与无根之木。

耕者有其田

张:我1954年正式读小学,1955年全国开始实行土地集体化,强迫农民加入农业社。那是一场运动,既是运动,民兵枪杆子逼上地主富农游街、村公所里吊起落后分子什么的,一派恐怖气氛。绝大多数农民都不乐意入社,但国家政权强力推行的运动谁也不敢抵抗,抗也抗不住。伯叔们照例晚间来向奶奶问安,奶奶叹气,屋子里六七杆烟锅子明灭,关起门来诅咒臭骂,所谓庄稼地里骂朝廷罢了。

我的童年时代所有美好的乡间生活记忆,想来都是农民拥有自己的土地亦即耕者有其田时代的记忆。

爷爷手里的老院,上房是几孔窑洞。靠西头一孔窑,做了牛圈,喂着牛驴。我们玩儿捉迷藏,会躲进牛圈,藏在老牛肚子底下,老牛吃草倒嚼(反刍),根本不会伤及孩子。牛驴下地耕作回来,和人一样喝的是绿豆稀饭,老牛一大桶毛驴一小桶。傍晚,几个大伯在牛圈跟前切谷草,宝山靠山负责筛草,院子里腾起谷草干干的香味。大娘在灶头煮饲料,饲料是专门种植的小黑豆,牛驴吃上最是生力气。闲下来的日子,我们到野外去放牧牛驴,捎着割青草、挖野菜。自己带着的干粮,会掰下一小块喂给老牛,老牛的舌头舔过手掌心,是那样湿湿的麻麻的感觉。山野里走动,无论是山沟的梯田、河槽两岸的滩地,我们都知道得非常清楚:哪块地是我们家的。谁家孩子砍柴割草,为抄近道偶或斜着穿越我家的地,一定会遭到我们的喝止。当然,我们也严守村里不成文的规矩,决不会上别家地里去糟害。

至于谁家分了地主富农的田地房产,老百姓断不了念叨:谁谁种的那疙瘩好地,那是人家锁爷家的!谁谁住的那三间客位,那是人家海泉老汉的。

我家早年地亩短缺,父亲弟兄七人几十年苦受积攒,到土改前夕拢共置下70亩地,均摊到七家,一家10亩地,在我们村列于下中农成分。我们家没有参与瓜分别家的土地房产,奶奶为首全家都觉得是一件格外自豪的事儿。勤俭持家,靠汗水苦水过光景,不怨天不尤人,穷富靠的是个人。我后来总结归纳,叫做“凭劳动吃饭,秉天理为人”,这成了我们张家的家训。

鲁:耕者有其田,各家种的是各家的地,而且那土地永远属于自家、可以传于后代,其间的那种感触我哪里会有?我出生在“文革”前,记忆是运动连着运动,土地是公家的、集体的,农民整年不得清闲,挣的是工分、吃的是固定的一天不足一斤口粮,脑子里有这样一个既成的概念。

后来农村实行了责任制,各家有了一点责任田。我们村紧靠城边,地亩紧缺,一人几分责任田,知道那土地归我家种,但所有权不是自己的。地亩不多,好好种也没多大出产,不种?谁替你种去?把人拴在那点土地上,收成勉强够个口粮吃喝罢了。

村里各家的老宅院,据说所占的地基也是集体的了,但在大家的心理上和说法上,都觉得那才是属于个人的一块立脚之地。三十年是一代人,爷爷手里留下的房屋,十年要小修、二十年得大修,到三十年就该重新翻盖了。我们弟兄三个,怎么能给我们几个都把成家立业的房子盖起来,成了我老爹老妈一辈子追求的人生目标和命定的责任。

一个农民,终其一生,好像就那么几件大事。养亲奉老,把老人好生打发送终了;儿娶女嫁,把闺女嫁出去,给儿子盖房起屋,娶回媳妇来。不知不觉,自己就老了,到了儿子该养亲奉老的时候了。

