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694200000064

第64章 当代传播学视野中的中国传统信息接受观(1)

邵培仁

“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语言为人类所独创,亦为人类所独解和独享。语言是信息传播的要素和符码,又是人类的标志和特征,同时还是人类认识世界、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因此,我们就准备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信息接受的语言描述出发,运用发生学、符号学和传播、接受理论及其方法,探索中国信息接受概念产生与演变的情形,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导引并推论出中国古代受众的信息接受状态和特色,从而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又一珍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用于描述和反映信息接受活动的概念或词汇有很多。从视觉描述的有:“见”、“看”、“视”、“观”、“睹”等;从听觉描述的有:“听”、“闻”;从味觉描述的有:“品”、“尝”、“味”、“咀嚼”等。但是,从信息接受概念或词汇产生时间、使用频率和认同程度等各方面综合考察,我们发现,“观”、“味”、“知”三个概念最能反映和揭示出中国古代受众原始的和一贯的信息接受的精神状态、操作特色;体现了古老的东方智慧在传播、认识、接受领域内的回响,而且可以结合现代的最新科研成果对中国古代受众的接受特色加以初步认定。

观:细致而优雅的信息接受

“观”,就是“看”。“观听不参,则诚不闻”。但是,“看”又不等于“观”。“看”,往往是粗略的、不专注的;“观”,大多是细致的、认真的。“看”,不全指信息接受,也指访问、看待、照看、守护等;“观”,大多指信息接受,“观风”、“观光”、“观赏”、“观瞻”等词汇乍看似与接受无关,细想也是指对外界讯息的接受。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人们多用“观”来描述眼睛对外界讯息的接受,而较少用“看”。

同是描述对文字讯息的接受,在古人看来,“观书”也不用于“读书”。观书是静态的;读书是动态的。观书默不作声,静静扫描,只受不传,其任务明确;读书字字有声,朗朗在口,既受且传,有点职责不明。观书乃以目视之,为单通道接受信息,表现平稳;读书为耳目并用,是双通道接受信息,较为忙乱。观书显得优雅,似乎是已达成熟的标志;读书显得灵动,更像是正在成长的特征。因此,古代的文人雅士多言“观书”而寡言“读书”。

在古代文化典籍中,“观”不论是指观书、赏文,还是指观人、观景,人们都强调要从统一的整体的角度观察和审视事物或对象的多样性和矛盾性。《周易·系辞上》说:“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

《韩非子·内储说上》,《韩子集释》,陈奇猷校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观其会通”,就是“异而知其类,睽而知其通。”(王弼注)从统一和整体的视角接受讯息,就不会被其繁多与杂乱所困扰和迷惑。只有运用这一准则,人们在接受信息时才能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得其神韵,获取真知,也才能够“观晋人字画,可见晋人之风猷;观唐人书踪,可见唐人的典则。”程颐也告诫人们:“凡观书,不可以相类泥其义,不尔,则字字相梗,当观其文势上下之意。如充实之谓美与诗之美不同。”“观”也要从讯息文本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可以预先带有陈见,也不可以穿凿附会、“以己度人”、“以心度心、以情度情”。尽管讯息文本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但观者对它的解释并不是无止境的,而是有限度的。这一限度之外的任何解释都将与讯息文本的含义不符。朱熹认为:“看文字先有意见,恐只是私意。谓如粗厉者观书,必以勇果强毅为主;柔善者观书,必以慈祥宽厚为主,书中何所不有。”南宋词人刘克庄主张以平易观诗,反对穿凿附会:“先贤平易以观诗,不晓尖新与崛奇。若以后儒穿凿说,古人字字总堪疑。”读者阅读时,围绕书中含义“轴”所作的摆动总有一定的摆幅,超出文本客观内容和价值方向的信息接受是不允许的。

对于优秀的作品,接受者不仅要“统观”、“实察”,而且要“博观”、“久观”、“善观”。所谓“博观”,就是要在较大范围内寻觅、扫描,多读各种好的作品。只有“博观”,才有比较,才能提高观赏品味,才能对作品作出比较客观、全面的评价。对此,刘勰写道:“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阅乔岳以形培謱,酌沧波以喻畎浍。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

提高观赏水平,除了“博观”,还需“久观”。“久观”就是“久久把玩”、反复观之,从而由微知著、由浅入深、由“不甚好之”到“好之尤笃”。欧阳修对此深有体会,他说“余始得李邕书,不甚好之。然疑邕有书名,自必有深趣。及看之久,遂谓他书少及者。得之最晚,好之尤笃。譬犹结交,其始也难,则其合也必久”。一观再观,反复把玩,既可体味“深趣”,又可形成“深爱”。反过来,深爱的对象又会对观者产生一种强大吸引力,使观者沉醉其中。据说,欧阳询曾在途中见到索靖写的一块古碑,他先是“驻马观之”,走了几步之后又返回“下马观之”,站累了,又铺开毡子坐而观之,最后,他干脆在碑旁边住了三天三夜,日夜观赏,然后才依依不舍地离开古碑。这种对优秀作品的痴迷和“观”法,堪称中国之最。

