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713200000002

第2章 1949-1956年·构建新生

1949年,咱们北京获得和平解放,整座古城因此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北京的文化也因此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否则,北京城和她的文化,呈现的将是另外一种状况。这是历史的幸事,这是北京人的幸事,也是北京文化的幸事。我认为,如果要观察和思考咱北京建国以来演艺文化的发展,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出发点。

北京获解放,古城得新生。变化着、出新着,可以说是此时北京演艺文化的显着特点。一些新歌剧、新曲艺、新评剧等的陆续上演,犹如一股清新之风,吹拂着北京舞台,让人有一种崭新的感觉。

街巷胡同的演出

那阵儿,北京街巷胡同的群众性、民间的演出活动挺热闹的。平常的日子,走街串巷有练把式的、唱鼓曲的、耍傀儡戏的(我们称之为“耍gúdiùdiú的”或“耍猴栗子的”)、耍猴儿的、耍狗熊的、耍小白耗子的;逢年过节和搞庆祝活动的时候就更热闹了:有扭秧歌的、打腰鼓的、跑旱船的,有小车会、高跷会、狮子会(我们东北园胡同就有一个狮子会),还有广场演出、街头活报剧演出,喻宜萱、郭淑珍的女高音独唱我是在师大附中操场上听的,《放下你的鞭子》我是在宣外(宣武门外)大街城门前看的……我爱贪热闹,常常是他们演到哪儿我看到哪儿,没个够。

那时候,胡同里兴评剧,而且是新评剧,《小女婿》中小白玉霜的“鸟入林”、《刘巧儿》中新凤霞的“巧儿我”这些唱儿(“唱儿”是“唱词”的口语俗称),很多人都会哼上几句,就跟现在唱流行歌曲似的。趁这评剧的热火劲儿,我母亲还带着我妹妹、我弟弟和我,到中和戏院看了新凤霞主演的《艺海深仇》。看完后,我们心里都沉沉的,谁都很少说话。当时那样子,现在还记着呢。以后,听的多了,小白玉霜、新凤霞、喜彩莲、马泰、魏荣元、张德福等都成了我最喜欢的评剧演员。

晓市的评戏大棚

从1949年到1956年,我先后在宣外的香炉营四条跟和外(和平门外)的东北园胡同住家。如果从看演出的角度说,那个时候,对我影响最大的地方有两处:一处是城墙下晓市的戏棚,一处是城南的天桥。

我小时候,咱们北京的城墙和城门都还有。那时,从和平门到宣武门的城墙北侧是晓市——后来成全天的了。这里吸引我的,除了有数不过来的小摊外,还有个大戏棚。戏棚是用席围成的,里面靠西边用木板搭了个戏台。唱的都是评剧。据查,评剧起于对口莲花落,成于平腔梆子戏(与“半班戏”无关),普通老百姓都爱看。戏每日白天开,上下午各一场,进门交钱看戏,随来随看。

我当时有七八岁,年纪虽小,但看戏入场有窍门,就是从席拴绑得不严实的空隙处钻进去,那时候我个头小,有个小空儿就能钻进去。由于我大都是开戏时候钻进去的,大人们都忙着戏的事呢,没人管,何况我又是个小孩呢。

记得当时看的有《千里送京娘》《珍珠衫》《花为媒》什么的,戏名还是听大人们说的。听戏时,我站在舞台一侧,免得挡住别人,累了就趴在台沿上看,听着看着没劲了,就从大门口大大方方地走出来,然后去逛晓市……

天桥是咱老百姓的“文化乐园”