这些,仿佛是依循了乡村社会生物学意义上的顺序安排,说来就是生生不已吧。其中,起房盖屋是农家最为苦瘁的一项。

老契老屋

张:现在农民进城打工叫农民工,其实农民进城打工、学徒,除了谋生,赚钱之后回老家买房置地,扩大家族的私有财产份额,这种情形古来就有,只是没人贬低他们是什么农民工而已。

我爹十七岁到太原打工,干的是脚行,扛麻袋、拉大车,干了几十年。当年在村里扛长工,每月工钱两块大洋,进城吃脚行,一天能挣一块。当然,没有一身钢筋铁骨头,挣不了那份钱。领工班长,工钱一块五;我爹的副手两名,包括账房先生,工钱两块;老爷子十八岁当上脚行大工头,每天挣三块大洋。他一辈子挣的钱,差不多都源源不断输送回老家红崖底,我给老爹总结,他是流了几十年血汗,扶了一辈子贫。

爷爷掌家的年月,我爹捎回家族的银钱大都买了田地。光景见了起色,几位伯叔先后娶妻成家,奶奶名下老张家有了几十口人,老院就住不开了。1952年我爹回老家购置地基盖房,一家伙盖了二十间簇崭新的瓦房。

在合作化之前,土地还允许买卖。地基,买的是村里本家八生老太的旧院。八生老汉下世早,没有儿子只有一个闺女,老太太晚年去闺女家生活,老院破塔坏寺的了。经人说合,就把老院出手了。一套四合院的地基多少钱?我没有记忆。后来询问父亲,说花了二百元人民币。当时的币值,四十颗鸡蛋一块钱,一斤老玉米六分钱。我倒是朦胧记得“铺纸”的仪式。

买房置地,产权转移,要签立契约,所谓说在纸上说不在纸下,村人称作铺纸。讲妥价格,买卖双方确认,八生老太有代理人,两造之间还得有做见证的“中人”。请来负责书写契约的人,也要郑重署名。契约一式两份,在同一张大麻纸上写好,中缝上要汉字大写年月日,然后不用剪刀,专门毛毛茬茬地撕开,假若日后有所争执要拿出原件对上茬口以确证无误。

那契约上,要写明房屋的“四至”。内地盖房,除了窑洞多是瓦房,瓦房是前后两披瓦出水,比方东至要写:东至东房后檐滴水。这儿所说的后檐,有房屋营造尺寸,二尺二的出檐你不能多出一寸去,不然就和邻家起了地界纷争。

四至之外,特别还要写明“出路”。春种送粪,秋收打粮,车马人口进出,都有固定出路。再威风八面的老财,你盖房不能遮挡了别家的出路。属于乡规民约,是极好的传统。而但凡殷实富户,尤为严格遵从,因为这会牵扯到家声名望:你是富而有德,还是为富不仁?所以山西乃至全国,都流传一个古来的美谈:有人居官在京,家族里因为屋后三尺宽的地基问题与邻家起了纷争,想借助官员势力打赢官司。这官员好生明智仁德,给家族里回信说:千里捎书为堵墙,让人三尺又何妨?结果,这家让出三尺地基来,对方也要做人,也让出三尺,于是,两家的宅院后房之间就出现了一条六尺宽的巷子。俗称六尺巷,大号仁义巷。

鲁:上世纪80年代初,农村联产承包,合作化公社化终于走到尽头。农民重获了一点有限的自由,即刻就吃饱了肚皮。村里人欢马叫的,歌子里唱的是《在希望的田野上》。家家户户老百姓想到的第一件事是什么?盖房。几十年穷苦日子过下来,住房早已破败,况且儿成女大的,住处显得格外窄憋。

要盖新房,扩大居住面积,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地基问题。土地是集体的,不兴买卖,你就是再有钱哪里买一块地基去?于是村里就专门有了宅基地这样一个名堂。想盖房,得请村干部吃饭,包括送礼,想办法批下一块相对宽绰的地基来。

一来二去的,农民们是他有几个儿子就要盖几幢院。村子左近的大片良田就全部盖了房。

张:求神拜佛批下宅基地,上头盖起院落,那土地所有权也不是农户自己的。老百姓说,看着一幢四合院,青堂瓦舍的,其实咱只有一个上盖。这会儿说是自家的,谁知道日后算谁家的?即便如此,农民心理也是能够先占住就尽量多多占住。这实在是老农民对于现行土地制度的一种变相的不满。