“善观”也可以提高观赏水平。“善观”就是对观照对象灵活地从多层面、多角度加以观赏、审视。刘勰写道:“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既形,则优劣见矣”。这就是说,观文读书既要看组织结构、文辞使用、继承革新,也要看驭奇执正的手法、用典举事的技巧和声律节奏的把握。

“善观”还可以“知人”、“识人”。古人认为:“事之至难,莫如知人;事之至大,亦莫为知人。”因此,“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善观”可以解决“知人”的难题。诸葛亮认为,“知人之道”有“七观”,吕坤认为有“五观”,而更早的《淮南子》一书则提出了“九观”说,书中写道:“故论人之道:贵则观其所举,富则观其所施,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贫则观其所不取。视其更难,以知其勇;动以喜乐,以观其守;委以财货,以论其仁;振以恐惧,以知其节:则人情备矣。”可见,“观”,的确是一个很“中国化”的信息接受概念。物(事物)、言、意在“观”中是融为一体的,体现了一种整体、综合的全面接受观,极富当代意义。

味:一个最具中国特色的信息接受概念

“味”这个饮食文化的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曾被广泛地用来指信息接受的过程、特征和标准,是一个比“观”更有中国特色的信息接受概念。

最早从人类的信息接受角度使用“味”这一概念的,是老子。他在《老子》(第六十三章)中说道:“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这里的“味”,显然不是指“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的“味”。“肉味”是指肉(物质)所具有的能使舌头和鼻子得到某种感觉的特性(滋味或香味等),而“无味”则是指信息内容所具有的能使视觉、听觉、心理得到某种享受的特性,亦即“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的特性。因此,“无味”并非没有味,而是“以恬淡为味”(王弼注)。徐上灜在《溪山琴况》中写道:“味者何?恬是已。味从气出,故恬也。”“不味而味,则为水中之乳泉;不馥而馥,则为蕊中之兰茝。吾于此参之,恬味得矣。”

老子的“味无味”的前一“味”字,徐氏的“不味而味”的后一“味”字,已不是名词,而是动词,是指受众的信息接受活动(视、听)及其过程,有咀嚼、品尝、欣赏、辨别、探求等意思,如“玩味”、“体味”、“研味”、“咀味”、“寻味”等等。汉代王充写道:“文必丽以好,言必辩以巧,言了于耳,则事味于心。”“味”的行为不再是口鼻的活动,而是心理的活动;味的内容也不是物质性的味道,而是精神性的信息。而优美信息较之美味佳肴对人们往往有更大的吸引力和回味性。这就像钟嵘在评论张协诗歌时所说的那样:“调彩葱菁,音韵铿锵,使人味之斖斖不倦”。

作为受众的信息接受活动,味有其特殊的规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味的规律主要有五条:

一是“澄怀味象”。宗炳在《画山水序》中写道:“圣人含道应物,贤者澄怀味象。”意思是鉴赏家总是涤除杂念,以虚静空明的心境品味画中的山水意象。换句话说,“澄怀”是为了“味象”,而“味象”则必须“澄怀”,不“澄怀”就难以正确而准确地“味象”。“澄怀味象”,首先要“澄怀”、“疑心”,全神贯注,然后才是“味象”、“目击”、“深穿其境”,进而探求其“真味神韵”。

二是味久知味。古人认为,对艺术作品必须长时间地慢慢咀嚼、细细品味;否则,一目十行,浮光掠影,是难得“真味”的。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中曾深有体会地写道:“读骚之久,方识真味。”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也认为:“近诗尤古硬,咀嚼苦难嘬;又如食橄榄,真味久愈在。”魏禧在《示儿辈》中说道:“听言之道:气不虚,则善言不得入;心不细,则义味不得出。”一句话,只有味久才能知味。

三是“余味曲包”。刘勰写道:“深文隐蔚,余味曲包。”“曲包”才有“余味”,而视听者也只有透过“曲包”方可品玩“余味”。那么,如何在作品中曲折地包孕含蓄蕴藉的美味呢?那就要“深文隐蔚”,“隐以复意为工,秀参卓绝为巧”,“秘响旁通,伏采潜发”,“始正而末奇,内明而外润”,只有这样才能“使玩之者无穷,味之者不厌矣。”