天桥,有人称其为“杂吧地儿”,对我来说,天桥是难得的“文化乐园”。

看演出,如果说晓市的大戏棚是我的启蒙地,那么,天桥就是我的培育园。

所以,我看所有的演出,我的喜怒哀乐,我的好恶臧否,最后,都会回归到平民视角、百姓心态上来。这是骨子里的东西。

这么多年,我去天桥不知多少次了;这么多年,我在天桥听的看的,多了去了。

这里,有我走不过来的场子:相声场子、把式场子、盘杠子场子、戏法场子、摔跤场子、耍中幡场子、评书场子、大鼓书场子、竹板书场子、莲花落场子、滑稽二簧场子、拉洋片场子……这里,还有评书茶馆、戏园子、电影院、魔术小剧场……

这里,有我好多心中的“大明星”:大变活人的新文丽(音),口技高超的汤金橙(成),说文明相声的女演员回婉华,说唱拉洋片的小金牙,摔跤、练中幡高手宝三(宝善林),挥耍巨型大刀、打弹弓的张宝忠,练真枪刺咽喉的朱国全,飞身盘杠的“飞飞飞”曹贵荣,飞车走壁的皮德福……

这些人物,不是“光说不练”,不是“银样蜡枪头”,而是人人有故事,个个怀绝技,是令人叹服、让人永记的人。

逛天桥趣事

记得第一次去天桥,是我父亲让我当农民的二叔带我去的。当时我也就十来岁。我们来到新文丽变戏法的场子时,他正演大变活人。只见他用一根长棍在一个箱子里外前后敲打一通后,让一个小演员蹲进去。之后,他拿出锤子和钉子,准备请一位观众帮忙把盖子钉结实。新文丽“让”了一圈后,走到我二叔面前,很客气地请他完成这个事,厚道、老实的二叔说什么也不干,新文丽只好请别人了。因为没见过这场面,当时我既紧张又担心,呆呆的不知所措。但还是坚持看完了最后把箱子变空的场景。几十年了,“大变活人”的“底”现在我也不得其解,成了我心中的“哥德巴赫猜想”。

现在有热心人动议,在老天桥旧址做一番重建或改建的大工程。我认为,其用心是好的,但世易时移,即使实现了,再也不会重现昔时的盛景了。

听曲艺和曲剧

曲艺我是在劝业场(一家大型的百货商场,位置在东西河沿东口)的新罗天和前门小剧场听的,相声、快板、口技、双簧和各种鼓曲都有,老活儿多,新活儿少,新、老我都爱听。记得主要演员有高德明、孙宝才(艺名“大狗熊”)、高凤山、关学曾、谭伯儒、汤金橙(成)、罗荣寿、赵振铎、马玉萍、刘司昌、王学义等。高凤山嗓音高亮,活路宽,举止言谈透着诙谐、幽默,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后来我才知道,我们是三河县(市)的老乡。

咱们北京土生土长的曲剧我是在西单剧场听的,剧目是魏喜奎主演的《啼笑姻缘》,充满京味鼓曲的旋律,让人感到亲切,令人陶醉。

听京剧和昆曲

那时候,大栅栏里的庆乐戏院是我常听京戏的地方。我在这儿看过的戏有《姜子牙与哪吒》《黄飞虎》《血滴子》《牛郎织女》等,而且轮流上演。戏里除了有火爆的武打场面外,还有玄妙的机关布景、惊异的口喷火影、撩目的大转舞台和有趣的真牛上台。这些,对少年时代的我有十足的吸引力。小歌剧《兄妹开荒》是每晚的开场戏,其中“雄鸡,雄鸡,高呀高声叫——”

的唱儿,我现在还能自得其乐地哼出来……

1956年5月,被周总理赞为“救活一个剧种”的昆曲《十五贯》的演出震动京城,一时形成“满城争说(瞧)《十五贯》”的热潮。我特想看,可努着劲也没买到票,只好从话匣子的转播中弥补遗憾了。

我的流行歌曲和“插曲”

那时,也有流行歌曲,我喜欢的有《高楼万丈平地起》《团结就是力量》《我是一个兵》《歌唱二郎山》《让我们荡起双桨》等;苏联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红莓花儿开》《喀秋莎》更是我爱哼唱的,据说,当时用汉语唱这些歌的人比用俄语唱的人多。