由于买地基要铺纸,奶奶打开竖柜,翻出我们老张家的房契和地契来,奶奶特别锁在一只小木匣子里,平整如新。父亲一张一张翻看认读,原来这是我们张家这一支传了十几辈的东西。最老的,有康熙年间的买地契约,到如今是将近400年了。而凡是地亩,都是四至明确。特别是山沟洼地,每块梯田除了写明地亩几分几厘,与地块相连的山坡,所有权也归属这块地亩。坡面大小则是与地块宽窄相当,一直向上延伸到分水山梁那里。

话说是四海无闲田,一点不假。话说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土地分给了万姓万民,每一寸土地都有着具体的主人。

父亲后来给我念叨,那些地契里,竟然还有一张落款是“洪宪元年”字样的。洪宪,是袁世凯称帝定的年号,看来已经行文天下改了正朔,老百姓遵令奉行开了。我想,以当时的交通信息速度,太行山里的小山村红崖底买地铺纸书写洪宪年号的时节,洪宪皇帝袁世凯已然驾崩,短命的帝制闹剧已然谢幕了吧。

房子是种出来的

鲁:辛亥革命到今年是一百多年,这是大历史。对于老百姓,或许就是几代人,对于植物,大概是一棵老树的年龄。

我们家乡一带,一家人谋划盖房,那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首先要种树。不然,盖房的木料哪里来?孩子七八岁,家长便带孩子收集各类种树。槐树在秋天结荚,榆树则在仲夏落籽,杨柳诸木插枝可活,木材树之外,桃、杏、枣这些果木是点种培植长成。识别树种,跟分别禾苗种类一样,是农村孩子在七八岁时已经完成的必修课。树栽在各家房前屋后,地边路旁。十年树木,十来年工夫,树木有了足够的高度与径宽,差不多成材可用。

栽树的同时,要逐步积攒足够的建材。今年准备扎根基的石料,明年买砌墙的砖头,还有苫盖房顶的栈板。我村挨着黄河,河里满是能烧制石灰的青石,田里劳作一天,收工时顺手将一块大石头搬扛回来,日积月累就堆起一大堆,准备烧制石灰用。到临近盖房子的那几年,家里还必须准备充足的余粮,好做将来招待工匠之用。

这个漫长的过程,像一场旷日持久的梦。它随着树木的年轮在一圈一圈扩大,十多年之后,这个梦终于轮廓初现。乡村的民居,不是盖起来的,而像是一点一点种起来的。就在这个过程中,我母亲的鬓角有了白发,父亲一天天谢顶,那时候,他们才四十岁出头一点。

张:我爷爷1946年下世,1947年我出生,那年红崖底搞土改。家族里老掌柜的不在了,弟兄七人按乡俗分了家。说是分家,只是分开了地亩,老宅的房产没有分,大家就那么住着。到1952年我父亲回老家主持盖房,说来就是他出钱、弟兄们出力的一件事儿。盖了二十间房,到1964年奶奶去世,方才正式分开了房产。结果,我父亲名下没有要半间房子。奶奶辞世之前,还和我说起:你爹给家族里出了多少力,自己连一个猪窝都没有。让老弟兄们居者有其屋,事实上也等于变成了我爹的一个梦。

他看似随口言说,却是给我解释道理:“好儿不住爷房。我从来不指望你爷爷的房产,我看你也不是个指靠爹妈的把式。起小家贫,你四大爷、五大爷和我三个秃小子,冬天挤在憋屈的小西房一盘土炕上,铺的是破席子,三个人和盖一张薄被。白天劳累,夜饭喝上一肚子清汤,三人比赛似的尿炕,一张薄被没有巴掌大的地方是干的。我但有一分奈何,总要让弟兄们住上宽绰些的房子,睡觉铺上个褥子。”