四是味之无极。当代西方接受理论认为,伟大的形象和作品总是含蓄的和多面的,它有着无穷的涵义,这些涵义就像丰富的矿藏,能够被受众挖掘若干世纪还新意迭出,难以穷尽。这一乍看颇为新颖的见解,钟嵘早在1480年前就在《诗品》中有过精辟的论述。他说:“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这里的“味之者无极”,就是指成功的艺术作品常具有的使信息接受者品味不尽,回味无穷以及使“闻之者动心”的接受特点和规律。

五是味后言诗。杨万里在《习斋话语讲义序》中写道:“读书必知味外之味;不知味外之味而曰我能读书者,否也。”读书尚且如此,谈论创作和传播更是如此。司空图就曾明确提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杨亿也认为,读者要想与作者比肩并坐、平等对话、双向交流,就必须先“历览遗编,研味前作,挹其劳润,发于希慕”,否则是很难与作者“更迭唱和,互相切劘”的。

“味”作为信息接受者个人内心深处的一种隐秘的过程,一种在视听接受中难以记录的过程,既是一种活动过程,即研味作品、玩味字词、破译符号、领会语义;又是一种反应过程,即接受活动在受者心中所唤起和引发的思想、感情和审美上的变化,而反应又是多种多样、千变万化的。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味的反应,有的与作品的信息特性相关,一般来说,富有情感特点的信息常激起“情味”,富有哲理特点的信息常产生“意味”,偏重幽默滑稽的信息常引起“趣味”,着眼风土民情的信息常引发“风味”。味的反应,有的与信息的编码特点有关,通常,富有韵律节奏的作品能产生“韵味”,新颖奇特的神来一笔会引起“神味”。

当然,味的反应,有的还是直接由视听者接受和知觉状态所引起的,对优秀的艺术作品细嚼慢咽,常觉得“回味无穷”;对精致的审美对象长思深想,常感到“余味不尽”。至于那些末流之作,古人则批评为“味同嚼蜡”、“艰涩无味”、“淡乎寡味”。“味”讲究言外之意,意外之旨,既不脱离文本,同时又超越文本之外,注重读者接受的主观能动性,对当代的传播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同类推荐
  • 蛾眉宛转:民国女子的私情之美

    蛾眉宛转:民国女子的私情之美

    民国,一个令人意兴翻飞的时代。民国女子中,既不乏传统意义上的窈窕淑女,更有许多现代意义的知性女人。她们美丽多情,才华横溢又不乏坚毅性情,尤其是对人格独立和情感自主的不懈追求,堪称民国风范的代表。本书将为我们呈现这群奇女子不同的人生侧面,强势的江冬秀,极具人生智慧的袁珺,陷入情感纠葛的安娥,她们在新旧时代的更迭中经历了怎样的离合悲欢?她们的忧伤有多少属于个人,又有多少属于时代?故事凄美动人,引人入胜,对现代女性的爱情观、人生观也将有一定的指引作用。
  • 绍兴名媛传略

    绍兴名媛传略

    《绍兴名媛传略》以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翔实的材料,如椽的笔力,生动形象地为绍兴地区两百多位名媛树碑立传,似有读其传如见其人之感。此书问世,必能使广大读者受益,特别是有助于女性读者更好地继承发扬绍兴历代妇女的优秀传统美德,牢固树立自爱、自信、自主、自强的意识,与时俱进,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
  • 中外名人的青少年时代:戴高乐巴顿

    中外名人的青少年时代:戴高乐巴顿

    《戴高乐巴顿》对戴高乐、巴顿家世、家教、兴趣爱好以及对其一生有影响的人和事等着墨颇多,尤其探究了本人之所以成功的主客观因素,希望可以对成长中、探索中的青少年会有所裨益。
  • 稻盛和夫全传

    稻盛和夫全传

    《稻盛和夫全传》是从稻盛和夫的童年时光开始追忆,讲述了这位被称为“经营之神”的日本企业家领袖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大学生走向全球著名企业家的全过程。
  • 德扑之王:大卫·邱的人生传奇

    德扑之王:大卫·邱的人生传奇

    美籍华裔“德扑之王”老邱首部自传作品!老邱在德州扑克圈内被视为传奇!老邱1960年生于广西南宁,本名邱芳全,英文名DavidChiu(大卫·邱),1978年赴美留学,现为美籍华裔著名德州扑克选手。本书详述了大卫·邱作为德扑之王的传奇人生经历。1978年,18岁的大卫·邱从广西南宁的乡下,来到美国俄勒冈州的萨勒姆市,先是在寄宿家庭为养老院打工,后来开办自己的中餐馆。因为一次偶然的送餐经历他接触到了德州扑克,一步步成为德州扑克世界冠军。
热门推荐
  • 红颜挽君心