说个插曲:我小学是先后在上斜街小学、汇文五小和南新街小学读的。

在小学期间,我还给街坊的小朋友“导演”过《刘巧儿》的片段,因为喜欢侯宝林先生的相声还和同学刘养性登台学说过《夜行记》,还被选为学校朗诵小组的成员,还学会了吹笛子、演奏大正琴……

重要的事

一件对我很重要的事:

我父亲是京东三河县人,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很爱听河北梆子,喜欢的名角是李桂云。其实,我家住在香炉营四条的时候,就和梆子剧团在一条胡同。剧团常年在华北戏院演出。但在我的记忆里,父亲始终没能安安稳稳地坐在华北戏院的观众席上,舒心地听一出他喜欢的河北梆子戏,比如《蝴蝶杯》《大登殿》什么的。每想到这些,我不禁悲从心来。

我母亲出生在天津,生长在京西北南口镇,出身在一个铁路工人家庭。

她喜爱听京戏,尤喜言菊朋的唱。老人家曾对我说,言先生的唱有文气、细腻、内在、有听头;有时说着说着还不由自主地哼唱起来,还颇有言派的韵味。这是母亲跟话匣子学的。母亲很聪慧,往往听上几遍就会。记得我八九岁的时候,母亲有时兴致一来,常请几位女“票友”到家里一块唱唱,过过戏瘾。每当这时候,我是没出家门就听了戏,受了熏。

可以说,我喜欢文艺,喜欢看文艺演出,是有幸得了父母基因的,是受了父母遗传的。

我非常感念我的父亲和我的母亲!

我长跪拜谢我的父亲和我的母亲!

以上所记,对我,当然是很重要的事。

同类推荐
  • 农村文化娱乐常识——木偶

    农村文化娱乐常识——木偶

    文化,天地万物(包括人)的信息的产生融汇渗透(的过程)。是以精神文明为导向的融汇、渗透。文化,是精神文明的保障和导向。娱乐可被看作是一种通过表现喜怒哀乐或自己和他人的技巧而使与受者喜悦,并带有一定启发性的活动。很显然,这种定义是广泛的,它包含了悲喜剧、各种比赛和游戏、音乐舞蹈表演和欣赏等等。
  • 西方音乐故事

    西方音乐故事

    《西方音乐故事》收集了数十篇古今西方著名音乐家的逸闻趣事。本书定位为西方音乐知识普及类书籍,以浅显易懂的文字与叙述方法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了莫扎特、肖邦等西方著名作曲家与音乐的不解之缘,并囊括了许多世界名曲的起源及发展创作背后的故事。
  • 颜真卿与颜体

    颜真卿与颜体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 国际艺术品贸易

    国际艺术品贸易

    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日益深化加速了艺术品的跨国流通,艺术品贸易已经成为世界经济舞台上一个蓬勃发展的新兴领域,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巨大的艺术品市场。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欧美等国掀起的艺术品投资潮,促进了对艺术品贸易中法律问题的研究。本书采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比较法学的研究方法及实证分析的方法,绕以美国为代表的普通法系国家和以法国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国家的立法和司法实践对艺术品贸易中的法律问题,诸如进出口的法律规制、所有权问题、艺术品评估鉴定中的法律问题及国际艺术品贸易中的法律冲突与协调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基本形成了一个国际艺术品贸易法律制度的研究框架。
  • 播音主持艺术11

    播音主持艺术11

    延安市副市长冯继红在发言中说,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举办此次纪念研讨活动,对于继承弘扬人民广播优良传统,交流探讨播音主持理论,培养优秀的新时期播音主持人才,促进我国广播电视传媒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希望新时期的播音员主持人继续发扬延安广播播音的光荣传统,恪尽职守,不辱使命,再创人民广播播音事业的新辉煌。
热门推荐
  • 重生豪门之岚晴