1952年动工盖房,我就记事了。有了地基,盖房的木料哪里来?我们县南面有个路家村,说起财主李家那叫名头响亮。慈禧西逃路经山西,李家贡献的银子比榆次常家、祁县乔家不少。著名的隰县寺庙小西天的对联,是知事李亭龄所拟,这李亭龄便是盂县李家子弟。土改了,李家的楼院分给贫农团,这些人好吃懒做、踢腾破败,不几年穷得开不了锅,起意要拆卖楼院,我爹就一举将那楼院买了下来。当初出动了七八辆大车,大梁立柱、门窗隔扇,拉回来小山似的一垛。

大伯们有的在河槽里搬青石烧石灰,有的到窑上拉运砖瓦,石匠瓦匠画线起地基,院里大小木匠五六个动工割门窗、下口料。宝山靠山们十来岁,跑腿当小工;几个大娘分了工,有的专门上碾磨、有的专门蒸干粮、有的专门负责全家连带工匠几十口人的一日三餐。奶奶是掌家几十年的老太太,指派女人们有条有理;我爹当过大工头的,组织领导整个工程井然有序。半上午、半后晌,按规矩给匠人们都要有歇工干粮,不是油糕便是包豆窝窝。正餐开饭,有解渴的豆汤、下火的凉粉,凉菜一大缸、烩菜一大锅,这边压河捞、那边煮米饭,初一十五自不待言,但逢三六九还有烧酒上桌。

新房看着往起长,我爹着人采买布匹褥单被面,给哥嫂们人人缝制了一床里表三新的铺盖。记得四大爷平生头一回躺在绵绵的褥子上,笑得合不拢嘴:活了四十岁,咱也总算知道褥子是绵软的了!

在我的记忆里,我们整个家族和谐美满,那样的喜庆气氛、天天过节似的日子,持续了有大半年。

同类推荐
  • 欧洲的传说

    欧洲的传说

    本书收录了《神鹰苏尔》、《阿拉斯卡王国的黑皇后》、《好运与厄运》、《花儿骑士》、《聪明的皇后》、《小王子穆尔加》、《小兄弟比特》等十五个罗马尼亚的童话。
  • 第三只眼睛

    第三只眼睛

    《第三只眼睛》为中国文联下属的大众文艺出版社“2012年作家自选集”丛书之湖北作家熊尉东的评论随笔集,收录熊尉东近年来在报刊、网络上发表过的时评、随笔近50篇。作者以独特的眼光和深层次思考,客观理性地剖析了近几年来的一些社会热点事件,倡导以一己之力,努力做生活的“在场者”和社会的“建设者”,而少一些盲目的抱怨、回避或跟风。该书的另外一部分随笔小品,写出了作者对人生和生活的一些体验、感悟。
  • 亲亲我的宝贝

    亲亲我的宝贝

    该书稿是一部育儿类的日记体作品。全书由200个小故事构成,描述了一名叫“贝贝”的小女孩从呱呱坠地到上幼儿园这段时期的点滴趣事和成长轨迹,并记录了贝贝所在的家庭成员伴其成长过程中的育儿感悟与经验分享。
  • 中国古典散文集Ⅰ

    中国古典散文集Ⅰ

    读散文要用心来读,用心来体会。当你的心和作者的心达到真正相接的那一刻,你才算是真正地透过散文那五彩缤纷的“形”,体会到它那凝而不散的“神”。此时你所体会到的就是散文灵魂的真善美,那就是作者通过散文表达出的内心深处的宁静与思索;那就是能带你通向更远的有着万千风景的世界的道路;那就是可以让你的心灵进入片刻小憩的乐园。
  • 毛泽东与戏曲文化

    毛泽东与戏曲文化

    中国戏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创造,也是代代人沉积的一份文化遗产。它是构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毛泽东很爱好、也很熟悉戏曲。他在倥偬之馀,和人民大众一同欣赏各种戏曲,聆听各家曲调,凡是民众所喜爱的,他也喜爱,如京剧、晋剧、豫剧、秦腔、越剧和昆曲。别人看戏听曲看热闹,评雅俗,而他却还常能从戏里找出富有哲理的学问,古为今用,并在现实生活,寻得有关政治斗争、策略战略、领导艺术、工作方法等方方面面的借鉴,作出与众不同角度的、颇见独特的点评……
热门推荐
  • 笨笨恶魔:人间恋爱实习