    红颜挽君心

    初入皇宫,她满是无奈,本以为在这风腥血雨的宫廷中了此残生,却得知自己的枕边人是自己幼时的竹马,到底是命运的安排还是天意弄人。遭人陷害,远走他国,这次该为自己而活……他,一国之君,面对着各路诸侯的蠢蠢欲动,他不惜冒险,以选妃之名,将重臣之女选入皇宫,却与她纠缠在一起……她是他的青梅,却成了她的皇嫂,只要她幸福,他愿意守护在她身边,可望着她一次又一次的受伤,他决定倾尽全力带她离开……
  • 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游戏

    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游戏

    一书,里面含有体操类、田径类、民族运动类等五个大类的数十个小类的300多种适合在中小学开展的体育游戏呢,每款游戏都简单易懂,大部分游戏都有配图,有的游戏可以在课堂进行,对游戏场地的要求不大,空地就行。体育游戏是锻炼孩子们身体灵活性、头脑的敏捷性的有效手段,一起来加入由著名体育教师王加恒老师创造的体育游戏乐园吧!
  • 秘书高效率工作手册

    秘书高效率工作手册

    本书针对秘书的工作特性,从实务出发,阐述了如何才能成为一个高效率的秘书。全书内容共分八章,包括:工作计划与技能、如何提高办事效率、高效率利用时间、自我调控克服弱点、细心安排领导出行、适时当好领导参谋等。
  • 霸道冷少:扑倒恶魔小甜心

    霸道冷少:扑倒恶魔小甜心

    “韩沈毅我要跟你解除婚约!!”某女指着韩沈毅说。“为什么?”某男玩味的说;“因为??因为你,你不爱我”瑰丽君想了想继续说;“哦,那我就好好的爱你——”韩沈毅一步一步的逼近谋女“你,你别过来??唔??”韩沈毅堵住了某人的小嘴10年后,瑰丽君插着腰对某男说“我要跟你离婚!”“为什么?”某男笑着说;“因为??你不宠我!”“那我就好好的宠宠你!”看到某男的贼笑瑰丽君心中一寒“你??你不要过来!”某男直接把瑰丽君扔到了床上??(1V1宠文,百分百真爱;男主女主身心干净)
  • 金手指

    金手指

    叶飘零是一个不得志的网文作者,本身又没有什么什么本事,过着毫无意义,不知生死未何物的生活,唯一的骄傲就是在召唤世界这个游戏中称王称霸。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让叶飘零结束了毫无意义的一生。当叶飘零笑着迎接新生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竟然穿越到了召唤世界,还是召唤世界中比奴隶还要低贱的饲兽者!!!
  • 因为爱情

    因为爱情

    年轻的时候是如此如此不顾一切的爱着一个人,可是最后,他给她的只是背叛而已。所以这辈子,楼绿乔是不想再看见他的。可命运却真的让他们相遇了。他却依旧表现的情深款款,仿佛当年的事情从未发生过一般,仿佛他们从未结婚,也从来没有离过婚。一再出现在她身边,亦触动了她已经深埋的伤——那么,好吧,秦慕天。她曾经有多痛,也会让他有多痛!
  • 十梦

    十梦

    我以为,每一本书都要经历两次创造过程。第一次是作者写作的时候,通过一字一句的堆积,完成创造。第二次是读者阅读的时候,通过逐段逐句地解读,开始创造。这两次创造相辅相承,却又各自独立,都是以想象力为基石,搭建起自己的空间。所以,我以为,书是精神和物质世界之间最好的媒介,胜过一切电影、电视,这些或多或少会僵化思维、主观诱导的新媒体。所以,我以为,一本好书,便是我绞尽脑汁,将一个光怪陆离的宇宙呈现在你面前;你便能大开脑洞,为自己绘制出一个异彩纷呈的世界...
  • 星星雨中我等你

    星星雨中我等你

    雨水悄然打落,他固执的还站在那里,等着,等着她回来,他知道她一定会回来。她说过,我会在流星雨中回来。他许诺,我会在星星雨中等你。。。。
  • 黄金诱惑——揭开黄金的神秘面纱

    黄金诱惑——揭开黄金的神秘面纱

    《黄金诱惑:揭开黄金神秘面纱》掀开黄金神秘盖头告诉我们黄金是怎样炼成的,走进黄金神秘王国黄金都能用来做什么。主要内容有认识黄金、金的特性、金的成因、金的类别、金的度量与换算、金的需求和用途等。
  • exo愿时光善待你们

    exo愿时光善待你们

    花开花落,物是人非,往事如烟。若少年青涩如初。