    重生豪门之岚晴

    “怡然,我们去玩吧。”黑黥说。“好呀!”怡然说。刚走出家门,怡然看见了自己最喜欢的叶帆。“对不起,黑黥,我想回家”怡然说。“走了”黑黥拽着怡然过马路。突然一辆车飞快的奔来,,,,,,,,,,,,,,,,,可怜的怡然倒在地上。。。。。。。。。。。。。血染红了大地。“我这是在哪儿?”。。。。。。。。。。。。。。。
  • 王族录

    王族录

    在这个时代,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代替了王权!世界面临毁灭,王族再次降临世界,不仅为了夺回他们的权力,更是为了保卫这个世界!李克,一个被社会抛弃的青年,却是当今九王之一。且看他如何与其他八王比肩战斗,热血的青春,永不背叛的兄弟,携手共存的王族臣子,一切尽在《王族录》!
  • 穿越之夺宝笔记

    穿越之夺宝笔记

    两个都市屌丝,一对倒斗的师徒,一位能打擅斗的美女,为了完成一个神秘的任务,而进行的一次穿越冒险之旅,惊险、悬疑、魔幻、诙谐、幽默。
  • 广播电视名家访谈

    广播电视名家访谈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传媒大学校庆55周年之际,《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也迎来了30周年刊庆。《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创刊于1979年,迄今走过了整整30年的历程。作为国内创刊最早的广播电视学术期刊之一,30年来我们向广大读者奉献了160多期刊物,5000余篇论文,发行总量50万余册,为中国广播电视学术与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 秦朝那些事儿

    秦朝那些事儿

    秦国太短命了,一眼望去只见秦前乱纷纷,秦后纷纷乱。七国争霸,一统归秦,好像才十五年,就陈胜起、吴广反,刘邦项羽逐中原。当初天下归秦,可人未归心。本书文字生动、故事精彩、分析点评更是让人眼前一亮。读者不仅可以从中获得丰富的知识,更可以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的深度点评中提高自己的智识和判断力。
  • 蓝色玫瑰不凋谢

    蓝色玫瑰不凋谢

    一个从国外回来的混血女孩,在贵族学院里遇到了伍泠,两个家里的父母让他们同居,发生了许许多多的事,他们从相知到相识再到相爱......
  • 婉约散文集

    婉约散文集

    吴宝震男笔名吴雨辰号豫苑雨辰河南新乡市,腾讯文学、新浪读书、榕树下、红袖添香、签约作家,诗人。开封市作家协会会员,为弘扬华夏传统文化,把古老的诗词与现代散文搭建了一座融合的桥梁。婉约的写作风格得到散文家协会的赞赏,作品纳入《诗文杯全国文学邀请赛获奖作品集》、一等奖作品纳入《第三届诗文杯全国创作邀请大赛获奖作品集》、《诗文杯同题文学大赛获奖作品集》、作品纳入《当代文化精英作品选》、作品纳入《当代文苑点睛丛书第2辑》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全国性文学大赛特等奖、一等奖数十次。作品200多篇。代表作:《古老的宋都开封》、《梦里花落》、《隔世离空的红颜》等
  • 千古红尘

    千古红尘

    一次重生,一次回归,前世颠覆,今日重修。
  • 修仙者说

    修仙者说

    凡俗众生,如蝼蚁般蝇营狗苟地活着。又有谁人能够知晓,在这芸芸红尘之外。陡山深水之间,尚有着一群寻天问地,求真问道的人呢!
  • 霸道总裁与清纯狐妖

    霸道总裁与清纯狐妖

    “前世今生是如此,江席,你还会杀了我吗?”这两个人,前世与今生都在恋人与仇人之间切换,有时,这两个人水火不容,有时,这两个人如胶似漆。别人说他们是恋人,他们不承认也不否认,别人说他们是仇人,他们也不承认也不否认。他们前世与今生都不确定他们的关系。这篇小说的更新就要看本大大的脑洞与想象力了,这不怪本大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