    笨笨恶魔:人间恋爱实习

    天地之间大略被分为神,人,鬼三界,这是一般人较为清楚的分类,但是同存在这个世界上仍有其他的界地,如精灵一族,异次元空间等等,各界互不干涉,任何一方自成一个局面,各得其所,各司其职。直到有一天,这种安详稳定的局面被人间界的一位强大的魔法师——狄也娜给施了一种奇特的魔法。狄也娜是一位充满神秘色彩且灵力极其强大的高级魔法师,可以自由来回神,人,鬼等各界,随心所欲的穿梭时空,预知未来。这次她对浩瀚宇宙中的十二星座施了魔法,导致各界流传着各种流言蜚语。封印一到施展的时刻,天下必将大乱,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解除封印。
  • 童话般的你

    童话般的你

    女主安馨儿是21世纪的新型宅女,每天除了上学就是呆在家里,她最爱的人走了,踏入高中,遇见了冷淡霸道校草韩冰,他们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猜一猜他们会走到底吗。。。
  • 异魂劫

    异魂劫

    那一刻,她的体温融入了自己的身体。随后。御姐,萝莉,冰山,校花,一个又一个神秘少女接连走进他的生活。父亲的离奇死亡,残乱之夜,自己的身世之谜…这是一个牵动着整个人类存亡的谜团。来自不同世界的两个人,真的能在一起吗?——你的梦便是我,你也是我的梦。【本书正式更名为《碧都魂皇》】
  • 山沟大军阀

    山沟大军阀

    秦奋来到天国办了一所学校,广收后生,并与冯云山结义,后来洪秀全将其逮捕,被逼金田起义,永安封王。先知秦奋,会怎样影响全世界?
  • 最使中学生感恩的故事(青少年阅读故事书系)

    最使中学生感恩的故事(青少年阅读故事书系)

    生活中有许多爱像藏于大海中的珍珠。虽小却珍贵无比。父母点点滴滴的爱,我们当时不能发现,却在若干年后回想起来,瞬间温暖全身。有的爱得含蓄,爱得深沉,不能轻易被我们所感知,让我们拥有一双发现爱的眼,去发现那些被我们忽视的小小的爱,发现它们,你会因此得到温暖。也让我们学会用这些小小的爱,给别人带去一缕春风,一丝温暖,一份亲情。
  • 帝陵

    帝陵

    风水世家一场惊天大秘密隐姓埋名,爷孙三代皆是命运多舛。其孙辈化名杨砚卿,手执罗盘阴阳牌行走江湖,军阀也好,洪门青帮也罢,一切皆因帝陵而起!昔时慈爱父亲,再与杨砚卿重逢竟正邪莫辨!命批之人接二连三出现,命中注定亦是孽缘再续,惊天改命,势在必行!
  • 如烟迷梦

    如烟迷梦

    兰花一诀梨花落,蝶剑一挥离愁多,前世梨花今生迷梦。万里梨花,满眼浮华,青城巅峰,如烟迷梦。梦就像一片雪花,在空中飘舞,想抓住它,它却已经融化了..........
  • 开放你的人生,做最好的自己

    开放你的人生,做最好的自己

    人生变幻,目前的困境只是暂时的,偶尔一两次的失败并不代表什么,挺起胸来,你还有更长的路要走。打破禁锢,开放自我,充分相信自己的未来充满阳光,不断超越自己,做好现在的工作,做最好的自己,你将踏上更高、更广的舞台!
  • 魔道学修仙

    魔道学修仙

    穿越到了修仙世界,虽然天赋有限但是咱有脑洞有技术君看我用无限的脑洞为祸。。。偶不纵横四方,忘了自我介绍,我是个腹黑的逗比
  • 蜗居惊喜

    蜗居惊喜

    蜗居在不足九平的房间内,每天疲倦着幻想某某些如果。当天花板上掉落下一张卡片,给了他将如果实现的可能,他会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